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大道之行》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1-12-04 17:44:38  热度: 453℃ 

点击全文阅读

《大道之行》是一本由鄢一龙 / 白钢 / 章永乐 / 欧树军 / 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28,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道之行》读后感(一):就是要交作业的读书心得嘛

一、关于本书结构体系的粗浅思考

《大道之行》这本书,是一群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的“75后”青年海归学者的冷静思索,他们分别从文明、政治、基层、社会、经济等五个方面,直面“中国问题”,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深感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本书的主旨是: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我党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基层善治之道要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好基层直接民主,社会建设要保护人民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二、不回避,定信念,靠人民,永向前

作为3.0版本中国式社会主义阶段的年轻干部,我认为本书给我从四个维度来思索。我们要不回避目前中国政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踏实沉稳地走好每一步。

《大道之行》读后感(六):历史终结后的世界将变得非常无聊

正文之前,王绍光所作的序言很有可读性。其中提到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完完全全的胜利”,他将其预测为“历史的终结”,“世界将变得非常无聊,不再有艺术和哲学,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它们的痕迹”,观点过分绝对化,然而十分有趣,暂且记下待读过原文再做评论。

1.关于对中共提供核心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因而可作为“类宗教组织”的比喻,“不取任何宗教之名相,却现实承担起宗教之功能的表述,觉得有些牵强。刚好是在思考的问题,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经典片段或截取的只言片语,其原意和所代表的文化背景,究竟是否符合政党和主义的根本性质?为xx思想遇到发展困境,转而诉诸儒道佛传统文化,提供了温和的说法。“借以构建(重建)自我经典体系”,如果借的内容却是部分违背政党的性质和“原教旨”的,应当如何理解?

2.关于社区意识。个人缺乏社区意识,缺少主动参与自身所在社区(至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治理主动性是大众普遍认识到并且广泛诟病的一点。书中观点“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主要危机首先缘于组织的弱化,其次源于失序的民主。第四章“从单位到社会”一节,个人觉得值得一读。“单位”的机制保护了人民对单位或社区的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人民能够同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传统中国民众并不缺少社区意识,这种社区意识是宗族、乡绅、地域所代表和规范形成的,和“单位”同样是基于“熟人社会”所建立起来的。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在城市已经率先逐步打破“熟人社会”的传统组织形式。同样的个体在“熟人体系”这个一定程度上“利己”的组织中表现出一定的规范自律意识,在“生人”组织中则呈现出漠然、自私、规则意识匮乏,书中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建立在人民主体性基础上,通过结社等社会连接方式”将社会重新再组织起来构成“人民社会”,随仍有将主体工作推给民众之虞,但假设前提基础的确成立,那么一定程度上确实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且有实现的可能。

《大道之行》读后感(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读这本书应该能感到青年人的担当,毕竟这是当前时代的最大课题。

下午回家而后昨天席建伟推荐的大道之行也到,直到晚上仍在阅读。个人感觉从第二章开始非常精彩,与课堂所听相印证,更加感觉到现实社会之问题和当代青年之担当,也算是良心、良知和良药吧。第二章章永乐对制度自信做了分析,从世界视角分析中国制度内在之自主性,但同时也提出可能面临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不足问题,如一家两制和公民评议制的结合,呼吁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效能感。第三章欧树军重在分析社会基层组织的失序问题,放在大背景下分析国共之得失,经历现代化之乡村,利益分化、角色混杂导致基层组织程度弱化、直选民主异化和干群关系资本化的危险。在重建之道中,组织层面提出重设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经济上以劳资政三方避免贫富分化、控制资本圈地,在基层民主上提出单轨到双轨-即下情上达,基层民主保证政治压力来自人民,作者提出把群众路线制度化网络化,并以新加坡人民协会、劳资政委员会和民情联络组形成的组织路线,将政治问题转化为行政问题,我认为此乃畅通之道。最后提出重造人民,其核心我理解是将分化的利益群体整合为共同体-以人为本,提高参与和表达。第四章何建宇,提出问题:社会治理该怎么做?是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我们经历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单位承担的社会治理功能弱化;进而分析了公民社会和人民社会的差异,前者容易沦为精英主导且为二元对立之划分;后者则依托结社革命让人民支援和非盈利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政府在于规则监管和党的主动参与,如此解决空心化问题,也真正实现对市场的制衡。恰昨日人民陪审员制度调整,司法改革真正落下棋子。第五章鄢一龙跟我同岁,但对资本主义和“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认识非常深刻 。浮士德之比对社会主义允许资本之发展颇有意味,怎么避免资本原教旨主义?把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的词汇真正实化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制度?怎么避免当下已然严重的贫富分化?税收政策等对资本的鼓励依然会加剧贫富分化,怎么办?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公益性市场经济,其保障在于顶层规划、公有资本、平台地方政府和民生国家。其中关于公有资本即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利润多给民生、股票利得分享员工;关于平台型政府的想法偏于发展经济,但我认为也须在社会层面亦扮演基础支持者。对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笔者提出”资本服务于人民,而非人民服务于资本“,其实社会如人,个人摆脱名利场和社会摆脱拜金主义-资本崇拜,进而获得人类联合体的自由。主要观点是:在中高级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将以资本的属性为划分,而不在以企业的属性划分,而公有经济作为主要形态突出其福利性;就人而言,借助移动信息化革命和个人财务之自由保障-人们都有财产并可自由选择职业-并借由网络结成松散的自由人联盟,这无疑是”人类的一次苏醒—从麻木的劳役与麻醉剂一般的消费之间的人生钟摆中苏醒过来“,乃至至于自由人联合起来的大同世界。我为之而鼓舞。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