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无悔追踪》经典观后感集

时间: 2021-12-14 11:44:00  热度: 452℃ 

点击全文阅读

《无悔追踪》是一部由尹力执导,王志文 / 刘佩琦 / 李冰冰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家庭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悔追踪》观后感(一):成心的,太成心了

重新刷了一遍这部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剧。

现在看,到处都是让人会心的嗲和成心。

巅峰时期的王志文演一个深潜特务冯静波,木秀于林的风姿(毛衣秋裤倒夜壶都难掩性感),无所不知的头脑,温和知礼好教养,为人还发自肺腑地正直。在水深火热的公共生活里也会喊口号表演,但就是比别人多了一分藏着的气质,文本意义上因为他是特务,然而影像表现上这种“藏着”让人感到的是人物的出离和藐视。

这样美好的一个人(特务!)在深夜里收听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序曲,还是以“致5182号”的方式专门播送给他一个人的,庄严,深沉,带着短波收音特有的缥缈,谁见幽人独往来,真是太嗲了!

楼下监听的人民警察肖大力也为这音乐销魂了(尽管文本意义上他认为音乐里编码了敌人的秘密),白天茶饭不思,苦忆旋律而不得,去找音乐老师:

“你哼的这是《天仙配》?”

“不是不是,是这调子…”

“《夫妻识字》?”

“不是不是,是这味儿…”

“《小二黑结婚》…《王大妈要和平》?”

到这里已经要笑死了,还没完。肖大力终于想出了旋律,音乐老师告诉他这叫《展览会上的图画》,作曲家叫穆索尔斯基。

肖大力:“图画…画图…这和地图有什么关系?。。。这个姓穆的是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

编剧实在太成心了。

肖大力后来私拆了情人致冯静波的情书,认为信里提到的莱蒙托夫太可疑了,肖的老婆亚琴实在看不下去,拍案道:“莱蒙托夫既不是孟什维克也不是布尔什维克,他死的时候列宁都还没出生!”

亚琴嫁给肖大力,是城里女学生嫁给进城老干部的标配,夫妻恩爱,但她的温柔都是不自觉地向着冯老师的,太微妙。

该剧塑造人物的能力,像是随便吹口气就出来一群极生动又极典型的时代中的中国人形象,跟戏份多少无关。交错的人物关系和跌宕的命运流转,极致到不可能,但你知道曾经的现实就是这么完蛋到不可能。

可贵的是该剧的品格,虽然处处成心,但并没有愤世的刻薄。片尾曲中说“假如还有来世,我会不会再这样蹉跎”,像千帆过尽,唯有一声轻叹。

《无悔追踪》观后感(二):真假人生

影片其实就是一个‘抓特务’的简单故事,只不过兵与匪彼此纠缠了四十年。特务冯静波博学多才,但为人谨慎,滴水不漏;兵哥肖大力虽粗鄙无文,但为人正直,尽忠职守。

警惕的肖大力从偶尔的蛛丝马迹怀疑冯静波是特务,从此死缠烂打,真是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但正直的他不屑用那些下九流的手段 。冯静波更是战战兢兢,如覆薄冰,一半假意一半真心作个好人,忍辱负重,诚惶诚恐。

时光荏苒,岁月苍苍,转瞬三十多年过去了。哪个一心一意抓特务的警察初心不改,多少个夜晚他半睡半醒,侧耳倾听;多少回他蹑手蹑脚,偷偷摸摸,为此他放弃了升官发财,落得妻死身残的结局。而冯静波呢,食不甘味,寝不安枕。。。。

冯静波终于去自首了,对他来说是解脱,是认输,更是对一个值得尊敬的敌人的尊重吧!

《无悔追踪》观后感(四):一点围小的思考 v1.5(不知道取啥题目了)

看了一篇豆友的推荐才接触到这部现在已非常冷门的好作品,好久没有这种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的剧了,虽然是95年老掉牙的片子。本剧虽然打着谍战片的幌子,其故事内核却是反思历史和探究人性。

它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刻画得真实生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让人从思想行为到社会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社会变革迅猛的时期,“见风使舵”追赶潮流的人往往能抓住机遇实现价值,而像两位主人公一样坚持原则的人却历尽艰辛。从前的特务头子在两岸合作之时摇身一变成为了招商引资的座上宾;心术不正的女老师因为嫁入官家便骄纵横行。为国家尽忠职守的人民警察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勤恳工作的人却二十年为了户口和编制徒劳无功;连在朝鲜战争中付出断肢的志愿军战士,只因被俘后得救而多年无法入党。这让他们疑惑于自己的善良和正直到底意义何在。这与我们的道德直觉也是存在冲突的。

这种社会状态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微妙有了更深的体会与困惑。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片中的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和国民党特务冯静波也从来不是正邪两立的,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属性有着很多的模糊和交叉地带。二人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在很多事情上却殊途同归,他们只是对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途径有着不同认知。由此观之,除非被公认为反人类,否则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不能成为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更何况如历史经验和片中情节展现的那样,同一个政党领导下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呢?

有些惊讶于当时的审核尺度,能允许把这么多并不太光彩的历史描写出来,看来深刻的作品确实需要一定尺度空间。同时,扎实的剧本、演员收放自如的演技与平实稳健的表演风格足以让现在的编剧和年轻演员汗颜。要知道,当时的王志文29岁,就能把一个角色从小演到老,李冰冰才22岁,就能把这么复杂的人物情感拿捏好。

现在为何拍不出这样水准的作品?一方面是尺度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决定一切的虚浮风气。当有艺术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曲高和寡、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人只好变成商人,想着先积累资本,才能追求艺术。然而久而久之市场形成了一种惯性,很多人也就忘了当初的追求了。当然,这种趋势近年来有扭转之势,偶尔有亮眼之作问世,更多的人开始探索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方式。希望这不是昙花一现。

《无悔追踪》观后感(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将“特务”两个字脸谱化形象化了,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冯静波怎么还不动手干坏事?我就是这样,甚至还对结尾揭露其暗藏的罪恶行径怀有期待。事实证明,没有。冯静波确实是一个什么坏事都没做过的特务。联系到《潜伏》的结尾,我们不难推测出,这是国民党退败台湾时,残留在大陆各地无数个“黄雀计划”之一,而这些黄雀们各有特点,冯静波无非就是一个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充满肯定的老师,无论是眼见完蛋的国民党还是滚滚而来的新政权,他都是一个坚守理念的知识分子,仅此而已。

可见,从小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对鉴赏艺术来说“的确是一件很妈妈的事情”。

请原谅我在前面的剧情中认为这仅仅是围绕两位男主描绘的一组人生故事,一直看到最后两集,通过台词才忽然明白,两个人代表的是对新政权的怀疑和守护,怀疑的眼睛始终在看,看守护的人如何执着,怀疑的大脑始终在想,想守护的人为何坚持。窃以为,怀疑比守护更容易些,守护在明,怀疑在暗,可以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坚守太难,有些事像影子,看得见却摸不着,时间久了,你会对自己的守护产生怀疑,对自己的一生不知所谓;怀疑的人最后可以不怀疑,可以臣服,可以变化的总是容易些,守护的人,成功的目标就是不变,而不变太难,太难才显峰高!不是有句话么,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杀人容易诛心难,坚守则是要诛了怀疑之心。

能明白吗? 肖大力用一辈子盯住怀疑的眼睛和心,即使自己被当成特务,摔断腿,老婆自杀,儿子不能娶到深爱的人,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为的!就是守护的东西不变。立意如此,比泰山还高!90年代,不愧是大陆电视剧的黄金年代。

跟着土唐刀胡同里的人们一起走过50年,只在20个小时里眼瞅着三反五反、反左反右、大跃进大炼钢、公社文革、改革开放,不由得让人心生一问:那些人骂人人打人人帮人人爱人的日子,那一代人、两代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无悔追踪》观后感(六):关于《无悔追踪》所引用的莱蒙托夫的三首诗

本剧中引用了莱蒙托夫的三首诗,分别是:《人间与天堂》、《我俩分离了》、《人生的酒盏》。原著小说里没有引用莱蒙托夫的诗,应该是编剧后期加入的。关于这三首诗的翻译,查找了一下译者,剧中版本与顾蕴璞的译本最为相似,略有不同。我认为剧中版本应该是从顾蕴璞译本修改而来,下面放出三首诗的翻译对比。

《人间与天堂》顾蕴璞译

我们爱人间怎能不胜于爱天堂?

天堂的幸福对我们多渺茫;

纵然人间的幸福小到百分之一,

我们能知道它是什么情状。

我们心中翻腾着隐秘的癖好,

爱回味往日的期待和苦恼;

人间希望的难期使我们不安,

悲哀的易逝叫我们哑然失笑。

未来是漆黑一团,十分遥远,

现实已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恋恋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们更加喜欢手中之雀,

虽有时也寻找空中之雁;

一旦诀别我们才看得更清;

手中雀和心儿已紧紧相连。

《人间与天堂》剧中版本

我们爱人间怎能不胜于爱天堂?

天堂的幸福对我们多么渺茫;

纵然人间的幸福小到百分之一,

我们毕竟知道它是什么情状。

未来的远景虚无缥渺,漆黑一团,

现在就时常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么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又实在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俩分离了》顾蕴璞译

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

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

象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

它仍在愉悦我惆怅的心灵。

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

对你的倩影却难解难分,

如冷落的殿堂总还是庙,

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

《我俩分离了》剧中版本

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

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

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

它仍愉悦我惆怅的心灵。

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

却总是无法从你的倩影上收心,

正象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

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

《人生的酒盏》顾蕴璞译

我们紧闭着双眼,

饮啜人生的酒盏,

却用自己的泪水,

沾湿了它的金边;

待到蒙眼的遮带,

临终前落下眼帘,

诱惑过我们的一切,

随遮带消逝如烟;

这时我们才看清;

金盏本是空空,

它盛过美酒——幻想,

但不归我们享用!

《人生的酒盏》剧中版本

我们紧闭双眼,

饮咽人生的酒盏,

却用自己的泪水,

沾湿了它的金边 ;

等到蒙眼的遮带,

临终前落下眼帘,

诱惑过我们的一切,

随遮带消逝如烟;

那时我们才发现,

金盏本是空的,

它盛过美酒,幻想,

但却不是,我们的酒盏!

《无悔追踪》观后感(七):我所看过的最佳电视剧

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无悔追踪》,短篇小说原著张策,很快就看完。小说比起电视剧来还是略显单薄,电视剧的丰满得感谢编剧史建全,感谢导演尹力(云水谣),感谢王志文刘佩琦李冰冰何冰诸位演员,感谢九十年代的惊艳。

一直以来,对电影,电视剧很是挑剔,尤其是后者,跨度一般更大,意味着完全看下来需要花费时间也更多。看烂片是浪费时间精力,看垃圾电视剧垃圾综艺节目更是谋财害命,至于“快进”跳着看那还真不如看剧本看原著,阅读总是更快嘛。我眼中的佳作,不是爆米花片儿式的爽,不是无节操的堆砌段子的笑,不是种种手段催你掉眼泪,更不是现在时兴的拼大腕儿,这些太肤浅。感官的刺激从来都瞬时的,值得回味的才是佳作。正如佳肴得色香味俱全,写作好得书法和作文都够棒,电视电影也得录音,摄影,布景,导演,演技,剧情,剪辑等等都好才行。此片豆瓣9.2分,真没有水分。

评价国产电视剧,一个片值不值得看,只消喵几眼就O了,配音。一个配音都做不好的电视剧,就好比一家卫生消毒都做不好的医院,好比一个一种HelloWorld都不会写的程序员,你对他还会有什么期待?同期声想做好得成本高况且有时候高成本还不一定能做好,后期配音节约成本方便控制业界主流。可是,现在的98%国产片你后期配音都做得让人看起来难受听起来更难受,也真是不容易,归根到底是态度不端正。看豆瓣有人说此片同期录音是北影老教授,声音后期是郑春雨,得过多次最佳录音奖,基本功有保证。

编剧是张策和史建全,一个是小说原著,一个是老北京编剧。史作品不多,更有名的俩是《鬼子来了》和《三枪拍案惊奇》。与其说此剧是现在已经泛滥的谍战剧,不如说他是一部年代剧,徐徐道出四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史,从1949到1988。国家的新生,开国大典,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胡风案,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门炮战,反右倾,人民公社,大跃进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除四害打麻雀,修正主义刘少奇,文化大革命,林彪坠机,知青上山下乡,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严打,五讲四美三热爱,物价闯关......这对酷爱历史的我如同饕餮盛餐,巧妙的是,编剧并没有过多笔墨来渲染这些现在史上的大事情,大多只是通过有限的场景一代而过,它或是存在演员的寥寥几句对白,或是墙上的标语的变化,或是镜头上主人公手里的报纸听到的广播,甚至是小学生跳皮筋唱的歌谣,唏嘘历史的无情和沉默。编剧是老北京土著,剧中极具个性的俚语,歇后语,脏话道尽了北京的事儿,也因此剧才发现很多会说不会写的字儿该怎么写了。

说说场景/道具。刘佩琦饰演的警察肖大力,他的戏服——警察制服从进程接管时的黄青军装,到黄警服,到白/黑警服,到80年代初老绿警服,让我大开了眼界,活脱脱一中国现在警察制服史。这其中还包括了配枪的变化,三八到毛瑟再到勃朗宁,细节处理可见一斑。更不用说那些墙角旮旯只有我这等专门暂停才能看得清楚的布景,墙上的标语,胡同口小学里黑板报的内容,繁体和简体,墙上领袖的画像,派出所桌上电话/桌椅,肖大力和冯静波家里的家具,医院的玻璃和器械,酒楼的桌椅,等等等等,都在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可能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所曾经万分熟悉的东西,我有眼缘还能一一见到。

不得不说说演员了,那是1995年。95年正值巅峰的王志文,饰演的是冯静波,让人心疼的从来不尽责的国民党特务,信仰三民主义却一步步接受共产党教育的“改造“,心中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辈子,其担当其文人风骨印象深刻。王志文是我最早记住名字的演员,源自小时候看的那部《刑警本色》,我说这人的眼睛额头跟我爸怎么有点像,顿生亲切,长大才知道他是属于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大影星,潇洒倜傥谁不爱呢。95年还算是崭露头角的刘佩琦,小时候看大宅门就住了他忒像邻家叔叔的感觉,本剧中肖大力那蛮横,实诚,热心,”看了两年青“的进城干部到派出所所长,又到最后放弃局长放弃正处甚至只要副所长只为紧盯冯静波一辈子,一根筋,老黄牛无私奉献,却也自己把自己陷进不幸命运的漩涡。95年还在跑跑龙套的何冰,对他的印象是《书香门第》,大火特火的《大宋提刑官》其实没看过....剧中是热心的街道小子宣扬党的政策,积极抗美援朝失去一条胳膊和两只手却不幸被俘,被开除党籍,遭受将近三十年的不公正待遇,痴情专一的人儿最后却守到了当初的朝鲜姑娘。95年还稚气未脱的李冰冰,说话还不是那么自然,总是不由自主地抿上嘴唇。冰冰这么些年来怎么着也是一台一台话剧一部一部电视剧积累实打实积累过来,比另一只冰冰不知道要漂亮和高明到哪里去了!延续上一辈恩怨悲哀的抗美,她的人生让人惋惜。95年饰演肖大力大儿子新桅,同样悲哀的不能自主的人生,演员名叫郝戎,他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助理院长兼表演系主任。还有盖中盖腰不疼腿不酸高钙片的老大爷,婆婆老妈老鸨老奶奶街道主任专业户张少华,还有反派专业户国民党旧警察王六斤,还有出场不多每次都拧巴着脸的磨刀的,无不印象深刻。

此剧是北京电视台和公安部合拍,但是当年却没有在北京上映,因为96年的接受不了剧中明显的“同情美化敌特分子”,后又因为种种被禁十年,据说是因为文革。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莱蒙托夫的诗我也看了几首,展览会的图画我已经循环听了几次,久久在胸口不能散去的还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和对历史的慨叹。历史是无情又残酷的,它笑嘻嘻地摆弄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也是任人打扮的,放近了因为被遮蔽所以看不清楚,放远了就更模糊以至于雌雄难辨。历史却总是相似的,读史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我们惊讶和慨叹那些可笑的荒诞的一出出黑色喜剧,却不由也置身另一场荒诞喜剧。古人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只愿,历史沉淀下来的总是那些纯真,善良,美好的东西。

《无悔追踪》观后感(八):剧中莱蒙托夫的诗

《致友人》

我天生有颗火热的心, 喜欢和友人交往, 有时也爱开怀畅饮, 好快些消磨时光。 我不贪恋赫赫的名声, 爱情才暖我心灵; 竖琴发出的激越颤音, 也使我热血沸腾。 但往往当我欢笑之际, 心儿会痛苦、忧愁, 在狂饮尽兴的喧声里, 忧思压在我心头。

《人间与天堂》

我们心中翻腾着隐秘的癖好, 爱回味往日的期待和苦恼; 人间希望的难期使我们不安, 悲哀的易逝叫我们哑然失笑。 未来是漆黑一团,十分遥远, 现时已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恋恋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们更加喜欢手中之雀, 虽有时也寻找空中之雁;

一旦诀别我们才看得更清: 手中雀和心儿已紧紧相连。

《人生的酒盏》

我们紧闭着双眼, 饮啜人生的酒盏, 却用自己的泪水, 沾湿了它的金边; 待到蒙眼的遮带, 临终前落下眼帘, 诱惑过我们的一切, 随遮带消逝如烟; 这时我们才看清; 金盏本是空空, 它盛过美酒——幻想, 但不归我们享用!

《无悔追踪》观后感(九):中国再无冯静波

冯静波的才华 、修养、人品在这部电视剧中都是首屈一

指的,如果不是那个年代,他本可以成为杰出的学者,他也

有治国之才,可以对国家、社会、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

献。

冯静波奉命潜伏,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一定相当高,为了

保护他,不惜牺牲四阎王和王六斤。四阎王当时是少将军衔

,冯静波应该隶属军统,军阶至少是上校。他那本英文字典

暗示他曾在美国留学或受过特殊训练。给他的活动经费是10

根金条。可见对他之器重和信任。

王志文把冯静波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清瘦、高傲、

儒雅而不失暴发力。

从个人荣辱来看,冯静波跟徐小妤谈恋爱是个错误,在那

个年代这是会要人命的。但这是全剧最美好的一段戏,在那

个灰暗的年代,值得回味、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少之又少

。看着他俩泛舟北海,共同背诵莱蒙托夫的诗,真希望他们

终成眷属。

冯静波最终选择了自首,经过了40年的潜伏,他仍然心

向国民党,他并未放弃信仰,但是他深知国共长期为敌是逆

历史潮流的。他说他了解了共产党,所以毅然自首。当然,

他也想借此了断肖大力的心结,为了女儿的幸福,高傲如他

居然不惜向肖大力低头,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悔追踪》观后感(十):致敬经典

重温90年代经典老剧。该剧名为谍战剧,实为一部纪实片。尤其是在前13集中 ,不吹不黑,以北京基层老百姓的视角,将建国后若干场ZZ运动都一一植入剧情中,让观众重读了一遍新中国史。弥补了当下历史教科书中很大的一片空白。

该片虽不是鸿篇巨制,故事情节却发人深思,新中国正是经过前30年的摸索和教训,才走到之后的发展道路上来。

演员阵容方面:王志文和刘佩琦两位老戏骨年轻时的演技,今天看来依然值得称道。还有李丁、何冰、李冰冰等众多老中青三代演员的亲情演绎,成为该剧的另一大亮点。

:由于该剧涉及到历史敏感问题,印象中,只在当年首播时看过,后面很少有过重播,幸得今天在视频网站上还未被禁播,不易!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