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3》的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13》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二):最后一搏
一、皇帝戴克里先(284-305)
罗马帝国随着戴克里先上任暂时延缓了颓势,结束了此前皇帝频繁变更的混乱。戴克里先先后实行了二帝共治和四帝共治,分别镇守帝国的东方和西方,解决了外族入侵的问题。使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成功抵御外侵需要大量的部队和军费开支,四帝共治时期军队数量扩张了两倍,分别归四位皇帝统领。此外戴克里先改革了行政体制,取消了元老院行省,皇帝行省等,统一划分成省、县等行政区划,这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队伍,行政费用随之扩大。
因此戴克里先改革了税收制度,改变了此前“广征税,轻税赋”的状态,可谓苛税。此外通货膨胀也不断严重,戴克里先实施了价格管制,但并未见效。
戴克里先大力提倡复兴对罗马诸神的信仰,由此引发对基督教实施镇压,这是罗马帝国第一次“持续、坚决、有组织、大规模”的镇压基督教徒。
戴克里先在公元305年主动退位交权,固然不贪图权力,但引发了混战。
二、君士坦丁时代(306-377)
这是一位基督教发展历史中的决定性人物,没有这个时期的米兰敕令,没有尼西亚公会议,基督教或许就会四分五裂,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销声匿迹了,因此君士坦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宗教世界的格局。当然君士坦丁承认并提高基督教徒地位的举措,其算盘在于稳固他和他的家族的统治地位,所谓“君权神授”,皇帝的地位一经上帝授予,便可一定终生,从而摆脱了凡人推选皇帝且皇帝须由元老院监督的程序。
仍需一提的是,戴克里先退位后,四帝共治的局面变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君士坦丁是混战局面下最终的胜利者。此后他迁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至此罗马帝国的特征丧失殆尽,其实也已经不能称之于罗马帝国了,“君权神授”的制度算是帝国进入了中世纪。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三):“区划分治”与“多神走向一神”
一、 四帝共治模式的得失
戴克里先先是将罗马一分为二,以双中心的形式(正帝戴克里先主管帝国东方,副帝马克西米安主管帝国西方)对帝国进行管理,继而又划分为四个板块的治理模式(设定两个地位平等的皇帝(头衔为“奥古斯都”),还让每位皇帝为自己指定一位所谓的“副皇帝”(头衔为“凯撒”),做为皇位的继承人。一旦“凯撒”继 位“奥古斯都”,同时也会任命一位新的“凯撒”,做为继承人)在他统治时期维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但是他退位之后,“四帝共治”模式却迅速崩溃,让整个帝国陷入内战之中。君士坦丁经过长期征战才让罗马帝国重归一统。君士坦丁在实现统一之后,并没有全盘否认戴克里先的这种“分治”尝试,帝国被重新划分为了四大管区。这四大管区与“四帝共治”时期的分割大体重合。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一位“奥古斯都”,另外三名所谓的“副皇帝”(凯撒)又都是他的儿子。
对于长期追求天下统一的中国人来说,戴克里先这种做法是难以理解的,一个皇帝亲手将一个完整的帝国划分成两份,最终是四份。退位之后的悲惨遭遇也显得有些自讨苦吃。然而中国的传统并不适合当时罗马帝国所面对的现状。
一个帝国最核心的的东西是集权,政治中心集中了最大的资源。问题在于,每一个点都有他的辐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意味着效率的降低。此时的罗马帝国在北方防线(莱茵河、多瑙河防线,横亘整个欧洲大陆)需要面对北方蛮族的侵袭;另一方面,随着萨珊波斯的崛起,帝国在东线的压力也是不减反增。罗马要想同时对两线压力做出及时反应,实在有些不堪重负。领土过于庞大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应对外部危机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高皇帝远”,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同样为帝国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困扰。这使得很多觊觎元首宝座的地方总督,有机会暗自积蓄力量,寻机发难争夺帝国的统治权。事实上,内外压力往往是共生的。因为要中央政府在应对边缘压力的问题上效率低下,就只能放任地方总督做大,以对外敌入侵做出及时反应。而通过对外战争壮大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又可以反过冲击中央政权(唐朝的“藩镇之乱”也是如此)。
戴克里先希望通过“四帝共治”既解决当前的北方和东方的防务问题,又结束帝国皇位的无序争夺,但从客观效果来看,这样的改革对罗马的结构稳定却是致命的。由于罗马所面临的问题,是疆域过于庞大,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帝国的四位皇帝,分别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如果罗马真的分裂为四个国家,大家也许倒能和平共处较长时间。然而现在四个皇帝共存,且都拥有自己领地的局面,显然只会让局面更加混乱。
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四帝共治”的分裂只是表象,其他三帝都是由戴克里先任命,并且行政权还是控制戴克里先手中,四帝之间的从属地位是十分明显的,戴克里先这样做还起到了制约地方权力,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于的作用。但是戴克里先构想的权利交接顺序太过脆弱,任何一个所谓“皇帝”的继承权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混乱始于公元305年,也就是两位“奥古斯都”依法将权力移交给“凯撒”的时间点(戴克里先是公元285年上位的)。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君士坦丁和前西方正帝马克西米安之子马克森提乌斯。
最混乱的时期,有六个人在争夺“奥古斯都”之位。在主动退位的戴克里先身死(公元311年)之后,局面变得更加的混乱了。一直到公元324年,西方正帝的儿子君士坦丁才重新统一了罗马,正式结束了“四帝共治”改革所引发的混乱。
除此之外,这种分治模式导致了帝国军队数量激增,从之前的30万猛增到60万,加重了帝国民众的税收负担;戴克里先的改革彻底让元老院靠边站,与东方的专制模式越来越相似,这导致了旧首都罗马的禁卫军和遗老的不满,马克森提乌斯能够上台就跟他们的支持分不开。
二、君士坦丁与基督教
如果接受基督教的一神信仰就意味着对罗马神和旧体系的否定,正因为如此,帝国一直到“四帝共治”时期,基本都保持着对基督教的高压态势。公元312年才发生根本性改变。决心对罗马进行彻底改革的君士坦丁,认识到无论依靠何种手段,都无法阻止基督教的传播,他与当时的东罗马皇帝联合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对于君士坦丁来说,意识形态的选择更多是为了帝国的稳定统治服务的,基督教对于他而言,更多是一种统治工具。就像儒家在中国的地位一样,倒不是说儒家在学术观点上有压倒性优势,而是儒家的体系更有利于自身的通知,所以汉武帝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罗马人的多神信仰传统对于构建一个统一稳定的帝国来说是一个障碍。此时的基督教理论颇有些“君权神授”的味道,这样政治嗅觉敏锐的君士坦丁捕捉到了。用一句“你们会受我和我的儿子的统治,并非是因为你们的自愿,这是你们所信仰的至高天神的意愿”就可以打发那些对其世袭统治有疑问的基督徒们,这在多神信仰传统下的罗马是实现不了的。这种“君权神授”的理论对于掌权者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戴克里先皇帝试图用帝国分治的模式来解决帝国危机,但是对于继承顺序的构想过于脆弱导致了罗马帝国内战的悲剧,但是他关于帝国分治的方针还是被沿袭下来,因为罗马帝国的庞大和他面对的压力已经超出了一个皇帝所能应对的范围,分治无法避免,而且在最后罗马帝国也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君士坦丁用他的智慧和手腕实现了帝国的统一,并且在宗教问题上正式合法化基督教,接受一神传统,对于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可以看到东西方在解决帝国一统的意识形态努力有些共同之处。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四):往事
当在扎马会战中战胜汉尼拔的西庇阿站在被夷为平地的迦太基的首都前时,他感到无胜悲哀,因为他知道,国家的兴衰无可避免,他深爱的祖国罗马终有一天也会像现在的迦太基一样走向灭亡。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通过增加帝国的军事力量使得蛮族的入侵一次次被击退,但他们的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罗马越来越不像罗马了,也难怪许多历史学家在写罗马史的时候写到君士坦丁时代就自动终结,虽然西罗马帝国直到公元476年才在历史上正式消逝。
暴政和仁政的区别,可以说就是看税制是如何定夺的。卡拉卡拉敕令让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都自动升级为罗马公民,却也导致帝国赖以生存的十分之一行省税不复存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帝国纷争不断,各种各样的临时的战争税等苛捐杂税反而超过了之前的单一简单的税。到了君士坦丁时代,各种各样的税甚至被法律明确下来,同时国家由元首制变为君主制;军队的主力由罗马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变为日耳曼人组成的骑兵部队,帝国由御敌于国境之外的方针变为任由蛮族入侵再一举击退,如此导致边境地带几乎无人敢住;元老院的权威不复存在,皇帝与普通公民的距离日渐拉大。罗马已不再像罗马,反而更像他们之前鄙夷的东方帝国了。
戴克里先也好,君士坦丁也罢,为了重整江河日下的罗马帝国,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无论是增强军事力量,还是承认了基督教,都与传统式的“罗马人的精神”相背离。也许这种转变,反而正好说明帝国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
在读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第一,一个人的幸与不幸与他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资质、才能、努力程度,在时代面前都不值一提。因此在读史书的时候,我都不会轻易的去总结从中获得的经验亦或是教训。在我看来,成功或是失败,都不是简单可以概括的。第二,无论何种改革,只要不体现当事人的意志,都只能以失败收场。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五):基督的兴起 罗马的衰落
书名副标题为最后一搏,或许作者盐野七生想说明罗马末期时,君主的无奈和挣扎。
的确在上一本的迷途帝国中,短短100年间换了数十任皇帝,制定了不少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罗马自身未来的政策。戴里克先开创的四帝共治,差点导致帝国的分离。
如果从一个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罗马灭亡的诱因
加剧的税收,根据4世纪罗马人留下的一句话:“如今的社会,收税的人比纳税的人还多”(怎么感觉有点反射中国现状。。。)将有奥古斯都时期的税收政策:“广征收,轻赋税”完全颠覆。
而且由于经济发展不良,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社会动荡。(奥古斯都时期的解决方法吗,要富人把钱吐出来,首先领导就要以身作则,动员实施利益回馈,皇帝捐款建造一些公益设施,当然,设施的名字就是以出资者来命名。人一辈子,就是为名利嘛。如此这般,富人们当然愿意花个钱来造个好名声,中国这方面应该推广学习一下)
而且从军事防御的布局来看灭亡的诱因:
就是骑兵来替代步兵军团,以往是派兵驻扎边境,建造设施来抵御蛮族的入侵,现在确实等待蛮族入侵后,在用骑兵快速行动力去收拾残局,大大损害的国土内的居民。这种变动直接导致驻边防守军的急速衰退,而且大失民心。
在君士坦丁当家的时候,更是迁都到拜占庭,建起基督教堂,连罗马本身象征的斗兽场、浴场、雕塑完全摈弃。怪不得历史学上说君士坦丁的罗马就已经不是罗马。
由于本人一直对基督教无太大好感,因为都与基督教那种一神教的排外十分厌恶。罗马时期的多神教就比较像现在的中国,无论什么神都可以拜,所谓入乡随俗、入庙拜神。
怪不得基督教徒把君士坦丁当神拜,因为如果没有君士坦丁的极力支持,基督教可能就沦落为某地方的小宗教团体,最后消亡。历史有时候的确是由于某几个关键人物来引导。如果没有汉武帝时候的独尊儒术,儒家那套学说,或许也已经完蛋。感觉君士坦丁和汉武帝有得一比,东西方两大文明自此向着自身不同的文化、宗教各自发展。虽然时间上差那么的400多年。当然两者皇帝推颂宗教和学教无非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君士坦丁之前的皇帝就是没有神格化,所以经常给下属谋杀,(因为你是人,我也是人,为啥你们做皇帝,我不能),神格化后,就是天命所归,在古代是维持统治最有效的方法。
从第11本开始,罗马帝国逐渐衰落,看着不免有些伤感。当然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王朝的兴衰看的太多了。不过中国起码是一脉相承。西方嘛,罗马之后就难觅罗马了。基督的兴起,替代了罗马那种兼容并包的胸怀。
有时候想,宗教用信仰去替代人们以往的精神向往方式,真是一件好事嘛?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六):读《罗马人故事》和最近英国脱欧随便想的
戴克里先将罗马由元首制带入了东方君主制的国家模式,君士坦丁彻底奠定了这个模式,同时还扶持基督教,试图用君权神授的理论,将罗马变成一个人的帝国。在我心中,那个象征宽容民主法制的古罗马已经灭亡了,剩下的只是名义的继承吧。最讨厌的基督教登场,等待人类将是最黑暗的1000年。罗马人曾经三次统治世界,第一次以军团,第二次以法律,最后一次则以基督教。然而,第三次统治的同时,也葬送了这个古老伟大的帝国。
看了12本后,一个月没看这个系列了。一是因为有点忙,最主要还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喜欢的罗马帝国就这样要消亡了。兼容并蓄 代表着民主和法制的罗马即将被专制黑暗的被最不宽容的基督教所统治的中世纪代替,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
但对于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深知时代的更迭是不可避免的。平复心情后准备把剩下的3本好好看完。可是也越来越怀疑,人类的历史真的是不停进步的吗?用《宽容》的作者庞龙的视角来看,欧洲从宽容自由的古希腊、古罗马堕入了最不宽容的专制黑暗的中世纪,并且一堕就是1000年。人类可以记录的历史也只不过5000年左右吧。
所以不禁害怕我们现在所处的幸福时代,会不会在以后的几百年又陷入倒退和黑暗呢,我真的不知道。特别是最近,英国的退欧,甚至以后的可能引起的链锁反应,欧盟解体也不是不可能。当然这只是探讨可能性,但还是让我不得不思考,历史真的是向前发展还是不断反复的呢?因为这些年我们可是一直在宣传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的。
当然,科技一直在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这些是不可阻挡的。可是人心似乎没有任何进步的。依然充满着恐惧,嫉妒以及不宽容。所以还是有恐怖主义,有历史性的难民潮,,有欧洲很多国家的懒惰债务危机,以及所引发的英国退欧等等,当然还有无尽黑暗的朝鲜和它旁边依然有陷入文革狂热陷入《1984》所描述世界的可能的国家。
所以,什么时候人类真的克服自己内心的缺陷,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吧!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政治制度究竟是不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螺旋上升的,读过这一册后让人开始感到怀疑。罗马的历史从王政到共和再到元首制一直让人感觉是顺乎自然的进步。而经过三世纪危机的罗马迎来了君主专制。让人感觉开了历史的倒车。而这倒车一开就是1000年。这么长的时间已经不能用什么螺旋上升来解释了。如果这么长时间都在倒车,究竟什么算是开正车呢。政治制度这东西究竟有没有先进落后这一说其实是应当存疑的一个问题。政治制度这东西归根结底是人类利益关系调和的最终产物,因应人类的资源分配,思想潮流而改变。能满足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需求的制度就会带来和平和稳定,满足不了就会带来掠夺和战争。共和罗马的民主制度在现代眼光看来是先进的,然而却最终被东方传统的君权神授理论所击败。这其中做出的选择其实还是罗马与异族之间的利益格局。究竟什么算是历史的进步呢,从专制到民主?答案应该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得到更高满足才是进步。而让人类获得更高需求的途径其实是科技的进步。科技的作用是做大蛋糕,而政治则是分配蛋糕的游戏。
《罗马人的故事13》读后感(八):罗马衰落之谜-罗马人的故事13
罗马虽说经历了三世纪的几次权力更迭,但无论如何不至于衰败的如此迅速:强大的罗马军团此时无法抵御蛮族的入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防线均遍地开花,烽烟四起,政局朝不保夕,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来解释:
战斗意志的衰败:
1.首先帝国近百年的和平和繁华,降低了将士冲锋陷阵,马革裹尸的意愿,俗话说好男不当兵。
2.卡拉卡拉授予全境居民罗马公民资格,降低了行省人踊跃参军获得罗马公民权的意志,这权利来得是如此轻而易举,从而没有人去珍视这个资格,自然也少了去舍命维护他的动力。
3.再次日耳曼的蛮族特性,所谓蛮族即无所谓牺牲,视人命如草芥,如白蚁一般只知一往直前。而且之前蛮族被强大的罗马抵御与莱茵河多瑙河之外,三世纪危机让他们终于得见意大利本土的丰饶,相比日耳曼的苦寒之地,杀人掠货的动力十足,战斗力翻倍。
战斗水平的衰败:
1. 蛮族战斗水平的进步:通过之前的多年交锋,蛮族的技战术水平在进步,如果说之前罗马的胜利是基于严密的组织和策略的话,蛮族在战斗中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而且差距不断缩小,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无法构成悬殊优势的时候,人是最大的因素
2. 文职与军人角色的割裂影响帝国人才培养:加里恩努斯将元老院文职人员和军队人员的晋升通道完全割裂的做法导致帝国从此无法拥有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才俊。之前年轻人经历军事锻炼,立功晋爵之后进入元老院和行省负责地方行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的总督既可以稳坐宅邸主持国计民生,也可以奋马扬鞭指挥若定,这才是罗马没有郡县制去能维持统一的原因
管理能力的衰败:
1. 戴克里先创立的四皇帝制度导致的分裂:缺乏严密的制度约束,如果说第一届的四人可以因为私人关系,战斗友情相互合作配合,那么自从戴克里先主动退休之后政局的迷茫,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横空出世即可以预见到这个制度的危害,导致各自为政,引发相互内战,强大的帝国莫不是需要强有力的中央统治,奥古斯都称帝便不是就是为了化解现实中辽阔的罗马疆域与陈旧的共和制度的矛盾么
2.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推崇:不但不能为己所用,反而将财产土地捐赠教会,皇帝成为教会的附庸;给予基督徒免税特权造成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入教,客观上促进的为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出世的哲学,让教徒无心现世的抵抗
3. 强迫性的职业世袭,打破了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是加里恩努斯的政策,职业从此无法选择,父子继承,虽说也早就了之后欧洲世代相传的手工业基础,但大方向上却造成了所谓social ladder的缺失(中国用科举和功名,资本主义用金钱)
这样的无法给予人们保障和希望的政权的衰败也就不奇怪了.
猜你喜欢
-
- 12-23后续+免费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夜暝爵沈薇薇)全文小说在线阅读-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全章节最新阅读
- 12-23小说《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夜暝爵沈薇薇)小说全文在线赏析_笔趣阁
- 12-23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沈薇薇夜暝爵)小说免费下载全本-独家宠溺:爵爷的小娇妻(沈薇薇夜暝爵完整版)免费阅读无弹窗
- 12-23闺蜜双穿!嫁皇权!助我夺后位《薛悠黎慕容彻小说免费阅读》完整-闺蜜双穿!嫁皇权!助我夺后位小说(薛悠黎慕容彻)全文最新阅读
- 12-23闺蜜双穿!嫁皇权!助我夺后位(薛悠黎慕容彻)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闺蜜双穿!嫁皇权!助我夺后位)薛悠黎慕容彻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