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们》经典影评10篇
《情人们》是一部由路易·马勒执导,让娜·莫罗 / 阿兰·居尼 / Jean-Marc Bor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人们》影评(一):123
爱情有时就是一瞬间回眸,这一刻让心中的一切束缚和羞愧都消失了.
义无返顾,伸出手,带我远走高飞.
马勒电影很舒服,镜头很唯美.还有女主角实在是喜欢呐.
《情人们》影评(二):片头配乐
是Brahms的String Sextet No. 1 in B-flat major, Op. 18
同样出现在Zazie dans le métro的00:37:46小贩见到Zazie美艳的舅妈时灵魂出窍处。
《情人们》影评(三):一句顶一万句
“她的狗都那么假”“我看到了两具平躺的僵尸和一只大熊”——在电影院笑的克制不住,为了不影响别人忍的直淌眼泪。
“有时爱情只是一回眸”“我之前都白活了”——月光下的夜晚,树林里的穿梭,仅黑白两色就那么梦幻美好,不过法国人的爱情可真快哈哈。
“她惧怕未来,但毫无悔意”——结尾好,FIN出现,意犹未尽。
丈夫、巴黎情人、闺蜜,都是些制式浮华和虚假的套路。我能明白她为什么会爱上他,就好像她去掉一切修饰走在月色下,说出的话见到的人,那个时候她才是真实的自己。
羡慕那些能真正交流的人,真是“一句顶一万句”。
《情人们》影评(四):她感到有些害怕,却没有丝毫悔意
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讲述偷情的片子
没想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爱情的故事,纯情的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感到羞愧至死。
那个当年被评论界抨击的床戏,真的是纯情、浪漫到死了!尤其是拍让娜性高潮的那一个镜头,和情人紧握的手,温柔、坚定又有力,唯美致极
路易说:人人都在那个时候把镜头转到了窗口,或者切换到了黎明,然而我只是让镜头多停留了30秒而已。
影片中的那段大提琴的配乐也是十分完美,一部经典的影片又怎么少的了音乐的相辅。
结尾的那一句:她感到害怕,但是却没有丝毫悔意。
真是令人羡慕到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情人们》影评(五):终于发了一次第一篇
总算发了次第一篇了,呵呵。昨天看的这部电影。
很唯美,激情戏几乎没有对白,背景音乐恰好到位。
影片进行到中间时,午夜他们在房子外面不期而遇。当时就觉得如果影片就这样突然结束,就是最好的结局,开放式的结局。
看的是威信出的“未审查完整版”,小露了一下点。在当时58年来说肯定是要删的,加上本身就是“婚外外情”(我没打错,2个外,唉,剧透了),亲吻镜头也相当惹火,在那个年代也一定引起了轩然大波。
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 很漂亮,虽然眼袋很重。先看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然后看的《朱尔与吉姆》,这是看的她的第三步,开始有点喜欢她了。不自觉地把她的美和简方达拿来比较……
最后她很害怕无尽而未知的未来,却不带一丝悔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其他人万万没有想到的选择,既不是原配,也不是和第三者,而是和第四者私奔,相当有创意。
没有任何理由的,突如其来的一见钟情,真的算是爱情吗?也许激情过后,又重复着七年之痒,无尽的惆怅……
cc修复功力,实在是高……
我把它作为我看过的经典的爱情片之一了。很多我倒不认为是经典,大概是因为问题不够尖锐吧,流点眼泪就完了,不能引起我的思考。
《情人们》影评(六):《情人们》之骑猪篇
电影《情人们》讲述了这样几段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脱衣舞女郎爱丽丝与落寞的小说家丹一见钟情,爱丽丝狂热的爱情给丹带来了他渴望良久的灵感;事业有成的摄影师安娜爱上了自信帅气的皮肤科医生拉里;接着,安娜和丹在偶遇之后陷入情网;而爱丽丝和医生拉里也纠缠在了一起。当然,最后,爱丽丝还是回到了丹的身边,安娜也如约嫁给了拉里,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将对方从自己的记忆里清除。
不少人觉得这些感情故事实在太乱了,但我觉得其实这可能就是真实的现实。爱丽丝的青春和热烈给了丹灵感,丹真心地爱上了她,但他对她的爱并不能阻止他去爱别人。现实中,我们常常希望爱是唯一的,但实际上,所谓唯一的爱要么是一厢情愿,要么是条件局限之后的伪完美(比方说,爱你的人正爱着别的人,可是你不知道;比方说,他没有爱别人只是因为他没有遇到他喜欢的类型)。电影中,丹喜欢爱丽丝的青春,也钟情于安娜的成熟优雅,我想,人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总会对两种完全相反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人性,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但我要说的是,除了情感,人还有理智,不是说有了情绪,就该让它放任自流,人正是在其对抗不合理情绪的过程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爱不只是情绪,它更是一种责任。情绪是一时的、易逝的,而责任则是将流动的情感固化的东西。
《情人们》影评(七):标题存在的不必要性
拍摄于1959年的《孽恋》是路易马勒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仍由在其第一部剧情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扮演女主角的法国性感女神让娜莫罗主演。在当时,让娜莫罗与路易马勒是情侣关系,路易马勒让让娜莫罗演了一个荡妇的角色。法斯宾德常常让他的女性情人汉娜许古拉在片中扮演妓女荡妇,陈凯歌在《和你在一起》中也让他的妻子演了一个风尘女郎。导演们让他的爱人在电影里面放浪淫荡,是很好玩的一类事情,这其中肯定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只不过我分析不出来罢了,但是我想,人总爱看到他爱人在生活之外的另一个模样,好奇心的满足总能提供某种刺激和兴奋。
让娜莫罗在《孽恋》中演一个报社老板的妻子,即所谓的资产阶级家庭太太,物质饱满,精神空虚是这类人群的通病,她出轨了,跟马球运动员私会,却受不了丈夫猜忌,某日在由似会归来的途中偶遇一青年学生,一夜激情过后,跟这名青年学生私奔了。俩人私奔的路上,她即享受奸情的浪漫刺激,又对飘忽不定的未来充满怀疑,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荡妇,她意识到会有厌倦青年学生的一天,就象厌倦她的丈夫和情人一样。
有时我觉得厌倦这个词表述的,明明是主动拒绝、抛弃了当下的生活,却弄得被当下的生活拒绝、抛弃了似的一般冤屈苦闷。
这个片子倒挺符合西方六十年代那股性解放浪潮,可是拍这个片子的那年浪潮还没席卷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路易马勒确实比较激进。可以比较一下差不多时期的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性道德观念同样的模糊混乱,但特吕弗选择了艺术、哲学、战争等元素来打马虎眼,而路易马勒直奔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放纵,两种不同的感觉。
《情人们》影评(八):迷魂记:半个道德故事
整整五十年前的让娜•莫罗,在年轻的路易•马勒的目光与镜头的双重凝视下,就已经如此反叛,如此不屑。
在路易•马勒的《恋人们》里,她比朱尔与吉姆爱的那个凯瑟琳更年轻几岁。她有一个开印刷厂的丈夫,一个漂亮的孩子,一个单独的卧室,一个住在巴黎的无趣女朋友,以及一个擅长马术的时髦情人。她开着跑车,在巴黎和郊区之间游荡,发型和菜单是她的日常。
她遇见他的时候,车子抛锚。他去看望一位教授,顺便答应载她回家,以便她赶上情人与丈夫的聚会。一路上,他说话,她大笑,仿佛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
饭桌上,丈夫和情人针锋相对,她差点走错房间。
美丽的月光下,她穿着睡衣走出家门,发现门外的他。她说她想安静,他却一直尾随。他们在旷野漫步,在小舟上随波逐流,深情凝望,没有一句对白。一切精神上的拷问、文艺腔,都统统见鬼去吧——如果我想跟你上床,就不怕跟你没有精神上的交流。
最终,他走进她的房间。
(后来看一本旧万象,有李欧梵的一篇文章——看来他也是不折不扣的“特粉”,提到月光下的那一段,他也如痴如醉,对他便心生好感。)
天亮后,她打算跟他走,只拿了一件外套。在丈夫、情人、女友的注视下,他们开着车离开。她渐渐意识到这也许是个错误。她怕,但是,不后悔。
不过,假如她搭乘的是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或者是一俩驶向河流的汽车,结果又会怎样?
也许不会有什么区别!毕竟他们有过心醉的时刻,也就可以死了。
此等人物,此等场景,大概只会存在于新浪潮吧,新现实主义没有;大概只会发生在法国吧,小城之春没有,布拉格也没有。
在路易•马勒的电影里,总有人离开——小男孩离开玩伴,小女孩离开情人,母亲离开孩子,妻子离开丈夫,情人与情人天人永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到底是灵光乍现,还是隐忍地坚守一生,或者应该去侯麦的电影里找答案。
《情人们》影评(九):一个没有结局的浪漫故事
本以为片名(情人)在开场五分钟之内就点明了,外省的生活优裕而空虚的少妇JEANNE在巴黎邂逅了英俊潇洒让众多时髦女性惦记着的马球队队长,从此频繁穿梭在第戎与巴黎的乡间公路上,自以为找到了感情寄托。我们也以为影片是围绕着这对情人的故事展开。
然而片子进行到一半多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BERNARD,他年轻,爱好自然,乐于助人,对JEANNE之流所过的肤浅空洞小资生活不屑一顾。在把因汽车抛锚而耽搁在途中的JEANNE送回家后,被其老公热情地留宿。
月夜,被丈夫识破恋情的JEANNE无限懊恼,楼下书房传来的勃拉姆斯更让她无法就寝。披上一袭长长的白色晨袍,JEANNE下楼去查看。然而书房中空无一人,她关上音乐,清理了一下客人BERNARD留下的痕迹:打开的书,摊在椅背上的西服,还有忘记关上的威士忌酒瓶。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小动作,JEANNE把水晶瓶塞“扑”地投入瓶中,充分表现了心中的烦躁与无奈;结果,她又打开瓶塞给自己斟了一杯酒,出门到花园里独自漫步。谁知BERNANR也在花园里赏月,并对这个满怀浪漫情愫的美少妇颇有好感,于是俩人开始一场马拉松式的月下漫步。
与先前对JEANNE和其情人在巴黎的娱乐(舞厅,游乐场)的描写截然不同,这次漫步是全片最为浪漫的部分,导演不惜笔墨,从月下的树林到溪边的水车,从静谧的田野到树影婆挲的水上泛舟,直至当时所谓的激情床戏(现在看来绝对是小儿科)。一切都美奂美仑,如梦如幻。这一让人感觉仿佛永无止尽的漫漫长夜以二人在凌晨在众目睽睽(老公,情人,密友)之下毅然出走而嘎然而止。
然而真正的故事只是刚刚开始,我难以想象一个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生活的JEANNE如何跟一个对如此小资生活嗤之以鼻的小伙子过日子。估计编剧到这里也不知如何再往下写,于是只好以旁白“JEANNE对将来有些担心,但她并不后悔”作为影片的收场。因为可以想象真正的结局估计是远没有那一夜那么浪漫的,还是就此打住吧!
《情人们》影评(十):真正的法式浪漫,你敢不敢
家庭反人类,一夫一妻为最腐朽制度,女同胞们奋起反抗吧!
等一下,先来做两个测试题。
1、老公,空有皮囊的情人,带有学院气息却并不迂腐甚至还很幽默的情人二号,你会选谁?
不管怎样,我是没看见第一选项。
2、假使你和你的情人发生了点什么,你打算怎么收场?
既然都什么了,谁?谁要收场?人生才将开始。
对不起啊,老公,我,,,
就拿你们男性做那种事之后都会反驳,事情发展到今天,你不是没有责任。对不起啊,请问你能先明确一下自己的责任吗?我不喜欢我们这小地方,几次三番往巴黎跑,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虽说我是已婚,可是我美啊,我比从前更美了。你不知道,这在巴黎是一种时尚,追求已婚妇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标志。你不知道我在这里被捧得有多高。可是,我并不快乐。
哪怕我出去几天,再见到我,你也不会多出半分热情。热情,这个东西,你有吗?我不记得了,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搬来这间别墅的时候,你好像是有的。热情这种东西,好像灵感之于作家,可能有那么一时半会儿,昙花一现。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平庸作家。问题是他根本是对于自身的缺陷缺少意识,可能即使意识到也不认为有改变的必要。我认为的他给人某种踏实,正如他蒸蒸日上的事业,这种踏实对于事业或者别的什么都是有益的,对于我,越来越觉得这像是一个日趋成形以至难以挣脱的桎梏。
我不快乐,我只是用偶尔的看似光鲜的巴黎生活掩饰自己。我和人调笑,逢场作戏,并未有实质的逾越之举。我越是这样越不开心。我在等待你给我一个笑容,一句热忱的问候,在这件事上,我和乞丐没有区别。我甚至,在那天,你去厂里加班,我追了出去。你站在工厂的大机器旁,你没有迎接我,甚至没有把我拉到一边,你就站在大机器旁,跟我说,这里是严肃的事情,你有什么事?wtf?
这真的不是作者为女主的行动增加道德倾斜,而是,类似这样的家庭状况何其多矣。
这位丈夫对于家庭的影响之弱,在孩子身上也能看出来。孩子和父亲没有产生画面的交集。跟家里的佣人也不说话,需要什么,通过妻子,再传给佣人。他在家里像一个影子。不知道他对这个家是怎么看,有没有比旅馆还要糟一点?
一个像旅馆的家庭,一个借巴黎假期麻痹自己的妻子,一个面对家庭危机手段保守实际并未对症下药,也可能早无药可医的丈夫,在一个四人共处的夜晚,势必要发生点什么。
在经过无望的对丈夫的等待,在获得马球情人的虚荣之后,女主人公终于等来明月照地如白昼,手握爱剑斩荆棘。
这是多么恒长的夜晚啊。她听到唱片在唱,下楼喝了点酒,她走到屋外,看到同样拿着酒杯的他。他们在树下说话,她躲闪,他追逐,他们散步,他们登上不系舟,她的臂弯如水波轻柔。他抓住树干,他牵着她上岸。他们走到堤坝上,顺便把丈夫渔网里的鱼都放了。
他们要一起走,在天亮之前。
她回到屋里收拾衣服,她亲吻女儿。他说想和她生一个孩子。于是,那间她个人的闺房,成了他们新婚的婚房。
她早想离开这个旅馆家庭,外面有车在等她。她披上一件风衣就走,从丈夫的眼皮底下。
那毫不起眼的情人二号,早就戳中了女主的G点,他冷不丁讲了一个关于她丈夫的笑话,她就笑个不停。看,那只熊坐在门口等我们。看到丈夫走向他们,她笑得更厉害了。到底是书读得多有好处,人情洞察,女主三两句话,他已了然。
月光之下一切可赦免。
这两人的碰撞没有丝毫的寂寞空窗,欲求不满的成人之态,纯情得令人发指。那场漫长的室外夜景戏,满是晕眩的诗意。他们就想在此处停歇,一刻成永夜。他们是情感上的处子。永不再有这个初夜。
因为太像一个梦,我以为,在那场漫长的夜戏之后会幻灭。没有,这不是小城之春,没有那么多伦情纠结,没有庸人的羁绊。这里是法兰西,是浪漫与革命齐驱的圣地。不是鬼混了一个晚上,是革家庭的命,革自己的命,是要浪漫要重生。疼的重生总比麻痹的苟且要好。
巴特,是不是看过我这篇,各位女同胞还是要屁颠颠赶回去给大熊做饭。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