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天使》观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7:13:53  热度: 300℃ 

点击全文阅读

《天使》是一部由恩斯特·刘别谦执导,玛琳·黛德丽 / 赫伯特·马歇尔 / 茂文·道格拉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观后感(一):爱情的交换成本

没有持久的一往无前的爱,只有大意疏忽的丢失。

不算是很刘别谦的电影,演员的三人行都很到位,情节的紧张程度也够,只是在从容性一方面大量欠缺,因为要让位于紧张这一主线。

令我印象深刻的同样是卖花老太以情节的转移处理,颇有新意。

另外,很同意对于赫本的评价,始终给人以紧张感觉的一个人,可爱比较贴切。

《天使》观后感(二):优雅三人行

人性是最不具确定标准的概念。因为把它细化到形容词当中时,延伸/分支/突破/解构/粘合...都是人干出来的趣事。

诚实促使宽宏,那一秒妒火烧心;诚实促使易受诱惑,那一秒不计后果;诚实使欲望被节制提醒,与天使会面时牵挂尘世。

真正的优雅来自于诚实。

3P -- 优雅组合,你进得来吗?你退得出吗?

《天使》观后感(三):处理婚姻危机的典范之作

1937年《天使》(Angel),是赫伯特•马歇尔与恩斯特•刘别谦的再度合作,饰演男主外交官、政治家弗雷德里克•巴克先生(Sir Frederick Barker)。

《天使》观后感(四):谁是谁的Angle

玛琳·黛德丽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天使,更像个女神;不过这不妨碍她变成一众中年玉男们争相幻想的对象。

本来只是想轻松一下,给自己一点娱乐。我娱乐的方式除了看侦探小说以外,看黑白喜剧老片也是一大快事。也许我是个生错时代的人,我始终认为黑白片时代的那些女星们,从琼·哈罗到我最爱的格丽泰·嘉宝,到格雷丝·凯利,每个都是真正的美女,优雅,精致。当然奥黛丽·赫本除外,我始终不觉得她美,顶多是有点可爱,美女们都有种独一无二的放松感,她却始终是一幅过于紧张的样子。

话说回来,这部《Angel》竟然是我第一次看玛琳·黛德丽的电影,这位德国电影大师冯斯登堡的缪斯长得十分有现代感,穿西装和裤装的时候有种独特的性感与优雅,非常耐看。扫了一眼剧情简介,无非是两男一女的痴缠误会,情节简单人物稀少,我觉得它完美的适合我作为晚间娱乐。

结果没想到,竟然在放松之余欣赏到一位大家风范的导演镜头调度。开场的长镜头便已先声夺人,让人眼前一亮,不同的窗户看出去,大公爵夫人花蝴蝶般串起了这个高难度镜头里的每一个小故事。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出现在女主角不辞而别的场景,男主角去买了一把紫罗兰,结果回来佳人已不见踪影。整场戏男女主角都没有出现,完全靠卖花老太太左顾右盼的表演和男主角画外不同位置的喊叫声交代剧情,干净利落之极。我正不禁感叹,即使是一部毫无希望成为大作的行货,一个有追求的导演也有办法尽量打上自己独特的风格烙印。结果找寻资料一看,导演竟然是……刘别谦!真是差点被我有眼不识泰山,还好镜头骗不了人。

整部电影是为玛琳·黛德丽度身定做,她的表演很完美,整部电影就围绕她被两个优质中年玉男争抢而展开,最后还是让能给她优裕生活和温暖爱情的原配老公抢回美人归,她在另一男主角心中仍然还是永远的天使。一个男人用来相处,另一个用来幻想,生活实在太完美了。

男主角之一的Melvyn Douglas也出现在另一部和葛丽泰·嘉宝合演的喜剧《尼诺奇卡》中,他很适合扮演这种中产阶级痴情绅士,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时代的审美标准真是变化快,现在谁是好莱坞的标准大众情人?我已经不知道了

understrange.yculblog.com

《天使》观后感(五):非典型性刘别谦

是不是具备刘别谦触动的电影就是典型的刘别谦电影?我以为不可。

刘别谦触动并非刘别谦所独有,其他人也常有,所以单一以触动来判断刘别谦电影的好坏,是不完整的。

天使这部戏,有明显的触动,但它不是一部典型的刘别谦电影,原因的关键在于结构。这不是一部莎士比亚式情节剧,也很难谈得上是一部喜剧,它没有明显的莎翁戏常见的圣经结构:犯罪—受难—忏悔—救赎,在刘别谦喜剧中,最后一个段落往往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部戏里,我们发现救赎的对象不明确,是Herbert Marshall拯救自己的婚姻,还是Melvyn Douglas拯救自己的爱情,最后让Angel自己选择跟哪个男人走,这与传统的救赎方式是不同的,所以结局并不具有喜剧感,虽然最后那个无声的镜头极具刘别谦的巧妙。

对于结尾,我的解释有两个部分,一个方面是,刘别谦是一个内心严肃的喜剧导演,他始终认为,婚姻是最好的选择,有情人应该终成眷属。这与他的种族信仰有关,在研究刘别谦的时候,我们必须记得,他是一个意第绪犹太人,意第绪决定了他的灵活,犹太人决定了他的坚持。所以刘别谦具有典型的犹太人矛盾性,他不是一个极端享乐主义者,他是一个在享乐之后会给出道德规劝的人,比如爱情无计里的那句笑话:immorality might be fun, but not fun ennough to take place of three meals a day. 这句看似是在搞笑,其实是刘别谦在泄露心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严格的法典有关,偷情、抛弃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但我从来都不太愿意用法典来解读刘别谦,我认为刘别谦始终是超越法典的,他的根本还在于犹太血统,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讨论,请见日后读库上我关于刘别谦的文章。

另外,我感受的是,刘别谦在戏剧效果上没有像以往那么着力,很可能他与不熟悉的编剧合作,不能够像他与比利怀尔德或者萨姆拉夫森那么熟练,刘别谦一贯的编剧方式是,讨论到一个段落,他会提出要一个效果,比如ecstasy或者hysteria,他会扭头问编剧,想出一个ecstasy来,如果不够狂喜,就继续思考,直到大家一起找到那个效果为止。因此,编剧的水平和熟悉度决定了这部戏的戏剧张力较弱,戏剧效果较轻,没有明显的带动观众的感觉,也缺少一贯常见的2+2=4的技巧。

1937年和1939年,刘别谦围绕巴黎拍了两部戏,天使和异国鸳鸯,他用了两位默片时代的女皇:玛丽莲黛德丽和格雷特嘉宝,最终是嘉宝笑了,而黛德丽并没有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嘉宝在异国鸳鸯里敢于扮丑嘲弄自己,一改以往的戏路,令人惊艳,那么,黛德丽在天使里,依然用她过去的方式拍戏,她没有成功。

更糟糕的是,Herbert的身体显出肥胖臃肿感,让人生厌,台词也缺少机敏,远不如他在天堂陷阱里的光采。只有Melvyn的小胡子依旧熠熠生辉,好莱坞的小胡子里,我最喜欢他跟William Powell,那简直就是用小梳子梳过的整齐。

《天使》观后感(六):被忽视的刘别谦经典

故事讲述一位富裕家庭的妻子(玛琳·黛德丽)不满于丈夫(赫伯特·马歇尔)全心投入工作而受到冷落了,偷偷飞往巴黎放松纾解烦躁心情。在旧友某公爵夫人家中,她碰巧遭遇当时也在造访的风流倜傥的梅尔文·道格拉斯。双方似乎是一见倾心并共进浪漫晚餐。可随后,黛德丽中止了这段短暂恋情,没留下姓名就舍弃失意的情人匆匆返家。数月后,某社交酒会上,道格拉斯首先认出了马歇尔是自己很多年前的战友。两人回忆往事不甚感慨。马歇尔热情邀约老友到家中做客,一系列戏剧性高潮就此展开……

本片属于刘别谦最喜欢的三角恋情的题材。当时放映后的反响却一般。而即使是在近些年刘别谦本人被重新评估和高度推崇的局面下,这一情况似乎依然没有改观。是故事本的老套陈旧拖累整部影片的感染力?或者是玛琳·黛德丽的气质个性与“天使”称号有些许差距而不能为观众所接受?或许这些因素都存在吧。不过本人倒是看的津津有味。因为在所看过的刘别谦电影里,《天使》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刘别谦的触动(The Lubitsch Touch)”!

那么,什么是“刘别谦的触动”?对此没有一个权威的解读。影评家和导演们的理解,基于各自不同审美观察点,也都不尽相同。有人说“是一种省略。是一种‘没有’的艺术。观众需要通过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没有说道中去想像”。有人说“它是一种来自于默片时代的标准的叙事手段。即通过将镜头聚焦于能够对主要情节起到诙谐评论或惊人揭示的作用的事物和细节之上,来中断某一个戏剧性的交换”。以及,比利怀特在他的十大编剧准则中说过那条“刘别谦定律”:我们只做2+2,让观众去得出4的结论。

不好意思,其中部分词句翻译的有些晦涩。还是让偶们结合《天使》影片片段例证来进行解读。

上面的剧情简介说道了,马歇尔热情邀约老友到家中做客。观众此时马上会意识到:道格拉斯将要认出他心目中天使!可刘别谦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没有让两人没有心理准备下直接见面,然后捕捉那一刻双方表情变化。当然,这样作本身并不是刘别谦的专利。也许是预先设定好剧情的发展,就不允许他们此时直接见面而情绪失控,露了马脚。可即便如此,刘别谦还是表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了:

道格拉斯落座后,与马歇尔闲谈,环顾客厅四周的装饰,先看到一幅壁画,随即又看到了桌台上一个相框!

注意,对这个相框在的处理方式,显示了刘别谦式“省略”的风格。他没人让画框正面对着镜头,也就是对着道格拉斯的主观视角,这样道格拉斯无法马上看到天使的照片。所以当镜头切换回来时,导演是让道格拉斯从沙发站起离座,走出画面,走向桌台……镜头对着剩下的马歇尔持续数秒,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去想像,道格拉斯拿起相框那一刻的感情波动。然后本场景结束,镜头转到天使的房间。

接着,影片主人公们开始在客厅交谈。由于前面含蓄交代过了道格拉斯已经认出天使,所以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此刻见面如此平静,但那不过是掩饰下的故作平静。这里都是对白戏,可以略过。进入餐厅就餐。这时,刘别谦没有像大多数导演那样,继续让镜头跟进,去表现三个人在餐时的的各自不同的语言神态与心境。一方面,类似的场面在稍早前在客厅刚刚的发生过。再拍就就只能是一种重复。而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喜剧效果。那么刘别谦是怎么做的呢?他用到了他的标志性的事物——门!(门,在刘别谦的电影扮演了很重要角色)。他让镜头始终停在门外。阻断了观众的视线,迫使其产生好奇:到底三人之间在餐桌上会发生什么呢?……

不一会,门开了,男仆端着盘子出来了,其他几个仆人围拢上去:哟,夫人的盘子里肉,一叉子都没动过!……

此时,尚不具备喜剧的可能,但它却已经符合上面的那个定义:即以物传情。不是通过将镜头直接对准人,而是对准于此人相关的那个“ 事物或者细节”——盘子和盘子中的肉!来含蓄的向观众表达,他的主人的心境!但观众一定了解这这种暗示吗?能,按照比利怀特总结的定律,如果观众是从头看的影片,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代表着黛德丽此时时此刻的内心的一种紧张,以致失神忘了用餐。恭喜你,得出4了!

接下来,镜头切换。仆人又端了一个盘子出来,这是客人的。

注意。喜剧手段来了!如果此时因为道格拉斯相似的心境烦乱,就将盘中肉也同样的处理成“未动”,那就重复且无趣了。天才的刘别谦不会干这么平庸的事情,他偏偏就想出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肉横七竖八的切碎但未动!此刻,导演以更符合男性人物特征的方式表现道格拉斯的焦躁和紧张情绪。同时通过和前面碟子的内容对比,产生的明显的喜剧效果。

夫人没动,客人实际上也没吃。是不是食物出了问题?至此,仆人们开始纷纷猜测。别忙,第三个盘子被端了出来了。哦,原来没事,因为男主人将食物吃的干干净净!

说明什么?观众已然有了答案。显然它不会是如男仆们所得出的“客人不喜欢吃,下回造访要留意”。而只能是:当事道格拉斯和黛德丽非常紧张但是克制,而马歇尔却丝毫没有察觉!在短短几个镜头中,导演借助对聚焦与餐盘的特写镜头,既“惊人揭示”也“诙谐评论”了三位主人公的不同心境。同时,观众从这种含蓄表达中获得了参与影片创作的一种满足感,而且它也产生了强烈喜剧效果!导演似乎都可以想像到观众们在看到盘子特写时所发出的三种不同的、递进的表情:“噢”~“嘿嘿”~“哈哈”!

这就是,刘别谦的触动!

故事在继续。按照叙事惯例,丈夫一定会发现妻子与旧友的“外遇”。那么他是如何发现的呢?

比利怀特的十大创作秘诀之一:第二幕的事件一定要影响影片的结局。而用契柯夫的更形象的话说就是,前面场景中出现过的挂在墙上的枪,到了第三幕一定要响!

这是什么意思?铺垫!故事的高潮需要合理的铺垫。在这方面,本片也是一个范例。影片的前段,表现了二人不仅浓情蜜意而且情趣也相投——他们都喜欢弹钢琴。于是,在上面说道的聚餐情节之后,导演有意安插了这样一幕:三人在客厅闲谈,道格拉斯弹起了钢琴,一首激昂的乐曲。不禁让马歇尔想起妻子谱写过的一首曲子,并不禁哼唱起来。这一下带动了道格拉斯的思绪,他说:“我也想起在巴黎听过的一首…”。话音未落,就被黛德丽赶紧打岔支开。因为她不想丈夫发现自己的秘密。稍后,马歇尔有事出门,剩下两人独出。道格拉斯坐在钢琴前将黛德丽的那首曲子轻弹几下,然后合上琴盖。说:放心,这首曲子偶不会再弹……

跳过若干段落。丈夫又一次失约,失望的妻子也再一次飞去巴黎。此刻的马歇尔开始有所察觉,并试图打电话向朋友求证查询。当打到旧友家中时,本片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管家接听,此时背景音是钢琴声。谁在弹?不知道。谈的是什么,也没留意。

管家放下电话走向客厅。镜头跟随右摇……

门,刘别谦最钟爱的的道具,镜头也习惯性的没有跟进。但是此时门却也没有习惯性的被关上。于是,观众很清楚的看到远景。哦,是道格拉斯在弹。

稍作停顿,镜头慢速回摇……

中镜对准放置摘放着的电话听筒的壁桌。

镜头前推,直至电话听筒特写。期间琴声继续。

特写状态不动,保持10多秒中,然后画面淡出……

不过,下一个镜头却却没有按惯例回转给电话另一端的男主人,而是淡出到另外一个场景中。

省略,又是省略。可为什么不呢?导演明明已经通过他的高超的镜头技巧、场景调度和声音的完美组合,用最含蓄最智慧的方式告诉了观众:马歇尔知道了妻子的情人就是老友道格拉斯!因为他弹的正是黛德丽所做的那首曲子!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刘别谦式的,邀约观众参与创作计算2+2的过程:首先,思维敏锐同时也是参与程度最高的那些观众,当听到背景钢琴声时,可能就依稀得出了4,因为他们牢牢记住了前面的那个铺垫;稍次的观众,当看见客厅内远景画面的时候,也得出了答案;如果还不理解,没关系!导演用回横摇慢推进再加10秒多对听筒的特写镜头,给你足够的时间推算出背景钢琴声和镜头中听筒的内在联系!这时,只要是没有睡着的观众,都应该已经理解到,哦,是 4!

此时,不禁让人想起了《美人计》中的那个著名的镜头:从舞会全景大幅下摇推进至褒曼的背后手里的钥匙特写。希区柯克在此希望通过视觉的强调,使观众加深钥匙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实际效果很好!但是,相比于刘别谦上面的那个镜头,它只是一种提示和强调,而不带有促使观众去分析的意图。希区柯克本人对刘别谦的评价有一句话:“A Man of Pure Cinema" 。确实,仅从此片来看,刘别谦确实是比希区柯克还 Pure Cinema。哈哈

至此,应该说影片的刘别谦式的高潮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剧情收尾无非是……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看吧!

(带图: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884550/)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