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之死》经典观后感10篇
《处女之死》是一部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克斯汀·邓斯特 / 凯瑟琳·特纳 / 乔什·哈奈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女之死》观后感(一):有些东西不会过去
要说什么又没说什么,实际还是说了什么,可是也不能就代表了什么.
青春还没说清楚的时候就结束了,也许就没有结束过.套用另一部电影里的话: "高中永不毕业"
那些关于成长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只有一种色彩
女孩儿~~
《处女之死》观后感(二):姜还是老的辣
女导演其实也还厉害,但是比起老爸弗兰西斯科波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这个片子的拍摄很出色,演员也不赖,但是给我感觉剧情处理上还有那么一点点假。
比如说,桃乐丝是姐妹中最浪的,但是却在那个帅哥追求者面前很青涩。觉得很不自然。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处女之死》观后感(三):原声更好
相比起沉闷的电影本身,由AIR制作的同名原声唱片要成功的多,个人以为类似的电影原声只有FARGO的原生唱片可以相媲美,当年由于先听了原声唱片再看的电影,结果大失所望,倒是前段时间无意中听见央视某酒类广告的背景音乐用了virgin suicides中的第一首,这才想到把电影找来重看了一遍。
《处女之死》观后感(四):怪异
梅,一个有着恐怖经历的加拿大女人,正准备去圣地做一名修女。此时,她开始预感到会有很多和卡拉瓦乔的画作相关的恐怖谋杀案即将发生。 然而当匪夷所思的谋杀案开始的时候,噩梦和一个可怜的鬼魂就一直缠着她。在与...
《处女之死》观后感(五):以爱之名
那一对父母就是魔鬼,异教徒。他们孕育了五朵金花,又亲手把她们撕碎。好好这只是少数人,如果是国家范围的扼杀儿童、少年,那才是最大的可悲!五朵金花以死相抗,勇气可嘉,真是英雄美人出少女!在沉默中死亡也是一种反抗。
一个问题:本片大约发生在上个世纪7,8十年代,当时的美国,监护人有权剥夺适龄儿童的教育权么?
《处女之死》观后感(六):我企图忘记你,在你最美丽的瞬间。
当lux最后死在车里的那一霎那 ,
我竟然松了一口气,
没有了自由,
再宽大的灵魂都只是游离在世界之外,
在人生最美的时光中选择离去,
真是件既孤独又美好的事情,
电影的原声好听的几乎让我落泪,
但终究还是没哭,
面对死亡,
眼泪也许是最没意义的宣泄。
《处女之死》观后感(七):那似曾相识的变态的中年妇女
索菲亚科波拉该不会是研究过中国的国情吧……
我喜欢这部影片:
我喜欢这个题材;
我喜欢克里斯汀邓斯特;
我喜欢那个借助唱片电话诉衷肠的桥段;
我不喜欢这部影片:
我不喜欢导演的野心,她想说的太多,却没有一点能真正感动我让我信服(处女作的通病);
我不喜欢影片悲观的论调;
我不喜欢独白的那个男声,完全没有戏剧张力;
未完待续……
《处女之死》观后感(八):transgression
5位可爱的孩子,青春,美丽.如果生活的规则总是需要transgression来体验更多的话,都是要付出代价的.Lux就如此引发了事件了高潮.而本身的默认规则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是对的吗?
ofia Coppola这位女导演很细腻的在描述中,间接展现个位孩子的内心.女孩子观众应该体会的更多吧.
Air的 highschool lover 很好听.
Kirsten Dunst 很美.
《处女之死》观后感(九):17岁眼泪的无力 What else u can do?
10岁会记得第一次看到爱情剧里男女主角相爱的感动
心里默默许下了愿望 要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12岁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白马王子
14岁发现以为是白马王子的他 一点都不像是王子
16岁发现男人都一样 没有王子 没有爱 没有感动
18岁发现爱情剧是梦 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梦。
当了解到了哭闹 愤怒 都没用 就不会再求助了
放弃是一种解脱和得到。
《处女之死》观后感(十):处女的处理方法
自杀的理由貌似不太充分,是很多观者的疑问。
其实,去了解的话,太多的自杀,理由在外人看来都难成立。
自杀,一种选择而已,消逝,一如很多的存在,未必理由。
我喜欢前半部分的散淡,尤其是第一个女孩割腕之后和医生的对话以及跳落时身体横插在园廊尖处的死法,震撼。
后半部分就紧了,尤其是女儿不归之后,退学圈在家里的做法,显得呆板漫长欠缺味道,过于生硬,好在最后的集体自杀,将整体的感觉稍微挽回一些,至于最后的抒情,有导演卖弄文艺的小嫌疑,其实完全可以在集体自杀之时伴着忧伤无理的音乐氤氲散开就好。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