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我从彩虹那边来的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34:24  热度: 298℃ 

点击全文阅读

《我从彩虹那边来》是一本由[美]芭芭拉•帕特森(Barbara Patterson) / 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一):天使的故事

书中有一个很美的故事,是讲述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故事。十分美,我就不剧透了,值得一读的华德福教育书籍。它倡导尊重自然和其节奏,认识自己,通过了解自己的一切感觉和情感来了解真实的自己,强调正向的力量,美的力量给孩子们加以引导。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二):书后面的干货推荐

歌曲和童谣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三):每位小孩都是滑过彩虹来到这世界的天使

这是一本介绍华德富教育的实践书籍。每一位小孩来到这世界都是一位天使,他们通过彩虹桥来到这世界。培养健康、快乐而有能力的孩子,要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小孩体验温暖并体验到节奏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各个年龄层儿童玩耍游戏的重要性、十二感觉、创造性纪录。

书中真的有用的章节只有三章80多页,介绍的内容稍感简单、比较浅显,每当看到精彩部分的时候,就感觉作者嘎然而止。书中内容不多,有用的也不多,还有很多查询的东西,更有点凑数之嫌。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四):来到华德福的三个月

记得刚接触华德福时我就性质勃勃地买来了这本书《我从彩虹那边来》,并且也认真仔细地读了,还做了读书笔记。但当时的读书笔记只是对这本小书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深刻认识。在华德福幼儿园工作三个月,我对这本小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华德福理念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五):彩虹般的童年

卉卉2017书单-28《我从彩虹那边来》~天国的你滑下彩虹桥,爸爸妈妈欢迎你来到充满爱、喜悦和活力的家!整本书透露着一种温暖的力量,通过一种均衡的教育让孩子获得“整体”发展,即感觉、意志和思考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精神本质,让孩子获得自由。幼儿园主张给孩子一个家一样的环境,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游戏,带领孩子参与艺术性的活动。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和孩子能真正在一起的感觉~清妹昨天晚上回来,眼神闪着光,很认真的和我说:“我刚才在车上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找到了你们班小朋友前几天画的那种房子,你明天告诉他们,让他们去那里看看那个房子哦!”孩子,你的眼里心里有着那么多神奇的世界,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感受和发现~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六):如果我来做一个关于育儿观点的演讲。

这几年看过很多育儿书,国内的国外的,从观念到艺术学习到英文学习到性教育到玩游戏。其实最后发现,指导你的思想的,还是思想中那的些习惯,惯性。但是知识确实给人以力量,让人勇于有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直接作用于孩子。

不过看周围很多人育儿,确实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个人观点,因为其实周围还是少有人在生孩子之后,觉得有必要要看看育儿书的。想象如果我给周围的人讲一讲关于育儿的书,做个PPT,我想就这几页:

1,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也不要给孩子压力太大。

2,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才是。

3,孩子是他自己,和孩子分清界线,让他成为他自己。

4,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5,剩下的就是一些操作上的,比如培养孩子的专注,比如把孩子放归大自然中。等等。

以上说的基本和这本书无关。想到再补充。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七):帮助他们成长为会生活的成人

我很喜欢这本书,两个作者不是站在一个强者或者说一个引导者,一个主宰的角度写的,而是处于双方平等,然后家长作为帮助孩子的角色写的。

里面有句我很喜欢的话,我看见的时候,就决定拿来做标题:“帮助他们成长为会生活的成人。”注意这里,不是成功的人,不是幸福的人,而是会生活的,可能是因为中外文化的不同。我们都会想让孩子,成为佼佼者,出人头地,仿佛这样才能对得起他,对得起我们自己,不白生养他一场。而事实上,他自己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全书重点强调了,孩子生活中,节奏的重要性、玩耍的重要性、平静的重要性、自律的重要性。看到节奏章节里关于孩子体会节日的重要性的时候,特别有感触,我们家是那种逢节日一定要团聚的家庭,清明节的时候全家人都要一起去扫墓。春节的时候一起聚在屋里吃东西,中秋节在院子里吃月饼。我妈坚定经常在一起,每个节日做每个节日的事,让孩子们从小意识到这事一家人,无论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而作者把这总结为“年复一年的这些节庆让他们确信,所有美好而特别的时刻都会再次来临。”

书里的注释非常多,在最后也列举了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童话和故事。还有手工课的图谱和知识,附录里还有不同流派的儿童教育资料及参考书目。在书的最后,也解释了书题目的含义,说实话我对外国的风俗不太了解如果不解释真的不太明白。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八):“华德福”告诉你如何养育0至7岁的孩子

《天津教育出版社》在2011年出了一套以“善生”为名的丛书,丛书分两大系列,一是“善生悦读” 系列,二是“善生悦教” 系列。在当下如此焦虑急躁的社会,这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我所看的《我从彩虹那边来》,就是属于该丛书的“善生悦教” 系列,顾名思义,该书的目标读者是父母和教师,而该书的内容,主要就是介绍华德福早期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技巧。

翻开该书,你会注意到这样一句话:“献给所有孩子,他们是我们伟大的老师”。我想,这应该是华德福早期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理念,以孩子为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所以该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要保护孩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去模仿而不是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视。所以该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培育孩子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二、要理解“温暖”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三、要意识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节奏所赐予孩子的礼物。作者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例如作者在解释孩子的成长规律时提到,三岁的孩子说“不”背后的东西。“我们的孩子说‘不’是为了试探一下尺度,就如同我们试穿鞋子一样。如果我们不采取对抗的态度,孩子和父母都会快乐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做该做的事情。读一首押韵的诗,唱一首歌,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做一项工作,都可以帮助化解三岁孩子的抵抗意志。在‘不’阶段,适当的幽默也可以发挥奇效。”

例如作者在强调温暖的重要性时说道,孩子身体70%的热量从头部流失,所以帽子对于保暖非常重要。“学龄前儿童似乎冷了也感觉不到。如果你问他们冷不冷,他们通常会说不,即使他们的身体摸上去凉凉的。他们的这种内在感觉还没有完全发育好。”

例如作者在强调节奏的重要性时建议,如果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也会在他们体内形成。而且这种节奏既包括家庭的节奏,也包括学校的节奏,既包括每天的节奏,也包括每个月每个季节的节奏。在家里,家长可以建立一个睡前惯例,包括彼此说说白天发生的事情,讲一个故事,读一首“晚安诗”。在建立节奏的过程中,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算是最简单的洗碗和吃晚饭,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节奏的态度。

作者还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强调玩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她说:“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步伐去发展,不要让从各方面汹涌而来的知识性信息阻碍了他们。如今的孩子可以玩的东西越来越多,当他们可以用这些玩具去做的事情却越来越少。父母应理解孩子的需求,在家中提供适当的玩耍空间和适当的玩具,以这种方式支持他们,只有这样,孩子们小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去玩耍。”支持的具体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创造游戏。我的侄子三岁的时候迷恋用各种厨具玩煮饭游戏,我就很喜欢配合着他一起玩。有时候他会说,舅舅,我们来开火车,然后他就让我坐在他后面,自己当车头,玩得不亦乐乎。通过玩耍,孩子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还介绍了十二种感觉和每一种感觉的意义,介绍了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如何通过“重塑空间”来调整孩子的状态。作者还强调了在与孩子交流时应该简单明了,不说“现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吗?”而说“你可以把衣服穿上。”她说:“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例如在红外套和蓝外套中选,尤其是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有很多选择的话,给孩子无限制的选择最终会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些成为注意力的中心,并导致了组我中心。如果大人总是问孩子想要吃什么,想要穿什么,想做什么,他们会变得更加关注自己,而不容易关注他人的需求。”

最特别的是,作者还提供了给孩子讲生日故事的样板。很多父母要么不给孩子过生日,要么就是搞得过于形式,而作者则认为可以通过生日故事去帮助孩子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总之,这本书基于华德福教育,却又都是作者的经验介绍,读来非常轻松,值得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学习。

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在我的新浪微博留言,我的新浪微博是:lekli。我的微信公众号:我用“心理”看世界。li656774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九):简洁又有启迪的小书

对这本书本来没抱太大的希望,本来想买《简单父母经》,结果发现这本薄薄的小书居然很好看。因为它非常简洁明了又切中要害,很清晰地介绍了华德福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东西:温暖、节奏、十二感觉、自由玩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每一部分后面都附有家长的提问和解答,这些问题都很典型、有启发性。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1. 华德福重视生活教育,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为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创造有节奏的生活,那种整洁、规律、有美感的生活。过去我们按照一年四季、各个节气、不同的节日来安排和装点我们生活的做法会使孩子自然地习得生活的节奏,然而现在在城市生活中这些全部被抛弃了,是很可惜的。这让我想起我爸,虽然现在全球变暖、夏天穿棉袄、冬天下冰雹都不是神话了,但我爸坚持时常讲讲节气,那首《节气歌》就像一本褪了色的老黄历,无论穿衣、吃饭、出行都得借鉴借鉴。我老公同样在乡村长大,他长给我讲小的时候如何过中秋、清明、春节,不同的时节吃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有不同的游戏项目,是很美好的回忆。可惜我在城市长大,我们家连春节都不重视,天天都一样,这本书让我试图去体会这种节奏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和快乐。我们要通过一个季节、一个月、每周每日要做的不同的事来帮孩子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上午下午和中午。为此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自己要过有规律、有节奏又富于创造性和美感的生活,跟孩子一起收拾餐桌,让他们帮忙铺上餐垫,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中释放自己、吸收环境中的东西成为自己,而不是在塑料玩具和淘气堡里过“买来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立刻实践了一下,让果果陪我刷碗,我让她帮我往碗里撒洗涤剂、用小杯接水再倒到我要冲洗的碗上,我们很顺利地刷完了碗,而以往我觉得她捣乱的我心烦意乱。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注意事项是:要提前想好让他们做的事,让他们的小手忙起来,不要被动地吆喝他们别捣乱。

2. 华德福重视温暖,既包括身体的温暖也包括心理感觉上的。注重在不同的天气给孩子及时换衣服,这个不多说了,没有人比中国家长跟注意保暖的了:不但头顶不能露、脚后跟、肚脐眼、胸口都怕风,所以我估计华德福的这个主张很能在我国获得共鸣。说说心理上的,所有的游戏材料和环境都应该是天然的,木材、丝绸、石头、棉布、毡子、羊毛,淡雅的环境布置,可以避免对孩子感官的过度刺激,可以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基本素材,而又不给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带来太大负担。举例来说,华德福学校的墙壁上很少装饰,留出大面积的淡粉色墙壁,避免过度冲击孩子的视觉,过多的刺激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 天然的材料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十二感觉”。华德福的创始者认为人有十二感觉,分别是:第一,意志感觉,即我们身体的感觉,指向物质身体,触觉、生命感、运动感、平衡感;第二,知觉感觉,“心”的感觉,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嗅觉、味觉、视觉、温暖感;第三,认知感觉,指“灵”,社会的感觉,指向人的内在,包含听觉、语言感,对他人思想的感觉,对他人自我的感觉。

比起其他的心理学,华德福重视“灵”性,重视我们对他人感觉的知觉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是比较有启发也很有争议的地方。有本书叫《灵商——人类的终极智商》,有位老师推荐,我一直想找来研究下,却绝版了,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总之让我这个传统心理学背景的人相信灵商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华德福的很多做法和理念在我看来,都富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一点我始终持保留态度。

4. 让孩子通过模仿、而不是成人的说教来习得纪律。孩子的行动先于他们的认知发展起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模仿成人的做法,并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形成意志的萌芽,这些都是在意识层面下进行的。要让孩子遵守纪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孩子周围的成人要进行自我教育。

在此摘录P81的一段话:

“在《童年的王国》一书中,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孩子在七岁以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如果有人对着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或暴怒,这个暴怒的图景会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由此产生的内在图景会进入孩子的血液循环、呼吸和新陈代谢,所有这些的结果——在斯坦纳看来——会一辈子留在孩子身上。我们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责骂、威胁和喊叫不能帮助幼儿建立规矩,实际上,这些方法会减弱他们以后面对生活的能力。这些体验带给他们轻微的害怕,如果害怕经常发生,孩子们就会竖起屏障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心灵变得坚硬起来,我们会发现似乎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

“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教,他们不可能听进去的,因为他们一定会竖起一道屏障来对抗我们传递出来的怒气。这道屏障使他们无法思考我们传达给他的信息。他学到的是表达怒气、远离他人,并对那些让她不高兴的人说教。”

这让我想起,从我小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每当我生气的时候我都有想和人拼命的冲动,后来我意识到我的暴怒纯粹是一种无意识反应,它来自我的母亲,我母亲的愤怒来自她的父亲,她父亲的愤怒来自他的养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链条,把破坏性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我难以积极地建设生活。这些华德福的理论最近总让我想起基督教,基督让你不要责怪别人、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并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非暴力沟通》和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书内核都是这些。

话说得远了些,继续回来,在帮助孩子遵守纪律方面,具体的方法和实用技巧如下;

(1)重塑空间,重塑孩子周围的空间可以调整孩子的心理气氛和感觉,不要轻易说“不可以”,把“不可以”留到孩子确实有危险的时候用,孩子会更容易听。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检视一下他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不妥、调整一下。“如果个别孩子确实有困难(重新回到活动中),我会把他的头发弄弄整齐,为他塞好衬衫或者重新系一下腰带。”引导孩子游戏,给孩子示范如何玩来替代他们的破坏行为。

(2)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不要凡事后面都加个“好吗?”,让孩子做什么就直接提要求,不要表达有选择的意味,那样会导致孩子混乱。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

84“询问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在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感觉。我们过早地呼唤出孩子个性中“我要”的部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当他们吃饭、穿衣、上床或和妈妈一起去商店时,“我要”变成了他们词汇的一部分。一些社会问题就是由此而来的。在超市,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我要”饼干;“我要”糖果;“我要”那种赠送玩具的麦片。”

“长远看来,给予孩子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敏感。给幼儿提供过多的选择,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投放了一剂毒药。孩子们长大以后也许就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作业、家务劳动,或花园里的杂活。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很多都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直接导致的。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只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和永不满足。”

(3)用“可以”代替“不能”。用你可以做什么,代替你不能做什么。

87“斯坦纳在这一点上说得更深入,他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他指出,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其根源就在于此。”

(4)节奏可以帮助维持纪律。

(5)治疗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咬人,给她一个苹果或者胡萝卜让他坐在老师身边吃下去,告诉他“我们咬胡萝卜,而不是朋友。”如果孩子朝人吐口水,带他去卫生间,让他朝马桶里吐口水。当孩子又粗暴行为的时候,让孩子在真正的劳动——在花园里干活,挖沙子,搬石头,运木头——能治疗粗暴行为。游泳、远足、冬日玩雪也同样有帮助。

(6)随机应变的技巧。当孩子发生争执时,教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有孩子来高密,是因为他遇到了困惑,让他加入到当前的劳动中。

89“在两岁至四岁,孩子会非常执拗。在这段时间,当孩子说‘不’,我们最好忽略,带着孩子去做你要他做的事情就好了,不要生气,也不要做太多解释。要对他的发展有信心。如果说过要他做什么,不要放弃,也不要允许他讨价还价或者摆脱任务,否则他会知道你的弱点,一次次地‘按那个按钮’。”

5.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没有同样的效果,必须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自由游戏。

《我从彩虹那边来》读后感(十):《我从彩虹那边来》干货整理

华德福教育:针对人在0~7岁、7~14岁以及14~21岁这三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

第一章 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孩子

☆ 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动个不停,要去做事情,看电视这样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利于孩子的。

☆ 在养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去模仿。孩子们会吸收他们在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一切,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会进入他们的内心,而内心的一切都会影响他们身体和精神的成长。

第二章 培育健康、快乐而有能力的孩子

☆ 培育一个健康、快乐而有能力的孩子有赖于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不会对他们要求太多,也不会要求太少;第二,要理解“温暖”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要照顾好孩子,使他们的身体具有足够的温暖感;第三,要意识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节奏所赐予孩子的礼物。

◇ 儿童的成长规律

☆ 婴儿吸入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以及器官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

△ 出生到两岁半

☆ 头约占总身长的四分之一,和整个胸部一样宽,整个身体圆圆的、软软的。

☆ 新生儿的呼吸是不均匀的,动作也是杂乱无章的。

☆ 模仿在语言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当着孩子的面好好地说话,他们也会好好说话。和小孩子说话时应避免使用幼稚的儿语,也不必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

△ 两岁半到五岁

☆ 头部占总身长的五分之一。肚子通常显得大大的、胖胖的,整个躯干看起来像个椭圆。

☆ 儿童最先发展的是联想记忆。

☆ 三岁左右,孩子开始称自己为“我”。他第一次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觉醒。

☆ 紧随“我”阶段而来的是“不”阶段。成人对“不”作何反应是很重要的。孩子说“不”是为了试探尺度。如果父母不采取对抗的态度,孩子和父母都会快乐一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化解孩子的抵抗意志。在“不”阶段,适当的幽默也可以发挥奇效。

☆ 在三岁左右,孩子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常常会流露出更多的感情。

☆ 在三岁左右,孩子的语言发展得更熟练,开始用形容词表达对事物的感觉。也喜欢用自己创造的词。此外,他们开始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在睡前。

☆ 孩子们喜欢一遍遍地问“为什么”。父母给他们一个简单而有诗意的回答往往比完全符合科学的回答更好,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真正需要。

☆ 四岁或四岁半孩子,处于“固执期”,分享玩具对他们来说很难。

△ 五到七岁

☆ 孩子的身体在这个阶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身体一下子就长了很多。

☆ 能够更好地主导自己的行为,游戏变得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孩子的记忆力比以前好多了,说话时的句子也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会冒出从别处听来的粗话或脏话。

☆ 五到七岁是一个转型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对长辈顶撞或回嘴,看到不公平的现象会爆发强烈的愤怒。

☆ 孩子此时在伙伴关系方面也变得更加有意识,和朋友们在一起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但家长不能完全不管。

◇ 温暖的重要性

☆ 婴儿必须依赖父母提供身体的接触、适合的衣服及毯子来保暖。

☆ 宝宝出生以后,可以把他放在妈妈的肚子上,或是涂金盏花婴儿油或杏仁油来保暖。。

☆ 孩子在冰凉的地面上玩耍时,最好垫一块天然纤维的地毯。

☆ 学龄前儿童似乎冷了也感觉不到,因为他们这种内在感觉还没有完全发育好。

☆ 有时候孩子生病是为了帮助他保持健康的体温。小时候经常发烧的孩子,长大后保持精神和身体温暖的能力相对较强。

◇ 节奏的重要性

☆ 固定的节奏能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

☆ 如果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就会在他们的体内形成。他们的物质身体和生命力会自动作出调整,去适应规律。

☆ 在缺乏节奏的环境中,孩子会过度使用自己的能量来维持平衡。

☆ 节奏有助于维持纪律。如果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会更愿意“随波而动”。

☆ 在家带孩子时,可以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让孩子在一天中既有室外玩耍的时间,也有室内玩耍的时间,既有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间,也有独自玩耍的时间,既有吃饭的时间,也有休息的时间。

☆ 随着一年中各个季节的变换,可以举行一些特别的活动,将四季的节奏带入家庭生活。

☆ 让孩子参与日常的家务活,可以试着提前想好该怎么做,这样到时候就不会手足无措。

☆ 试着让每一天都有一件让孩子可以参与其中的事情,用这件事情来识别这一天。

☆ 孩子每天需要晒大概20分钟的太阳,但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是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

☆ 头顶部对于太阳光线尤为敏感,特别是七岁前的幼儿。必须防止孩子受到阳光中的B紫外线辐

射和A紫外线辐射。宽檐帽可以保护头部和颈部,也可以保护眼睛不受反射光线的影响。

第三章 玩耍——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 出生到两岁半

☆ 除了婴儿自己的手和脚,最重要的玩具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布娃娃。

☆ 当孩子学习坐、直立以及行走的时候,他们需要模仿他人。父母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填充玩具,这些玩具的体态和神情应该与活的动物类似。尽量不要给孩子动漫玩具。

☆ 小孩子不需要很多玩具,否则很可能一个都不玩。

☆ 我们做家务的时候,动作要有调理,注意力要集中,尤其是小孩子在旁边的时候,因为这会给他留下印象,被他照单全收。

☆ 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喜欢玩小篮子,装满后倒空,再装满倒空。这是他们体内正在运作的“构建力”的一种延伸。这种装满又倒空的行为和器官的成长和新陈代谢有关,反映出孩子内在正在进行构建和破坏的过程。

☆ 以何种方式照顾玩具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可以用篮子给玩具分类,用架子摆放玩具,这样房间会显得美观舒适,还为第二天的游戏做好了准备。

◇ 两岁半到五岁

☆ 三岁左右,最初的“幻想游戏”出现了,孩子将周遭环境转变成他们的游戏世界所需要的样子。孩子凭直觉吸收某个场景,把整幅图景保留在心中,然后进行模仿。

☆ 这个年龄的孩子所需要的,是可以在玩耍时随心所欲改变用途的玩具,如贝壳、松果、木块、丝绸、棉布、玩偶等。随着游戏的变化,这些游戏不断变成别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在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 每天都要给这个年龄的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游戏,去充分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同事培养专注力。

☆ 让孩子体验木、水、火、土,让孩子建立与自然世界的连接。

☆ 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和孩子共同收拾玩具,让收拾也变得有趣。

◇ 五到七岁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分享玩具。

☆ 五岁孩子在创造性游戏方面达到顶峰,并且注意力的时间也延长了。他们潜心于游戏的建立或发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 他们的游戏开始需要观众了,也有了更多的计划性,还会想要一个有更多细节的布娃娃。

☆ 六岁的孩子可能会感慨“好无聊啊”,这意味着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利用他内在世界的可以激发创造性的游戏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对付自己新的感觉和意识。不妨让他参与到成人的工作中,让他体验到作为个体的成人是如何进行有目的的工作的。

☆ 这个年龄的孩子更加灵敏,其构建力主要作用于四肢。

☆ 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喜欢一些带有技术因素的东西。

☆ 五到七岁的孩子开始问一些更具有哲学性的问题,但是父母无须给他们技术和科学的解释,不妨在他们的头脑中创造画面。

☆ 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与生活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

☆ 电视是阻碍孩子游戏的最大障碍。

◇ 孩子是游戏的创造者

☆ 在家中提供适当的玩耍空间和适当的玩具,让孩子真正地去玩耍。

☆ 户外活动对于比较活跃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 家里的玩具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最有影响力的。

☆ 孩子们喜欢别人读书给他们听,并且喜欢听故事。最好是有的书有图画,有的书没有。讲故事和读故事交替进行非常有益。

☆ 成人应该尽可能少地干涉孩子的游戏,因为成人带入的游戏都是来自成人大脑的思考,不是来自孩子的创造性的模仿。

第四章 十二感觉

☆ 婴儿通过三个渠道进入这个世界:呼吸、营养和感官印象。

☆ 从出生到七岁,孩子的生命力主要用于长身体。孩子吸收的感官印象会对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的身体是强壮健康,还是今后容易患慢性疾病。

☆ 十二感觉分为三组,分别是意志感觉、知觉感觉、认知感觉。意志感觉又称身体感觉,主要指向一个人自己的身体,包括触觉、生命感、运动感和平衡杆。知觉感觉主要用于建立人和世界的关系,包括嗅觉、味觉、视觉和温暖感。认知感觉指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体验,包括听觉、语言感、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觉以及感受他人自我的感觉。这十二种感觉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 意志感觉

△ 触觉

☆ 孩子所触摸的东西也在触摸他们。

☆ 触觉有分离和连接双重功能,分离和连接的体验能逐渐唤醒孩子对关系的体验和重视。

△ 生命感

☆ 生命感将身体健康还是处于危险情况的印象带到人们的意识里,而且生命感也涉及心理的体验。

☆ 我们从痛苦和困难中学到的,要比从喜悦中学到的多。

☆ 一个真正的童话故事既有喜悦也有悲伤,两者达到一种平衡,这种体验会直接进入孩子的身体。如果一个童话故事没有被改编,也没有用夸张的声音讲述,它就可以激发和滋养孩子的生命感。讲述童话故事的艺术在于平静地讲述完整的故事,就像描述花园里的一朵花。

☆ 通过健康的生活,不给生命感过多的压力就是在滋养生命感。不去干预感觉的发展,并给予温和的刺激,就能帮助感觉健康发展。

△ 运动感

☆ 不建议给孩子使用学步车或弹跳座椅,这会损害孩子运动感的发展,让孩子的身体误以为自己可以做某些运动,但实际上是没有它们的帮助是做不了的。

△ 平衡感

☆ 如果过早地将婴儿置于站立的姿势,或者使用学步车或弹跳座椅,会阻碍他一步一步努力地发展自己的平衡感。

☆ 如果孩子还不能自己去做某件事,就意味着这件事对他来说太早了或者不合适。

◇ 知觉感觉

△ 嗅觉

☆ 嗅觉和记忆有关。

☆ 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的一些浓烈的香味是非常敏感的。在孩子身体成型的这几年,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一切,包括香味,都会被以太体(指物质身体之外的有生命的组织,类似“气场”)吸收,用于构建孩子的物质体。

☆ 如果周围是好的味道,身体就会有所反应,并对它们打开。如果充满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孩子就会趋向于封闭,无法发展处对周围环境信任地开放的能力,这会对他日后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 味觉

☆ 每一种特质的味道都有不同的效果。

△ 视觉

☆ 我们的内在将眼睛观察到的色彩进行了转换,因此内心所体验到的色彩是观察到的客观色彩的对比色。

☆ 一定要让眼睛有休息的空间,这样才能在内心重新创造出我们看到的东西。

☆ 尽量使用不刺眼、不过度刺激的色彩。

△ 温暖感

☆ 温暖感的双重特质:感受温暖和寒冷对身体的影响;感受来自他人心灵的温暖和寒冷。

☆ 孩子对于他人的心灵回应要敏感得多。

◇ 认知感觉

△ 听觉

☆ 孩子无法屏蔽掉周围环境中刺耳的声音。因此,如果要去嘈杂的地方,最好把孩子留在家里,这样可以保护他们。

☆ 背景音乐会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减弱了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玩耍的能力。

△ 语言感

☆ 语言感是认识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 听录音会严重妨碍孩子语言感的健康发展。

☆ 在关键的语言敏感期,看电视可能会延缓大脑语言区的发展,从而钝化孩子的语言感觉。

△ 对他人思想的感觉

☆ 思想感让我们超越语言彼此连接,指引我们发现同伴内心的想法和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他们想要通过话语表达的东西。

△ 对他人自我的感觉

☆ 对他人自我的感觉和触觉紧密相关。

☆ 通过发展“另一个人是谁”这种感觉,孩子对他人的个性变得敏感起来。

☆ 在孩子对他人个性的感觉充分发展、意识到自己的感知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体验这个世界了。

☆ 经历他人的欺骗会让孩子觉得,他不能信任自己对另外一个人的感觉。他内在的感觉告诉他的东西和这个人所宣称的并不一样。

☆ 幼儿会强烈地体会到周围人的性格,因此孩子周围的人一定要非常诚实正直。

第五章 创造性纪律

◇ 模仿和自律

☆ 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会吸收周遭环境的每个方面,变成自己内心深处意志的萌芽,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

☆ 如果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事情定期重复,这些事情就会变成习惯。

☆ 要让孩子遵守纪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孩子周围的成人要进行自我教育。

☆ 孩子在七岁前是一个观察者。如果有人对着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或暴怒,这个暴怒的图景会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会一辈子留在他们的身上。

☆ 责骂、威胁和喊叫不能帮助幼儿建立规矩,反倒会减弱他们以后面对生活的能力。这些体验会带给他们轻微的害怕,如果害怕经常发生,孩子们就会竖起屏障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心灵会变得坚硬起来,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

☆ 如果对孩子说教,他是不可能听进去的,因为他会竖起一道屏障来对抗我们传递出来的怒气。这道屏障使他无法思考我们传达给他的信息。他学到的是表达怒气,远离他人,并对那些让他不高兴的人说教。

◇ 重塑空间

☆ 在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可以重塑他周围的空间,如将他身边的东西摆正,能让一切恢复和谐。

☆ 如果把“不可以”留到孩子做危险的事情会毁坏他人物品的时候说,他们会更愿意听,因为这才是真正需要说“不”的时候。如果过于频繁或随意地说“不可以”,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听而不闻。

◇ 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

☆ 和孩子的交流要简单明了。

☆ 如果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孩子,就是在暗示,他可以选择服从我们的要求或者不服从。

☆ 从长远来看,给予孩子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敏感。给幼儿过多的选择,就像给他的心灵投放了一剂毒药,让他没有安全感和永不满足。

◇ 有魔力的词:可以

☆ “可以”这个词,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问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

☆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

☆ 如果告诉孩子可以做某事,或不可以做某事,孩子却大发脾气,那我们可以保持平静、安静而自信,孩子会吸收这种态度,再次恢复稳定。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自律,孩子会吸收我们的态度,一切会恢复和谐。

☆ 只有在孩子将近五岁的时候,才可以唤醒他的是非观。

☆ 如果我们能够在有节奏的重复中度过每一天,每一周,我们外在的活动就能与孩子内在的潮起潮落达成共振。

◇ 疗愈孩子的行为

☆ 如果孩子动手打人,可以用丝绸缠住孩子的销售,并让他坐在我们的身边,直到他的手变得温暖。告诉他:“如果你的手很温暖,很有力,它就不会打人。”

☆ 真正的劳动能治疗粗暴的行为。

☆ 真正的工作对孩子非常重要,他们能区分什么是忙着完成任务,什么是真正的工作。真正的工作可以把混乱的意志变得有序。

◇ 随机应变

☆ 在两岁至四岁,孩子会非常执拗。在这段时间,当孩子说“不”,我们最好忽略,带着孩子去做你要他做的事情就好了,不要生气,也不要做太多的解释。要对他的发展有信心。

☆ 如果说过要他做什么,不要放弃,也不要允许他讨价还价或摆脱任务,否则他会知道你的弱点。

☆ 如果孩子强烈地挑战规则,我们有时最好后退一点,给孩子一点空间。在我们明确表明他需要做什么事情之后,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并在同时关注孩子。

☆ 我们需要做好孩子的倾听者。

◇ 发挥正向的力量

☆ 用正向的、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永远是更好的选择。

◇ 结论

☆ 真正的纪律在于引导孩子从模仿走向自律。我们要建立和保持合适的游戏空间,去滋养孩子的想象力,要在沟通时传递清晰的信息,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要每天都建立一致的节奏,要用真实的劳动去化解愤怒,还要用正向的力量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