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心》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34:54  热度: 307℃ 

点击全文阅读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2016-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动弹不得”翻译的极妙

K自杀并非完全因为得不到所爱,“先生”自杀也并非完全因为愧疚。 二人都带有一种共同的对人世、对世人、对自己亦身为世人的厌恶,这大概跟文中轻微着墨的时代背景有关,什么明治精神随着明治天皇死去之类。 “动弹不得”翻译的极妙,每当“先生”想去拥抱新的生活时,那股愧疚感就将其狠狠地摁在原地,动弹不得。 “我有什么资格?” 相对于《哥儿》里辛辣明快的讽刺和诙谐,《心》的叙述更为平淡,“先生”自述时有一种《忏悔录》的坦诚,但不是卢梭那样激烈的,而是轻轻地,让你为他的命运叹息。 读到多处内心独白时划横线做笔记,我也会想,此处所言说的不就是我吗?

《心》读后感(二):先生,我敬佩你的清醒

以每天读一章的速度把这本书三天读完了,读最后一章的时候开始有些后悔前面的读那么快干什么,肯定漏掉好多细节。

先说一下我读到第三章的状态,一边读着先生遗书中的自省,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删着音乐。在那种状态下,我竟然发现我歌单里好多歌它们表达着自己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情怀,表达着自己的腔调……我不再能够接受,甚至觉得虚伪。太多太多人绞尽脑汁把自己营造成幻想出的样子,去掩盖本该反省的真实的样子。以机谋掩盖人格,我曾也是这样且不觉得耻辱。

对于我而言,真实,或多或少有不能示人的成分。我不觉得这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当有一天发现面对自己都困难的时候。原来自己生而为人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

我佩服小说里的“先生”他始终是清醒的,而我常自欺欺人。

我没有办法去厌恶先生的种种弱点,诸如软弱,嫉妒,多疑,贪婪。因为人性本来如此,那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反省出来的样子。K这种好人,永远不存在于第一人称中。

在读第三章的时候,虽然是先生的遗书,但莫名与前两章有时空重叠的感觉。可能这是作者通过特别形式将命运这个东西浮出水面。先生眼中的“我”,先生眼中的看,先生眼中的自己,都是你。

《心》读后感(三):大老师比企谷八幡(渡航)《读夏目漱石的《心》有感》

夏目漱石的《心》绝对是孤独主义小说。 这部作品的本质并不是展现三角关系的纠葛。 它切实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是一篇描写个体与世界隔绝的故事,更是没有丝毫救赎之光的真理。 即使竖旗也不一定能看到Happy End(好结局); 相互理解也未必可以变为至交;爱情或友情都无法治愈孤独。 夏目漱石将无可救药的孤独感形容为“孤寂”,但生于现代的我们早就习惯了“孤寂”,还能理所当然的接受它,或许把“孤寂”称作“独立”也不为过。 人类生来就是孤寂的生物,只能体会着脱离集体无人理解的滋味活下去。 这就是漱石想通过这篇故事揭示的道理吧。 比如“我”,“老师”,“K”,还有“夫人”。 他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就算竖起旗帜,赢得爱情,心里的渴望还是得不到满足。 因为哪怕是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人们也无法享有同一颗“心”。 明治时代至今已有百余年。过去了这么久,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读这个故事,正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最后,我想用“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这世上没有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坏人。 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也是普通人。 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到了紧要关头也会突然变为坏人,所以才不能大意。 勿信他人。出自夏目漱石。

《读夏目漱石的《心》有感》

《心》读后感(四):こころ、复杂的心

这是我第一次读夏目漱石的书。这位印在一千元大钞上的作家,最早认识它恐怕是小学时期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了(笑),大概是关于假钞的案子吧,那时候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体验呢,读罢此书才能知道夏目漱石是如何如何的,或者说,对这位作家不再抱着接近空白的记忆。

《心》讲了我很想讲的话,所以读时常觉得心有戚戚,甚至故事的手法、节奏同样让我十分中意。和先生一样,倘若那些关于善恶的看法能够超脱自己的生命给别人启迪,那么我也愿意来谈一谈的。

我是一个和先生在性情上十分之相像的人。在性情上,因为对于我的过去和未来倾向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心》在一开始所描写的先生与后来所描写的年轻时代的先生之间的同与异。

先讲在求学时的先生。

彼时他虽然对社会不够了解,却是十足十的感性之人,很能体察别人的内心。正是如此,在拒绝叔叔替其女儿的求婚之后,叔叔一家的情感态度便立即使他生疑。就此随着疑问被一步步证实,他也就越发心灰意冷。他绝不是任人宰割,相反的,相当敏感且具备一定行动力。与家乡的一切拒绝联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定然从长远利益上来看,不再有太过瓜葛也是好的。这人的性格就是如此,狠心起来,未免不留余地,情感上的波澜高低起伏。到小姐家居住时,面对心仪的小姐未敢下定决心表白,害怕小姐家再对他有所企图,这确是一朝被蛇咬了,同时,到底也是害怕摔和先前同样的跟头。然而,最后这企图究竟有和没有在K的到来时也就无所谓了。为了帮助K,他将K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好心照料,渐渐地他的敏感让他一次次怀疑K和小姐之间的感情。明明早已考虑到K如果怀有这份感情必定使他不如意,在没有确凿的证据面前,为了朋友情谊,本是一句话说出口的事情竟然变得畏缩起来。一拖再拖,最后反倒是光明磊落的K先坦白了感情。而先生的爱情素来内敛,甚至可以说晦暗。这下子,爱极了,心切之下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求婚去了。K是从朋友变成了敌人,敏感的先生内心早就被爱情搅得天魂地暗,对K的感情变得混杂不清,哪里能够体察K的绝望。

我先前说过,他狠心起来,未免有些不留余地。先生并不是仅用犹豫和畏缩就可以来形容的,相反的,他擅于思考和谋划。在对待叔叔的事情上,他及时卖掉家里地产,带走字画,而后一再伺机对K坦白是因为他的预感,即便没说成,但他很早就考虑了,最后一不做二不休装病了和夫人求小姐,这些都一再说明这点,甚至说,有时候他相当冷静。正是如此,才能在K死去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于房中不停地焦灼走动,最后去叫醒夫人。

敏感、谨慎、擅于思考。其实是先生最大的性格特点。此外,先生情绪上容易波动也可见一斑。这与他后来的沉默寡言也很切合。大沉默是大波澜,越是安静则越是深邃。

再讲后来的先生。

(未完待续)

《心》读后感(五):道义之心,利己之心,你动摇了吗?

我拿到《心》这部小说时,稍微惊讶了一下。这是一本手掌大的小册子,字数不过13万而已。

小说的节奏很慢,很慢。我读完一半时还不太能搞懂作者想表达什么。

这样慢节奏的小说大概不适合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读到这里已经想关闭退出了吧。争夺家产、三角恋、宫心计、自杀……这样的元素是不是更博人眼球呢?

这些元素,《心》里面全部都有。但是,这可不是一本狗血女频小说哟,绝对不是。

《心》可是日本鲁迅级作家夏目漱石的名作啊,从1914年诞生至今一直深受欢迎。

这些网文必备元素在大师笔下会展现出怎样的魅力呢?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够让人头疼的,封底的这一段话剧透了个彻底,这个位置我想不看到也很难啊喂。

“先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角色。

上图中的内容是先生三个主要人生经历的后两个:与好友争夺爱人致使好友自杀,不堪良心谴责最终自杀身亡。

先生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不幸年少丧父丧母,被想要争夺他财产的叔叔欺骗导致他丧失了对人的信任。这便是先生的第一个主要人生经历。

都是一些自私的人呀,是吧?

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正是《心》的主要内容。想必这也是书名的由来吧。

被利欲熏心的叔叔欺骗,先生成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将好友逼至自杀,先生成为了利己之心的施害者。

在良心谴责中自杀,先生再次成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先生在信中说:

“当时被叔父欺骗,我无疑深切感受到人的不可信赖。但那只是觉得别人不好,至于自己还是地道的,心里边有这样一个信念:世人如何且不论,反正自己是正人君子。而这一信念由于K而土崩瓦解,自己也同叔父同流合污了。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陡然动摇起来。对他人厌了的我对自己也厌了,于是动弹不得。”

道义之心。

利己之心。

你如何选择?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退伍军人有一段著名演讲:“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e hard.”

我们都知道如何选择,但是我们有勇气选择吗?自诩还是正人君子的我们,能一直不同流合污吗?

先生说:

“世人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

村上春树的小说《天黑以后》中,立志从事法律工作的高桥,在旁听了一阵案件审理之后,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

“那堵分隔两个世界的高墙也许并不存在。就算它存在,没准也只是一道纸糊的薄墙。身体只要往上一靠,说不定就会摔落到那边的世界去。或者说,那边的世界没准早已偷偷钻进了我们自身之中,只是我们没有察觉而已。”

首先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的是先生。由于被叔叔欺骗后丧失了对人的信任,先生总是对房东和小姐充满了戒心,怀疑她们对自己另有所图,因此迟迟没有表白心意。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K也住了进来。坦率的K对先生说自己爱上了小姐,导致先生失去了先机,最终发生了一系列悲剧。

不难看出,如果先生没有在年少时经受欺骗,想必也不会对人心存戒心到如此程度,迟迟不肯表白。

“不可信任?不是专门说你不可信任,而是大凡人都不可信任。”

如果先生对房东和小姐多一些信任,恐怕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在被欺骗之后,仍然能保有信任的勇气。

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既能看透人的内心,又能表达人的内心。

夏目漱石的内心描写细腻到位,极其微妙的情绪也能清楚表达。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我都会读会写,怎么我就组织不出这样的语言呢?

“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必受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生活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

先生这句话中的“现代”指的可是1914年前后,今天读起来,不是依然觉得很有共鸣吗?

END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粗忽屋书店”,ID:cuhuwu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