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尘埃落定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50:38  热度: 307℃ 

点击全文阅读

《尘埃落定》是一本由阿来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一):落叶归根,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颇似一部藏版《红楼》,讲述了麦其土司王国由盛至衰过程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

世间万物皆如此,无论你曾经掀起多少风浪,最终都将如尘埃落定!因此不要活得太聪明,因为看起来聪明的人未必真的聪明,看起来像傻子的人,未必是傻子。

《尘埃落定》读后感(二):尘埃落定

我想说所有人都是“傻子”,至少是也有过当“傻子”的时候。即使现在是聪明的,但保不齐以后就被人认为是个大傻子。

麦琪家的傻子随性,想要的时候就要,想吃的时候就吃,想睡的时候就睡,想闹的时候就闹。没人会管他,因为他是傻子。可是,这么一个众所周知的傻子,却能创造经济奇迹,搞上最美的姑娘;连老麦琪土司都搞不清楚,他生的这个儿子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也许,要是傻子没有吐掉那剂鱼腥气味的苦药,病好的时候才能知道,他知道是不是个傻子。

我喜爱书里这个傻有傻福的,被神灵眷顾的麦琪家的最后一位土司。

《尘埃落定》读后感(三):看过电视剧后再看的书

电视剧是很早以前看的,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刻上网再看了一遍,电视剧是我觉得和原著相差不多的几部之一,拍的挺好。

这几天电视上在放《西藏秘密》,都是讲西藏解放的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不是发生在拉萨的,只是从土司的角度描写。傻子,这个在文中出现最多的词,一直让人不太明白。他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是个傻子,他不会做太多打算,但是他每次做的打算又是最英明的,以至于最后顺利当上了土司。这一切,我更愿意把它归为天意和运气,如果他的哥哥没有被仇人杀死,那么他也当不了土司,无论他的功绩有多么大。暂且不去所傻子。

想要了解西藏农奴制度的生活,可以看看这本书,西藏,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神秘,这本书会带领你走入一个多彩的西藏。

《尘埃落定》读后感(四):尘埃落定

本周内读完-9.24 9.21记录,四个小时看了一半 这本书的很有质感,摊开了就自动服帖地伸展双翼伏在桌面上,不需要压着,封面也喜欢,简单,又是黄土黄,跟尘埃落定四个大字很是搭配了。 “一个带点傻气的人笑起来,总有些莫测高深的味道”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但是一直没翻开,知道阿来并且对他的文章感兴趣是高中一次做语文阅读,哪篇文章忘了。但是文字和内容都很和我口味,后来买了这本书。袁婧看完了说好,我才决定开始看。

20号下午下课就来图书馆看了,用了四个小时吧,看了一半。

《尘埃落定》读后感(五):诗意的流淌过目难忘

零星看过连续剧,印象最深的是范冰冰演的塔娜,艳丽非凡。宋佳演的土司太太也好,很有气派。。。。。。男演员一个都没记住。荧屏到底是眼睛的天下,外表漂亮甚于一切。

要感觉到诗意的流淌,还是得看书。看完书,最喜欢那个传教失败的喇嘛,也就是傻子的书记官。

他获得了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他喜欢看书。本来要死的人,因为发现可以做书记官,又得以自救了。

他是第一个发现傻子智慧光芒的人。

但我爱的是他后来的生活。

越来越平和。除了把看到的记下,每天就是晒着太阳喝放了蜂蜜的酒,或者夜观星空,思索过去和未来。没有舌头,也就免去了言语的累赘。孑然一身,便不受任何人事的烦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得失俱忘。

在逝去的土司王国,于众人之中,我知道他是,最自由的那一个。

小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512081/

《尘埃落定》读后感(六):在你说话时,我该看你的左眼还是右眼

“两个肩着我的人开始跑动了,一张张脸从我下面闪过。其中也有麦其家的脸,都只闪现一下,便像一片片树叶从眼前飘走了,重新引入波涛中间。尽管这样,我还是看清了父亲的惶惑,母亲的泪水和我妻子灿烂的笑容。看到了那没有舌头也能说话的人,一个人平静地站在这场陡起的旋风外面,和核桃浓重的阴凉融为了一体。”

这个傻子,就这么看着这个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不咸不淡的跟你说着家里人的关系变化,周围人的表情动作话语,天上的云,脚下的花,楼下的一片阴凉。

大楼里小会议室领导谈话,我不停地调整姿势,跟自己说不要靠着椅背,那样显得懒散听不进话,也不能太前倾身体,好像会有攻击性,好像这样好一点。恩。对面的那个人还在不停地说着。

我眼睛看哪里呢,我想。盯着她看一会吧,左眼还是右眼呢?好像我没办法同时看两只,那先看左眼吧。眼镜后面的双眼皮,不停眨着,盯着看久了,好像眼前只剩一个黑圆的瞳孔漂浮了出来。

她好像在说让我好好加油公司马上要裁员。我很配合的点点头,她的眼镜款式挺老的,垂在眉上的头发有点杂乱,我用眼睛帮她捋了捋。她还在说着,我顺着从她嘴里抛物线掉下的语句,低下头,鞋子的样式颜色很淘宝流行款,她的衣服也很普通,我觉得我并不喜欢。

我心里突然升腾起打着旋的轻风,灰尘在被风推着趔趄了几下,突然被卷起飞扬起来,然后缓缓落下。

《尘埃落定》读后感(七):傻子?

知道这本书已经很久了,时至今日,才算是读过——我强忍住去网上搜索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的想法,先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整本书以一个土司的傻儿子的特殊视角展开,这个傻子自然也就成了书中最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傻子。

他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傻子。他是麦其土司的二儿子,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但和哥哥不同的是,他是老麦其土司酒后和抢来的汉族姑娘所生,天生愚笨、憨痴木讷,在很多事情上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傻”,如为了求证“仇恨的鞭子打在人身上是不痛的”而四处找人打自己等等;但细读下去,又让人感觉到这个傻子很“聪明”,而且,这样的聪明似乎在不断递进——帮卓玛圆谎、成功指挥围剿野画眉的战斗、在大家都种大烟的时候果断地选择种粮食、干净利落地处理“粮仓”事件、像游戏一样挫败茸贡土司、开仓济民、建立边境贸易市场等等,在他身上,似乎拥有着左右世界的神奇力量,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怀疑——这个傻子的傻究竟是不是装的?

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特意塑造这样一个傻子是有着很深的用意的。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以老麦其土司为代表的制度即将走向没落,而以翁波意西为代表的新时代即将崛起,傻子恰好就处于他们的中间地带——他身上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对权利和美色的欲望,其次他又受到翁波意西的影响,做出了很多史无前例的举动。但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注定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前进中的殉葬品,而文中也不时隐喻了他这样命运的结局——他娶到了最漂亮的女子,也承受了最惨痛的背叛,正如他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一样。

于是,这样的一个傻子,只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

(2014.10.28)

《尘埃落定》读后感(八):阿来《尘埃落定》:总有那么一个人,遗世而独立

鼎鼎有名的一本书,以前也曾翻过,但不知为何却没有读下去的勇气。饱受好评的《追风筝的人》也是望而生畏。难道我怕少数民族文学太过艰深晦涩,或者离我的生活太远?不过,看在《追风筝的人》是民族+国外,而《尘埃落定》是民族+国内的原因,也缘于茅盾文学奖的诱惑,我终于拾起这本书。

不得不单列一段夸一下茅盾文学奖。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到《少年天子》,我不得不感慨:茅盾文学奖出身,就是品质保障啊!当然,国际上来讲,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重头戏,譬如《百年孤独》。这些作品,在我看来,思路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不是凭空杜撰,一般都是结合史实,写几代人的兴衰变幻,从一个家族的起落折射所处社会的变迁,非常具有大型史诗性质。——想靠码字谋生的亲们可以参照一下喔~

《尘埃落定》也是如此,写了藏族的一只康巴人的土司走向“最后一个土司”。麦其土司引来汉人军队政府贪婪的汪波土司后,壮大了力量,加上种植和贩卖罂粟,空前强大起来。在改种粮食后所建立的粮食市场又使麦其土司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但市场的繁荣却孕育出了梅毒、战争,并最终导致整个土司世界的覆灭。小说最独到之处就是,借助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以麦其土司一家为中心,讲述了康巴土司由盛至衰过程中的爱恨情仇。浓厚的藏文化风情下,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统治的人民、以及土司与国民党军阀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频繁。但整本书读起来却没让我产生很大的情绪激荡或者心潮澎湃,因为一切都是从傻儿子“我”的的视角发生的。不代入而是冷眼旁观,各个情节就像溪水般淙淙流过,润“心”细无声。书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都不得不承认,土司制度覆灭的必然性——真真应了那句话“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凭什么是大家都认为的傻儿子才能总是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从而获取最大的财富呢?当然,作者阿来赋予了整个故事极大的魔幻主义色彩,书中的“我”似乎能预料到未来发展的每一步。但我认为,也许真的,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个人或几个人,有着无上的智慧,心中通透明亮,遗世而独立。

他们能够清晰地看透时代的发展规律,了解人性的起承转合,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甚至站在浪潮之巅引领时代的发展。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这个物种,脑海中的思维也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对于我们而言,纵向来说,多读历史故事,洞悉社会、时代和人性的特点;横向来说,多多汲取各方面各领域的有效讯息,在大脑中加以科学的排列组合(读史相当于学习前人成功排列组合的例子),看待事物应该就可以形成思维导图一样的清晰思路了。

我想,我现在应该有勇气拿起《追风筝的人》了。

:不知是不是上学时受马哲影响太深,我认为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确十分重要。但前两天忘记在哪里看到一句说,说读哲学就要读百家哲学,否则容易陷入死胡同,思维单一。还有,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并没有“历史与现实”等这些想法,写着写着就出来了,这也算个额外收获吧:-D

《尘埃落定》读后感(九):不站在红色汉人那边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小舅舅在深圳打工,他问我要什么新年礼物,我怯怯说到,如果有几本高尔基的书就好了。那时候,我哪里知道什么昆德拉、加缪,高尔基也是因为课本上把他讲得高大伟岸。过春节,小舅舅真的给我带了几册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可我从来没有认真读完,甚至每本都只读个十几页就放下,小我三岁的妹妹有一次把这些书带到乡里的泥泞不堪的初中部去,结果不知怎么染了不少黄泥。至今,这几本高尔基的曾经名著还在盖着酒坛,一身黄土装。

高中的时候,喜欢读书,却没钱,有时候牙缝里攒了几块钱,到县城的广场上,那里堆着一大堆老旧的或者厚厚的盗版书。比如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五块钱一本(学校门口对面的米粉店,素粉一块钱一碗,很好吃)。读了几十页,错别字每页十几个。或许我天生校对的命,看到别字就拿红笔(一定要红笔才舒服!)订正过来,这个习惯到今天还在持续,不知道好坏。错别字的问题,自然怪不了作者,盗版啊,作者也是受害者,但是这书真的读起来真是没什么意思。

时代变了,人也长大了,囫囵地读了几年书之后,多少有点辨识能力。什么高尔基、李国文,这些左派文人,我再也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再买他们的书(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倒是有兴趣)。这一点真的要感谢2000年开始认识的那份报纸---《南方周末》,他对于我的启蒙作用真的不小。

得到一定的启蒙之后,我就越来越喜欢右派的书,我的书架上现在也没有任何一本比如郭沫若、茅盾等,那些当年文坛执牛耳者的书。哦,巴金的书,倒是有一本,叫《随想录》。我知道这多少有点矫枉过正,但是我也知道,在左了半个世纪之后,稍微右一点至少算做点平衡,谈不上什么偏颇。

以上的这些想法,阻扰了我去读一本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阿来先生的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一直不想读,不知道是否好坏,是因为觉得能得茅盾文学奖的应该都是符合官方的思想观的,而一看到“官方的”这三个字,就天然地产生一点抗拒。

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这本书的确不错。君特•格拉斯借助一个侏儒小奥斯卡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看完觉得很有点创意。而阿来借由一个傻子来观察土司的历史和发展,也很有点意思。我总是隐隐地觉得,他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无形中受到了“大智若愚”这个词的影响,当然,如果仅仅是局限在这个层面,就谈不上一本深刻的小说。但是作者在处理某些细节的时候,似乎力有不逮,比如二少爷的妻子“塔娜”的多次背叛,难道就归结为情欲过盛,就像他的父亲曾经的那样,必须得到一次猛烈地燃烧?!我想,这样的注解,可以用一次,但是多次使用就显得趣味不高了。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作者并没有像通常那些茅盾文学奖作品那样站在红色汉人的立场去观察。既然是以一个土司儿子的口吻在自述,自然就更多的是接近白色汉人的立场。我一看到文中出现了红白汉人之争的时候,就怕作者最后不经意或者受不了压力滑入那个自我审查的牢笼。幸好,作者并没有单纯或者牵强地让主人公成为一个红色汉人。如果真是这样,毫无疑问就会破坏小说的思想性。这样的小说,在我这个不太习惯用纯文学观去思考的读者眼里,它的价值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历史观去抗拒了一种强制笼罩在创作者头上的铁幕。至于故事情节,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否则为什么不去读侦探小说。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