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网络日志 实践日志 伤感日志 情感日志 心情日志 非主流日志 爱情日志 心情随笔 热门小说

蒙古游子的心声,都是难以割舍的“故乡情”

时间: 2021-01-29 17:48:25  热度: 683℃ 

点击全文阅读

提起大草原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宽阔、迁徙、游牧以及诗和远方。但是除了这些代名词之外,在那片具有自己独特神秘名族文化的区域,也走出了一位位著名的文学作家,其中就包括鲍尔吉.原野,他是当代著名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已出版的作品高达十几部,例如他的笔下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就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受到来许多读者的追捧。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借助散文集来表达他对草原对的热爱之情的。

一、牧人本色之“火的弟弟”

其实“火的弟弟”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物形象,是作者收录在《流水似的走马》中的一篇叙事型散文,文章的名字刚好就叫《火的弟弟》。内容讲述了一个蒙古族孩童成长为汉子的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班波若虽然是一个孤儿,但却没有受到欺负,而是得到了村民们的精心照料,在一次长途前往额吉淖尔湖拉盐的过程中,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一样,他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而在与这各种人物的交往之中,学习和继承了蒙古族人对祖先与大自然的坚固信仰。

最终我们的主人公班波若成长为蒙古游牧人中具有社会地位的一员,获得了属于蒙古汉子的自信与文化情怀。鲍尔吉.原野用跌宕起伏的史诗般的记叙方式,表达了蒙古人坚毅不屈的高尚品质。今天我们所分析的鲍尔吉.原野《流水似的走马》中,就是以“火的弟弟”为一个侧重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火的弟弟”具备的品格

内心的寂静

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人们在马倌班波若房子里喝酒,通过窗子,可以看到窗外的草原和草原尽头悄无声息的山峦。房子的主人说,“他就这么看过去,看到自己老死那天”,这里面包含着多大的福气啊”。在这里作者用“寂静”说出了游牧民族内心的孤寂,并且将这种孤寂神圣化,但是反观都市嘈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这是我们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诚实的品格

例如作者在文章中写到:“蒙古人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诚实里,他们没有可以欺骗的对象。你不能去欺骗山,不能去欺骗河流和草原。你唯一可以欺骗的是长耳朵的同胞,却因此失去了信用。在茫茫草原上,失去信用意味着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这是一条死路。”对于蒙古人来说,诚实是他们的信仰,这种品格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自然和社会的打磨和规训得来,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这也是作者力求在《流水似的走马》中所表达出来的蒙古人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反而是许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所不具备的。

对自然的敬畏

主人公班波若在一次拉盐的路上遇到大雨,文章中这样写到:“当这场雨连续下了七八个小时之后,你感觉来到了地狱,班波若真的觉得这就是地狱,他仿佛听人说过,地狱里除了火,还有汪洋,他们在沙漠里迷路,碰到了上千条蛇迁徙,遇上洪水和山体滑坡,经受住了大自然的所有脾气。”这是因为这种残酷的环境磨练了蒙古人坚韧的品质,对自然有由衷的敬畏之心。

鲍尔吉.原野没有在文章中把这种文化基因描述成先天的,而是在蒙古人不断的迁徙、游牧、寂静和狰狞中用笔刻画出来,这才呈现出我们眼前所看见的原始的、淳朴的、谦逊的事实。他带着这种情感和“火的弟弟”一样的自豪来讲述了蒙古族精神来源的班波若的故事。企图告诉人们以班波若这个“火的弟弟”为缩影,表达出蒙古游牧名族所具备的独特品质。

三、难以割舍的“故乡之情”

鲍尔吉.原野在《流水似的走马》中最想表达的故乡之情就是草原和草原文明。这其中”火的弟弟“占据了一部分情感,这部分情感想表达出的是蒙古人民各种坚毅和朴实的人物形象。而所谓的”故乡之情”是通过草原和草原文明来进行表达的。它体现来作者对于故乡最深沉的景仰之情,独特的自然和独特的精神信仰,简单而浓烈的情感方式,是塑造文化性格的骨骼。

鲍尔吉.原野通过体味、欣赏、并尝试汲取这最醇厚的文化能量,虽然这种能力不能承托现实生活,却成为他的精神的支撑与文字魅力的源泉。并且《流水似的走马》收录的其他散文中证明给读者看。例如其中收录的一篇散文《胡四台的道路泥土芳香》中写到他的父亲,“他认为人的良知就在于爱故乡”。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发现,《流水似的走马》想向读者传达的故乡之情对人们根深蒂固忘不掉的事情。而这种感情总要通过某个具体事物才能传达出来。

四、草原和草原文明

可以说在《流水似的走马》中作者刻画最多的就是“人和马”,作者着重刻画人物形象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会刻画“马”呢?因为马是草原的象征,例如在以往的文献中可以查阅到“马把蒙古人变成了雄鹰”、“马改变了蒙古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马蹄翻飞的律动在蒙古人眼中就是艺术。

而且蒙古人崇拜英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马成就了蒙古的英雄,因此在《流水似的走马》里面,作者就曾这样表达到“这只是传说,是牧民们期待的马的归宿”。可以发现如果是一个真实的蒙古人,那么他是无法离开草原的,因为草原是维系远方和故乡的纽带。它完全可以代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文化。因此对于马、对于蒙古人、对于故乡能够体现出大草原的辽阔与生机。

在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中,他愿意拿出一部分空间留给那些不容察觉细节,去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草原的样子。例如在收录的《火车》中提到“带他走,坐一坐火车”是不可能的,因为游牧的老人不愿意离开草原,离开故乡。作者想表达出“我”作为一个离开故乡的蒙古人,心心念念都是草原。他写草原的俊美会提及到闭赛和能陷阱去半个车轮的牧民道,写金色的草场也不忘记体力活,由此可见,鲍尔吉.原野通过写作让草原和草原生活变得完整起来。

五、现代社会催生对故乡的怀念

在如今商业包装和资本运作的的时代,许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都在虚幻的、乌托邦式的和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向往原始和安宁的生活。将自己的心灵寄托于草原、冰山或者现世净土。作者虽然是蒙古人,而且还是蒙古黄金家族。但却没有常年生活在草原上,还未成年就早早移居沈阳,因为年少就与故乡分离的原因,因此对草原对渴望比普通人更迫切。

他曾这样说到“侥机遇之幸于其间谋食”,借此来表达沈阳只不过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仅仅是为了生存,因此成年之后一有时间就回去草原体验游牧民族的生活。随着现在科技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真正的故乡并且在他乡定居,但是也有像鲍尔吉.原野这一类人用文字构建来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故乡。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就如同作者在《落叶吹进门口的鞋子》中描绘的一样,“萨克斯歌手艾尔肯与妻子然萨回归草原那充满爱意的地方,他们弹冬不拉唱歌,他们各种奶食和野果,相信世上有妖怪和神话,他们生活在蒙古包里,他们的鞋子里面会铺满落叶,他们有心爱的女儿,他们经常会如久别一样的拥抱。他们的生活像童话。也许,这才是作者心灵深处回归故乡的理想方式吧”。

猜你喜欢

推荐心情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