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读后感10篇
《冰鉴》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9,汉语言文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鉴》读后感(二):误人子弟
因闻曾国藩相人术购此书,封面印有曾国藩著,翻完之后觉得实在误人子弟,找来找去在“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看到译者欧阳居士,名字都不敢大大方方写出来!首先,注解有误。如68页,“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中,两仪注解为两只眼睛。您确定这个“两仪”不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两仪(做阴阳,天地等论)而是两只眼睛??
再者,译文完全是根据作者的想法写就,逻辑不严密,翻译不准确。
再次,评鉴完全是作者在将一通历史故事,历史传奇,历史传说烩在一起顺便说说大家感觉神秘的五行易学最后扯上曾国藩。真不知道是怎么攒了一本这样误人子弟的书!如10页“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三个姐妹,外人只要接触其中的以为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神话故事意在说明眼神的威力。”您提这三姐妹这是干啥!
如14页最后一段的总结实在是太无语啦!“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惨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善于识人,必然对江忠源的‘神骨’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才有此结论”真想吐你一口陈年老血!请问您怎么肯定的啊?必然是曾国藩他老人家托梦给您,或者是您接触了他的眼光!
花了20大洋,可恨可恨!不过这本书将我的兴趣引到曾国藩身上,可以说是意外收获吧。
对作者并无恶意,如若是您自己写自己看您爱怎样理解怎样理解,您这样浪费大家的钱财时间确实不妥。
《冰鉴》读后感(三):自己读完一些片段摘抄
说是看书识人,倒不如说是从书中找自己更靠谱,一下是我个人读毕之后的一些片段摘抄。
1、收拾入门:修身养性练气,祛除杂念,心中无物。
2、该悲哀的时候却快乐,该快乐的时候却悲哀,这是丧失心智。
3、精神不振就无法让人敬重,言语不清就无法让人遵从。
4、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
5、“长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事,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招来大祸。
6、顺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7、五行为外刚,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
8、短不豚蹲,长不矛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
9、“松”、“缓”、“暇”、“淡”。
10、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11、喜高怒重,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喜怒,情绪激烈,有失于长情。凡事过目即忘,做事漫不经心。这种人将近“粗”。粗心大意的人属于这一类;性情刚直,不识进退的人属于这一类;办事欠考虑,缺乏周密圆润的也属于这一类。
与“粗者”相对应,曾国藩说过: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2、神不足的表现是,似醉非醉,头脑浑浊不清。不愁似愁,经常忧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惊醒。不哭似哭,经常哭丧着一张脸。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混乱不定,容仪浊杂不清,惊慌恍惚的精神状态就像出现重大失误,凄惨悲壮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带着恐怖感。言语瑟缩寒滞,闪烁隐藏不定,卑躬自怜,有如女子遭人凌辱。面色初时花艳,继而暗淡无光言语初时迅捷,继而吞吐木讷。这样的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其事功前程自然可以预见。
《冰鉴》读后感(四):不能完全当真
感觉“面相”这个学问,大概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有没有科学依据,某些面部特征与命运轨迹有没有必然联系,这些还有待商榷。感觉“面相”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种希望,“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希望。然后回到这本书。质量上,还可以,纸质不错,但是印刷不太好,有几页明显的倾斜,我这种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表示很不爽。然后说内容,基本上遵循文言文-翻译-点评三部分。文言文,基本能看懂,比看道老庄简单多了。翻译,挺不错,某些俗语还有相关典故的解释。点评,惨不忍睹,看了两段,果断跳过。
当初买的时候,也就是想凑一套曾国藩全集才买的。单独一本的收藏价值,感觉不是很高。
《冰鉴》读后感(五):这本书很差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被时人推崇为末世圣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关于识人鉴人的学问—《冰鉴》就是最宝贵的一部。“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此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七大特征,即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不过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天书一样,其一是因为我个人的文学功底差,本书又以文言文为主,根本看不懂,其介绍的鉴人之法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看得我云里雾里。其二就是本书的作者在翻译时我感觉也不够明白,其中一些句子根本就没解释清楚,或者理解到位。《冰鉴》当然是好书,只是现代人真正懂得得越来越少而已,所以结合自己浅薄的文字知识,和作者的翻译与评鉴,对曾文正公的《冰鉴》一书,能够收获多少算多少吧。一、神骨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说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集中表现在两只眼睛上;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都集中在他的面部。平时我们也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他人的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的基本情况。例如有的人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多数情况下,是胆小、没有信心、怕难为情、畏缩的表现,当然一直观察对方的眼睛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再说骨骼,传统医学认为,头为群阳会集之府,头骨为整体骨骼的代表,面骨之优劣能鉴头骨之优劣,进而可鉴全身骨骼之优劣,因而《冰鉴》有云:“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很多人通过观人骨相,识人、知人,书中举例不少,而且曾国藩就是此中高手。
神又分清浊,有的先清后浊,如《伤仲永》中的仲永。有的先浊后清,自己的天分在开发中得到提高,曾国藩事实上就是一个由浊到清的人。同时精神足与不足,会影响到才能的发挥,从而决定事业和命运。对于如何观神与观骨书中说了很多,但一是解释的太笼统,二是有些复杂,所以理解不多。
二、刚柔
刚柔讲的是五行生克的道理,道家名叫“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有余的消泄。我记得以前看过,中医理论将春夏仲夏秋冬依次对应为木火土金水,这个四季的顺序也是相生的顺序,相隔一个为相克。书中又把人对应为五种类型的人,且人分顺合和逆合,刚柔还分内外刚柔,一切说的我云山雾罩,根本不明白讲得是啥,权且重温一下五行吧。
三、容貌
书中评鉴,容和貌是两个概念,有各自的含义,不能混为一谈。容指人的整个身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态,貌则是指天庭至地阁之间的整个脸部。古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结合到人躯体上,要身躯平等而匀称,大小不亏,各部位应相顾相称,才符合自然之理。我的理解,打个比方就像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身体一样,一看就精神,感觉就好。《冰鉴》中将相貌分为清、古、奇、秀之别,作者又叙述了另外八个类型(威、厚、清、古、孤、恶、薄、俗)。我们中国人的老话说得好,相由心生,这里所谓的心可以理解为人格。从心理学角度说,相是人潜意识的真实反映。例如,长相幸运的人,潜意识心理表现为正向、积极、乐观、感觉良好。本章节也阐述了一些观相的方法,比如说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橘子皮的人不会显达,感觉有些道理又不是很绝对。
四、情态
情态,其实是日常生活中个性的自然流露,通过情态,既能知道有些人心中所想,也可以由此推断他的品行德行。比如初次见面,或许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会将一个人大部分的潜在信息暴露在对方眼中,而这些将决定着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如何。《冰鉴》的原文中,曾国藩论述了情态的四种恒态,本书作者一一解读为,弱态之人,多冲劲不足;狂态之人,多折戟沉沙;疏懒之人多释怀淡然;周旋之人多能伸能屈。后又有时态,城府深居心险恶不能与其建立友谊;卑鄙可耻的人不能与其合作共事;妇人之仁的人不能与其谈心。《冰鉴》中所说的“时态”其实就是细节问题,在看似平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些看似无谓的细节来观察人的,可以从细节得知其习惯,又通过习惯得知其修为。
五、须眉
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一个人少年时的命运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运气怎么样,则以看胡须为主。凡是眉相好,最容易给人留下美好又深刻的印象,所以才说眉主早成。中医认为:“须”属肾。大凡胡须丰满美观者,是应为肾水旺、肾功能强。而肾旺是一个人身体健康和精力旺盛的重要原因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才说“须主晚运”。眉毛的作用是防止从额上滴下来的汗流进眼睛里,古代相术家对眉毛的要求有四个方面,即“秀润有光”、“疏爽有气”、“弯长有势”、“昂扬有神”。具备这几项说明人的身体健康。书中所说的胡须也分为好多种,不过说实话没看懂,也不会看。
六、声音
曾国藩在《冰鉴》这一节中教人们如何通过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命相。在古代相术家看来,一个人的声相往往更为重要。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富与贫。经过心理学家调查,有四种类型:音低而俗、声音洪亮、说话的速度快、外带语尾音。同样也有负面作用的声音:鼻音、语音平板、使人产生紧张压迫的声音。古人认为“声”是发音器官动启动和紧张工作时的声响,而音是发声器官停止工作和松弛的余音。声主张开,音主收敛,这是紧和松、张和弛的辩证关系。有张有弛才是正道。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中采用“松”字诀来放松自己,做事看清轻重缓急用缓字诀,当缓之处留下余地,以免操之过急。对于太在意的事采取的是淡字诀,不过于执着。对于本章最后关于通过声音能够看出人的各方面来,我觉得只有高人才可以吧,一般人即使熟读各种书籍也要有相当的阅历来理解。
七、气色
面部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大命,气色则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小运。命是先天禀赋,无法改变;运是后天造化,可以选择和变化,可以影响一个短时期内的际遇,但力量不全来自人的主观意志。
其实看完这本书你说有多大收获呢,我觉得基本没有什么收获,而且书中错误连篇,不是一本好书,但无论好书或者坏书都有可取之处,尽管不懂,但看了本书还是知道大概的七个方面的,结合以前看过的一些典故,还真是那么回事。那么还是多读书吧。
《冰鉴》读后感(六):《冰鉴》非常好的一本书!
《冰鉴》这本书应当不是曾国藩写的,但之所以传说是曾国藩所著,也一定是与曾国藩沾边的。首先,《冰鉴》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开篇即讲,观人要观其神与骨,这是本质的。进面强调“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为什么?谷园先生在《吃透曾国藩》中对这句话有生动地分析,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精神流露的最主要的出口!对于,谷园的新书《人生四书》也很强,推荐大家都看下。第二,《冰鉴》的行文笔调跟曾国藩确实很像,这一点就像人的书法笔迹,一人有一人的习惯,在我看来,《冰鉴》的作者至少是与曾国藩同时或稍晚,甚至就是曾国藩身边幕僚对曾国藩思想的总结。曾国藩家书就有一句话,大致讲,读书不仅可变化气质,甚至变化骨相。而《冰鉴》恰恰是强调骨相的。 第三,《冰鉴》中所呈现的思想渊源与曾国藩的读书范围相似。比如其中有讲刚柔的思想明显来自《周易》,而曾国藩在《周易》上是下过大功夫的,他的日记里曾记载他在做京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第天读周易。而且谷园先生专门有一文评价曾国藩教子时提到的最须关注的周易中的六个卦,包括鼎卦,君子以正位凝命;颐卦,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等等。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据说凡有初次见面之人,他都会紧盯着对方逼视一段时间,让人不寒而栗。然后晚上日记时就写下对该人的评价及预测。曾国藩讲,他阅历世变,得到一条真理,就是:得人是唯一可恃之事。就是能够把人才吸引团结到自己麾下,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唯一能让自己踏实的事情。而且,他一生提拔之人无数,上百人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所以他不可能对相术不研究。总之,《冰鉴》不论是否为曾国藩原作,也是一本好书,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借鉴意义的。下面,随便转载点资料,您就不必看了,哈。曾国藩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是曾氏一生的智慧结晶,共分七篇,即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 《冰鉴》原文仅2269字,本书对每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并对其中的精华部分给以详尽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奇书。古代容器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人类用冰的历史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了。《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 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明朝时,北京城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月亮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1] 冰鉴(3张) 曾国藩作品 [1] 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分7章。 2《冰鉴》 编辑 相关评价 “蒋介石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蒋氏王朝兴衰史》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论语别裁》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 《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 [2] 。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冰鉴》读后感(七):纯属娱乐
这本书很大一部分章节都是在讲如何通过一个人的先天容貌来判断他的能力。而我觉得这个想法只能仅供娱乐,拿出来煞有介事地说实在是太郑重其事了。
先天的相貌固然是重要的。容颜姣好或多或少地会吸引更多的注意,也更容易获得机会。但以一个人先天的相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是否能承担某种责任,其实并不太公平。
后天气质比先天容貌更具有说服力。衣着妆容是否整洁大方?神态是否镇定自若?是否有亲和力?眼神是否飘忽?表达是否有逻辑以及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对自身的定位和评价是否公正(不卑不亢)?这些特质其实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状态,而且这些我们多数时候都会自发地观察到。
实在没必要再去读这本书,画地为牢。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