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保持这三种修养,人缘更好,关系更和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要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的小细节,往往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修养。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
与人相处,有这3种修养的人,人缘更好,关系更和谐。
1
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人缘越来越好。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太讨厌,这无非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别人。
换位思考,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更是人际交往的一大法宝。
人与人虽不同,但心与心却相似。每个人都在生命中寻求理解,渴望包容。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们需有同理心。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人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
同人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会体会生活的不易。
人和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过一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你眼中的岁月静好,可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就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我们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难。
对于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要将心比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和关心。
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受别人的难处,理解别人的不幸,体谅别人的不易,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善良。
看过这样一句话: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盈地度过这一生,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懂得换位思考,在能力范围内帮别人一把,不仅帮了别人,也是为自己积福。
困难时,彼此互相帮助;郁闷时,彼此互相开解。施以援手,必定得到回报;懂得谅解,必定收获真心。
宽容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换位思考。
试着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理解别人的无奈。
与人相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体谅。
一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吃得很晚,瞎子说很晚了我要回去了。主人就给他点了一个灯笼,他就很生气的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个灯笼,这不是嘲笑我吗?”
主人说:因为我在乎你才给你点个灯笼,你看不见,别人看得见,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怕别人撞到你了,瞎子很感动!
遇到事情,多为别人着想,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着想。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责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所得出的,永远都是糟糕的结论。而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处处考虑对方的感受,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换位思考,往往能解决人生80%的烦恼。
人与人走近,需要换位思考;心与心贴近,也需要换位思考;情与情浓厚,更需要换位思考。
与人相处,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人生所有的惊喜与好运,都是你日积月累的人品与善良。
学会将心比心,才能方得人心。
学会换位思考,彼此心更近;学会理解,彼此情更深。
为人处世,懂得换位思考,人缘才能越来越好;
而与人相处,学会将心比心,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2
凡事留点余地,给别人台阶下,不会陷入绝境。
做菜时先少放一点盐,不够再添,这是留有余地;新买的裤子,因为太长穿不了,去裁的时候叮嘱裁缝少剪点,以免剪短了不合穿,这是留有余地;雕刻人像时,鼻尖先留高一点,不像的话再慢慢削减,这也是留有余地。
凡事留点余地,是生活经验,也是人生智慧。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给别人留余地。
如果话说得太满,事做得太绝,情面伤得太尽,最终我们既会让别人为难,也会让自己难堪。
做人,说话不要太满,做事不要太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做事要有分寸,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穷,话留三分软,人留几分。
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此一时,彼一时,或许以后,自己的处境会改变。
话说的太满,会让自己进退两难。人做的太过,会让自己骑虎难下。
任何时候,都尽量不把话说死,不把事做绝,多留些余地。
当年,华为进军欧洲市场时,采取较高的定价策略。
有记者采访任正非,说按照华为的能力,可以把价格压得很低,迅速抢占欧洲市场份额,为什么不这样做?
任正非答道:“
我们在欧洲的份额也不能太高,我们也要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余地。所以有时别人说我们定价高,我们定价不得不高,我们如果定价低就把别人都整死了。
把别人整死不是我们的目的,这样其实自己也活不了多久。”
任正非是个多方有智慧的人,知道留条活路给对方,这样自己才能长久。
郭德纲也曾说过一段话:“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一次刘墉两口跟团去巴黎,行程中没有安排罗浮宫,但两人趁大家午餐,跑过去极快的浏览了一边,还买了点纪念品。
回到团队大巴车上,有团友看到卢浮宫纪念品,很惊讶说,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去了一趟卢浮宫?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团友又问:“卢浮宫的门票听说很贵,是多少钱啊?”
刘墉两口傻了脸,因为他们根本没买票!
事后,刘墉才知道,两人急急忙忙是从出口闯了进去,无意之中竟逃了票。
刘墉说,如果那团友追问下去,定会引起全车人的两个猜测:要么两人根本没去卢浮宫,是在吹牛;要么两人逃了票,罪恶更大。
但是,那团友看到两人的尴尬表情后,马上把话题扯开,给刘墉两口保住了面子。
根据成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负面”要素的关注,要远远大于“正面”要素。
你无意为别人制造一次难堪,足以毁掉精心打造的千百次温暖。
很多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最后成为路人,归根结底,就是不懂得给对方留余地,当你逼到对方无言以对,也是你们疏离之时。
与人交往中,我们总是容易把话说的太满,事做的太绝,以至于没有回旋的余地,特别是当我们在面对敌人的时候。
实质上,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路径亦危;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饭碗也脆。
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最后仅剩吕城和即墨没有失陷,后来吕城失守,只有即墨了。
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齐国名将田单振臂一呼“国家就要灭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结果一战收复全部失地。
如果燕军在打到即墨城下时主动示弱后撤,齐军怎会有视死如归的豪情?
不让别人为难,也是不让自己为难,为别人留一条路,你才不会陷入绝境。
3
知人不评人,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关系更和谐。
人活世上,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不要用自己的尺度与准则衡量别人,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不管闲事,不掺和别人的私事,是对人最大的尊重。
但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随意评价别人,背后议论别人,把别人的事情当做八卦的乐趣和谈资。
自以为看透世事,便可指点一二。
这世上多少人与事,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所以,才有了“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的处世哲学。
人性复杂,世事难料,尤其不要轻言善恶,擅自给一个人盖棺定论。
你的未必就总是对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这个世界很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这世上总有这样一类人,习惯以自我想法来猜测事物本身,喜欢怀着恶意和揣测的目光去伤害别人。
殊不知,世事难料,很多事情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他所谓的真相也只不过是他以为。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深以为然,不是谁都有条件活得轻盈,不了解别人的过去,就不要轻易下评判。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在你眼中平常无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别人费尽全力才能得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要走的方向,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随便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你并不懂别人的生活,根本不了解别人有过怎样的经历。
如果总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说轻了是三观不同,说重了就是偏见、不尊重别人。
作家王小波曾说过:“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别人的生活,不去轻易评价好坏,那是别人的选择。
不了解事情真相,尤其是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不妄加评论。
没发生的事情,不要自己幻想、臆造,揣测别人的人生,造谣别人的生活。
雅娟和丈夫结婚已经二年了,两人十分恩爱,日子过得很幸福。而他们的邻居立伟是个很爱说长道短的人,总喜欢在背后说人家的私生活。
一天雅娟的丈夫带自己的同事来到家里修电脑。同事虽然是个女孩子,却是个电脑高手。当电脑被修好后,雅娟的丈夫为表示感谢,请同事吃了一顿饭。
恰巧,这一切正好被立伟看在了眼里,于是当雅娟下班后,她便跑过来说:“出大事儿了,你回来之前,我看到你老公带了个女孩子去了你家,过了几个小时才出来,刚才两人一块儿,不知道去哪儿了!”
立伟还信口开河的说:“那女孩子长得年轻又漂亮,两个人很亲密。我还看到她挽着你老公的手臂呢,你要不信,等会儿回来问问!”
立伟的话让雅娟整个傍晚都在一种焦躁的情绪中度过,晚饭也没有吃。
过了一段时间,丈夫回来了,雅娟问他去哪儿了?为避免妻子误会,丈夫只说请一个同事吃饭去了。丈夫的回答让雅娟更怀疑了,便把邻居告诉她的话都说了出来。
丈夫拼命地喊冤,但雅娟却什么都听不进去,她认为丈夫有意隐瞒了什么。于是,两个人越吵越厉害,而丈夫更是气愤难当,早已对立伟忍无可忍的他径自跑到她家里,指着她一顿痛骂。
雅娟这才明白,一切皆因立伟乱说的缘故。
自以为看透,话已出口,才发现自己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但对别人的伤害已经覆水难收。
韩寒曾说过:
“如果你不了解,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了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凡事不要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地去评价、议论别人。
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别人有过怎样的经历,心中有怎样的痛处。
在生活中,不少人局限在个人偏见里,随意评价别人,背后议论他人,还以此为乐趣。
殊不知,为何自己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不被尊重,因为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个随意评价别人,背后议论他人的人。
知人不评人,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往往能少了很多是非,
一个人能够知人不评人,人际交往往往更和谐。
猜你喜欢
推荐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