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人约巴黎》观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0 19:34:54  热度: 315℃ 

点击全文阅读

《人约巴黎》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Clara Bellar / Antoine Basler / Mathias Mégard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约巴黎》观后感(一):撒謊的人

侯麥每一部電影都在拷問靈魂,這一次也不意外。三個故事,至少三個靈魂得到曝光。人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由謊言組成的,謊言成了滿足自己慾望的唯一通道,所以,人在撒謊的時候沒有臉紅,沒有自責,也許過後有人會後悔,但是很快就會重蹈覆轍。所以侯老爺子有一輩子取之不竭的題材。

尤其喜歡老爺子鏡頭下的巴黎,和別的導演取景不一樣,老爺子的巴黎離生活更近,人的味道更濃郁。

看到這麽平實的鏡頭和故事,才會理解生活裏的侯大爺為嘛那麽慈祥。

《人约巴黎》观后感(二):存在与时间

第三个故事里充满了毕加索的画,男是个画家,像王家卫那样的还有一张船票你会和我一起走吗?结尾是去到北京一夜回到的那一天。时间就留在这样的一幅幅画中,抽象化,那样的一条古老的街道,那样一个个类似屠杀般的眼神,他们存在过吗? 还是男的一个个头脑里的臆想,十年后我会再给你一个亲吻,但是那个十年后的亲吻在时间的冲洗下能否再存在?

候麦总是将爱情讲的那样的清新,最近在看《十日谈》,就像那一班皇家的人那样将爱情讲的分成了100个每天十个的故事,当然,候麦的要含蓄的多,并且巧合的多。

第二个故事主要是那样的镜头和服装及颜色,渐入的黑色,红色,从第一次见面的那种随意的服饰到后来的越来越庄重,红色的围巾,蓝色的天空和红色的围墙,那样的越来越重的颜色最后在第三个故事里得到解释。时间最后停止在11月25号,那样的一个还有一个月便到圣诞节的时间,长发男子的飘逸被巧合打破。

第一个故事便是一个简洁短小清新的绿光,你不知道这样一个送给你丢失钱包的小偷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惊喜,但是故事的结局还是像那样的流浪艺人的手风琴在唱一样,在巴黎铁塔周围存在着许多的未知和惊喜。。。

《人约巴黎》观后感(三):侯麦的巴黎爱情故事

电影开头,热闹的巴黎街头,一位艺人在拉手风琴,一位在高唱,“人约巴黎,街头漫步,总会收获很多意外、很多惊奇。”老头子其实在开头给我们送了个哑谜。全片也围绕这句不起眼的歌词展开。

这部电影不是侯麦影片中画面最讲究的,但却是极有意思的。三段小故事,笔力强劲地表现了人在爱情方面的动物属性,难以持久的爱情,猎奇心支配下的精神出轨……电影中侯麦少有地用男女双视角来讲述法国男女形形色色的爱情选择和心态,很现实,也很讽刺。

最爱第三个故事里,男主为了尾随那个街头让他眼前一亮的红衣而进入展览馆,碰到女友,撒谎说自己忍不住还是来看了毕加索的画,并在毕加索画前不断跟女友描述自己对画的看法,实则是为了引起红衣女孩的注意而故意装逼,并向女友撒谎提前离开,继续尾随红衣女孩的场景。透过这个画面,我好像看到侯麦内心在偷笑,并暗想,“呵,你们这些人类”。

三段巴黎爱情故事,男男女女们各自在现有感情中默默忍受,同时又忍不住向其他异性暗送秋波,投怀送抱,各自相遇,又各自分离。故事的设置带有喜剧成分,令人拍案叫绝又暗暗发笑,让人看到侯麦的善良与可爱。

故事在平淡的日子开始,又在平淡的日子结束,街头男男女女们各怀心事,各自寻找浪漫与爱。就像结尾那两位街头艺人唱的那样,“这就是巴黎的爱情故事,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在巴黎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找到令你捧腹大笑的故事”。

《人约巴黎》观后感(四):人约巴黎:难以维持的激情

(写于2009-09-06 )

悠扬的风琴声,悦耳的歌声,逐渐牵扯出三段简短而耐人寻味的巴黎爱情小品,没有过多的渲染,随意中伴随着发生,很简单,很生活化,看这部电影就像是在欣赏一幅油画,淡薄而典雅,让人赏心悦目。

在影片中,三段看似彼此独立的爱情故事,却又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彼此间逝去的激情,难以掩饰内心的怀疑与寂寞。预示着爱情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田径赛跑,刚开始会很有动力与激情,可是慢慢地累了,倦了,厌了,也就停了。

在风琴的伴凑下,女孩唱到“巴黎到处都有惊喜”,随之也就出现了诸多未知的巧合,因怀疑男友出轨,而接受帅气小偷随意的搭讪,不料却验证了男友的花心,则立刻转身拂袖而去。一个则因厌倦了与男友枯燥的生活,而搭上一个帅气的男人,但彼此间除了廉价的利用外,却没有任何剩余价值,女孩最后恍然大悟后,立刻回头是岸。

画家厌倦了与女友“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相处格局,却意外的遇到了一个知心的而为之心动的女孩,谁知她却是有夫之妇,郁闷的画家只好在家作画的同时,祈求巧遇的再次来临。在这三段趣味性十足的故事中,其实隐喻着这些都是激情过后的后遗症,看似蜻蜓点水,却又深入其中。

生活中的巧合就像蚊子一样时刻会出现在你身边,能否巧妙的把握,就要看你是否做好了抓到它的准备,如果不能很完善的处理这些机遇巧合,必会被咬得满身包。这部电影非常的亲民,很民间化,然而也正是这些元素的注入,反而更显巴黎的别具特色,以及巴黎独有的魅力。

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如胶似火的爱情则会失去温度,爱逐渐变成一种占有,慢慢衍变成怀疑、嫉妒、寂寞与隔阂,距离逐渐拉大,虽然平淡的生活,让许多人向往不已,但是稍许的激情,则尤为重要,能让即将破裂感情复原,能让干扁的爱情变得饱满,更能让爱情重拾新鲜感。这部电影对于爱情来说,是三个难以跨越的障碍与陷阱,但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一次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人约巴黎》观后感(五):侯麦,一辈子只讲同一个话题

看过不少导演拍摄的巴黎,但就属侯麦的这部最特别,在侯麦的镜头下,巴黎不再仅仅是一个“浪漫之都”而已,(美好的让人感觉它仿佛并不是一个真正存在于地球上的城市)。

侯麦的“巴黎”,更像是巴黎人拍摄的巴黎,让人感觉很亲切,亲切到仿佛作为观众的自己就是巴黎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电影剧情本身,本片为三段式故事,继续着侯麦说了一辈子的有关于男人与女人,爱情与欲望的故事。

第一段:是一个”多角恋”故事,被演绎为一部类似于微型悬念小说的结构,一个女孩怀疑自己的男朋友早已另有新欢,于是就决定找一个”新男朋友”来刺激一下对方,没料想,这位“新男朋友”居然是个偷她钱包的小偷(侯麦很喜欢以金钱来考验自己电影中的角色们)。但钱包却意外的被一位好心的女孩见到,但更让她没有料到的是,这位女孩子竟然是她(原来)男朋友的新女朋友。是的,听起来一个极其复杂故事,

但总的来说,可以把这段故事称之为是”妙趣横生”。

第二段:一个男人几乎用尽了吃奶的力气说服一个女人离开自己原来的男友,与自己双宿双飞,待他即将要成功之际,女人才发现自己的“前任男友”早已先她一步,与人“红杏出墙”了,她顿时失去了对眼前这个男人的兴(性)趣,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大失所望。(笑)

这是侯麦又一次把观众玩耍于鼓掌之中的成功尝试。

第三个故事:描述了一个事业并不得意的画家一次失败的“勾女”经历,(还属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段故事本身并不比以上两个故事有趣,但在此期间,侯麦却“慷慨”的让我们欣赏了大量的毕加索的画作,并假借画家之口陈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

对有意研究侯麦的人士来说,此段实在是有很大价值。

《人约巴黎》观后感(六):《活在巴黎》——评电影人约巴黎

活在巴黎

——评电影《人约巴黎》

这部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年轻画家原本约了一位美丽的瑞典女子,带领她去博物馆之后便独自离开。回程路上他遇见了一位红衣女子,被女子吸引,一路跟随女子,之后于是上前搭讪,发现这个女子是个有妇之夫,但画家依然想追求她,并同意这个女子参观他的画室。

提及巴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它是个美妙的浪漫之都。所以,在巴黎的街角常常会发生着不经意间的邂逅与偶然,有的平淡,有的惊喜,有的令人失落,还有的令人满怀期待。

历史悠久的巴黎街口,有着爱音乐的自由人,笑容灿烂的演奏着风琴,曲调轻快悠扬。姑娘欢乐地唱着:“巴黎到处有惊喜,也偶尔有误会……”随着这样悦耳动人的背景音乐,镜头切到了年轻画家的身上,这个英俊的年轻画家正在作画,而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心中的一种悲伤情感,也许是对爱情的悲伤,也或许是对生活的悲伤。候麦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影片中多数展示了现实主义风格,抓住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而突显了人生哲理。

生性悲伤的画家忠于蓝色,在他的画中的蓝色显得清新淡雅,他赋予蓝色拥有能够唤起人的想象的力量,是蓝色给予他力量去创作,去遐想。年轻的瑞典女子能够一语道破画家画中的秘密。如同那幅画面中充满着人的作品,就像是大屠杀一样,不断地冲击着视觉,表现出了画家在绘画时想要表达的一种束缚挣扎还有克制。但画家对于这样的相处格局显得并不满意甚至有些厌倦与疲惫,他想找寻的是生活中热情与人性的放肆。画家沉溺于古老的建筑之中,然而妙龄女子却只喜欢新潮的建筑,隐隐形成了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画家无法接受人性的束缚,他冷淡敷衍地面对瑞典女子,甚至抛下她孤身一人。

当忧郁的蓝色与热情的红色相撞时,才会产生心灵的碰撞。街角的擦肩而过,使画家对红衣女子一见倾心,似乎遇见了人生的惊喜一般。他一路尾随发现红衣女子对毕加索的画作有浓厚兴趣时,努力走近她的视线,故意出现在她的面前讲述自己对毕加索画作的评价。导演巧妙地通过高跟鞋声交代了红衣女子急促的步伐,但被突然截停,是年轻画家冲上去搭讪了。他寻找的不仅仅是这个红衣女子,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契合自己并帮助自己走出精神束缚的一个人。红衣女子与年轻画家之间志趣相同,但她始终是个有夫之妇,她面对画家时的情感往往停留在朋友的阶段,但年轻气盛的画家并不满足于和她仅仅是朋友,他向她表明心迹。我们会发现在画家起身后,红衣女子下意识地窝进了画家方才坐过的椅子上,面对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男子她的心中是有所感触的,那时的她是摇摆不定的,但她克制了。而画家也是克制的,在爱情与人性面前他挣扎着举棋不定,他选择尊重他爱上的女子,如同红衣女子所说:“无感情支出的爱情是会渐行渐远的。”导演生动地通过细节营造出英俊潇洒的法国男人与成熟典雅的法国女人的一场短暂邂逅,这些动作与话语都通过一个长镜头完成,考验了演员们的演技。对于画家与红衣女子之间所经历的情感问题,导演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展现了他对于生活与人性的敏锐洞察力。

人生中处处有惊喜,也处处有意外。男主角陷入一段无果的感情,一直无法自拔,他的作品里也出现了一个身着红裙的女子,这是对他所爱的人的怀念,也是希望能够再次遇见像她一样的人的期待,正如男主角在作品完成时所说的:“能不能再给我一个意外。”他在等待下一次的邂逅。

毕加索的画作在这部电影中多次出现,《母亲和孩子》更是作为毕加索迷人的“蓝色时期”风格的萌芽,而这种蓝色画风正与男主角的风格类似。红衣女子对这幅画十分的喜爱,在《母亲与孩子》这部作品流露出一种既温柔又脆弱的感情,画风朴实肃穆,充分利用了光与色的技巧表现了强烈的立体主义风格,这幅画作于巴黎,和巴黎一样都无比的富有魅力。

在平缓的节奏与基调中,侯麦通过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展现了巴黎人浓厚的生活色彩与极富艺术的情感世界,以爱情故事的形式深刻地向世人说明了人生中的意外很多,好的坏的都要接受,即使道德被束缚着但对于人性也要学会克制。

《人约巴黎》观后感(七):自巴黎,懷著愛●侯麥的三場約會

■文/小約

我們試著想像一九五五年,加西亞•馬爾克斯來到戰後的巴黎,觸目非創痍,恰是滿街滿座地打著吻,牆體刷著諸如“想像的力量”、“路面底下是沙灘”的漂亮標語。他寫道:“那是在阿爾及利亞戰爭的黑暗年代。街角上的樂師用手風琴演奏著思鄉的樂曲,街頭巷尾飄散著炒栗子的香味……在各種場合接吻的一對對戀人,火車上、地鐵裏、咖啡館和電梯中,戰後的第一代人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愛情的公共消費,這是災難過後唯一廉價的娛樂。”

四十年後的巴黎大概還未有變,戰爭、爆炸、遊行,將時代的痕跡卷藏在簿冊史典裏,美國人還相信,只要電影拍在巴黎,皆關愛情。於是,侯麥拍出了《人約巴黎》,為不必與商業妥協便能贏得票房勝利立下典範。影評人跳起質疑:“侯麥又搞起了年輕人的電影,但是沒有比這個離真實走得更遠的了”。而事情證明,沒有誰比他更懂巴黎,沒有誰能比侯麥更知眩目時代年輕人的心。

同樣是三個故事,同樣是三個沒完成的戀愛儀式。侯孝賢是臺灣的,電影手工業下的記錄者;侯麥是法國的,電影工業之外的獨語人。一樣用著最為素樸的底色,描最精到的部位,一樣是不太照顧吃速食便當的速食主義者,一樣有大批食髓知味的小布爾喬亞迷族對之興味盎然。碗碗筷筷,洗洗晾晾,是侯孝賢;叨叨喋喋,走走轉轉,是侯麥。

小說家朱天文在《荒人手記》裏說:“按作者論,每個導演一生只在拍一部電影。那麼小津,他拍的就是嫁女兒。一個個體從所屬的團體脫離,加入另一個團體,為了世界的建立和延續。” 而侯麥的件件作品裏都插滿著浮世裏男男女女的情愛之憂、身不由己、口是心非、恍恍惚惚。侯麥的敍說是細婉、簡約、精巧,帶著旁觀者的冷冷的一副眼睛。朱天文說:“成瀨已喜男,比小津多了顏色,更無痕跡,更無情契的,紛紛開自落,比小津迷人。小津靜觀,思省。成瀨卻自身參予,偕運命一起流轉,他一生愛好是天然。”侯麥是近於小津的,他走步式、對談式的鏡頭如硬淨的容器,裏頭盛著感情。

“七點的約會”、“巴黎的長凳”和“1907母與子”是《人約巴黎》的三個故事,關於舊愛與新歡間充滿著自溺、軌外、割捨、背棄、飄渺不定的臨時而短暫的一瞬之夢。“七點的約會”裏的街遇、糾纏、丟失、偶拾、巧合,咖啡座裏世間男女的背信棄義。“巴黎的長凳”以文學之筆敍述一個有夫之婦每天都與作家情人暢遊巴黎的每一座公園。但她心裏只愛與情人坐在公園的長凳上,而拒絕情人寓所的沙發床。故事的末尾,她終於答應情人去一家心儀已久的旅館幽會,卻看到丈夫與另一個女人住了進去。她毅然與情人分手,因為情人與丈夫是“鏡子的兩面”,一面破碎了,另一面也無法存在。“1907母與子”短小而墨酣,濃縮了侯麥30年來堅持的浪漫哲學。名字源於畢卡索的一幅名畫,講述一個平庸卻又自負的小畫家,拋下陪他看畫展的女友,因為他對一個剛剛在展覽館裏碰到的女孩一見鍾情,並邀她參觀畫室。女孩說你已有女友,畫家說我與她毫不相干,女孩便與畫家討論他的作品《1907母與子》,並自己說幾小時之內就要離開巴黎,而畫家終是戀戀不捨。

如此像極學生作品般的情感小戲,三場約會邂逅,侯麥一一摭拾。本雅明很透徹得寫過:“大城市並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現,相反,卻是在那些穿過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中的人那裏被揭示。”侯麥的一管風景,獨獨落在本雅明的懷裏。

容我抄一截本雅明在描述巴黎拱廊計畫時說的話,沒見過誰能比他講得更好的了。“在每一部真正的藝術品中都有這樣一個空間,有一股涼風從中吹來,如同悄然降臨的黎明,吹向任何一個置身於這個空間的人。由此看來,歷史上被認為對於與進步的關係漠不關心的藝術卻可以標誌著進步的真正特徵。進步不在於時間流動的延續不斷,而在於對這種延續性的幹擾:即每當真正新生的事物用其黎明般的清新第一次降臨之時。”侯麥的藝術是古典而現代的,他在談到自己的電影很少用配樂時說自己在沈默的時候是最放鬆的,沈默不會使他有壓迫感。侯麥用默默無言語,任花自飄零的靜觀與悉心,處處散落著時代流動的痕跡。他的每一次創作,如新嬰垂跡。在同時代錯開一個轉身的空間裏,蕩開蓮底清漾的脈脈時間之溪。

《人約巴黎》極戲噱,極短促,如魚游水中,俶爾遠逝,如一夕西風,歡悰吹散,然我們所知道的是,自侯麥,而後巴黎,自巴黎,懷著愛。

《人约巴黎》观后感(八):人生不是传奇,而是小品——《人约巴黎》的影评

人生不是传奇,而是小品——《人约巴黎》的影评

多年前,有人向我推荐侯麦,可是一直都没有去看,最近连着看了几部,果然是一位有风格的导演,有人问我他到底是什么风格,我很难形容,于是随口说:典型的法国装逼风格吧。

侯麦的电影中没有戏剧性,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有太多的细小的戏剧性,但是没有所谓传奇romanesque,也不romantic。他的电影基本都是小品,《巴黎之约》是三个小品片段的合集,而比较长的电影,就是比较长的小品吧。

凡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谓戏剧性都是自己的想象而已,为平淡的生活制造一些激动人心的意义,回头来看,那些经历其实真的就像侯麦冷静的镜头中一个个小品,慢慢堆积起来,拉拉杂杂扯不清,这就是所谓人生。

街边卖场的姑娘唱到:巴黎有很多约会,并不总是在等你,常常有惊喜(surprises),也偶尔有误会(méprises)。三段小品都与约会有关。前两个片断讲述的故事既是surprises,又是méprises。我不想在评论中复述故事,有兴趣的还是应该看电影。

第一个片断有点平庸,尤其是站在那个女主角的角度来看,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生被劈腿,然后生气离开。这个她的发现过于神奇:钱包被人捡到,而捡到钱包的是互相不认识的情敌,她们一起去咖啡馆,各自发现男生劈腿。略微有些过分的偶然性,有点背离侯麦的现实主义作风,也并不有趣。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那个在地铁口试图与女主角调情的帅哥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就显得有趣多了。

这个穿着皮夹克的帅哥走出地铁口,看到漂亮的女主角艾斯特,于是想办法撩妹,女主虽然接受搭话,但是对他毫无兴趣。帅哥约会不成,想要电话号码也没戏,然而就在他已经放弃,说了再见之后,女主的反应让他吃惊:她转身回来,跟他约了七点钟在波布的塔泰恩夫人咖啡馆见面。侯麦非常巧妙地没有拍帅哥的脸,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只能想象帅哥的懵逼状态。这就是大师的细微感觉。帅哥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然而观众知道:女主这是要让她的男朋友吃醋,帅哥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他看了手表,等待这艳遇的约会。

女主的钱包丢了,她觉得帅哥可能是小偷,但不能确定。如果帅哥赴约,就不是小偷,如果不来就肯定是小偷。她和捡到钱包的女生怀揣各自的心事,一起去咖啡馆,看到劈腿男,然后爆发,不欢而散。

帅哥来了,他就坐在女主刚刚离开的座位上,点了一瓶啤酒,左顾右盼,等着女主的出现。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次约会,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放鸽子,只是茫然地等待,看着一只鸽子从身边飞过。

流浪歌手的歌声想起:有时候会有误解,常常也有惊喜……

这个片断中,这个不知道姓名的帅哥似乎是个配角,但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我们常常就是他,经历种种méprises。

第二个片断最后的反转同样也是“惊奇与误解”的结合,同样的也是男主被女主当作工具。直到最后的结局之前,观众和男主一样,都以为学数学的女主是移情别恋,她躲开男朋友,跟学文学的男主在巴黎的各个公园约会,几乎拍成了巴黎公园宣传片。其中有一个我很熟悉的公园Montsouris,在大学城对面,电影中看到湖中的水鸟,非常亲切。我们看着这一对的约会越来越亲密,女主也总在说她越来越不爱自己的男朋友,要离开他。最后,他们的约会从公园走向旅馆,似乎结局已定。然而,故事的结局反转,原来女主真正的感情危机并不是她不爱男朋友,而是男朋友不再爱她,找了其他人,而她跟男主约会的目的也不是因为她爱他,只是排遣内心的苦闷。

这里有趣的结构的是,始终没有露面的男友才是女主真正的感情对象,而一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男主角不过是那个他的影子。故事结束,留下一脸错愕的男主和恍然大悟的观众。我们回头才能推测出女主所说的每句话的真实涵义,她跟男主说的话,几乎每一句都有另外的意思(当然这是某种程度的欺骗),无论是她与他接吻,还是拒绝去他家,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种种安排和构想,每句话的涵义都是双重的,男主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这是双重情感的游戏和双重语言的游戏,约会的游戏中,女主把控男主,然而她同样也是痛苦和悲剧,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误解,也是生活的本质!

第三个片断比较短,情节更简单,更少戏剧性,也更符合侯麦的风格。故事情节几乎完全不重要,一切都在两个人谈话的细节和表情中体现。对于男女主角来说,这个下午发生的事情只是生命中一段无关紧要的插曲,也许他们不久都会忘记。但是曾经有过的心跳和笑容,画家男主角的被吸引和女主的点滴好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们的对话只是刹那,没有通往永恒的想象,男主角破灭的幻想,就像他画布上的云,被艺术(绘画或电影)固定在某种形象之中。我几乎要说,这个片断不是对生活的记录,而是对影像如何反映生活的反思,对电影本身的思考。生活的体验不是被经历过的人记录下来,而是被电影记录下来,让我们有机会反观:即使那些过去,我们的记忆已不再清晰,还好,我们还有电影!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