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Towns》读后感10篇
《Paper Towns》是一本由Green, John著作,$ 23.56出版的2009-9图书,本书定价:30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aper Towns》读后感(一):paper towns
花了大概很久的时间读了一小半左右,一直不愠不火,没有太大的喜悦,读下去只是因为要读完的欲望一直支撑着我,突然被推荐了有声书,听着读完了整本书,觉得挺有趣的,特别是ben.radar .lacey 觉得他们三个在路上的情景特别搞笑,其实也挺喜欢开头的margo 的,但是最后一张的她让我觉得不鲜活,像是用满篇的大道理去强行抒情,她这个人物也显得很模糊,可惜了。
《Paper Towns》读后感(二):卖弄概念的书
豆瓣的均分高于我的预想,不管是原版还是中文版。goodreads的分数比豆瓣低一些。
(作者借助)Margo提出了纸镇的概念,Margo对现状处处不满,于是离开旅行。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可以不做评价,但对于书来说,起码1 能把Margo离开的理由说清楚,童年时看到自杀的人的阴影、被劈腿,或者别的 2离开过后的表现以及带来的改变。 作者借Q的视角来看待事情算一种手法,但说明不了Margo的想法,只是“我猜测”的级别。到最后,Margo的蜕变也没有交代清楚。通篇感觉只是一个自私、任性的女孩罢了。(’An Attention Whore’)
《Paper Towns》读后感(三):Margo 你的一生不羁爱冒险
《Paper Towns》
个人评分★★★☆☆
读完时间:12/20/2015
记得在夏天的时候,这本Paper Towns曾经红极一时 连我喜欢的美妆博主都谈过这本书
其实 我个人并不喜欢Paper Towns这本书 但是不能否认 这是本好故事
读到20%的时候我就很不耐烦了 其实不太想看下去了 但是当时故事还没有进入正轨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写young adult book 的好手
读了之后发现 整本书用仔细的手法写出了美国高中的生活 包括了友情爱慕爱情和选择
这一切都写的很真实 画面感一流
Quentin 是个可爱的男生 执着 仔细
Margo,就像书里说的 Margo loves mystery so she became one. Margo是一个热情大方的女孩 一生不羁爱冒险
其实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多的说的是选择和友情
Quentin在决定要外出找Margo的时候 他的好友决心跟随着一起冒险 这就是学生时代的友情 也只会 发生在学生时代
而Margo, 她选择的是自由畅快的生活,她决心去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一条我心生羡慕的路
她不想被找到 不想被束缚 多好!
《Paper Towns》读后感(四):so we live as paper man in the paper towns
三十天阅读挑战的第九本书。
也许是看青春小说看的太少,看的时候倒真是觉得新鲜,整个人都觉得年轻了许多---再看看Margo和主角的内心世界,原来不止是我自己一人喜欢想太多?
噢,不要误会,这不是一部你侬我侬的阐述青春恋情的小说,至少从我的视角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最后一小段的结局处其实我对作者感到很生气,有种被他摆了一道的感觉,全书止于埋葬回忆那一段对我而言就完美了)。
对我而言书中的戏剧成分给的恰到好处,想必已是被Shonda的丑闻和实习医生格蕾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而且相比Faking it这完全就是小儿科嘛!接近一天的公路旅行那段让我想到了Marshall和Ted,想到了“and i would walk five hundred miles and i would walk five hundred more",想到了那个绿瓶子爆炸饮料,关于Pee的笑话真的是又恶心又令人捧腹233.
最喜欢的大概是作者描述场景的感觉,非常自然,包括短评中提到的废弃屋的描写,还有最初树根旁男子尸体的描写,还有漫长的公路旅行,还有连绵不绝的草地,躺在坑底的笔记本,站在高楼上俯瞰Paper town的时刻……也许是我脑洞太大可是每一个场景都清晰可见。
思考方面也有一些随机的启发。
“由他人阐述我们自身的面貌困难重重,而将自我认知的面貌展示给他人更甚。”(是的我就是这么作的把“it’s so hard for anyone to show us how we look ,and so hard for us to show anyone how we feel"翻成了这样,看不惯的抱歉了)
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这个观点已经在现实中被实践过很多次了,有时足以让我感觉自己简直就是精神分裂重症患者。有趣的是人们似乎只会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那一面(we skim for what we look for,we often read poems that way?),其他的似乎是不感兴趣所以完全不会被注意到。
可是被看到的和自我认知究竟差的多远?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岔路指引我们走向每一个方向,每一步都使得我们不同寻常。
所以说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尝试了解一个人就像读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表面的文字下总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并且你并不知道哪一天也许这些文字就变得对你毫无意义了╮(╯_╰)╭
阅读的同时大概还冒出了很多类似”当你选择了理智稳健的生活时,你不知道你放弃了什么,因为你可能不会体会到那种放手一搏的Daredevil的感觉“的一周总是会出现很多次的鸡汤想法,也回忆起很多”努力将脑电波和其他人调整到同一频率尝试了解他们的感受却发现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么做”的脆弱的矫情时刻。但当在深夜看完了细想的时候,除开那些美好的画面,却真的困到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趟很不错的感官之旅。很可能接下来从Margo的书袋中捡起两本书去读^ ^。
《Paper Towns》读后感(五):两个中二少年的青春幻想
这应该算是我今年看的第一本英语原著吧,磨磨蹭蹭看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作为一本青春文学,作者写得挺不错的,果然不愧是美帝版郭小四...? 还没看过作者最有名的那本《the Fault in our stars》,也就是电影《星运里的错》的原著改编。半年多前买了《the Fault in our stars》和《paper town 》的原版纸书还是因为年初时看到假大大的读后感http://weibo.com/p/230418e746cef40102vioq
但当我真正拿到本书并开始看的时候,之前看过的读后感剧透基本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只依稀记得是关于一个地图上虚拟的城市。我想象着这是一个刺激的探险故事,但后来我反应过来,这确实只是一本包着轻悬疑皮儿的青春言情而已。整个故事的主角是男主在内的三个同学老友,但推进剧情的真正灵魂人物还是男主Quentin和他那个古怪的青梅竹马Margo. 书中一切的起源是他们小时候在社区公园中发现的一次命案,而这件事对Quentin和Margo却是起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兴趣影响。但归根到底,男主和女主两个人,本质上都是非常任性爱做梦的文艺青年,不过一个是将任性当叛逆盔甲毫不在意他们,一个是习惯性低调但脑内弹幕乱飞。正文开始于他们高三,他们原本在校园中似乎是完全不会有交集的两种人。而一个平凡的夜晚,Margo忽然出现在男主窗前,拉着他进行了一场从来都难以想象的都市深夜冒险。男主才刚开始幻想,Margo就从所有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却似乎留下了不少零碎而奇怪的线索,Quentin就沿着线索开始了寻找之旅.....
我没有看过John Green其他任何一部小说包括之前那本因改编电影大热的《星运里的错》,看完纸镇后觉得有些人说他是“美国郭敬明”也是有点刻薄,尽管就这本《paper twon》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文学深度,也谈不上什么文笔,但胜在阅读流畅,剧情设定上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让我这个英语渣渣能坚持看完。那一夜惊现刺激的冒险过后,好几章我都看得有点晕,主要是有时懒得查单词的结果就是对细节一知半解,且作者在书中的生造词真心不少,还有不少美国流行词which 我根本不想记忆。而直到三个热血少年追寻去到了市郊的一座平房那,走道上飘着腐臭的味道,屋子里堆积着显示是二十年前的东西却有人新近在墙上留下了意义诡异的涂鸦
“there’s nothing funny about this shit…”
我倒是觉得故事终于有趣起来了
而全文最有意思的就是paper town这个概念。paper town 其实是90年代两个绘图师为了自家版权在地图上标示出来的一个叫Algoe的虚拟城镇。这个只有在自己出版的地图上出现的地标如果出现在了其它版本的地图中那就说明了有人盗版他们的地图。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地标出现在了其它地图上就打算去控告侵权时,却被告知algae时真实存在的。原来在他们当时随便在地图上点的那个地方,真的出现了一个叫Algoe的杂货店,还被标明着人口暂时为零。尽管这个虚拟地标和真正故事主线其实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但这种有点逆转的剧情让我有点惊艳到,而且原本不存在的客观事物因人为而变为现实这样的构想也非常棒啊!
Quentin后来为了找妹子直接开着爸妈前一天送他的毕业礼物车翘掉了高中毕业典礼,几个小伙伴竟然还心甘情愿地逃学陪男主开十多个小时的车去找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地方(就是paper town)………年轻人,就是叛逆。看的全过程不知道是文风原因还是我自己英语水平不够,我其实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爱情”的成分,和众多美国青春校园电影一样让我毫无代入感。Quentin这样的角色也算是内向文青小中二了,但透过他的视角我看他们的school party life 还是各种白眼,我当然不是说天朝的校园生活和教育制度就好,无关其它只是一个文化差异。Quentin和Margo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我一直都是抱有怀疑的,就像我上面一直说的,两个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不过编织的梦里恰好有对方经过,当然,这样其实也非常美好了啊orz...我看到后面的时候非常恶趣味地一直在想,如果他们最终找到了paper town却依然找不到Margo那该会有多打击(其实我私心觉得那样的结局也不错)
相比之下,男主和两个基友之间(还有Lacey和Margo)的友情才是我最感慨的事情,他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因为海报上的几个字,古诗上的画线就前往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敢直接敲掉毕业典礼,几乎毫无准备地开车去另一个城市,而那几个朋友竟然也这么有冲劲地舍命陪君子一起疯。几个人性格大不同人生态度也不一样,前几秒吵得撕破脸皮互揭短但一旦谁有麻烦还是第一时间冲过来两肋插刀。毕业典礼前夕他们犹豫过后直接拦车而上的举动,我觉得有些可笑和不可思议,又很感动。

《Paper Towns》读后感(六):不相似的灵魂
文/P&P
艾玛•斯通评论《早餐俱乐部》时说:“真遗憾约翰•休斯没能导演得了我的生活。”二十四年后,同样名叫约翰的格林先生再一次引起了少年们心底最热烈的遗憾。这个戴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看上去应该去乖乖写科普政治或者干脆是说教题材,然而他却成功地驾驭了目前市面上最火也最乱的YA板块。
我曾半是跟风半是好奇地读过The Fault In Our Stars,但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惊艳,毕竟绝症配爱情早就是炒了半个世纪的一道冷菜,“在注定的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什么要紧的议题。但John Green在书中展现出的文字技巧依然高超到甩下Stephenie大婶五条街,他达成了青春爱情小说中可以说是最难的成就:塑造两个真正能让人爱上的男女主角。Gus和Hazel的爱情,诗意得不像是生发自这个急躁繁忙的世界,他们把佳肴比喻成上帝亲手烹饪的天堂,把篮球奖杯砸得满地碎渣,在呼啸于长天的飞机上靠在对方的肩膀上念一句诗,拿文氏图写作情书,在最爱的小说里留下电话号码,以哲学而浪漫如莎翁的对白谈情说爱。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Gus去世后Hazel和Isaac玩电视游戏的一段,青春期所有的躁动和无聊都被口语化的句子点破,恋人的死亡是这场年轻爱情升华的最高顶点。Hazel在Gus葬礼上念出的悼词最终不是她心里所想的那样,但这种矛盾与内心珍藏的情感成就了YA之所以为YA的一切必需。
有些跑题了。我对Paper Towns的情节大纲一开始并不看好,事实上John Green的所有小说其内容简介栏大概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痴男追女外加校园小悬疑的设定,要不要再老套一点啊?癌症富二代的罗曼史呢?还是你想听一个男孩和他的前女友们的那点破事儿?
——然而事实证明,能把俗套设定写得泛出辉光来的,才是真正的好作者。
Quentin Jacobsen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和Margo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并不是说她魅力风光而他屌丝气息浓重,也不是说她是校园女神而他只是个有点壁花的少年——这种不同来自于他们两人的自我深处,它可不像是海洋动物园后门的壕沟那样纵身一跃就能攀过。年少时面对着一具陌生人的尸体,Margo一步步迈近,而Quentin挣扎着后退;后来在用鱼砸碎了同学家的窗玻璃之后,Quentin竭力压抑尖叫平息喘息,而Margo把脚跷到挡风板上悠闲地涂起暗红色指甲油。
在Margo的眼里,整个小镇不过是薄薄的纸片,人们的日常对话、行为和作息都平庸无聊毫无乐趣,“I have lived here for eighteen years and have never once in my life come across anyone who car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tters.”但Quentin热爱这一切,就像热爱他自己生长于此处的生命:“We were in the business of mutual amuse¬ment, and we were reasonably prosperous.”
与Margo一起经历了那个疯狂复仇的午夜之后,Quentin曾经有过很多幻想,他幻想着也许他们会一起吃午餐——看,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就连fantasy都很平淡。你可以说寻找Margo的旅途改变了他:他从她房间里的每一个“面包屑”找起,执意相信那是留给自己的线索,在黑洞洞的废弃房屋里度夜,用email勇斗校园bully们,做一切曾经不敢想象的事情。他想让自己变成Margo,事实上他几近做到了。他理解了Margo置身于人群最中央的孤独,理解了她在黑屋中以毯子裹身注视天花板的完满;他理解了Margo离开一个地方时的感受,那种把根须从土里彻底拔出的快感,抛下一切抽身归去的自由。他甚至在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彻夜party的时候选择了旁观,以局外者的身份看着他们讲故事喝啤酒玩幼稚的派对游戏。“They wanted to play Resurrection at my house, but I said no, because I was closer than I’d ever been before.”他以为他离Margo越来越近,近到可以听清她心底的絮语,因此他更加努力地挪动自己的步伐。就好像终有一天他们会溶解于彼此的灵魂里,互相发自内心地懂得,每一个角落都被照满粲然明亮的天光,美好如天堂。
He was wrong.
Quentin不是Whitman,生活也不是一出供人倾听的歌剧,草芥可以在地底无比紧密地缠绕连结,但他闻到的最近也只是若隐若现的杏仁气息。在经历了漫长而美好的公路旅行之后,Quentin和他的朋友们找到了活着的Margo,他这么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但也只是实现了而已。世界不感谢罗辑,Margo也不感谢这个从万里之外奔赴爱情与命运的邻家男孩。他们以青春期的生脆脾气狠狠争吵,说出伤人的话,然后步入了归于平静的独处时间。
其实我觉得Quentin在看见Margo脸上惊讶表情的时候就已经反应过来了,生活自有一出真实的剧本,相比起来之前的想象反而显得无比荒唐。他们两个之间的不同点太多了,这不是任何轻狂冒险或者倾心宏愿能改变得了的,即使已经站在了校园风潮的最高点,Quentin还是摆脱不了当年那个安静内敛的少年。他可以变得外向,可以假装抛弃曾经自己的躯壳,但他无法否认的是,面对Margo对husbands、jobs和colleges的指控时,他不由自主地回答:“But college expands your opportunities.”他连起点都是错的,Margo不可能回到那个小小的镇子上去,打着暑期工借住在他的家里——因为她是Margo啊。他们将永无可能说服对方。
好在爱情从来都不在乎彼此说服。Quentin最后提出的那个比喻,美得让人心颤:摩擦、碰撞、争吵和不同,它们正是那些让我们敞开破碎心扉的东西。当一根弦断了,它不仅仅是断了:它像初破的蛋壳,撞开一个新世界的伊始。Q没能看见Margo盒子里的全部角落,没能抚摸她的每一处伤痕,但他至少看见了她的一部分,那个常人在生活中绝不能轻易体会到的隐秘而美妙的一部分。他踏上了一段疯狂的旅程,没能成为Margo Ross Spiegelman,却找到了自己。
全书中出现了太多次比喻,除了Whitman的隐喻长诗、Margo的strings,还有至关重要的Jacobsen夫妇所提到的windows and mirrors. 镜子这个意向在公路旅行中出现过,那是在玩Gigolo游戏的时候,Quentin看着他旁边车子里的女人,他们中间隔着染色的车窗玻璃。Quentin在那一刻发现,没有人能成为别人。他所能想象的不过是最破碎而渺小的一片瞬间,窗户里和镜子里的模样毕竟相距甚远,就犹如这个世界递给你的温柔幻想,最终以捞月般的结局收场。对于Q还有我们所有人来说,即便是对于身边最亲密的人,走至最深也不过只是一知半解,而我们就在这残忍的一知半解里生存,配以自己的想象,还原出对方支离的模样。不同的是,Q不因为结果的惨淡而拒绝前行,他苛求哪怕一厘米的接近,直至最后的最后。在我确信我们并不相同前,请至少留给我尝试的可能。
对于Quentin来说,他走了长长长长的路,对于Margo的一切尽力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一样。看上去一切都没有意义,但“理解”这东西,过程就是礼物。这种理解能有多强大?反正他明白了,Ben与自己不一样,但他们依然可以作为好哥们痛痛快快地一路狂冲,不撞牛不回头;而校园女神Lacey其实根本就没那么高冷嘛,她只是个爱吃健康食品的软妹子。他借此机会验证了自己所幸运拥有的坚若磐石的友谊。
而且,他好像真的改变了Margo. Margo也改变了他。她没有把他变成小说里的那种badass,他也没能让她在自己的胸前痛哭流涕,他们的想象并没有成真,但正是这件事使他们长大。长大也许就是,知道别人和你不一样,知道幻想不会都实现,而同时又坚定地相信着幻想的力量。书的最后,Margo和Q一起埋葬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些携带魔力一身正气坚信未来的自己。他们的不同让他们最终间生罅隙,不过没关系,因为只有带着裂痕的盒子才能让光照进。
在停车的地方,他们接吻,然后离去。Q之前认为他没必要亲吻,因为反正这不可能带来任何结果——可是后来他又说,为什么一定要有结果呢。他们就像是执着的三角形与笨拙的大圆,注定没办法被完美地拼接。只是拼接不产生爱,而是先有爱才会让人们发了疯一样不停地想要找到办法彼此相连。Green一定很好心才会写下这样的结尾,留给他们在句点处的互相坦白。他承认命运的无力感,但又赐予两人稀薄的希望。在破碎的夜色里,他们的眼睛之间不再隔着窗户或者镜子,他们最后一次接吻,越过一切鸿沟直达彼此的心灵。那些灵魂,他们不能进入,只能站在一边静静地观看,就像是一场动人的戏剧。帷幕拉开,乐团开始演奏,那如天籁般美好的和音演奏自碎裂折断的弦绳。
It is the machine that kills facists.
-------------------------------------------------------------------------------------------
TW-语言与文化篇-碎碎念
op novels也有它不好读的地方——梗难懂。读到大概三分之二处我终于忍不住开了Urban Dictionary,顿时感觉美国流行文化就像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儿一样永无止境。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P256的“Heritage Not Hate”就是个如果没有资料工具自己一辈子也搞不清楚的梗。它是在任何美国南部联邦旗旁边必备的一句话,用于表示“无意冒犯!我只是有南方家族血统/喜欢南方文化!我并不支持南方的蓄奴制!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以免黑人朋友误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联邦旗在美国几乎是自带偏见的物品:A flag that’s usually flown in the south, most of the time flown to represent southern pride and heritage, but sometimes is flown to represent white power and racism. HNH的作用就是过滤掉后面的那个sometimes.
我还在ebay上找到了Confederate Flag的现货→http://www.ebay.com/itm/New-Rebel-Confederate-Flag-HERITAGE-NOT-HATE-3-X-5-Dixie-Pride-Flags-/330640636900?pt=LH_DefaultDomain_0&hash=item4cfbb7bbe4
由此可以想象Radar作为有色人种穿着这件T恤被交警发现(虽然只是YY)时的违和景象吧……
254提到的NASCAR pit stops,NASCAR是纳斯卡赛车比赛,美国流行赛事,pit stop指比赛途中紧急加油/维修,其中PIT指精准致停——可以想见他们停得有多准多快!
Margo玩得那么high的“Sleeps with the fish”,有这么几个意思:1. Killed and thrown in a river, ocean, waterbody. 2.Fish wrapped up in an article of clothing of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hit, whacked, killed, was then in newspaper and delivered to the capos, signifying that the member was dead, and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教父》里有台词:“It’s a Sicilian Message——He sleeps with fishes.”Margo用这个梗,也就是狂拽酷炫地告诉人家我们友尽了~
Radar 说自己是token black friend,意思是“the only African American in a group of friends”,其实token black/woman本身也有含义,指那些因为positive discrimination(吵的很热烈的话题,可以理解为对少数族裔/黑人/女性的照顾和优待)才得以按比例分配入学/找到工作的人。
Jacobsen家里说的“chill”,作为国内党表示从来没有在美剧里看到过这种说法当时就蒙了,后来查了一下意思超多:1. To calm down. 2. Cool, tight, wicked, wick, sweet, nice, etc. 3. To hang out. 4. To be easygoing. 5. A little bit cold. 6. It’s ok. 我最多也就想到第五种和第一种说法了,然而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大概和terrific相当?
玩Gigolo游戏时出现的Jungle fever: a non-black person is attracted sexually to black people. 哈哈哈,法鲨中枪啦!
还有就是Ben他们彻夜party时出现N遍的kegstand啦:a common party activity in which two people hold another person’s feet while the person’s hands hold on to the keg. Another person holds the tap in their mouth until they give the signal to stop, and everyone else counts. The object of this activity is to chug beer from the keg upside down as long as possible. 这里的keg指的是盛酒的木桶。美国人发明的游戏真是又high又无聊啊……
-----------2015.10.22更新--------------------------
j. =Peanut butter and jelly
花生黄油果冻三明治!
(以上英文释义来自Urban Dictionary,一本会吐槽的词典)
书里写的美国青少年文化,与我在美国读高中的男同学讲的十分相符,有点粗俗有点荒谬有点热血有点虚无,不像国内孩子被课业压垮或是被非主流杀马特洗脑,但到头来全球青春还是同此凉热轻狂。滚姨的The Casual Vacancy里写英国孩子的puberty已经足够令人咂舌,不过回想一下外国友人要是没事读起郭小四和《左耳》一众还不是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还是别太轻信文字,终有一日要自己去看看。
Green写青少年哥们的插科打诨抖机灵、烂俗幽默老旧梗简直卖得一手好萌,比如Ben的XXXXL balls,能让我对着书页忍不住笑弯嘴角。我不知道他现实生活中是怎么样的人,但一把年纪还能写出身边同学即视感的段子对话来,挺厉害的。
他还有厉害的一招,把具体事物比喻为抽象,之前提过的Gus和Hazel把菜的味道比成天堂,这本书里也出现了Lacey作为健康食品拥趸者首次吃到Energy Bar的评价:That’s how hope tastes. 这种精致而大胆的比喻其实是诗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象表达,这让Green笔下的teenagers随处拾起的都是浪漫。
还有,原来在米国喊别人faggot会被认为是bully啊!可是在天朝,不指着身边人大吼“基佬”就相当于向世界宣告你是一个沉闷的壁花……
John Green这个中二症患者,用他的书朝我高喊:这才叫YA!!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