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单推荐萧琰璟秦时曦新书(萧琰璟秦时曦)-萧琰璟秦时曦免费阅读全文
上前接过来奏折,书信和册子,还没有看完,便激动的手微微有些发抖,扶着龙书案,差一点跪了下去,老眼里含着泪光,“皇上,这是……真的吗,真的有如此高产的粮食吗?”
皇上瞧着老尚书激动的神情,一代君王,不禁有些微微动容。
他清楚,老尚书为了大启周的粮仓充裕,这些年很不容易,他压力山大。
皇上一展龙颜,“老尚书,依宁州知府所说,这些都是高产的粮食。”
老尚书激动的拿着包裹里的玉米,花生,土豆看了又看,“皇上,这些高产的粮食,老臣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皇上笑道,“云灵县的蒋县令不是在书信中写了吗,这些都是福宁县主从一个游商手里买回来的粮种所种植。”
老尚书眼中精光一闪,“皇上,难道这些高产的粮种是游商从海外带回来的?”
皇上微微颔首,“这两年,太后一直建议朕发布开海令,看来时机已到。”
他想起太后在寿禧宫专门开出一块田地种植水稻,已经有两年整。
太后这两年为了天下百姓的粮仓能够满满当当,像老尚书一样,也是操碎了心。
皇上看了看福宁县主种植的水稻,稻粒粒粒饱满,比贡米还要强上几分。
即便是没有脱壳的稻粒,鼻翼间也能闻见浓郁的米香。
蒋县令在书信中写着,福宁县主在稻田里养着禾花鱼,稻鱼共生,使稻谷增产亩产增加两百斤。
稻田养鱼,皇上还是第一次听说。
不得不说,福宁县主真是个种田小能手。
老尚书再次低头仔细看着那个记录数据的册子,生怕看错一个字,上面很清楚的记录着,玉米亩产千斤,花生亩产千斤,土豆亩产四千六百八十八斤,稻谷亩产六百斤……
别说是亩产四千多斤,亩产千斤,全大启周也没有出现过。
土豆亩产四千多斤,那是逆天的亩产,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若是有亩产四千多斤的粮食,加以推广,天下粮仓满满当当。
若是稻谷能亩产千斤,加以推广,全大启周的百姓都能吃饱饭!再也不会饿肚子!
老尚书顾不上在皇上面前失了礼仪,他颤巍巍抱着龙书案上的大包裹,半天不愿撒手。
他抱的不止是高产粮种,他抱的是天下粮仓。
天知道,这几年里,他一个户部尚书有多难!压力有多大!
户部掌管着全国的钱袋子,同时还掌管着天下粮仓。
可是,五年前全国的连年灾害,赋税减少,再加上连年赈灾,国库大半虚空,粮仓也是这两年才渐渐有些充裕。
当了多年的户部尚书,不说是整日里提心吊胆,一旦哪里有个风吹草动,他就担心是不是又出现天灾,他怕不是要哭着告老还乡……
他怎能不知道,同僚面上喊他一声老尚书钱大人,背后却说他是抠嗖鬼托生的钱篓子。
他也没有办法,百十万军队的粮饷军饷,皇宫的修缮,官员的俸禄,赈灾的银子和粮食,流民的安置,哪一个不朝户部伸手要银子要粮食,国库眼看着快成空壳子了,他的压力真的不是一点大……
皇上和户部尚书正在说着高产粮种的事,另外五位尚书一起来到了御书房门前。
福公公进来禀报,“皇上,五位尚书到了。”
皇上声音威严中透着喜悦,“宣。”
五位尚书一起走进御书房,齐声禀道,“微臣拜见皇上。”
皇上大手一挥,“五位爱卿免礼平身,都上前来,朕给你们看一些东西。”
五位尚书有点摸不着头脑,他们下了早朝之后,还没有离开皇宫,就被皇上宣了回来。
今天下了早朝,众位大臣亲眼看到户部尚书跟着皇上回了御书房。
没曾想,皇上又把另外五位尚书都召到御书房。
五位尚书心里奇怪,钱篓子受什么刺激了,怎么在皇上面前失了礼仪,伏在龙书案上抱着一个大包裹不撒手?
听说宁州知府八百里加急送奏报,难道是宁州出了天灾?
第151章商议
御书房。
五位尚书依次看完宁州奏折,蒋县令的书信,记录高产粮食的册子,都神情激动,齐齐问出了一句话,“皇上,这是真的吗?”
皇上龙颜喜悦,微微挑眉,“众位爱卿,高产粮种都在这里,你们自己看便是。”
五位尚书也顾不上在皇上面前失了礼仪,像户部尚书一样,趴在龙书案上,一样样的看着包裹里的几样粮种。
“黄灿灿的是玉米,一株结两个玉米,亩产千斤,啧啧,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的粮产。”
“老尚书你看,册子上写的很清楚,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亩产可以达到千斤,真是高产啊。”
“土豆亩产四千六百八十八斤,我的天,如此高的亩产闻所未闻啊!”
“太好了,有了高产粮种,我大启周的粮仓都将是满满当当!”
“稻粒饱满,稻香浓郁,稻子竟然亩产六百斤,还能在稻田里养禾花鱼,从未听说过呀!”
户部尚书像护宝贝似的护着这些粮种,“各位大人,看看就可以了,当心别把粮种弄洒了。”
吏部尚书看了钱尚书一眼,笑道,“有了这些高产粮种,钱大人做梦都要笑醒了。”
钱尚书给了吏部尚书一个自豪的眼神,他就指望这些高产粮食装满天下粮仓。
皇上端坐龙椅,心情好的不得了,“各位爱卿已经看过这几样高产粮种,觉得如何?”
六位尚书齐齐躬身恭贺,“恭喜皇上,得此三样高产粮种,实是天下万民之福。”
户部尚书稍一思忖,接着上前躬身禀道,“皇上,老臣以为,福宁县主在封田种出四种高产粮种,造福万民,利在当秋,当以重赏。”
另外五位尚书见状,齐齐上前躬身禀道,“皇上,臣附议。”
皇上颔首,他同意六位尚书的建议。
玉米亩产千斤,花生亩产千斤,土豆亩产四千多斤,水稻亩产六百斤,福宁县主在自己的封田种出如此高的粮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大启周的江山社稷立下天大的功劳,当然要重赏。
福宁县主才两岁多,她封田的农作物一定是父母所种植,她的父母教女有方,理应一同得到奖赏。
因此,皇上已经有了打tຊ算,此次不但要奖赏福宁县主,还要奖赏她的父母。
接下来,皇上在御书房,与六位尚书一起商议如何将此四种高产粮食在全国推广。
户部尚书:“皇上,福田县主有千亩封田,玉米三百亩,花生一百亩,土豆一百亩,算下来近九十万斤粮种,可先在整个宁州十五县进行推广,三年之内,即可推广至全国各州各县。”
工部尚书:“皇上,修好各州的官道和县道,以及漕运,才能更有利的推广高产粮种。”
兵部尚书:“皇上,按照册子上所写,玉米,花生,土豆不但亩产高,还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可以广泛种植,边城有军田十万亩,是不是可以优先购买粮种进行种植。”
吏部尚书:“皇上,各州各县的司农将全力配合几种高产粮种的推广。”
刑部尚书:“皇上,若有人胆敢在推广高产粮种时作奸犯科,按律法定施以重刑。”
礼部尚书:“皇上,各州各县都将张贴告示,各府衙各县衙都将协助推广高产粮种。”
……
皇上与六位尚书在御书房商议了整一上午的时间,将如何推广高产粮种的事敲定下来。
六位尚书从御书房出来时,抬头看了看蓝天,人人面带笑容,感叹,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
用了午膳,皇上没有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太后的寿禧宫。
福公公和一个小太监在后面跟着,小太监身后背着一个大包裹。
太后以前喜欢到京郊的皇家寺院烧香礼佛。
两年前摔了一跤,昏睡醒来之后,一改往日的喜好,开始喜欢种地。
遂让人在寿禧宫开出来一块田地专门种植水稻,并且一门心思种植高产水稻。
福宁县主种植的水稻亩产六百斤,可谓是高产的水稻,拿去给太后看看,让她老人家开心一下。
太后没有午休,今天天气晴好,她正领着几个嬷嬷和宫女一起晾晒打好的稻谷。
福公公喊了一声,“皇上驾到。”
嬷嬷和宫女看到皇上来了,忙跪下见礼,“奴婢拜见皇上。”
皇上见太后在宫内亲自晾晒稻谷,不禁摇了摇头,母后又忘了她太后的身份。
皇上有点心疼太后,上前说道,“母后自是不必如此辛苦!”
皇上每次来寿禧宫看太后,总能看见太后在田地里亲力亲为,还专门准备了记事本本带在身上,每日里都在上面记录一些数据,看上去很是认真。
皇上刚开始还劝说几次,为此责罚了太后身边的嬷嬷宫女,哪知他前脚离开,太后随后就免了几个嬷嬷宫女的责罚。
寿禧宫的嬷嬷宫女都很感激太后,每日里陪着太后在田地里劳作。
看到皇上来了,太后擦了一下额头的汗,弯腰抓了一把稻谷给皇上看,“这是哀家今年种植的水稻,皇上看看如何。”
皇上看了看太后种出来的稻粒,赞道,“母后种出来的稻子粒粒饱满,很不错。”
太后轻轻摇了摇头,“就是亩产低,亩产才三百斤多一点。”
太后和皇上说着话到了殿内,有宫女恭敬奉上茶水。
太后喝着茶
猜你喜欢
推荐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