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1000字

时间: 2021-03-21 23:26:51  热度: 481℃ 

点击全文阅读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一本由[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 / [美]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一):有趣的科普

非常严谨有趣的科普,讲了自闭症患者,动物,及普罗大众各自的思维特点及不同点,书中很多观点令人惊讶打破常识,但是论证过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因为讲的很多东西打破常识,读起来觉得格外的有趣,经常捧腹大笑。

适合想了解动物或者人类思维方式,动物养殖从业者,想增加宠物饲养知识,想了解自闭症的人阅读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二):谦卑,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动物和自闭症患者观察到的是实际的世界,包括人们常常忽视的具体细节,並不只是概念中的世界。

动物学教授坦普尔·葛兰汀,两岁时被检查出患有自闭症,然而她化劣势为优势,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阐述动物的思维方式及动物科学的知识。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自闭症的世界以及动物的世界,也告诉我们:遇见问题时要设身处地去思考,放下人类自以为是的傲慢,

谦卑,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三):关于动物的,其实也是关于人的

人类由于自身特性及文化影响容易太沉溺抽象思维,太过抽象化,现在有必要往形象化偏一点。 形象思维:身体力行、身临其境,去看去听,去感知。 动物思考是更具象化,缺乏归纳,更真实的反应世界,容易发现差异,但较难找到事物的联系。 人类思考抽象化、概念化,过度归纳,生活在自己分类构造、概念化的世界,较易看到整体,难看到细节,容易发现事物的关联。 动物的攻击分几种:1、恐惧进攻(不要用惩罚来阻止,只会加重恐惧);2、追捕进攻(可以惩罚,还有就是靠多接触,让它认识到不是进攻对象);3、等级排位进攻(让它学会在群体找到位置,模仿其他动物,学习做群体和谐的一员);4、领地进攻;5、疼痛反射进攻;6、烦躁压力进攻(持续的刺激或不安);7、混合进攻。 作为群居性动物,和其他群体相处才能习得和谐相处之道,还能习得很多,该恐惧的东西,该吃的东西。 总之是本有趣的书,对做人也有教益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四):我們爲什麽不説話:動物的行爲、情感、思維與非凡才能

作者Temple Grandin & Catherine Johnson。 本書英文原名Animals in Translation: Using the Mysteries of Autism to Decode Animal Behavior。 書名的翻譯很奇怪,主標題讓人莫名其妙,爲什麽英文書名常常翻譯的與原標題相差甚遠,而且往往英文書名明確的點出了書的主題,中文書名卻隻字未提。

如英文書名所説,作者患有自閉症,反而讓她更能理解動物的許多行爲。 作者認爲,人類大腦的功能可以分爲三部分,分別是爬行動物腦、舊哺乳動物腦、新哺乳動物腦。而自閉症患者的新哺乳動物腦的功能不完善,導致其思維方式某些方面與動物更接近,比如:極其關注細節、以形象思維爲主。

這讓我想起了《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中提到的左腦思維模式和右腦思維模式(雖然最新的研究已不認爲人類左腦和右腦的功能是截然分開的,但是仍然可以將兩種模式命名為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正如中醫的五臟並不等同於解剖學的五臟)。左腦模式擅長歸納推理,卻因此一旦有了概念,就忽視了細節。《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則是訓練我們避免忽視細節,即該書作者所謂的啓動右腦模式、屏蔽左腦模式,從而如實的將所看到的畫出來。

所以現代人學習中醫爲什麽遇到各種困難?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完全偏向了左腦模式的訓練,導致中醫四診水平不高。中醫四診時應啓用右腦模式,如實的、細緻的收集信息,然後再利用左腦模式對信息進行處理,也許甚至都不需要左腦模式的處理。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五):一本提供独特视角的认知学延伸读物

本来冲着看趣味读物的,没想到遇到了一本专业性挺强(对我来说)的另一种视角的认知学书籍。不仅妙趣横生,又干货满满,对半年前学习的认知心理学有了拓宽认识和巩固。因此对多抓鱼的推荐功能多了很多好感~几点感想如下:

1、每种/个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个性,和动物、人类产生社会性亲密联系时,应尊重和顺应TA的独特性

2、如果一个人生而为聋哑人,从没学会语言,TA的认知会是怎样的?世界上存在很多被我们忽视的现象,转换视角、深入想象和思考一下,总会打开一扇新窗户。书中推荐《没有语言的人》伊尔德丰索的故事。

3、动物并不比人类愚蠢,他们只是天真无邪,就像那些天生聋哑人或自闭症患者一样,他们也会观看、思考,只是在抽象概念上比正常人逊色,并且无法/难以表达。

4、大脑越复杂,行为也就越复杂,既有无私奉献,也有凶杀暴力。人是如此,动物也如此。因此并没有人性本善或本恶,只是一体两面而已。

5、从使用和发明工具,到使用语言,人类的独特性被一步步瓦解。最终也许如作者所说,人类不得不承认,人和动物的认知区别,仅仅是人是通才,而动物是专家。

6、普通人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归纳的世界”,因为大脑是先感知具象事物再抽象归纳,形成认知,而感知到的很多细节在抽象归纳时被忽略掉了;而自闭症患者由于前额叶问题,在抽象归纳方面弱于常人,因此能比常人更多地注意到具象事物的细节。比如观看一个建筑,普通人的认知是先由多方感官收集,再经过大脑处理过的一个整体,而自闭症患者看到的仅仅是多个建筑碎片。因此,怀疑毕加索和草间弥生是不是也是自闭症…?

认知心理学真的很有趣,让我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比如视觉)背后都有那么多有意思的“造物主的设计”,并没有什么东西是理所当然。另外,懂得认知心理学的父母,也许更能从孩子小时候就发现TA在哪方面是有超越长模的天赋的。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六):以它者的眼睛

这段时间养了龙猫,办公室还有两只狗崽。正好,看到了这本书。

我们通常强调在与人对话时,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本书中,同样也要求我们用这种方式对待动物。

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克服的应当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傲慢,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去理解动物的处境和它们眼中的世界。

如果说有另一个地球,那一定是不同生物眼中的景色,想到之前在微博上一段模拟其他生物视角下的世界视频,充满了变幻的线条与色彩,听见迷幻的声响。作者基于具体细节的描述,运用自闭症特殊的感官机制,努力向我们阐述动物的世界。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要俯下身子,多一点耐心,就能够和大多数动物沟通交流。毕竟理解的前置条件是彼此信任。

我很喜欢作者对于动物的态度和思索,以及关于人类大脑的三层分类理论,虽然没有完全被说服,但是可以解释我现在所想要理解的事物。

人和动物在遥远的过去都是一路同行,相互学习,抵御风险,利用彼此的优势,走到今天这样的世界。可以说人类的攀登之路,也是以无数动物的牺牲为代价。

有些段落让我想到了《攻击与人性》,而文中关于软弱的群体才需要语言交流,以度过绝大多数风险,并繁衍至今的看法我深以为然。音乐来自于动物,或者说来自于自然,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它们昭示着万事万物的不可分割,也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以造物主的姿态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

最后,关于我们的情感表达,在语言不相通的情况下《不朽军团》和《国际歌》依旧能唤起我的情绪,而平日喜欢听的日文歌曲,也同样能够让情绪变得丰满或是悲哀。或许,对情感来说,重要的是声调和韵律去承载,而非具体的文字。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因为我们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巴别塔下,打乱的不止人类语言,还有所有的生物语言。更重要的是,打乱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寄希望于“神”的指引。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七):动物的心思不难猜

兽医也好,畜牧工作者也好,或者宠物主人,都会烦恼动物到底在想什么。什么引起了动物的犹豫不前?什么事能让动物开心?为什么有的动物这么有攻击性?…… 对以上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解答。这本书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本以自闭症患者的视角来描写动物行为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坦普葛兰汀,知名的动物学家,并且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的一种。小时候她因为自闭症而不被同学们理解,但是在母亲和一位老师的支持下接受了自己的自闭症。她小时候在学校接触了马之后就爱上了它们,后来也很喜欢在农场的工作,发明了动物用的挤压器,参与动物福利的评定工作。 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这位作者的TED演讲【坦普葛兰汀: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心智】这个演讲里面讲述了她主要的几个观点,对自闭症的,对动物的,还有对人生导师的观点。 借用作者原话来介绍这本书 它不同于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动物的书,主要因为我和其他研究动物的专业人士也不同。自闭症可以帮助我按照动物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但我也有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自闭症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点。于是像我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就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翻译”动物的语言,并向人们解释为什么动物会有某种行为。 我认为多数情况下,动物的特殊天赋和自闭症天才的发生机制也许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有不同寻常的大脑。 我们和动物共处了这么久,却一直未能发现其许多非凡才能,原因很简单,这些才能是我们看不到的。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动物,同时也知道了自闭症患者和正常的我们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形象思维。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面最印象深刻的一点。动物由于形象思维会注意到许多细节从而被影响,而我们却选择性忽视了;对动物来说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状态就是两种东西,比如马上的人和马下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动物的情感——好奇心、恐惧、进攻等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动物的才能、动物是否有语言等许多方面的介绍。 书最后还有一份动物行为指南及训练手册,提供给想要训练自己的宠物或者牧场的动物的人,非常具体。 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动物已经成为了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自己的快乐和担忧,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动物的心理,不了解行为所传达出来的意义,从而可能导致不愉快甚至惨剧的发生,书中就有一例不理解动物的阶级性而导致家里三只狗狗全数死亡的例子。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找的正确的和动物相处的方法。 即使没有宠物这本书也十分有趣味。最近又读了《第三种猩猩》,一本讲人类的书,两本互相比较有奇效。这本《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把动物和人类比较让我们了解动物的行为,而那一本则是把人类和动物比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化。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八):理解动物,是一种非凡才能

我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对知识有种偏见,认为凡是不能提高成绩,不能赚钱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比如研究花草、动物、宇宙或者古生物。

所以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天呐,世界上竟然有做这种研究的人,还研究的这么严肃认真!”这感叹完全是种钦佩,钦佩有人可以研究动物、理解动物,最关键的是,还能靠研究动物赚钱、生存,过的体面有尊严。第二感觉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也能做研究,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这打破了我心中自闭症患者约等于“残疾人”的固有印象。说这本书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一点也不为过(抱歉我一直是个浅薄见识少的人)。

对于动物,人类一直有几种态度,一种认为动物是种畜生,没有情感,就该被人统治,这种态度不用我说大家也自然有千百个点可以反驳。还有一种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万物有灵,但这种看法很容易泛化为——动物应该被当做人来看待。

比如社会新闻里经常有某大姐带宠物去餐厅,用人吃饭的碟子喂宠物;人类总试图给自己的猫穿衣服,而猫总惶恐地拼命想摆脱衣服。甚至一个广泛流传的视频里,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性走进餐厅,声泪俱下的讲述一只鸡多么惶恐害怕因为自己的孩子被送去餐厅吃掉了,继而号召人们不要吃鸡肉。在本书里,作者很严厉的告诉大家,想要理解动物,就“不能把动物当做人来看待”,要试着从动物的视角看待世界。

仔细读本书,你就会发现,从动物的视角看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与动物经常接触的人看不到的问题,却能被作者一眼看到,好比一件事情的答案就明确摆在那里,路过的所有人都视而不见,只有一个人看到了,于是他就成了专家。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奥义明明很简单很明显,只要换个视角,就能得到,我们却经常陷于其中不知其解。

这就是我钦佩作者的原因,也是我钦佩很多人的原因,他们和别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路过一样的人生,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发现了最真切的真理。

最后引用书中的话提醒自己也告诫大家——“在常人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美丽壮观的世界,而他们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或根本看不到,只有自闭症患者和动物才可以发现”。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九):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超能力。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自身自闭症的独特视角对动物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见的实用成果。她成功解决了很多农场里面肉产量低、牲畜不听话等问题。自闭症赋予了她与动物换位思考的“超能力”。

书中主要教我们如何从动物的视角来理解动物的行为,而非“行为主义”单单从反复刺激强化的角度来理解动物。举例来说,行为主义把某种行为孤立出来放在实验室里研究,却搞不清楚为什么牧场里的牛不愿上一个斜道去打针。而作者却能蹲下来从牛的角度发现闪光的金属片,或者远方高处有人在动的问题,去消除这些因素,并成功解决牛不愿上斜道的问题。

作者理解动物和人的相同与不同,从动物的视角出发,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理解和阐释。

动物与我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要理解动物,就需要更多从视觉和听觉的细节上去理解它们。从大脑的构造来说,我们和它们的大脑最核心都有“蜥蜴脑”(负责进食等基本功能),狗和人类都在这个外层新长了“狗脑”(负责形成社会等级等),而只有人类在最外面又长了一层主管理智与语言的包括额叶在内的“新皮层”(负责语言和逻辑等)。所以,动物没有多少语言思维,更多是形象思维。它们更注意每一个视觉和听觉的细节,以至于让人感觉它们有“超感知能力”。人类往往有“不注意视盲”,这指的是由于注意力等原因,人会对眼前的一些细节事物熟视无睹。而动物就鲜少如此,因为它们极大程度上依赖视觉和听觉,而非来自新皮层的文字思维。

人和动物也有相同之处。例如,人和动物都无法转移自己对于断断续续的声音的注意力。马厩附近的垃圾车在倒车时会发出滴滴的声响,此时马厩里所有的马都会停下自己的咀嚼,引颈望向垃圾车,就像集体致敬一样。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时间上均匀产生的声音,在时间久了之后,是可以被大脑忽略的;但是人和动物几乎都无法从一下有,一下没有的声音当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书中有个例子,说一小孩有自闭症,一到晚上就玩开关门的游戏。那个母亲有天晚上特别疲惫,听到门被小孩打开关闭几下,然后就安静了,她就马上快睡着了……过了1分钟,熊孩子又开始开关门,然后是半分钟一次,5分钟一次(大致如此;总之,每次的间隔都不同)。结果,那个晚上,这个妈妈根本就是一秒都没睡着。虽然可怜,但是我看书的时候不禁大笑。谁能逃过动物本性的约束呢~

和动物换位思考可能有点困难,而和人换位思考,又何尝不困难呢?由于性格、地位、经历、知识的差别,有些人特别注意一些东西,而另一些人完全看不到那些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隔阂,让我们大家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里。所以需要时不时地完全站在别人的视角看世界,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反应,才可以看到自己平时看不见的事物,躲避自己平时看不到的风险,获得自己平时看不到的机会。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十):不说话不代表我们没有想法

本书的开头,讲了作者自己的自闭症以及和动物相处的故事。我开始有个疑问,为什么说自闭症患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动物的行为呢?我的理解是自闭症患者拥有社交障碍,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反倒是喜欢和动物交流,这样就有了很多和动物相处的时间,也方便观察。除此之外,我感觉作者的思维非常跳跃,很多东西并没有解释的十分透彻,而且有些观点过于主观。相信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所以下面我摘录一些我比较认可的关键点分享出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认为研究动物只需要研究其行为即可,而行为受到奖惩和正负强化的制约。正强化和奖励是一回事,就是指行为产生的好结果;惩罚是行为产生坏结果,而负强化是让坏的结果不再发生,或者根本不发生。虽然作者并不十分认同行为主义,但其优点也是值得称赞的,比方说动物当作人,或者是把人当作动物都是非常糟糕的。比方说你把狮子当作人,认为它需要一个枕头,结果却是狮子吃掉枕头死于非命。其实你只需要把自己想象成狮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树叶和干草这类柔软的东西,就不会发生这样了悲剧了。

动物的知觉是非常惊人的,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比方说猫,它可以预知到主人什么时候回家,提前在家门口等候。与其说是预知,其实就是它具有超常听觉,它可以在家听到主人在电梯里和人对话的声音,以此来判断主人的归来。

有时候,人为对动物繁殖行为干预会造成不良影响,“公鸡强奸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常的公鸡会在交配前跳一段舞蹈,这样母鸡才会蹲下来选择和公鸡交配。当人们选择单性状繁育,为了快速获得成长快、肉肥大的鸡时,此时的公鸡不再跳求偶舞蹈,而且选择强行跳到母鸡身上交配。这样母鸡会极力挣扎,公鸡为了控制母鸡,会用爪子攻击母鸡,结果导致了母鸡的死亡。

通常喜爱动物的人认为,动物虽然会有进攻性,但并不暴力。然而事与愿违,恰恰是人们一贯认知的性格温顺的海豚,也有十分残忍暴力的时刻。而且这不是某个个体单独的行为,而是集体的暴力屠杀。他们会对自己同目不同科的鼠海豚进行大规模屠杀,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它们杀戮鼠海豚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也不是因为繁衍,仅仅是它们喜欢这么做而已。

动物是否有语言?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对土拨鼠做了实验,它们会用叫声来警告同伴远离天敌,面对不同的天敌叫声也有所不同。这让我想到了以前在B站上看《美丽中国》,有一集是讲的猴子的故事。年轻的猴子互相打闹嬉戏,然而老猴王看穿了一切。突然有一只五步蛇蠢蠢欲动,想要对猴群下手。有只猴子互相用一种特别的叫声,告诉同伴有危险,猴子们停止了吵闹,都迅速逃离,转移到安全的树梢了。(视频我放在下面了,第一集龙之心,从47:30开始,50:40结束)

1、BBC.Wild.China.1.Heart.of.the.Dragon.美丽中国之一龙之心.双语字幕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也能认识到动物不为人知的地方。作为一个猫奴,我以后会以猫的视角去看,去听,感同身受,给予它更多的爱与关怀。愿我们都能成为动物的好朋友,获得与动物之间非凡的情感。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