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1-04-09 15:34:07  热度: 249℃ 

点击全文阅读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由夏丏尊 / 叶圣陶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一):中文写作课的经典与大道

民国时的中文写作课本,教授初学孩童们赏析和写作的基本读物,是如此的经典和深邃。

对于中文写作的分类讲解,简洁易懂,又精准的到了要害处。七十二篇,每篇都不太长,每篇讲解一个关于写作或阅读的相关话题,文字精炼简洁,语意明晰,娓娓道来,读来既不费力,又深受启发。虽说是入门读物,但是无论处在那种阶段,读来都会有所获得。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二):看了这本书,觉得初中语文老师简直在浪费我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度抨击自己小时候的老师看起来确实有些大不敬,但其实我很早就想说出来这个事情了。所以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先打个预防针,不喜莫入,不喜勿喷。我也是一个持有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人,虽然最终没有教书,但是也曾经在职校带过半年语文,也知道其中的一些细节,所以如果有人用传统道德来绑架我,只能说慢走不送。

闲话少叙,正文开始。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三):《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

写文章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的手段。思想很重要,是内容。作者的思想来源于自己的经历,生活体验以及思考的结果。但是读者能接收到多少信息,那就看作者笔下的功力了。

这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帮助普通人了解作文是有规律的,一般文章的形式就那么几大种类,按照不同的种类出发,遵守基本的条条框框,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把文章做的清楚明白。至于艺术和美,那自然是另一个次元的问题。

这书的受众是在于民国时期的初中学生,自然,谆谆教导的气息比较浓郁。文字简洁浅显,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即使我这种初中毕业20年的人读来,亦觉得获益良多。

最后,我要说这么一句,我的语文老师们,我真是对不住你们。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四):《七十二堂写作课》小品一二

买这本书时,最初就是想学习写作,在当当网上搜到这本书,一看竟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看过序言才知道,这本书本名为《国文八百课》,是精心编撰的,独具创意的初中语文课本。原本有六册,因抗战爆发只出版了四册,变成了七十二堂写作课。 感觉甚是可惜,本应有的更多内容,学到更多东西,却因为这个原因看不到了。 从书名来看,一目了然,书中有七十二堂写作的课程,“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每堂课都在教我们如何写作。有的课程介绍文体,比如文言文,说明文,叙述文,书信等等,就连诗词格式,平仄也有解释。 也会用文体的内容解说,比如“知的文和情的文”这篇,就会用情感表达方式介绍文章的写法。 还有的课程会以文体的名称,特点,目的,技巧为目的详细介绍。难懂的课程也有举些形象的例子解说一番,比如“韵文与散文”,韵文就会用小朋友的儿歌来举例说明。 有些有特点的文体,也能形象的解释,使人茅塞顿开。例如,在《立论与驳论》中,作者写道:“写驳论的目的,在乎使敌论者折服,放弃他原来的主张转而信从我的主张,至少要获得旁观者的赞许,使敌论者不敢再固执原来的主张。” 再看游记,冰心是写给小朋友的,优美如童话故事,很快就吸引了进去。沈从文写的详细如教科书,学到了不少知识。两个人的游记都再眼前展现出来,一幅是色彩绚丽的油画,一幅是线条细致的山水画。看似平淡枯燥的写作,好像变得有趣起来。 现在的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爱好,有些急功近利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读者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读。 “落日闲云归意促。小倚蓬窗,写作思家曲。”写作也是绘画,绘出线条,涂入颜色,每一次下笔都在反复推敲,认真揣摩。至此,方能做出传神好作。 这本书为我们指引了写作的方向,说一千道一万,老师讲解的再好,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学生的实践与练习,唯有多学,多想,多写才能熟练应用。 作者:寒冰,胸无点墨却又自强不息的写作爱好者。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五):有一个点,对我有帮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作工具书,既然是工具书,读起来就一定很枯燥,我读的也不认真,就是本着了解的态度,没有本着研究的态度。书中很多方法很好,但不是读读就能掌握的,要想熟练的运用其中的写作手法,还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书中关于日记这一段描写,我是很有感触的,我也得益于这个好习惯。

书中段落摘抄:

日记写作的目的,第一是备查检。某人关于某件事曾于某日来信,自己曾于某日怎样答复他,某日曾下过大雨,某一件东西从何处购得,价若干,钱是从哪里来的,诸如此类的事,只要写上日记,一查便可明白。第二是助修养。我们读历史,可以得到鉴戒。日记是自己的历史,赤裸裸地记着自己的行事,随时检阅,当然可以发觉自己的缺点所在。

日记除了上面所讲的两种功用以外,还可以做练习写作的基础。“多作”原是学习写作的条件之一,日记是每天写的,最适合于这个条件。又,日记除自己以外不预想有读者,写作非常自由;所写的又都是自身的经验,容易写得正确明了。所以一般人都认为记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切实的手段。

感想:从小学几年级开始写日记,我已经不记得了。我从中受益匪浅,我目前是每天有简单的电子日记。每月1次正式的纸质文字版,主要的作用是审视自己,对过往一个月的总结与复盘,得失厉害的权衡。

最期待的时刻,就是我退休后,从头一本本打开自己写的日记,让自己的人生再过一遍。检点自己的一生,看自己走过的弯路,做的错事,诸如此类,一定十分美好。会发现,当时很苦恼事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

想起一句话:人生到最后,后悔的不是做错什么,而是错过什么。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六):七十二堂课带来的震撼

翻开这本书,读了几页,明白这本书不适合快速的读,一篇篇简短叙述文章的形式。常常看着做着笔记,一点点能够消化。

它讲述文章的节奏,快与慢。一篇文章突出特色,删减不必要的材料,可以一笔带过,但求保存原因与结果。文章本身的意味如何,速度就慢下来。

它讲述情感流露,抒发感情或者表达感情(喜怒哀乐)依托在事物上。详细描绘事物起因,经过。比如,今天去景点旅游看到好看的景色与朋友分享,不能简单的说今天玩的太开心了,详细描述景甚至带点夸张的语气描述景带来的震撼以及开心的地方。娓娓道来的细节,重点突出某个点。

它讲述文章的情绪与情操,情绪好比江河涌来了潮水,等到激荡的力量消退,心境就恢复平静。情操更像一个人做事的风格,气节,一种品行,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文章中,一篇有情操的文章是上好的。沈复《闲情记趣》 详细的描述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和热爱,安逸享受的状态。比如: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出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抓住了内心的想象,一副有趣,生动的画面感扑面而来。

它讲述文章情与事,“情“”的文章不但记录实物,表达意思,并且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需要放弃寻常的手法,致力于描写,用各种修辞,比如譬喻,拟人,拟物,借代,铺张,这些修辞诉诸于感觉,惟直接诉诸于感觉,才能传达出情感的效果。‘春天来了’与“春天与我们同在”,显然后者的句子传达意境更好。

怎么抒情?用色彩描绘出一片鲜明的背景。

比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 ya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山的颜色,笑而不答”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情,“窅 然”幽静深远的样子。

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就是文章。怎么酝酿出好文章,去感受身边的变化,不断的模仿,不断的贴近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

这本书用了两周左右看完,与其说讲述文章的形式倒不如说每篇都是精华,细细品读附录里名家的文章,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语言的凝练,感情的表达,都是那样的引人入胜。给我的启示就是多用颜色去描绘事物,它就生动了。比如“门上的玻璃因尘埃已呈灰色”看到这句话感触尤其深。两周前,办公室的玻璃被我不小心弄碎了,换之后的玻璃颜色是白色的,和旧有灰色的玻璃对比,色差很明显。这就文字的力量,简单一句话更能体现观察力。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七):教你写作方法论,而不是10万+

七十二堂写作课8.0夏丏尊 叶圣陶 / 2017 / 开明出版社这原本是中学时代就应该阅读的书籍,现在让我读来,竟然感到收获满满,可想而知中学时代是多么不爱学习,现在恶补应该还来得及。

它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写作的工具书,介绍写作最原始的方法论。它告诉你写作到底在写些什么?有哪些类型的文体?他们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区别?如何选取文章所需的素材?文章情感有几种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议论文?等等。它不会教你怎么起个好标题?如何获得十万加阅读量?如何设计套路吸引你的读者?

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表面功夫或许能一时奏效,但不代表能终生受用。我们更应该学的是,写作到底在写什么?事物记叙方式如何得体大方?与他人写信时,如何注意礼仪?抒发情感时,如何通过文字控制情感流露?发表观点时,如何合情合理?

我觉得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才需要去深入学习和体会的。而这些答案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内容,还有一些关于诗歌,散文,游记等等文体的介绍,几乎涵盖了写作的方方面面。

你可能会问,读完了,写作水平有提高吗?我想说的是,哪能指望看完一本书,水平就能有提升。能在写作的时候,脑海中划过一丝书中所述,就已经不错了。

好书只会给你正确的方向,想要提升能力,怎能绕开刻意练习,多思考多写才是正道,所有事情都是这样。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八):写作不是一件苦差事

——《七十二堂写作课》

文/塞北1573

张爱玲曾在《论写作》里写道:“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就比说话难。”写作在生活里不仅是一个文艺爱好,是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选择的方向,有时更是工作躲不开的基础工具。对于前两种人,如何正确开始自己的创作之路,对于后一种人,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合宜的表达,就是写作的重要性,也是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

夏丏尊与叶圣陶合著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写作入门的好教材,从最初的语体演变,延伸至文章形式,再分析不同的文章形式下的的表达和技巧,真正意义上算是一本“写作指导书”,干货十足,又浅显易懂,言辞简练精辟。

对于基本的写作格式,上学时的多节作文课的已经足够我们掌握,虽然相对这本书里简明扼要的讲解枯燥乏味许多,也总算还印象深刻。但要真正到达写作的境界,超越初级的平铺直述,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让作品读起来有趣,能吸引人,是我也许也是很多人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有几节是我觉得深深受益的: 叙述的快慢、叙述的场面、情绪与节操、印象。在我个人看来,这四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作品的层次。

叙述的快慢里提到了一个词“流动”,像水一样。把作品的感受以一种客观的事物表达,这是一种顺畅和生动的感觉,而时间、空间变化了,就要更换场面,打破这种气氛。对于如何裁剪该换场面,作者总结出一句方法:把场面配在事件的主要部分和主要人物上。以上两部分形成了一部作品基本架构和故事节奏,是一个好作品的必备要素。

情绪与情操,则更多的提供了一个阅读鉴赏上的能力,以及精神层次的拔高。一个人喜怒哀乐这种“显然可辨的”“渐归消退”的感情叫做情绪;另一种“不自觉的”“无意流露”但“比较持久,也许终身以之”的叫做情操。文中以沈复的《闲情记趣》为例,让人更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情操的意味,这也可以解释某些作品独特的魅力,以及读者对作者的深刻记忆。

最后一点关于印象,是逼真传神的表达,也是大构架下的小细节,如何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的到不曾直接经历的生活事物,不曾见过的人,是写作者对于生活的敏锐捕捉,也是化作笔下的精确传达。当以上这些能达到娴熟的地步,就是一个人从应试作文到逐渐生动的文学作品的转变。

七十二小节课,每一讲内容都不多,但讲解十分到位,绝不拖沓含水,配上熟悉的例子做阐释,作为写作的入门课,是每个写作的人都值得一读的。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人可写,人人也都会写上几句,但无论哪种文章,八卦可好、鸡汤也罢,只要是好作品总归是逃不出这几大要素的。惊叹于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可比现在的语文课让人觉得踏实多了。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闲来写写记记,都是留忆,都是情趣。

2017.10.1

中雨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九):有一定作用,但不大,多是讲文章类型的

1. 写记叙文,要:顺序不乱,特色明显。什么顺序呢?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着眼在位次——即自然顺序;二是着眼在特点。

2. 叙述的快慢:一篇叙述文里,应有些地方快,有些地方慢,这样才会有节奏感。怎么快?用字精准、叙述少、动词妙。至于像张公子说沈从文的《边城》有音律感,这就需要炼字。

3. 过去的现在时:把过去的事现在说,会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章回体小说常用这种手法。

4. 写游记:最好将作者的行动与境地光景合在一起写,让二者流动起来。这样更生动,也容易触景生情、借景写情。

5. 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写心理活动、使读者有代入感;第二人称的好处:针对性强,即让读者读起来像是为他而写;第三人称的好处:上帝视角,便于写全貌,写客观。

6. 事物与心情:写记叙文,自己的心情既要表露在文字里,也要留一些在空白处。且心情有含蓄和明显,如果想写出含蓄,那就找与文章似有似无关联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如项脊轩志的枇杷树);写得浓烈就直接用文字写罢。

7. 情绪是显然可辩的、渐归消退的;情操是强度低到自己都不觉得的感情。情绪好写,情操难啊,毕竟写情操就是写这个人了。像写《闲情偶寄》的沈复,书中讲观小动物,讲花卉的栽培和插供,讲布置居室,讲各种琐屑日常,可随处都有一种闲适的情操从文字里流露出来,所以沈复实为写闲适。再如张岱写《陶庵梦忆》,实则写亡国之痛、流离之悲。

8. 印象:写印象,贵在感性,就是要写自己的第一印象,写最感官和奇特想象的那部分。

9. 写景物,景物是固定的,怎么写得和别人不同?那就需要在文字里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这样才能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

10. 写人物,可借助环境来写,因为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人身上,这样写不出情感;相反,用景物来辅助人物,看似纪实,实则抒发主观性,让读者有品位咂摸的余地。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段看似都是写外部的动作,实则把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不舍完全描写出来了。

11. 小说的真实性。小说为什么是真实的:一是内容真实,二是情感真实。具体来说:“小说的故事和人物都由作者创造出来,当然并不实有其事、实有其人,但小说自有它的真实性。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很可以明白。一个画家创作一幅“母与子”的图画,图中的母亲不定是姓张姓李的妇人,那孩子也不定是某人家的阿大或是阿二;但两个人体的形态都合乎法则,而目的结构,躯干的姿势,乃至一个指头、一缕头发那么微细的地方都很准确:这就是一种真实。再从全幅说,那母亲抚爱孩子的神情,那孩子依恋母亲的神情,都觉得普遍于人间,几乎给一切母子写照:这又是一种真实。小说就同这样的一幅图画相仿。小说写人物的状貌言动,也得妙肖逼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和活动的人物对面一样。小说中用来表示作者所见到的一点意义的故事,又得入情入理,从世事的因果关系上看,从人生的心理基础上看,都可以有这样的故事,而且那故事确可以作这样的发展;如果真有其人其事,大致也相差不远。所以小说只不过不是对于某人某事的记录而已;从它对于人生的社会的表现和描摹看来,那是真实的,而且比较对于某人某事的记录还要真实,因为它的材料不限于某人某事,可以容纳更多的真情真理的缘故。”

12. 关于写诗。诗的本质是什么?诗歌的本质在于情绪、情操、想象,如果写出了这几点,即使不是诗,也可以带有诗意,比如我们说有些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就是因为这点。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十):自由表达时代人人需要的写作指南

在这个人人触网的时代,摆在个体面前的机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令人目不暇接。无论是微信公共号、豆瓣,抑或一点资讯、今日头条,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作为自由表达手段之一的写作,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伟大时代轰然来临时,不会表达自我终将在风起云涌的大潮中被淹没。 写作的作用在当下日益凸显后,在自媒体领域之外,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写作。可是在写作教材漫天飞舞的今日,选择一本贴心的好书却是难上加难。时下的书籍装帧精美且溢美之词甚嚣尘上,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总是冲决时代的阻隔,在纷纭的世界独自明媚,比如语文大师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七十二堂写作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虽只涉及了文章知识的七十二个方面。不免遗憾,却不失为一册难得的写作入门书。它涵盖了全部文章体裁,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学领域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针对其中每一类别提供浅显易懂且全面深刻的见解与指导。既有类别下的细分,又有类别间的横向比较。为阐述观点提供有精挑细选的例文,并附于书后,便于读者检索。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 在于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表达;二、每逢用文字表达,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 《七十二堂写作课》即着眼于写作规律,为读者提供全面翔实、简洁直观的写作理论。 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到某地游玩,归来后想要写一篇游记。却每每写成了流水帐,先去了哪里,看了什么景点,然后去了哪里,又看了什么景点。在文章中常常过多描写自己的行动,而忽略了所游景区的光景。而在读了书中这样的文字,“关于作者自己的行动须写得简略,而关于所游境地的光景须写得详细。”方才省悟到游记的重心所在。可这样也有问题,如果作者死板地去写景点的光景,难免使流动停止而陷于呆板。其实,只有当作者的行动与景点的光景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流动的持续不断,游记才会生动可观,否则即是面目可憎。 我们今天的写作以白话文为主,古诗词的写作虽然不能说没有,却远远无法主导写作模式。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文言文往往敬而远之,殊不知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营养,只要善于汲取,为我们所用,文言文中的活的语言就仍然会绽放异彩。比如人们熟知的“南余北王”二位大家,余秋雨的文字之美有目共睹,王充闾从小接受私塾教育,有非常精深的文言文素养,他能用文言文写作,他的文字中能频频感受到独特的古典之美。注意观看时速新闻的人也许会注意到,国家领导人常常在重大场合引用古典诗文,比如温家宝总理常引用古代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听到此处,想必没人不会心有所动。古典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将古典中鲜活的元素应用于当下的写作,也事在可为。 书信虽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电子邮件我们还是在日常中不可避免地多有接触。电子邮件可谓是电子版的书信,虽然没有古时那么多的讲究和要求,但基本的写作知识还是要掌握的。电子邮件的一些写作技巧,完全可以参照书信的写法。比如称呼,在书信里是很复杂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能熟练掌握。我们只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用符合身份的称呼即可,比如商业往来一般称呼对方为先生或女士即可,知道对方职位的就加上职位,比如某某经理。 翻开本书,凡我们当下所能接触到的文体,都可以从中找出对应的理论知识。有了《七十二堂课》这样的写作指导书,再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情况,有所针对地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并不断校正自己,同时亦应保持以一颗热忱的心不断地感悟生活。有了足够的积淀,写作,人人都可以做到。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