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1-04-09 15:43:44  热度: 275℃ 

点击全文阅读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由《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节目组著作,39.80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底蕴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发展框架的提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辉煌一时,留下盛大的篇章。如今,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号召,大批有才干、肯拼搏的仁人志士追随祖先的脚步,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穿梭,为“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重温海上丝绸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是法国汉学家沙畹,其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泉州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起点。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官方商船从中国南部港口至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和海上航路的最早记载,即“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穿越海上丝路探求前世今生

两千多年前,自张骞通西域始便揭开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帷幕,从此以后,这条丝绸之路上,商旅行人、骆驼羊马络绎不绝,中外文明交流如火如荼。 几乎与此同时,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在秦汉之际拉开帷幕,奔走在这条道上的人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元明,衰于明清时的海禁,漫漫两千年,见证了世间百态,沧海桑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再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顾筠女士导演了一部八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今故事。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编著的同名图书总体讲述结构与纪录片差别不大。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为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每一个章节,内容不一样,但其主旨却是一致的,即探求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奥秘,展现多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 这条道上,不同时期的航海人在同一空间发生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四个老字号的传承者牢记自己的使命,传承家族技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铁观音的前世今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独特人文景观——混合婚姻……古今辉映,今昔轮回。 其实,倘若拿纪录片和图书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呈现的方式更全面,而图书所描绘的画面则较为有限,很多重要的地方不能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纪录片通过音影图像等方式,“穿越”时空,较为细致清楚地把海上丝路古今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图书文字则更多地需要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古老的商道,在古代大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放之于今日,它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古老的商道一定能焕发它全新的生机。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四):海上丝路的传奇

“丝绸之路”这个词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之后,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含义和意义,但是与之齐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却依旧没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而其历史背景同样源远流长,海丝之路的雏形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导演顾筠,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一古代的连接世界和古中国的“纽带”,讲述这条路线以及沿途国家的人和事,选取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传奇人物为落脚点,从策划、调研、内容挖掘到具体拍摄、后期制作,历时近三年,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以及十六个国家取景拍摄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选取其中32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结集出版成书,就是你我手中的这本,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这些人的故事,来为我们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八集纪录片的名字被用作书里章节的名字,通过讲述沿途的国家与地方的那些人,用不同时空的叙述,即过去与现在的“穿越”笔法来描写这32个人物故事,有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用人物来讲述那段历史,用文字来记录那段沧桑。

海上丝路,是一条神奇的道路,它串联起古中国与世界,也串联起我们与沿途那些鲜活人物的心。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五):故事里的文明

故事里的文明

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听到一句古话说,所谓的文明就藏在乡野的传说中,在奶奶讲的童谣里。故事的魅力在于它老少易懂妇孺易知,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故事的张力在于它可以供很多不同的人去解读,得到文明的不同发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本故事书,有趣的是,这本书中讲的故事不是历史上的传说和老奶奶的童谣,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发生的、而且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故事,摄像、访谈的记录方式第一线深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人物和现实生活中,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承,甚至去体会其中的历史韵味,找寻曾经发生的商贸、工艺、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

关于丝绸之路,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上都有精彩的记载和传奇的描绘,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和变迁显得单薄一些。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历史上,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不断发生着茶叶、瓷器、丝绸等的输出,儒家文化、佛教以及西方思想的融合,亚洲、欧洲和非洲诸国国民因为商贸和文化交流促进的文明传承、创新与发展。无论是航海人身体力行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还是老字号家族代代传承家族技艺的拼搏;无论是下南洋闯荡生活的艰辛,还是寻根问祖回归故土的执着,我们都可以从其中感受到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真实,并试图通过故事去感受曾经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种种历史与文明。

文明的发展在于交流与沟通、包容与创新,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吐故纳新之后的蜕变。事实上,一带一路一直存在着,在一带一路上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也一直在持续着,近代中国特别是封建王朝晚期的自大与封闭,遭受过打击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了沉重的教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带一路这条发挥了重大作用却未被重视的平台,终于被确定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它也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现实是人民的生活构成的,串起现实人民生活的故事,也就是在书写未来的历史。通过现实去看待历史,从传统的经典和先人的智慧中汲取更多前进的动力;通过交流去面向世界,从文化的吸纳和文明的融合获得更多发展的启迪。

2017-6-7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六):没时间看片?请先看书

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央视曾举办大型电视节目《我的长征》,当时尚在央视的主持人崔永元与众多参与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今天的人去沿着曾经的人走过的路,去感受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往事,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学习与纪念的方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体系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顿时成为了热名词,甚至连今年的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央视也适时推出了一部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通过对32个人物故事的追踪记录,来向电视观众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大家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地图。

许久没有打开过电视机的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去看这部纪录片。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了解其实是来源于该节目组同期推出的一本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图书。全书的内容几乎全部都是纪录片中所播出的旁白与对话,加上诸多来自于纪录片本身的截屏配图,充分保留并展现了该纪录片的原汁风貌。这种完整再现纪录片内容的书,对于像我这种认为打开电视机看节目就是浪费时间的人来说,倒是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要知道这八集的纪录片算起来,总时长将近400分钟,而我实在是没有耐性坐着花时间去将它仔仔细细的看完。但是书我却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的,睡觉前、上下班途中、空闲无聊时……都可以抽出本书来看上几页,既充实自己又可以装作爱学习的样子,何乐而不为,再说这三百多页的书看完,想来累计的时间也用不了六个多小时。

三十二个人物故事,串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的技艺,精美传世的艺术珍品,漂洋过海传至异国的历史味道,因文化传承而组成的异国家庭以及那久未闻及的故乡音韵……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文化传承都令我们心生感悟,在心底不断的激荡起一片片波澜壮阔。

书看到一半时,我还是决定挤出一部分时间去把这部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去看完。书中虽然完整的展现了全部的文字语言内容,但那份纪录片中独有的关于各种细节的光影与影像,却是印刷品所不能完整呈现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七):“人”的故事更动人,“今天”的故事更吸引人

在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在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 由此解开。沉默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向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这条帆船上打捞出唐代珍贵温暖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十五年后的2013年,还是在印度尼西亚,主席首次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大幕徐徐拉开,“一带一路”遂成热词。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已注册报道此次论坛。

这些数字、这些人到底到底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遥远,似乎“一带一路”对于我们来说,于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怎么样,能让这样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感,这是文艺作品的任务。

很显然,《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喊宣传的口号,而是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人”身上。无论什么时代,“人”的故事是最为可感的,导演顾筠将人的故事集合成《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透过现实场景跨越时空,终于汇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选择的是现代视角,时间线的展开也是从眼下开始,拉进了和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再让我们感到纪录片都是在讲过去的故事。“一带一路”变得更为贴近,不再只是历史,也不再只是精英、领导的决策,茫茫尘世的普通人也在和“一带一路”发生联系。

这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纪录片的文字版,里面涵括一些主创人员的手记,写了许多纪录片成片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份纪录片的文稿档案。就算没有看过纪录片,读书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最喜欢的故事是王家十三代后人还能聚在一起,峇峇娘惹文化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对中文的发展以及对当地原住民的帮助……任何故事,在时光中就发出别样的光芒。想起在吉隆坡和马六甲看到的宗室祠堂,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费孝通先生所言:机关是血缘关系的空间投影。

梵语的“轮回”在“一带一路”中更是中国在全球化所要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彼此相融,共同进步。这条路,肯定会焕发出更美的光彩。带着历史,但是今天闪耀的,还是今天的故事。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八):海上丝绸之路:前世、今生及未来

2013年,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出版界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络绎不绝,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文化意义的,也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当今战略部署的,更有相关理论研究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发展进行了大胆地设想与谋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纪录片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通过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当代“海丝”故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的生意往来历史,中医、戏曲、武术等科学艺术的当代碰撞融合,更有着荅荅娘惹们对未来美好的设计与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条以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商贸航线,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如今的广州、泉州、洛阳、宁波在历史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所起的作用及价值。如果仅仅局限于“商路”这一层面,该书只能算是一部简单的通识读本。但节目组跳出了经济的范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身上。通过拍人的生活、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讲述“海上丝绸之路” 如何在婚姻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改变沿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流转。于是我们看到了不遗余力地推广铁观音的福建安溪王士让的后人、在布里斯托建立了欧洲最大的中医教学实践基地的安东尼、采用“五常”做瓷号的 “西关遗少”梁基永等等,他们既承接了老字号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又在传统工艺中加入了新时期的科学要义和时尚元素。在与当地文化传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赋予中国传统工艺更多的新气象,更是将华语、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儒家的仁义伦理观散播至全世界,构筑起一条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海上丝路”。

该书在叙述的过程中采取平行并进的手法,交织着古代与当下、先人与后人、移民与梦想、传承与轮回,“海上丝绸之路”尤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该书在描绘一幅庞杂、壮观、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的同时,以现代性的思考的方式指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之路。

总书记在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五通”措施中最后一通就是“民心相通”,唯有通过海丝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国民之间相互的持续接触、碰撞、融通,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才能无限伸展、绵延,将人民带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九):21世纪的“海丝”情结

说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同名母本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运用国际化的叙事手法,赋予强烈的历史感,通过大量的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当代“海丝”故事,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纪录片分为《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每集50分钟,历时近三年时间通过现实场景展现中华文化通过“海上丝路”与国际交流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

21世纪“海丝” 是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一路”战略构想,意图构建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当这样的历史使命的主旋律主题碰撞致力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人文纪录片,则需要拍摄录制团队更多的智慧与心血。在8个篇章当中,我们能通过32个人物故事线索来梳理清晰“海丝”之路,导演顾筠以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敏感的人文情怀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把当代的故事投射在深远悠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纪录片中没有出现采访和文献记述的形式,而是更直接更有冲击力的以纪实效果来诠释表达,这样能更好的深入挖掘主题,并实现跳脱政治时局,符合民众情怀和现实生活的作品。

在了解了当下背景,我们回到遥远的海丝之路,当再一次被翻起的古老商贸往来回忆,我们仍会觉得其中充满着东方人绽放着的生命力,在21世纪,我们追根溯源重现其重要价值是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两千多年前,海丝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义净法师,大唐高僧,其在公元635年至713年的78年生命历程中,有25年是在南洋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考察游历三十馀岛国,特别是在印度那烂陀留学十一年。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的印尼历史比当地文字记载要早11年。海丝之路为其修行学习佛法开启海上通道,也同时为中华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之间交流构建了巨大精神、知识文化、商贸财富。

我觉得可以从小标题中把海丝之路比作树,其中饱含有中华民族的包容博爱广阔胸怀。连枝意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这在当时是应对外部环境的生存必要的策略,却在时间流转,成文种族文化的大融合;薪传,中华文明的文化与技艺可以比作是火种,前人陨灭后人拾起,把之传承成为永恒记忆;脉缕,全球化的今天让我们时刻沐浴在盛世之春,春之时正是叶脉生长之际,文明的复杂多样被更大限度的包裹其中,绽放光彩;最后到轮回,双关之意,自有佛说循环不已,亦有时代的回环感,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刻与历史重叠。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十):海上丝绸之路:前世、今生及未来

以何至美编辑

2013年,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出版界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络绎不绝,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文化意义的,也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当今战略部署的,更有相关理论研究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发展进行了大胆地设想与谋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纪录片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通过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当代“海丝”故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的生意往来历史,中医、戏曲、武术等科学艺术的当代碰撞融合,更有着荅荅娘惹们对未来美好的设计与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条以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商贸航线,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如今的广州、泉州、洛阳、宁波在历史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所起的作用及价值。如果仅仅局限于“商路”这一层面,该书只能算是一部简单的通识读本。但节目组跳出了经济的范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身上。通过拍人的生活、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讲述“海上丝绸之路” 如何在婚姻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改变沿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流转。于是我们看到了不遗余力地推广铁观音的福建安溪王士让的后人、在布里斯托建立了欧洲最大的中医教学实践基地的安东尼、采用“五常”做瓷号的 “西关遗少”梁基永等等,他们既承接了老字号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又在传统工艺中加入了新时期的科学要义和时尚元素。在与当地文化传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赋予中国传统工艺更多的新气象,更是将华语、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儒家的仁义伦理观散播至全世界,构筑起一条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海上丝路”。

该书在叙述的过程中采取平行并进的手法,交织着古代与当下、先人与后人、移民与梦想、传承与轮回,“海上丝绸之路”尤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该书在描绘一幅庞杂、壮观、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的同时,以现代性的思考的方式指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之路。

总书记在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五通”措施中最后一通就是“民心相通”,唯有通过海丝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国民之间相互的持续接触、碰撞、融通,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才能无限伸展、绵延,将人民带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