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有美自芳华》经典读后感有感
《此生有美自芳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评《此生有美自芳华》
谈到美学,不得不提到朱光潜这位美学大家。初涉美学的我,从朋友处得知一部美学入门经典非常适合初次踏入美学地界的读者阅读,它就是《此生有美自芳华》这本书,它属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吸引我阅读《此生有美自芳华》的原因之一,是腰封清新雅致的图案加上裸背线装的装帧,它在视觉与阅读效果上给了我大大的美感与舒适感。海棠花,象征着快乐、聪慧、美丽,它是雅俗共赏的“花中神仙”。用吴冠中的《海棠》作为此书的腰封底图,寓意就与海棠花的美、雅俗共赏相得益彰。裸背线装的设计手法在翻阅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平铺的效果,可以让读者将书籍直接平放在桌面上,减轻双手拿捏的酸痛感。《此生有美自芳华》本书共收录了唐、宋、元、清共10位书画家的13幅作品,以及国外18位著名艺术家的24幅经典油画作品。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二):看见美
直白一点,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一共有三点,一是本书的作者朱光潜,二是这本书描写的是美的艺术,与我平时的研究有关,三是裸机线装的装订,书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书名也不错不过不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关于美学,朱光潜善于用一种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是难得的。
本书的前几页是些在国际上知名的经典字画,这些都是被大家公认的艺术品,在后续的文章中,作者首写对美学做一个客观的概括,并加以自己的看法。后面几张着重拿这些经典艺术品作为实例讲述美学。这本书设计得很巧妙,先是把这些字画放在最前面,让读者看不出个所以然,然后才开始讲如何欣赏美,当看完本书之后或者在看的过程中,读者定会不由自主的翻回前面几页重新欣赏。
我之所以喜欢朱光潜的文章,主要是因为他对于很多学科与国学都有着广泛的认识,不仅对于美学有如此深刻的造诣,他还出版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作者善于用简单的例子讲述复杂的知识,就比如说在56页,有一幅图(如下图)就是简单的几根线,作者带着我们看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道理。你可以把其中的两根线分出来单看,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同的看法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然而不协调的两条曲线却总是容易被下意识排除,这种引发出不快感的形式会引起情感上的不谐和。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三):与朱老谈美
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适宜,还有著名的景区六尺巷、嬉子湖、龙眠山等。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美丽城市。
《此书有美自芳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第一,在于书的名字给人美的感受;第二在于书的设计,书封是吴冠中的代表画作《海棠》,尽显唯美气质,另外裸背装帧本身也自带美感;第三在于书中汇集的40幅中外艺术名画,全彩插图,当真是一场视觉盛宴;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书汇集了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最著名的两部美学著作《谈美》和《谈美书简》,共计28篇文章。综上几点,相信你也和我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读一番了吧。
“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人人都喜欢与美有关的人或物,也同样逃脱不了对于美的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美?艺术和美之间有哪些联系?怎样才能寻找到美?在本书中,朱老先生以28封书信的形式,以老朋友的口吻,与大家一同探将关于美学的知识,而书中数位中外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佳作,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进行直观的艺术欣赏,深入浅出,更加容易理解吸收,绝对是入门美学的不二之选。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朱光潜的《谈美》给人的感觉十分扯淡,很多话完全没有论证过程,十分唯心有些甚至和科学不符…..”我想,这位读者大概是没有仔细阅读文章的。在自序中,朱老就这样说道:“在写《文艺心理学》时,我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文章;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我不敢勉要你全盘接收……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正如前几天看的另一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你读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只属于你,不属于我……我必须允许你看到的‘我’,和我期待你去看的,不一样。” 认识不是唯一的,没有标准的答案,而且自古以来对于美的评判标准就不是唯一的,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在别人眼里不是最美的,在自己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之所以是书信的方式来探讨,自然会存在争议之处,而书信又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无法与其他的美学论著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书中的美学只是对于初入门的学子有启蒙的作用,类似美学课本的教科书中的内容并未涉及很多,虽然有所欠缺,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一位八十岁的老翁还可以提笔给我们写下这么多的有益文字。希望此书也可以对你们有所帮助。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四):美感
忘了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面,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一片文章——《谈美》,那时候读起来觉得很枯燥,觉得没意思。本以为我早已把这样令我觉着无聊的文章抛在了脑后,然而当其他很多文章都被忘记了,没有印象的时候,这篇文章又偏偏冒出来,好像刻在了脑子里,这时候你才发觉,很多看似读来枯燥无味的东西,往往可以令人回味无穷。 这书里的内容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谈美”,写作背景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青年们尚不能对美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标准,诸多知识冗杂,反而无法剥出“美”的真态。加上当时社会呈现浑浊不堪之气,对于美的感受也淹没在时代混乱之中,须知“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于是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朱光潜便以老朋友的口吻,给青年朋友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美学课。 第二部分是“谈美书简”,这时作者已然是一位八十三岁的老翁,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沉浮,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动荡的一段时期,阅历和思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应出版社同志之邀,朱老先生进一步完善他在美学方面的研究。 里面的经典之处太多,我只简单说一下他的第一篇。 人们会以怎样的态度去欣赏一棵古松?有的人以实用的态度去欣赏,“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看一棵古松可能想到它的实用价值,树干可以作木材,针叶可以作手工装饰,松果可以喂食松鼠等,当持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古松时,带入了目的性,反而不能以最纯粹的眼睛去看待它的“美”了;有的人以科学的态度去欣赏,“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以乐观的,理论的态度去解剖一棵古松,可能想到它的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同样不能用美的眼睛去欣赏它;而另一种人则是“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不去想别的什么,把古松孤立于其他情感之外,“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向直觉”,就像艺术家作画一样,看到的只是古松本身的形象,不是旁的什么木材,什么树木品种,没有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去,几乎是以孩子的视角在看待一棵古松。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一棵古松传达出来的“美”。 从对待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出发,简单易懂地让人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感”,对于这一类文章来说,可以说是相当有趣味了。 后面还有很多篇文章,可以说篇篇精彩,处处藏着生活与自然中美的哲学,某些你从未注意到的小细节,某些你浅略思考过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问题。可能有些人初读时觉得枯燥无味而放弃了这本书,只能说无缘,只要你静下心来跟着作者去思考,通读下来,真的受益匪浅。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五):遇见美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美学家之一,他对现代美学的开拓和认知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标杆性人物,他对中西方美学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这本《此生有美自芳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的著作里我们可以跟随先生遇见美、发现美!
朱光潜先生对美学论著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莫过于《谈美》和《谈美书简》这两本著作跨度将近半个世纪,而此书则是将这两部作品汇集一册,在这本著作里我们能更加全面的学习美学知识。通过先生的文字和书中收录的中外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经典之作,我们能更加透彻的理解美学。
“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顾城
在这部作品里的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分析了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而美学的关键在于一双有审美的眼睛。这棵古松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会随着观赏者性格、情趣而变化。而这三种态度:实用、科学、美感则说明每个人的角度和对古松的认知都有差异,恰恰是因为这三种态度可以验证现实生活中的美感。我们个人对美的认知和判断,不能只凭借形象的直觉,我们更多的是依靠经历和体验。
当然在这本书里的两个部分你会发现先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变化尤为的明显。两本著作跨越了近半个世纪,先生对美学的研究是更加的精深。书中书信体的形式,以跟青年读者们谈心论美为主旨,用通俗晓畅的语言阐述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文风朴实,深入浅出。青年时期的先生有一股傲气和侠气,而暮年先生的文字则多了一种大气和人间的烟火气。而在本书收录的这两部作品里,则是把先生谈美学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看过你在解放前写的那部《谈美》,拿这部新作和它比起来,我们感觉你现在缺乏过去的那种深入浅出的文笔了;偶尔不免有‘高头讲章’的气味,不大好懂,有时甚至老气横秋,发点脾气。”对我来讲先生这两部作品的差异在于他的经历不同。但先生对美学的论述说明了他顺应了现代审美的改变和现代美学的发展,另外先生也在追求古代美学的特色。先生对美学的看法很独特,对美学的分析也很到位,这些在书里都有具体的体现,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朱光潜先生不愧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开拓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阶段。而本书的宗旨则在于“希望爱好文艺和美学的朋友们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引起讨论,活可以解放一下思想。”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六):书评天下--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听上去好像是一句废话,但估计没几个人答得出来。每个人对外在事物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什么原理却一无所知。而朱光潜从各个方面解释了这个概念,所以,这本书对一个人的美学观念和思想观念,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朱光潜的谈美,承袭了传统的美学观念,例如含蓄之美,以及古诗词意境之美。又借用西方美学的观念,剖析了美学美感的本质特点。言简意赅,没有理论著作那种专业性的门槛,字里行间隐约有一种美感。
第一,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的态度就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该事物对于我们有意义。科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科学的态度中完全将情感和意志丢开,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美感态度就是只注重事物本身。
实用的态度偏重于事物对人的利害。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美感的态度则偏重于美的方面。可美感的态度,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比如当我们面对春花的凋谢,夏日的炎热,秋季的落叶,冬雪的消逝时,如果用科学、理智的态度,我们就不会为此感到愉悦或忧伤。因为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用美感的态度,你会看的每个季节不同的景象,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太理智反而不会看到这些,觉得可能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别。
第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我们上初中、高中以及现在的大学时,总会有一种感觉:别的班的女生总是更漂亮。贫穷的人总是羡慕向往富人的生活。作为南方的孩子,总是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世界感到好奇;而北方的孩子,也对“江南烟雨”有一种特别的神往。似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汪国真在《旅行》中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当我们习惯一件事物时,“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 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公交车时,马上想到它是用来载我们的,而没有注意到它是一个和谐空间结构。“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仅美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太亲近的人,离得太近反而会厌倦,离得远一点,关系反而会更好。
书中还辅有数位中外名家书法和绘画作品,在进行阅读文字的同时进行直观的艺术鉴赏,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谈到的美学知识。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七):书评天下——什么样才是美
关于美,我想大家都知道,看到名山大川会说美,看到一幅画会说美,看到一个美女会说美,而你的美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称之为美,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而这本书就是讲述这样的美,而这些美不限于这些书和画中国和外国,还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朱光潜的大名早已经听过,更有他的美学论,而关于他的一些美学论也一直听过,而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由《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分组成,谈美写于1932年,正值朱先生风华正茂时,而谈美书简的时候他已经83岁了,历经半生之作,而关于美的见解又深了一层,而这本书本来是以书信体的形式给年轻的读者的,更难得的是每篇都有联系,环环相扣,给你讲述一个你没理解和见识的美。而这些内容也值得我们现在的每个人学习。
首先,关于美,先是以美的态度,美的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看到树就想到纳凉,也不是科学的态度,看到树想要分析它的组成和内在,美的感觉专注于事物本身,而不在于别的想象。而在事物本身上,我们又有自己的心理,这就有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理解了,就像同一件物品,别人的手中似乎总比自己好,同一个景致,倒影里的也要比现实中的美,这就要分析美的恰当距离了。而艺术也是如此,一句古诗,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身份而引发的美和一无所知的人也不同,这个距离要刚好在,所以,无论艺术还是美,都要有适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让你刻骨铭心。
而说到适当的距离,还要讲讲这个花是红的所以美丽,这就是人们的主观感觉,而正是加上了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有韵味,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而自己悲伤时,鸟也惊心。以此类推书法,音乐,这都是移情在作祟。
而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在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之中,同时,也要分清美感和快感的区别。而美感就是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再而三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而通过这满足感来区分,比如你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是快感,而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美感。
美就在那里,不是你吃了饭觉得美,不吃饭觉得不美。更别说后面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说到艺术就是美,到底美在哪里呢。
而美又由谁定呢,耳聪目明是美,口眼歪斜就是丑,那为何艺术作品中专画歪脖子树,而雕刻家也常用自然中为丑的人物呢,这中间的界限和区别又在哪里了。
读到这里,美已经颠覆了我所有的想象,而关于美,原来还有如此精细的讲解,如此详尽的分析,而读完这些美,我内心关于美的见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而美到底是什么,朱先生的美,可以这样有理有据的告诉你,就像一门课程,就像一场演讲,读的过程中,我迫切的汲取关于美的一系列知识,而我相信你关于美,也不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了。
感谢这自芳华的美,让我能时刻发现身边的美,知道美的样子。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八):跟随朱光潜先生走进美学的世界
文/ 初晓
对于中国美学界,有两位不得不说的人,那就是朱光潜和宗白华。他们二人不仅对中国美学有细致的研究,对西方美学也有所建树。读他们的书籍,仿若徜徉在美学的海洋中,品味从艺术与生活渗透出来的美,这些美并非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灵去体味。或许,这才是美学最为让人回味之处吧?
近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此生有美自芳华》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著,这本书中选取了先生一生中非常经典的文章,虽然这个合集并不完全涵盖先生一生的成就,但透过这本书,也能窥探先生对于美的感悟。《此生有美自芳华》一书中的文章主要出自朱光潜先生所著《谈美》与《谈美书简》两书。在这两本书中,先生用书信体的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美与美感,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先生的文字质朴却让人觉得真实,书信体的方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
《此生有美自芳华》一书的取名也颇为有趣,为何这样说?且看《谈美》、《谈美书简》二书,《谈美》是先生早年所写,而《谈美书简》是先生暮年所写,我们知道,人处于不同的年纪对美的感受和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此生有美自芳华》一书,我们似乎看到了先生了一生,这书名就是对先生一生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内容也十分有意义。其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向我们阐释了人们对于事物的三种看法,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这样的讲述通俗易懂,即便是不懂美学之人也能够明白。而从这一篇文章开始,先生带我们走进了美学的大门,引导读者体味美与美感。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文中,先生重点说明了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一文十分有趣,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家花不比野花香”。
现实世界也是如此,人人都在羡慕远处的风景,而实际上,当人真的去了远处,看到了风景,感觉似乎也会变化了。
年少时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些许不懂之处,但看朱光潜先生的讲述,便清晰明了。若是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人不是鱼,自然是不知道鱼的快乐的。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便是,人是会思考的,当人见到其他人或是事物时候,总会用自身的感受去评判其他人或事物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物”“设身处地”,其实这就是“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其他人或物身上。
如此想来,中国美学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关于美学的很多理论与研究,朱光潜先生的《此生有美自芳华》一书中都有详尽的解释,喜欢美学的人,这书自然是必读了,但若是对美学没有过研究的人,这本书作为入门级别的读物,是非常合适的。
只愿更多的人能够从生活中,从精神世界中发现更多的美。只要用心发现,其实美无处不在!
《此生有美自芳华》读后感(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世间庸碌一人,终日蝇苟生活,对诗词歌赋,中外画作,概莫能辨。腆颜充作斯文,翻朱先生《此生有美自芳华》一卷,欲借其书,窥美学半爪。
之所以选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此生有美自芳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出于一个比较俗的理由:美。裸背线装的装帧带来了舒适的阅读感受,简洁的封面与繁花似锦的腰封相映成趣。这是吸引我选择本书的最初动力。“国民必读美学入门经典,收录40幅中外艺术名作”的腰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被封面遮掩的内里,让人意欲翻阅而后快。
本书收录了我国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共10位名家13件书法及绘画作品,并收录了国外18位名家共计24件绘画作品。当我们阅读完朱先生关于美学的文字后,回过头来再去观赏这些画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易于我们深入了解书中所涉及到的美学知识。学而有用,用验所学。二者相互促进,不亦乐乎!
本书取了个极其风雅的名字《此生有美自芳华》,实则其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在不同的时期对美学的不同感悟。前半部分《美学》由朱先生在1932年处于盛年时写就,其文虽然是朱先生在35岁的盛时所写,可文章看上去并没有咄咄逼人之气,恰恰相反,每观一则,似有老者说故事般的亲切自然,于事于理娓娓道来。后半部分的《谈美书简》则是1980年左右由朱先生在晚年写成。特别有意思的是,与前半部分风格迥异,一度让我有种错觉,这会不会是拿错了书?还是编辑编错了书本?前半部分的亲切自然不见了,温文儒雅的书生气似乎也少了很多。在后半部分的《谈美书简》中,似乎感觉多了丝愤怒之气,很奇怪的感觉,如果换过来,说后半部分写于青壮年时期,前半部分写于老年时期,可能我会更容易相信一些。但现在挺有意思的是情况恰恰相反。前半部分给我的感觉是不食人间烟火,后半部分不但有了人间烟火之气,甚至这火还像烧到了朱先生脑门上,有种高亢激昂之气隐现其中。
究其原因,从书中会发现朱先生坦承在其生涯的前半段大约是受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影响较多。书中先生明确地写道: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统治了我前大半生的思想,先入为主,我怎么能打这种保票呢?如此我也就能解开之前在看前半部分时的一些困惑了,为什么朱先生在论述“我们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时,会认为“木商和植物学家在看古松时,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而是将之作为一种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认为“他们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朱先生认为“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观点,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产生美感的来源的事物,它并非孤独绝缘的,虽然这种美感来于直觉,不管我们能不能道出个子午卯酉来,但我们明白,这种美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可能产生于纯粹的直觉,完全独立的,与其他事物绝缘的美感。如此我也便明白为什么1932年的朱先生会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到了后半部分的《谈美书简》内,从贯穿朱先生后半部分的十三封书信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先生明显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从唯心主义的泥潭中走了出来,走向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上来。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对美学的叙述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之前的纯粹的独立绝缘的这种直觉美感转向了美学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并且对国外十九世纪末的残缺美,颓废派的产生上,能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出发去理解。这是其思想上的进步。不过在其用马恩列毛的思想阐述美学的时候,运用了特别多的理论知识,这部分看起来感觉就像重回到高中,重新学了一遍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啊,再将之与美学相结合,看着真是非常的费脑子。哈哈。由此不由想到哲学还真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有什么样的三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行动与之相对应。在这本书的前后两部分上体现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当然,不管是被唯心思想控制着的朱先生,还是转向了唯物思想的朱先生,《美学》与《谈美书简》二著都是以书信体的方式,紧紧围绕着大家所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学习美学的相关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