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锦集
《哈佛中国哲学课》是一本由[美]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 / 克里斯蒂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哲学课》精选点评:
●神乎其神,用今天的知识给过去的知识进行牵强的解释。
●以西方现代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挺有启发。1、与西方哲学注重概念和逻辑不同,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日常性和实践性,植根于日常生活来改变自我、改变世界。2、重新认识了“礼仪”在改善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礼仪的本质是对他人感受的体谅。3、阐发了中国哲学里“变通”和“知命”的辩证关系,变通的智慧在于没有绝对的原则,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对具体情况的把握和通盘的考虑;知命不是安于天命,而是了解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以一种豁然的态度面对人生,同时又要提高预见性,为变化打好根基。4、修身的两个步骤是:以现在的努力达成将来的毫不费力。
●听过
●这不就和于丹论语心得没啥区别了吗?讲到底说了一个“变通”,换句话说就是随性来咯,那不就没有任何指导作用了吗?本来就行的人不需要你,本来不行的人听了也还是不知道做什么,那要你这门课干啥?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相信,哲学恰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他
●太简单了,适合入门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我们说到了在今天重新评估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性和日常性。它因为扎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有强大的改变力和影响力。第二,我们谈到了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地使用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谅他人感受,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第三,我们说到了“变通”和“知命”,为这两个词“平了反”。真正懂得“变通”和“知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开放而敏感,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最后,我们说到了“修身”,第一步是有意识地做事和训练,为了达到第二步的更高境界,那就是无须刻意努力,实现了真正的随心和自如。
●一本小书,讲出了几处从没留意过的意思,启发大于新知,以后应多关注国外文献。出版社挺无聊,主标题和副标题都非常不准确,非得强调“用得上”,对哲学真没信心…1-9,1.13读毕。
●实用主义的中国哲学解读。关于可塑且流动的任性假设,关于善的权变,关于制度下的人性善与恶的推论……西方框架下的粗浅讲解,深入的话还是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需要不断品味。
《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一):真实是假设,修身是现实。
如果一个人随心表现,那叫真实,不苟同,心有善恶,那就有时是好人,有时是坏人,这样心里就矛盾,会质疑自己,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自己呢,其实真实就是假设的,并不存在现实中。在现实中就得进化,如果不进化,那就跟动物无异。过丛林法则生活。进化就得成长,想成长就得立德养性,把这些具体化,然后行之。这才是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一步一步来,这是中国哲学。 西方也讲想改变世界,得先从自己改变。
《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二):笔记
听书。介绍了礼仪,权变,知命,还有修身。礼仪,是对他人感受的体谅,达到共情。权变,是中国人变通的智慧。他强调每一个具体场景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直在变化,所以决策是我们对于具体情况的了解,还要对整个整体把握。知命。是说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就算是计划再周全,也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我们应该敬畏生活中的偶然性,更豁然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修身有两大步骤,第一步是有意识的做事,是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固定的模式,并且有意识地改变它,我们就获得了自我的可塑性。第二部是无需有意义的有意识的措施,例子就是庖丁解牛,庖丁并不是靠工作日拼命工作到了周末狂欢的方式来自由。他是从日常的工作中获得了自由和解脱。
《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三):孔孟老庄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哲学,突出比对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国哲学注重于日常生活,西方哲学则着眼于大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性原则。以前未能熟读古典文学,以为只是文学,经过此书解读,方知为何孔孟老庄管荀何以可以修身养性,原来背后都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思量!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哲学,突出比对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国哲学注重于日常生活,西方哲学则着眼于大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性原则。以前未能熟读古典文学,以为只是文学,经过此书解读,方知为何孔孟老庄管荀何以可以修身养性,原来背后都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思量!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哲学,突出比对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国哲学注重于日常生活,西方哲学则着眼于大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性原则。以前未能熟读古典文学,以为只是文学,经过此书解读,方知为何孔孟老庄管荀何以可以修身养性,原来背后都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思量!
《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四):简而言之
《哈佛中国哲学课》由九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引子,从第三章开始,孔子与礼仪之道,孟子与仁义之道,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管子与神性之道,庄子与自然之道,荀子与性恶之道,六个主题,最后一章可为拓展。
1. 孔子,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细节入手,善待他人并发现他人的优点。
2. 孟子,意识到万事万物皆非稳定,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3. 老子,以柔克刚,万物彼此联系,无为而治,归于平静,减少压力、愤怒。
4. 管子,深呼吸让自己更有活力,锻炼增加活力,充满活力,平正之心。
5. 庄子,改编看待世界的方式,无限视野,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拥抱一切。
6. 荀子,人本性恶,君子理天下,改进自然,创造幸福。、
最终,在存在冲突的世界中,在不完美的人际关系中,通过自我修养、施行礼仪,改进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培养内在能量,生活得更有活力。
《哈佛中国哲学课》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一直以来,在我印象中哲学算是个“高大上““尔等凡人通通退散“的学科。而春秋诸子,虽然年纪大,但是离我的生活也太过遥远。 看到书名的一刹那,我的内心产生了好奇——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会怎样看待中国哲学,这对我的生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大课题和形而上,中国哲学十分接地气,他帮助我重新定义生活: 1.仪式不是刻板的动作流程,而是一种【假想】,通过假想,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2.仁善等美好品质并不无用。持续的修身化为本能,让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自发做出正确的、合乎道德的回应。通过这些回应,我们可以激发身边人也做出恰当的回应 3.道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应对。所有一切选择汇聚成自己的道 4.想要改善人际关系时,必须与现实“决裂“,以他人的角度,或是更为宽广的世界的角度 5.我是一个矛盾,时刻发生变化,无定性的自我。生活在一个破碎,充满变故的,惊奇世界。万事皆非稳定,要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6.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的应对都会导致接下来一连串的影响。 7.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保持一种“弱“的态度,这会使我冷静谦逊,并麻痹对手抓住反击的机会 8.平静而近道 9.保持深呼吸,汲取能量。 10.乐和诗,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感知力 11.安定之心,耳聪目明。四肢坚固,可为精舍 12.在持续的流动与变化中拥抱一切 13.刻苦练习至“自发性“,循道而行 14.我自己创造了现在所体验到的这个世界,我将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15.对所有的一切保持开放态度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