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1-05-01 11:09:34  热度: 1532℃ 

点击全文阅读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一):人性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但是看完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记不清呢?后来慢慢的就懂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已经融入进思想里了。这本小说看完之后没有太深的感触,毕竟曾经研究过从民国到文革这段时间的历史,所以小说中关于那几段历史中有关人性的刻画能很快消化掉,只是作者的文学功底很好的把人性中那种无知、愚昧、丑陋、自私、邪恶的表现深度的演绎了出来。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二):杂

刘震云冷眼旁观,语言异常冷静,他笔下发生的种种荒诞可笑又可怜。第二部分结尾,惨淡可怜可憎,不光是日本人可憎,这里面的所有势力没有一个好的,八路军、中央军、土匪只是名号不同,本质没有任何区别。即使是受害人角色的百姓也表现出他们丑陋的嘴脸。

在一个贫穷落后、民智未开的社会,人心是坏的,个人心智被群体取代,成为盲目的乌合之众。

不管谁上台,都一个德行,都一个结果。

在 故乡天下黄花 里,几乎看不到一个正面人物,老贾好些,孙屎根孝顺。

故乡天下黄花 又和刘震云其他的小说风格不同,没有过多的“绕”。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依旧是刘前期的作品,文笔稍显稚嫩,故事差强人意,可这么些个小人物却触动人心。

刘震云的小说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无论河东还是河西当局者都会犯一样的错误,明知道别人在河东时犯过这样的错误,可河西的人们翻身后,人心还是难抵物质和权利的欲望。文中分了四个部分,四个不同的时代,权利和欲望的当局者风水轮流转,没有谁能够一笑到底,最苦逼的是平常百姓,时代轮回运转,当局者改头换面,每一次的改变,留血最多的是欲望最小,最渴望平和的老百姓。

这社会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可恨之人亦必有可怜之处。你看那最卑贱,最屈辱的底层,多么的令人心生怜悯!你再看,那卑贱,屈辱的底层成为当局者以后又是多么的令人恶心,增恶!

这世界似乎一直在这样的循环中陆续上演。活着真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四):小人物的人生,也值得被撰写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和时代跨度几乎和《白鹿原》完全相同,一个小村庄,孙家李家两个地主,历经袁世凯复辟、抗日战争、国共对战、土改、文革,从最初为了争村长而敌对杀人,到土改时为求自保将土地双手奉上,再到文革被村民批斗抄家,到最后这个时代已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地——那就让他们沦为背景吧。到此时,故事讲了一大半,突然更换了主角:村里两个地痞流氓借着时代的东风,变成了村子的掌权人,在随之而来的文革大潮中,他们各领一派互相批斗、殴打,最后发展为全村械斗,死伤无数。 命如草芥,是与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的最贴合的词汇。在革命时期,人命像麦子一样一茬一茬被收割,糊里糊涂的、不知所谓的,被收割。 一直不喜欢看人物传记而喜欢看小说,名人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我们这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必然。这本书让我们见到了在时代的浪潮中,有多少不起眼的小人物,被淹没在大浪里,湮没在人世间,就像不曾来过。 而这些萧条瑟缩的小人物,也值得被撰写被记叙,也值得让世界知道,他们曾来过。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五):近百年中国农村权力更迭史

小说分四个部分,但每个部分都前后关联,为我们演绎了近百年随着中国农村权力的更迭,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

民国时期村子中两家地主为了争夺村长的位置而相互仇杀。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中央军,土匪,前前后后来村里征粮,村民饿得只能吃槐树叶子。这些队伍的头目只顾算计自己的利益,当日本鬼子大军开到村里,烧杀淫掠,他们却早已逃之夭夭。更可气的是邻村的村民乘鬼子走后,却到村里抢劫猪狗牛羊粮食等,见村里埋人又过来卖棺材板。

土地革命时期,村子中的无赖地痞当了权,一个地主被斗死,地主儿媳被强奸。

文化大革命时期,村子权力分为三个战斗队,为争夺控制全村的权力,进行械斗导致8人死亡,杀人的人最后也被执行枪决偿命,然而三个战斗队的队长却毫发未损。

参加八路军的孙实根,做了邻村的县委书记,被反复的打倒,想不通跳楼自杀,但却没死成却成了瘫子,被人抬着到处挨批斗,真是荒诞。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六):只觉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欲罢不能的一本书,名字好听,内容又着实勾引人,是读的刘震云的第二本。刘震云,实在是一个能把家长里短写得恰到好处的作者。 最开始读的时候,人名老多了,以为又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巨大关系网既视感。后来,孙家、李家的恩仇又让我有了读吧《白鹿原》时白家、鹿家的感觉。 后来吧,土改时期,看着心里隔应,又有一种读《活着》的感觉。 我总过读过的书就不多,一本书到让我有了这么多的似曾相识,只恨没能早日遇到它。 抗日剧里,间谍片里,总是依托客观情感,汉奸、资本主义都是坏的,大民族主义遇上鸡毛蒜皮,倒觉得大道理、大世界观是行不通的,民生这个东西着实让人难以捉摸。孙家更甚,地主出身,一汉奸、一土匪、一八路,倒也没觉得有什么违和之处。地主批斗的上行下效,也并没觉得有啥走心,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形式主义罢了。 不过,中国的人民,确实是愚民。春秋时期,士大夫阶级没有家国概念,哪里能得到重用,哪里就是家;近代史阶段,中国的农民有了亲人家族概念,却还是少了分政治思想,怎么能分得粮食,怎么就是好党派;2020年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的网名似乎也是如此,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一触即发,一点就炸。

自私的中国人性质从未改变,只求自己可以多读书,多写字,在历史和小说中寻求自己的思想。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七):只觉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欲罢不能的一本书,名字好听,内容又着实勾引人,是读的刘震云的第二本。刘震云,实在是一个能把家长里短写得恰到好处的作者。 最开始读的时候,人名老多了,以为又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巨大关系网既视感。后来,孙家、李家的恩仇又让我有了读吧《白鹿原》时白家、鹿家的感觉。 后来吧,土改时期,看着心里隔应,又有一种读《活着》的感觉。 我总过读过的书就不多,一本书到让我有了这么多的似曾相识,只恨没能早日遇到它。 抗日剧里,间谍片里,总是依托客观情感,汉奸、资本主义都是坏的,大民族主义遇上鸡毛蒜皮,倒觉得大道理、大世界观是行不通的,民生这个东西着实让人难以捉摸。孙家更甚,地主出身,一汉奸、一土匪、一八路,倒也没觉得有什么违和之处。地主批斗的上行下效,也并没觉得有啥走心,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形式主义罢了。 不过,中国的人民,确实是愚民。春秋时期,士大夫阶级没有家国概念,哪里能得到重用,哪里就是家;近代史阶段,中国的农民有了亲人家族概念,却还是少了分政治思想,怎么能分得粮食,怎么就是好党派;2020年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的网名似乎也是如此,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一触即发,一点就炸。

自私的中国人性质从未改变,只求自己可以多读书,多写字,在历史和小说中寻求自己的思想。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八):热衷“争斗”的百姓

大概用了三天读完了这本书,可即使读完了我依然不理解题目的含义“故乡 天下 黄花”。估计“黄花”应该是解读这本书的关键。可“黄花”到底指代什么?菊花吗?不知道。

前三部分比较好看,第四部分不太喜欢。这是阅读后的观感。

阅读后的一点体会是,这是一本写“斗争”的书。有“内斗”,有“外斗”。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都是写国人的“内斗”。可以跨好几代人争斗,可以是为了政权争斗,可以是为了利益争斗,总结起来就是百姓们为眼前的利益争斗不止。

热衷“内斗”的百姓,在外敌压境时却是典型的“缩头乌龟”。一丁点的恐吓都会让他们恐慌不已。所以在外敌面前没有“斗争”,只有一味地退让退让。

建议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太“精辟啦!”

之所以给三星,是和《一句顶一万句》相比。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故乡天下黄花——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读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压抑而无力,一段历史的进程被投射在一个小小的山村,这是滚滚历史洪流中一朵浪花,和其它无数朵浪花一样平凡而普遍,在没有人在意的无数瞬间发生和湮灭着。 通篇文章我没有找到一点关于人性善的闪光点,赤裸裸血淋淋的都是利益的角逐,人们在争斗在厮杀并习以为常。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说是错的吗?当你身处在大环境的裹挟之下,似乎只有顺势而为才是正确的,任何的不合时宜只会成为异类。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出自荀子《性恶篇》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 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他的生存环境,人一出生就具备掠夺的天性,为什么我们的社会里终究是善良的人更多些,那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向善的大环境下,自小接受的教育,树立的三观把人束缚在一个善的框架里,只要越雷池一步它就会告诉你这是错的,不可以这样。 然而这样人性的恶就被彻底消灭了吗?并没有,它潜伏在每个人心底最阴暗的角落,如同一只巨兽,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契机就会冲破桎梏择人而噬。 请勿嘲笑我小学生的文笔,好多年没动过笔了总有种千头万绪无处下手的感觉。最近感触良多,一直以来看事情只看得到好的一面,每天乐呵呵的,被朋友笑傻白甜,现在好像整个人生观都被颠覆了,也许以我现在的心情不该看刘震云。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十):故乡天下黄花》——农民近代史

《故乡天下黄花》——农民近代史

刘震云的大作近来拜读不少,描写农民的作品还是第一部。陈忠实的《白鹿原》珠玉在前,刘震云的这部农民史显得不那么厚重。也许作者本意不在于写厚重历史,所以笔触幽默轻松,读者在嬉笑中了解近代农民的坎坷。

近代中国军阀混战,农村大多偏居一隅,只要不是交战区,反倒平静许多,反正都是种地纳粮,给谁都一样。但是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或者说一种生活状态,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礼教的繁文缛节,在农村有着最顽固的土壤。作为传统文化衍生品——内斗,在农民史上从来不缺主题。

在本书中,所谓两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其实更像上层政治在农村的折射。哪一派军阀当政,所在农村的代言人家族就飞黄腾达,一步登天;在“城投变换大王旗”的民国,家族的起起落落就不新鲜了。

在近70年的历史长河中,孙李两大家族其实都在败落,败落于时代,败落于政治,败落于近代文明。当49年建国伊始,统治全村50年的孙李两家一齐陨落,手下的佃户翻身当主人,各种混乱,各种不堪,各种不可思议之事此起彼伏。当革命露出暴力的獠牙,吞噬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礼仪,更是颠覆性的社会生态。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受到的不仅仅是愚弄,可以说赤裸裸的伤害。

文化大革命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像一股洪流,试图冲垮5000年封建礼教筑造的堤坝,打造出一个“乌托邦”形式的理想社会。但人不是鱼,不会有7秒记忆。何况中华民族5000年的深厚沉淀,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之中。

刘震云行文轻松幽默,常有神来之笔。譬如斗地主一节,流氓无产者赵刺猬鼓动老贫农王守成上台揭发地主恶行。王守城大谈地主与赵刺猬之母通奸往事,读来令人喷饭。

我始终认为,农民史写得最好的莫过于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此书的目的不在于厚重,而在于荒诞。尤其描写49年之后的文字,荒诞之余味溢满纸端。就是所谓的“弯路时期”。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