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的读后感大全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是一本由短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一):致短痛
这本书的风格跟作家的笔名一样,他把所有的青春缩影成文字,谁没有过刻骨的爱情,和那些感动过的曾经。短痛把自己低微到尘土里,才开出了花,让我们灵魂产生共鸣,给我们留下了庞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新的作家我非常支持你。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二):没有孩子不孤独,没有孤独不需要被关注
孤独这个词,在这个流行歌曲盛行的年代,似乎已经被嚼烂至无味了,而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剖了孤独与青春的关系。或者用解剖还不够真切,应该是耐心地切割,按着时空的纹路,细腻而小心的割断筋骨,最后烹饪出一顿佳肴。读者在享受故事盛宴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料理的全过程。好像一个孩子在说“你看,我又把玻璃杯打破了” 又好像是一个孤独的老灵魂用一张冷淡的面孔告诉你,所谓的青春不过就是衰老的过程,而孤独,是假想敌,也是唯一的武器。
我想,大概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孤独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孤独是不需要被关注的。我想,这并不是一本需要推销的书,也许它从作者下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一个属于它的位置,无论好坏,就那样赤裸裸地立在那里,谁也不能欺哄,谁也无法回避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三):贫瘠又富有
认识短痛,从诗开始。我想这真是个会说花言巧语的人。那些话看着就让人心动。
后来,看到他的拍的照片。没什么特定的主题,又感觉这些照片诠释了他的人生态度。比如烟,比如酒,比如天气,比如她和他的狗。我想这个人挺有趣的。
再后来,看到他的文。我想这个人表里不一啊。说得了情话,当得了哑巴。一个人的文字风格大概与这个人的经历有关。
看过他的自述,很多人觉得像太宰治,包括文风。不过毕竟他是日语专业,接触过日本文化自然会受影响,我必须得承认他文字底下那种娓娓道来的日常的舒适感,但与太宰治不同的是,他或许失望,但毕竟没那么绝望。以及,依旧有那么几句话语难以摆脱源于诗的韵脚,却比诗更深刻。
对,我看出孤独。我也认为每个人都孤独,所以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窥视着整个世界,好像置身事外,又发现身临其中,有些尴尬,有些嘲讽。
孤独的时候每个人是一样的,像个孩子。有些感同身受,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有。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四):快马青春,刀下留人
看到序名的时候,有一下子内心被击中的感觉。一开始知道短痛,是看到他发表在one一个上面的文章——《列车诗人》,读的时候人刚好在火车上,看着这篇故事,到最后竟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在很用心写字的作者,可以看出一字一句都是很认真的斟酌写出来的,这年头真的很难得了。
之后便是赶紧搜索了作者的书,没想到刚好有一本新书要上市,于是立马就下单了。书很干净,很文艺,拿到之后就忍不住读了。说起来,大学四年,图书馆倒是没少去,可全贡献给小说了。所以其实对于读书,我也算是很有经验的了。可那天读短痛的书却不一样,一口气熬夜给读完了,畅快淋漓,当时心里就两个字,作者到底什么来头啊,这么会写。真羡慕会写字的人啊。
看着书里的故事,我不由也想起自己的故事。快马青春,有许多爱情可不就是如此,或许等好多年后,再提起,也只能泪流满面了吧。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在这样的社会,谁又不孤独呢。也只希望,岁月刀下留人吧。
愿岁岁年年之后,所有人一切都好。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五):长痛不如短痛 姨妈才是真痛
没来姨妈的日子喝红糖水 简直浪费
没有恋爱的日子看这本书 真的很对
看书的时候在听男神回归专辑主打曲
欧巴用温柔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伤心的故事
而孤独的孩子却是用悲伤的故事刺破了冰封的心
在这里 分手反而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散了又怎样 各自安好 没有吵架没有抱怨 这样挺好
谁说人生只有一个真爱呢 伊丽莎白泰勒结过七次婚 照样是女神 维尼夫妇都不是原配 过得都是羡煞旁人的生活 流口水嗷 ...
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 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偶遇的一见钟情 不是不可能 不过怎么想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哈哈
所以原来开玩笑的那句过不了就离 现在反而觉得非常实用 互相包容是对的 但将就不下去的时候 就算了吧 人生很短 痛苦应该更短 沙扬娜拉 痛苦快快散去
青春会痛 思念会痛 人生会痛 但这才是青春 这才是思念 这才是人生
想开了 就会有新的出路
头发都没有梳开就上班 当然和涂个唇彩喷个香水再出门 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所以下定决心买个姨妈红 涂在嘴上 也许这样姨妈就不会痛了呢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六):醒来也许才是梦境
说故事的方法有点奇怪,但怪的恰如其分甚至有些可爱。可能是市面上其他的青春故事都太雷同了,所以这本诚实的书,反而显露出独特的气味。主打的故事尤为出彩,一开始看会错以为是个悲伤基调,但一路看下去,没法忽略到任何一个字,我不知道其他人在阅读时有没有和我相同的感受,读了太多生硬故事和柔软鸡汤后,翻起书来一目十行,总觉得很多修辞是妨碍阅读的,但这本书的怪异就在这里,没有一个词多余,一路看到底,发现起初那个悲伤的基调变得有点可爱,主人翁抢了哥哥的女友,开始了一段完全无法预知的恋爱,可直到最后主人翁才清楚过来,一切都是错位的记忆,一切都是虚妄的梦境,悲伤的基调也不再可爱,而是露出可怕的氛围。直到最后才会发现,故事不是悲伤,而是悄无声息的悲凉,可悲凉又在主人翁心里破茧重生,燃起了一点希望,但最后命运里的现实与类似于佛理的领悟,又被了主人翁狠狠的一巴掌。
“我怀疑,我的生命其实早就已经走完了,
我的醒来,才是躺在病床上的我发的最后一场大梦。”
“我们总错以为未来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 其实回忆才是。”
喜欢这般如同立在针尖上的话。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七):即使孤独,也不提易碎的灯
现在的孩子是不是都很孤独!但他们却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孤独,于是就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对待孤独。很多人与人不友好;把自己封闭起来;宅起来;过分依赖网游;与父母的关系有些僵……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作者是一个九零后的孩子,他因为耳朵有些不灵便,因为自己的内心过于丰富,于是在能够自己谋生的日子里,选择了文字来与这个世界交流。能看出,他的内心里是孤独的,提着易碎的灯,行走于这个世界,内心里该是怎样一份小心!
因为自己的孩子和他的年龄相仿,于是用自己孩子的视角去读这本孩子的书,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理解。他们看似懂得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不过,却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他们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过在做事的时候,还是会被发生的事情震惊到。比如我儿子,一日去健身,将运动裤放在凳子上,他转个身的功夫,再去拿那条运动裤的时候,发现竟然没有了。这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立刻给我打电话,很惊讶地告诉我:裤子没有了!我能说什么呢?只是告诉他,以后你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是你没有想到过的。虽然快大学毕业了,但儿子的内心里依然相信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
那么这本书里呢,小作者写了一些小说,应该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者自己经历的事情,每一篇,他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事情的理解写了出来,我想,在写的过程中,在把对事情的理解变成文字的过程中,他的认识一定升华了。而且写出来的和现实发生的一定有很多不同。真为作者高兴!他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孤独,这是一份多么好的选择啊~!
我们需要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要求环境适应我们。如果能有这个概念,那么无论孤独也好,开朗活泼也罢,都能生存。生存,我们不就是在学着生存吗?91年出生的短痛,竟然写书了,很佩服~!希望他能如他的名字一样,他的孤独也是短痛,然后挺胸抬头地闯进生活。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八):读《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还记得罗大佑的《你的样子》吗?“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心爱)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一开始以为是讲问题少年的书呢?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讲青春故事的,初恋啊,爱情啊,兄弟和女友,同性恋啊,亲情、友情、爱情都有,每个故事都像是没有完结,让人很想知道接下来到底是怎么样了?就像《冷男》那章,到底叶开是同性恋吗?也许这么明显的问题作者想留给大家自己想象吧,有些时候知道结果也许过于残酷,不说透也许还有各借口可以编造。
“那时候的爱是很不可思议的,只要看到她的自行车,就觉得甜。只要看到她喜欢的明星在电视上出现,就觉得甜。只要她多看了自己一眼,就觉得甜。只要在街上看见路人穿了意见和她同款的衣服,就觉得甜。好像只能在这虚妄世间的所有细枝末节里找到与她有关的一切。而只要与她有关,心里就觉得甜。”初恋的描述太到位了,记忆中就是这样,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坐在办公室里一个人痴痴的笑,幸亏是一个人一个办公室,要不别人以为我是疯子呢。
有些句子觉得很经典,也很贴近生活,但整体上来讲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颓废,贴合20来岁的年纪吧,也似乎大多数人在青春年少时都经历过那样的颓废和迷茫,“帅、穷、酷”是那个年纪的男孩的标志,而女生就有些“二”了,为什么这样说,从书中就可以看出来,20来岁的姑娘就瞒着家里和男朋友同居,分手时堕胎,和另一个男人谈恋爱,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平凡,仿佛这种行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平常不过的行为,可能确实是这样的吧。我就听过一个90后的同事讲过在学校里搞不懂谁和谁是男女朋友,明明前几天这两个人在一起,过几天就换了人,而且还都是同学,朋友。这在我们30多岁的人看来好像有点不能接受啊!难道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这样的主流了吗?
另外感觉书的名字跟整本书并不是很搭,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排版上给人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字太小,有的书页只有一行字。是流行吗?搞不懂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九):蓝的不一样的蓝
作者,描写痛很在行!
我们总错以为未来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其实回忆才是!
真的,深夜的微风拂过,吹干了树,也煽动了脑海的那根弦,发出了那么点或悲伤或哀痛或喜悦或快乐或平静或躁动的声响。但是,回忆总归只是回忆,回忆的好与坏,我们皆该全盘接受。你不能在回忆里现实的活着,而在现实里回忆的活着。这样就容易跟自己过不去,容易陷入一种可悲的自我打造的玻璃牢笼里,看似透明不存在,实则已经将你困住。一旦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就容易悲伤。而回忆里和现实里的孤独更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不能掌握你的人生,不能决定你活着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个情绪原点,当你暴躁悲痛或者异常欢喜,终究会回归到这个情绪原点。所以,不用一直沉溺在孤独的回忆中,这很致命。因为消极的,让你看到蓝都是不一样的蓝,那不是天空湛蓝的美丽,而是别样异常的蓝(可理解为忧郁的蓝)。
回忆过后,要面对现实的发展,前方,仍旧是一片晴朗天空。
比较喜欢书中《恋味记》。
讲述的是两年前姐姐搬出去后,我就有了自己的生活。因为不会做饭,吃的都是垃圾食品,于是每次站在体重秤上,总有一种我是一块铁块而秤是吸铁石的感觉。后来姐姐失恋后,又搬回我的住处。于是我过上了健康饮食的生活。姐姐说,食物和人的关系很有趣,那是一种能量的转化。有时候吃太多,反而容易被食物吞食。而肥胖就是贪心的证据(电影<千与千寻>里千寻的妈妈和爸爸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贪念撑大,变成猪。想要减肥,就要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每一餐像是一生,你要自己体味你舌尖上的味道和口感。这样,食物也能好好温暖我们的胃和愉悦我们的心情。
我喜欢这种感觉。姐妹之间相处的动态,食物的温暖随着文字就散发出来了。因为,真正的做菜,就是倾心而为,吃的人,是感受得到的。姐姐,是在真心的做菜!
生活,只要寡一分生气的马脸,少一汪易怒的情绪,缺一块过于敏感脆弱的心,所做之事皆是朴实妥帖,如此便能踏实的生活,每一天皆是喜欢的一天。如此,孤独的孩子,便能提着温暖的灯笼照亮前方依旧晴朗大道!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后感(十):原谅我的词不达意,无法描述自己的想法。
关注了出这本书的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在书上市的时候公众号发了文中的一篇文章《年轻的爱,是个善良的哑巴》。
老实说,我虽然很喜欢很认同,但是也没有那么深的感触,随手一转发。
半夜里,我接到了认识十来年的一个姐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她哭得泣不成声,说看了这篇文章她感觉自己的心不停平静,需要找个人倾诉一下。
她对我吐露了她读大学那两年的故事。(我们是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大学没在一个诚实读,蛮远的)那个故事很长,笼统的说就是和文中的故事差不离。她几乎是哭着跟我打了两个小时电话,最后我托我一定一定给她赶紧来一本这书。
后来我也确实送了她这本书,她再次来了电话,言辞间满满不相信这本书是个90后的男孩子写的。一直以来,“疼痛”“青春”“孤独”在我们这些被现实打击的透透的人看来都是无病呻吟,充满了矫情和可笑。在她的强烈“安利”下,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字不算多的书,确实想说点什么,不过原谅我词不达意。
其实我除了爱你,也希望你爱我
我努力准备丰盛着自己
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自然地站在你的身边
沉默着欢喜
真的,不管是男孩女孩,与其去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自己达不到,对方的要求太高等等,不如去努力充实自己。
毕竟真喜欢你的人,不会去刁难你,他(她)们想要的,也许只是因为大家都有,自己没办法说不要。试问又有几个人真的能不去看别人有什么,最多不过就是:
人家住大别墅,没事,因为是你
我住小房子也高兴
人家开豪车,没事,你在身边
我骑自行车也高兴
人家婚礼盛宴,没事,爱人是你
我吃个饭闹一闹也欢喜
可是年轻的爱是个善良而执拗的哑巴,想要做好一切,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但偏偏不会说话。
我们竭尽全力都是为了给对方更好的自己,偏偏又无法那么真实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本书的作者只是告诉你这个残酷而清醒的现实,究竟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
我写不出什么赞美的话,只是希望我的姐们,或者说更多看到产生共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迎接以后的生活,以后将要面对的一切。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