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荣格》读后感100字
《百分百荣格》是一本由(法) 蒂鲍迪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分百荣格》读后感(一):一些错误
1.页5行12:“它”应为“它们”。
2.页8行6:“凡高”应为“凡高”。
3.页21行4(以及页23,35,104):“涉及到”应为“涉及”。
4.页47注释2:“荣格”应为“弗洛伊德”。
5.页51行2:“联想”应为“想象”。
6.页93行8:“擎天柱”应为“顶梁柱”。
7.页119注释1:“圆圈”应为“坛城”。
8.页123注释2:“斜体”在哪里?
9.130行2:“保罗”应为“扫罗”。
《百分百荣格》读后感(二):成其所是——《百分百荣格》引言节选
成其所是
懂得:“看,这就是我。”
还有什么比这重要的东西吗? --《移情心理学》
在他生命的头二十年,荣格总是自我感觉突出,难以与他的环境相融。他知道这表明他不是“泛泛之辈”,自我感觉与别人不同。而人们不喜欢和他们不同的人,因此他忍受着人们的目光与争议。在他生命的最开始,这种情况就磨炼着他的意志精神。对“差异”的开放终其一生都在锻造着他的内心。他洞察人与物的目光和他考虑心理疾病或者神经症的方式,也深深受到这种性格的影响。
荣格以一种极其人性的方式考虑医患关系,他不是将考虑问题的重心放在病理学方面,而是放在考虑是什么在病人身上不良运转着,从而消除这个不良运转——或是改变它,或是设法让它回归到正常运转。荣格知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神经症构造成一连串的反应,并且处在自我治愈的企图当中。因此,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使症状的消失,而是相反,要尝试理解其动力和深层的意义。在其生活和发展着的环境当中,有些症状是可以化为有用之物的;以此同时,荣格还努力发现每个人自身的价值和内心的丰富性,从而让病人能够发现他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为了病人能生活得与自己本身更一致,即便他周围的人对他并不做如此指望。
尽管是一名精神病医生,荣格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的人,存在有病的或者完善的精神。又有谁可以正确地说出所谓的“正常化”是什么呢?人各有异,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时刻,当人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所有人都有点“混乱”,甚至“精神失常”。甚至,荣格还认为,确切地说,可能也正是在那里,在“混乱”和“精神失常”那里,存留着我们的原创性。一切皆需要考量。
荣格关于世界与人类的看法并不是二元的。荣格认为我们不要尝试着和我们的矛盾与错误战斗,不要想着要消除他们。我们要做的则是相反,即要努力发现他们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它让我们今天如此地存在着。这也是荣格伟大的原创性所在。我们都自然而然地努力着,努力寻找一种可接受的平衡,努力做到尽管受伤但好歹还能够继续活下去;在这种努力中,我们发现的意义将起补偿校正的作用,它还可以指明那些无意识地占据我们内心的东西。这也等于说,意义对我们讲述我们自己,为了最终达到整合的目的,这次完全是在意识中达到我们人格的完整;这也是为了认清最后的“情结”,而最后的情结即整个存在的情结。
《百分百荣格》读后感(三):荣格与《肖申克的救赎》
荣格是不能轻易触碰的,但是,荣格又是不能不碰的。无论之于心理分析还是之于人生站立,荣格的深邃庞杂都是难以言喻的。阅读《百分百荣格》的过程中,《肖申克的救赎》居然不依不饶地跳出来,一度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这是少有的阅读体验。一部书和一部电影的缠绕。
既然荣格强调“我的一生都是关于无意识的故事”,那么,在无意识中浮现的《肖申克的救赎》是需要被尊重的。
“看,这就是我。”荣格如是说。
“看,这就是我。”试问我们每个人,能不能拿出自己的全部,对自己这样说。
倘若能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百分百荣格》最震撼的部分从“黑暗与身体”开始,“黑暗面”也许是我们身上表现负面内容的部分,由于我们不能在自性本身上表现这个人,所以我们将它驱赶或投射到了外部某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本能地想要把一些让我们自己感觉不好的不舒服的东西从自己身上清理掉,从而保留完美的整体样貌。尽管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自我保护,但是,这是不能剥离的真实的我们。
就像身处肖申克监狱中的安迪,蒙冤沉沦在这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所在,安迪几乎看不到任何光明。当他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案件时,遭到拒绝,并被单独禁闭两个月。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还设计害死了知情人。就在这样的黑暗中,安迪忍耐沉默二十年,最终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是的,安迪最终获得了光明。但前提是,他认清了黑暗。
黑暗是部分的我们,无论我们怎样抵触它、排斥它、抗拒它,它都是永远不能剥离、抹除的原始存在。同时,黑暗也不一定是负面,也许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没有勇气发展的东西,接受、接纳这样的黑暗,予以善待,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功课。
由此想到男人身体中的阿尼玛和女人身体中的阿尼姆斯,不也恰恰如同我们未知的需要接纳的那一部分自己。当男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体中的女人,总要不断向外求索填补缺失,女人也是这样。当我们能够自求圆满自圆其说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太极图也就浑然一体了。
阴阳流转,周而复始。与东方思想有着深刻渊源的荣格在黑暗与光明、地下与地上、未知与已知之间架设的和解平衡的通道,与斯蒂芬金的安迪从地狱中凿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通道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安迪不也如同从子宫中重新诞出的婴儿吗?黑暗是我们的必经,是我们的来处,更是我们的存在。
拥抱黑暗,朝向光明。这是荣格之于我们的珍贵的馈赠。
《百分百荣格》读后感(四):百分之一的开始。
两个月内我读了三遍“百分百荣格”,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因为我很少读书第二遍,近年来有一些二次阅读,但很少在短时间内重复阅读。相对于大量的无目的阅读,这样的重复阅读在我是难的,这意味着我的阅读不是游荡的愉悦,而是有目的性的路途。
至少,算是个开始。
全书对荣格的介绍很浅显,虽然如此我还是看了三遍才好像理解一点点…全书十五章,一百多页,不可能深入讲解了什么,但个人感觉,按这个脉络去理解其他的荣格书籍,应该会有所帮助。
第一章“荣格,一个我们还不熟悉的人”,第二章“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对荣格个人做了一个简单介绍。想要更详细的了解可以阅读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这本书的阅读也并不会是一件很愉悦的事,虽然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但并不在于他的行为,而在于精神…
第三章“无意识何用”。对荣格来说无意识并不是被压抑的,而是一个拥有无限创造力的源泉,这一点的理解很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面对无意识,而不是各种奇怪的理解。而无意识的中介就是第四章“梦:内在现实”,梦的重要性一再凸显,“人及其象征”的第一章在我的理解就是荣格对梦的详细解释(当然,怎么解释都不够,因为最终可能臣妾还是做不到…)。然后就是如何面对无意识,即第五章“任其出现”和第六章“成为意识”,这就路漫漫了。
说完无意识,讨论第七章“我们个人自身的等式”,就是类型。荣格也提出了内倾和外倾的概念,但和我们所经常简单使用的内外向是不同的,人自然也是不可以轻易被标签的,那为什么要了解类型呢,为了了解自己,为了与他人沟通(可以阅读“天资差异”,也是不好懂的书)。我们实际的样子和我们展示给别人的样子,就是第八章“存在与表现:人格面具”,你想让别人看到什么样的你,当然面具不尽是一个贬义词,它的存在也帮助你去面对这个社会,分裂出来的多重人格是不好的么,不是,他帮助了你去面对这个世界,即便是混乱的面对。
面对完自己,你是如何看待他人的,就是第九章“挑剔邻人”,我们常说你讨厌一个人,就是他表现出了你自身的一部分,那个阴影面。阴影是不好的么,不是,他的出现是为了帮你发展,只有你的逃避才是要命的。
第十章“夫妇及其奥秘”,当然,与如何谈恋爱维系婚姻没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是为了引出十一章“阿尼玛如何表现”(默念阿玛尼倒一下)以及十二章“阿尼姆斯如何表现”,为了什么?为了十三章“自性,统一的存在”,终其一生的追求。就像书中说的,这是最复杂的一个概念,告诉你他的复杂意思就是我也说不清。最新的星球大战里有一段卢克和姑娘在山顶的对话(我不懂星球大战,只说这段话),他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的回答原文我也不记得了…我记得的就是,她看到了温暖、寒冷,看到了生命、死亡,看到了两极,然后天行者告诉她,中间的那个平衡,就是原力。
不可避免,我们迎来十四章“人到中年”,我一直记得考研背的一道题目,最早关注成人期的心理发展并论及中年危机的心理学家是A.荣格(Carl Jung)。
最后,十五章“共时性,有意义的偶合”,其实这一章我感觉说了一些在我们会认为是灵异的事件,比如一个人预见了亲人的死亡,荣格说自己预见了世界大战,要是现在一个人说自己预见了世界大战,我们肯定当他精神病。可能这个话题是很多书不会详细讲解的吧。
好啦,如果你看完了,感谢你的阅读,另外这也是我新年的荣格阅读理解计划,希望年末有个有点点深度的总结…
20180110。
《百分百荣格》读后感(五):对读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简明指南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1. 反对泛性论。欲望不一定全部指向性欲,力比多可以涉足任何领域,每个人发现自我生命的意义的重要性超过了去寻找我们对父母是否有一个秘密的欲望(弗洛伊德一直执着寻找的乱伦欲望)。
2. 无意识不是被意识的禁止和检查所压抑之物,而是永不枯竭的创造意识的内容之源。无意识有创造性也有毁灭性。“无意识是意识之母”,存在着两种层面的无意识:个体/集体。对个体无意识来说跟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像,但压抑“不是对内心世界唯一起作用的机制”。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是人类“从一出生就带有一些人类特有的已组织好的系统,这些系统已经准备好发挥作用,这应该归功于人类数千年的进化”,集体无意识储存着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祖先记忆。但它是“可能性”的表象而非某种具体的事物。eg.从小失母的,母亲形象可以移情到别的表象上,以别的形象来占据这个位置,比如圣母玛利亚或者精神医师。同样,这种转变可能是创造性的治愈时刻也可能是毁灭性的。与原型相遇会激发激烈的情感共鸣(燃烧、迷恋与惊骇)。
3. 弗洛伊德倾向于分析过去和回忆,荣格则是面对今天发挥潜力使之“成为”我们的人格。(感觉生成语法学的理论基础就和荣格一致)
4. 关于释梦。两者都同意“梦是接近无意识的王道”,但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逃避意识审查的对无意识欲望的伪装呈现与满足,拿钥匙开锁、摆弄木棍、用铁锤敲定门窗等都可能是性的象征,释梦就是要找出隐藏在其中的真实内容(被压抑的性欲)。荣格不同意梦是欺骗或伪装,而是“如期所是地表现着内心的现实”,实际重要的问题不是性的象征,而是为什么是钥匙意象而不是铁锤,那是一种比性欲望更重要的心理情势,是无意识对心灵的补偿性调节。
5. 原型。原型借助象征的形式才得以表现,表达着【无法言说之物】。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畴,所以不能做任何事先的分析。如果它已经可以表示某个已知之物,那它就不再是个象征而只是一个符号。so, 面对梦的时候不要将它“还原”到“已经知道”的东西上面,要待时机成熟时使之诞生出“孕育着的意义”。
6. 意象。荣格将意象看作现实,让它从无意识当中呈现出来,呈现到无意识当中,而意识则完全处在次要地位,也就是说不去先验地分析也不做防御性分析。不涉及理性化而单纯地视觉化。意识与无意识的对话:任其出现/考虑、孕育/直面。
7. 精神。能量平衡而非正常/不正常的区分。
8. 情结。弗洛伊德只在讨论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时才提到“情结”一词,但荣格认为“任何情感事件都可能变成情结”,有复杂来源:父母亲、兄弟姐妹、自卑、权力等等。
9.人格类型。外倾(外部世界是第一位的)/内倾(内部世界更为重要)
四种功能。思考(pensee)与感受(sentiment);感觉(sensation)与直觉(intuition)。
外倾超强:癔症患者。内倾超强:精神分裂症患者。
10. 人格面具。(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在这一面具下,行为举止总体上屈服于集体精神的强权。”人格面具也有适应调节的能力,也是一个交流工具,可以在社会交流中带来方便;但不会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摧毁这样的人格面具是自性化的重要步骤。
11. “和自性本身相遇,首先是与自性的黑暗面相遇。”
12. 阿尼玛(anima),男人的女性。不成熟的、被遗弃的女性部分,常常是男性精神世界的古老部分。阿尼姆斯(animus),女人的男性。是女人的内在世界,是女人精神力量的意象。anima和animus潜藏在无意识中,会被投射到他者异性身上。但危险也在这里,不要指望异性他者来具体表现自己身上的另一性别,也不要指望异性他者来补充自己身上的缺失。必须与自身的anima/animus对话。
11. 阿尼玛的两极原型:维纳斯/致命女人;妈妈/妓女;女神/世俗女人。
12. 一旦阿尼姆斯进入意识,它就处在积极的平面上,它就是“逻各斯”。这会给女性带来反思、估量和认识自身的能力。这能让女性具有创造力,同时也能够进入社会。
13. 自性:统一的存在。整体人格的中心不是自我,而是自性。“自性的经验代表着自我的挫败”,它和“认同与自恋性投射”的关系及其密切。在补偿、抵消和矛盾的张力关系当中,自我和自性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荣格称之为自性化进程。【存在主义?】自性化进程会将能量和生活重新锁定在内部,因此会产生内倾的力比多,激活无意识的其他内容,激发价值的倒转。但是,这个内倾——必然会引起矛盾的张力和“自我的受难”——必须也和世界保持着联系,因为自性化不但不排除外在现实和世界,反而还将之包含在内。
14. 对无意识的精神世界来说,无意识是处在时空连续体当中的,空间不再是空间,时间也不再是时间。荣格研究道家学说和易经,对非因果论的“共时性”偶合和非理性与神秘性保持关注,但弗洛伊德不相信这些,还是坚持理性立场。【对无理性、未知和不可知之物敞开胸怀】
15. 荣格认为创造的进程就是往人类灵魂深处潜行,而不是偏离其目标的性冲动“升华”。认为分析工作就是要沉浸于无意识当中,从中抽取隐藏的宝藏,因此,荣格派的实践工作非常注重创造进程,即荣格在自己的生活中用来发现自己内心经历的方式。【无意识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