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怨》经典观后感集
《少妇怨》是一部由托尼·理查德森执导,克莱尔·布鲁姆 / 理查德·伯顿 / 玛丽·乌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妇怨》观后感(一):关于伯顿在这里的表演是否过火
翻译成《愤怒回首》更准确。能说是颜值撑起全片吗?男主女主,男配女配个个青春靓丽,男人们帅得各有千秋,女人们美得让人心动吗?
短评里有人说理查德伯顿是在模仿马龙白兰度,演得太用力,但是没有白兰度那种愤怒的精髓,我觉得说对了一半。
伯顿在早期是不喜欢那个方法派演员培训班出来的演戏方式的,英国传统的舞台剧出来的演员基本是体验派,也就是把角色和自我分割,一旦演戏就要完全入戏,完全把自己变成相应的角色。这样的缺点是角色和演员自我反差太大的话,容易看出演技过火,用力过猛。
《少妇怨》观后感(二):“愤青”一词的诠释
此片是朋友介绍说让我找的,电驴上找到的,看之前看了下网上相关的零星介绍,说,本片的原著堪称世界愤青运动的第一声号角,毕竟“愤青”一词来自该书名。
怀此先入为主的介绍,当看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我跟朋友说,你要看的话肯定会跟你的预期会不一样的,,你应该想看这个是冲着这是一部愤青的电影,愤青一词就出自此电影的原著为由,,但我看了一个小时看到的净是说一个人的心理落差所导致表现出来的语言 行为 思想等的种种,跟我认为印象中的愤青还真是没什么太多关系,,里面所说的跟实指现在概念上愤青的概念相关联的是少之又少,,。。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个电影拍得挺棒的,从心理到表演到镜头的画面和调度什么的都挺棒的。
99分钟的电影结束快结束时,我想说这个电影挺棒的,绝对是一准五颗星极力推荐之作。慢慢的我觉得时代背景 人物性格的形成 故事的发展都在环环相扣之中,让人可理解了。所诠释出来的“愤青”一词虽然更多的表象还是由于本片主角的自己或者他人认为的“生不逢时”而产生的“厌世”情绪,但已不仅仅如此了。
“伙计,你想不想看看什么叫公平?”
“我对公平最感兴趣,不过我不习惯它运用到我头上。”
“谁让你来这个血腥的国家的?”
“我来,是因为在印度我是个被驱逐者,一个贱民。”
《少妇怨》观后感(三):FIFF4丨DAY6《少妇怨》一个渣男的诞生
第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少妇怨》,下面为大家带来场刊团的评价了!Lin819:
渣男变身记,用力过猛的表演。
甜茶♂我:
一个渣男的诞生。
华纳兄弟:
呕,看的我要吐了。
你从未在此:
抛去人物动机和性格设置,其实台词非常的精妙,剧本也十分有节奏。但是导演并没有赋予这个故事一个完美的背景,让演员的表演变成了无病呻吟和泛泛而谈。很多人都夸女主的表演好,但实际上这么大的发挥空间和人物设置,演不好才是这个演员废物。
想变成你:
好聒噪,男主演得太用力过猛,完全没有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的那种共情,这么演,导致感受是邻居吵架的戏码,而且还是不好看,连饭后八卦都懒得说的烂戏。
折戟沉沙:
首先对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因为我根本没有认真观看您的电影。但我还要表达愤怒,因为我不认真看的原因是你的电影实在是让我忍无可忍!
整个故事真的很符合英文标题中的anger,因为整个故事就真的是在莫名其妙的发飙撒泼吵吵闹闹。几个人物的关系——弄不清,他们之间的矛盾——不知道,很多情节的设置——很奇怪,最后的结果——IDKH。
演技也是夸张的要死,音乐也是嘈杂的要死。我之前觉得《黑人奥菲尔》最差......对不起,我错了!《少妇怨》比你还烂!
#FIFF4#无人知晓场刊评分详见——本链接
《少妇怨》观后感(四):伯顿和他的“永恒之爱”布鲁姆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才是理查德伯顿的颜值巅峰,演技也非常精湛,是他50年代的表演巅峰。虽然外貌沧桑了一点,当时的观众认为34岁的伯顿来演一个愤怒小青年实在是有点老了。然而我认为52年《断肠花》时期的那个乖萌纯真,略显稚嫩的伯顿绝对演不出这个味道来。
这部戏里他罕见地不再演面瘫了,肢体语言很丰富,尤其是他说那些欠揍的话时候的表情和动作,和挨了女主那巴掌之后的反应,实在太精彩了。
更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男人挨了耳光之后捂脸的这个反应,他做出来居然一点也不娘,更没有显窝囊。
我觉得他的反应不显娘的原因是他的技巧性处理,那就是第一个动作似乎本能地要捂脸,然而还没有捂上,手就上移到额头,变成了遮挡,是在掩饰他接下来痛苦扭曲的脸和涌出泪光的左眼。
在他被女主挪开捂脸的手之后,缓缓露出的左眼里隐然有稀薄的泪光,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戏里也是罕见的,他基本不演哭戏。
不得不说,阅历,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是好莱坞男演员的一门必修功课,这也是年轻人基本拿不到影帝的原因。
我另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很是严谨,伯顿在里面有多次吹长号的表演,仔细看了一下,手势和音乐节奏完全对的上,就好像真正是他现场吹出来而不是后期配乐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对比之下,国内的影视剧里一到乐器演奏的部分,演员的手势一看就是外行做做样子,节奏完全对不上的,光这一点就显得粗制滥造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部戏里的女主是他的初恋情人,他表达为“永恒之爱”的英国女演员克莱尔布鲁姆,她在这部戏里也是颜值巅峰。后来65年《柏林谍影》里再和伯顿配戏,就有点配不上他的感觉了。
而五六十年代的伯顿喜欢的一直是她这种娇小玲珑的黑发女子,直到七十年代实在对泰勒厌烦了才改换口味喜欢高大的金发女子的。
略讽刺的是,布鲁姆虽然是他的初恋,十七岁那年就和二十三岁的伯顿在一起了。但在他第二年娶了希比尔之后仍然没有离开他,两人保持了七八年的地下情关系,经常在老维克剧院伯顿的私人化妆间里偷情。然而伯顿一直没有娶她,她苦苦等了七八年也无果,只好嫁人了。
本片里她演的正是伯顿的婚外恋情人,算是本色演出。而且职业也完全对的上,她扮演的也是个戏剧演员。
更有趣的是,女主和男主钟情的过程也和三年后伯顿和泰勒钟情的过程一模一样。都是彼此看不顺眼,男人脾气暴躁经常对女人恶声恶气。但突然有一天男人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一面,引起了女人的同情心和连忙,主动去接触安抚男人,然后双方对视擦出火花,一吻定情的。
《少妇怨》观后感(五):“谁忍心抛弃理查德伯顿呢?”
曾经在外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评论伯顿的一部戏剧情没有说服力,不合理的一点在于,“谁忍心抛弃理查德伯顿呢?”忍不住想笑。
是的,伯顿这个人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他的个人魅力总会盖过剧本设定和导演意图里的角色魅力,所以他每次演绿帽子丈夫或者被妻子抛弃的可怜男人总是那么的没有说服力。
尤其是这段戏里,作为妻子的女配居然一狠心抛弃了沉浸在母亲病危的悲伤中,寻求她的陪伴和支持,想找个依靠的理查德伯顿,这合理吗? 尤其是图七,在他请求她留下来时那满怀期待和紧张关注的目光中,她在女主的催促下拒绝了他。当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他的眼球微微转动了一下,里面灼灼的光芒仿佛一下子散了,瞳孔瞬间涣散放空,不知道看向了何方,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在看。
想到了他在日记里写的,他被泰勒气到先是愤怒,继而绝望时的感受,“我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了,视野里只有一片灰色的荒原。”
当他陡然绝望的瞬间,他近乎于失明了,全世界都变成了一片灰白。
他说不出话,甚至生不动气,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他除了扶着扶手,缓慢迟滞地离开,留下一个孤寂落寞的背影,他还能做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 另外,细看图三到图五,他的脸部特写镜头时,你会发现伯顿在演绎悲伤的时候和大多数演员的方式不一样。
他既不蹙眉,也没有凄楚,更没有眼泪。他甚至始终把眉毛挑得高高的,似乎在竭力保持自己的风度和骄傲,在女人面前强撑他的尊严。
尤其是在图五的最后,他甚至有两次似笑非笑的神情,让人觉得他有些可恶。他明明渴求得到怜悯,又不希望被她们看出他的乞求,所以故意做出这种恶劣的姿态,以维系他苦苦支撑的自尊。
同样是扮演可怜,别人是明明白白地展示可怜,他却将他的可怜糅合到讽刺恶劣,外强中干这些复杂矛盾的情绪中去。
比起那些司空见惯,强行惹观众哭的表演方式,他似乎很不屑,他似乎在想,“我这么一个恶劣的人,别人凭什么同情我?”
正如他在74年时对记者所说的那样,“你们尽可以恶意针对我,因为这些都是我该得的。” 他在影片里的个人存在感之所以如此强烈,完全是因为他深深地厌憎自己,这让他的表演看起来与众不同。
有一种伟大的演员,与其说是钻研角色,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不如说是对于人性的了如指掌。只要找出自己的人性与角色的人性的共通之处,演自己就好了。
“我不像奥利弗,演什么角色就能让自己成为什么角色。我只会演我自己,也只会让角色成为我自己。”
这样的演员,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因为需要相当深刻的人生阅历,和相当复杂的人物性格作为基础,才能提炼出金子一样的教科书级别表演。而那些平庸的,浅薄的,全靠导演手把手教的演员是没有办法学去的。
吉尔古德眼里,23岁的伯顿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特殊的能力,执导他的戏无比简单,不操心,那是因为,“你只要指出就好,他就知道如何完成。甚至有时候你根本没有告诉他要做什么,他就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做到最好。”
图片见微博https://m.weibo.cn/5451102301/4275919541500376
《少妇怨》观后感(六):大男人长了娘们嘴;装愤青实际窝囊废!
看了一部愤怒的电影《愤怒的回顾》,越看越生气。很少有一个角色能让人如此讨厌、鄙视,本片的男主人公吉米做到了。吉米是个卖糖的小贩,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自然愤怒不堪。他每天挂着一幅臭脸,不停地对着身边的人叫嚣、挖苦、咒骂,骂人家虚伪,骂人家为富不仁,骂社会不公,骂朋友伪善,他随意羞辱自己的老婆,对她没有一丝温情,甚至老婆怀孕了他也置之不理,逼的老婆回了娘家。
吉米即使这么的讨人厌,却还有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男人、女人像苍蝇一样围着他转。老婆走了,曾被他百般侮辱的老婆的闺蜜竟然马上投怀送抱,跟他同居在了一起!真是贱皮骨头啊!吉米这回有所收敛,看得出他的色厉内荏,虽然嘴巴成天BB,但却只是嘴把式,他其实狗屁能耐都没有。管理市场的官员多次找他麻烦,他也不敢对人家怎么样;一个印度人因为卖货太便宜,被其他小贩挤走,吉米还替他出头找人理论,结果也没人鸟他。吉米这种愤青,说白了就是窝囊废,他的愤怒没有任何用处,只能伤害身边真正爱他的人。这样的人真是可恶至极!
吉米的老婆回娘家后流产了,却对吉米还抱有幻想。她找到了闺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实就是想让人家腾地方。闺蜜识趣的走了,吉米和他老婆竟然和好如初。愿他们两永远相爱,为民除害吧!
吉米的扮演者是理查德·伯顿,就是那个伊丽莎白·泰勒最爱的一任老公。看这部电影我才发现,他们俩真是太像了!尤其是大吼大叫的时候,真是drama queen附体啊!伯顿演的话剧味十足,以现代的标准来看他的表演真是过火到了极点,怪不得他6次提名奥斯卡都未能如愿。
本片导演托尼·理查德森和伯顿一样都是英国人,从事舞台剧、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理查德森曾与著名演员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在1962年结婚,之后于1967年离婚。他们的两个女儿娜塔莎·理查德森(1963——2009)和朱莉·理查德森(1965年出生)都是著名演员。他们离婚是因为法国女演员让娜·莫罗,但两人之后却并未成婚。托尼还喜欢搞同性恋,但他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之前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1991年11月14日,他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终年63岁。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和她的女儿娜塔莎、朱莉。幸好和托尼早早离婚,而没被传染艾滋!朱莉演的《查泰利夫人》非常经典。
《少妇怨》观后感(七):释然的回顾 (私语体影评)
当Jimmy Porter搀扶着重归的妻子走过蒸汽弥漫的铁道天桥时,标示完结的字幕出现于荧幕之上。画外似有一无声的叹息。也许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更适合这部用苦涩作为底色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四个年轻人,他们在青春的顶峰,恰到好处,脱了稚嫩,却还没有世故,不过是开始有了些愤愤不平的样子。理查德.波顿 Richard Burton 饰演的市场糖果小摊贩---Jimmy Porter 态度不羁,好像时刻怀揣着一把利刃,像一头年青的豹子,行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
他出身低微,但受过高等教育;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他傲慢、执拗地昂起骄傲的头颅,内心却游离、孤寂、自卑,好像是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用愤怒去藐视他眼中的不平,他用拳头和无礼去伤害他的爱人。但是当与母亲相处时,他的眼睛却卸去了所有的盔甲,丢掉了所有的利器,湿润而柔软;当他悲伤地倾述自己无助孤独的童年时,他的双眸,哪怕轻轻一碰,都会让暗涌的波澜顷刻汪洋,淹没时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Jimmy Porter这类人是作者对城市的一种想像,确切地说,是城市边缘生活的想像、城市阴暗角落的想像,跟着工业化社会的人性心理,跟“二战”后的心灵幻灭都有关,是经历动乱的一代青年。很难把他们用简单的思维归纳为好人与坏人的哪一列。
Look Back in Anger 舞台剧版1956年上演时,曾轰动了整个剧坛。同年英国新浪潮电影名导托尼·理查德森将它搬上了银幕。犹如苏格兰荒野砾石的理查德.波顿,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全世界最原始、最著名的“愤青”提升到一个令他的同行们都难以触及的高度。他绝不是阿兰德龙那样精致如牧神的男人,他好像从来就没有年轻柔软过,他在雨夜孤寂的背影像是悬崖上一头绝望的狼,他笑得粗犷,冷得如冰。虽然他用愤怒掩住了眼睛,而爱和希望终归要洞穿心房,洞穿所有因背叛带来的失望,洞穿所有孤独无助的夜与黑暗。
英国的电影常带着一种清教的简约,理性与感性的对峙,还有在看似宁静之下的一种“潜”暴力,黑白也好,炫彩也好,所以当我读到你对于这部电影感慨时,心底的涟漪悄然复生。
You grow up quickly, try not to be bitter, embrace opportunity and if you’re lucky you move on and blossom. As to the future we’re all guessing and hoping.
你对我说,“你买了这部电影的碟片,真的令我受宠若惊,希望你不会觉得它太沉重太压抑。I know...sorry!”在你的心里,真的以为我是一个只喜欢粉红爱情故事的那个叫琥珀的女生吗?
不,不是的。在黑暗的梦里醒来的她,也想划一枚火柴用它的微光去照亮记忆的暗夜,告诉自己不要害怕未知的未来,给我所爱的人许一个幸福的前景。
一幕电影,一段心潮
衰老、孤独、背叛、无望的爱还有微小的善良,日复一日地在周遭上演,生活看似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愤怒与悲伤静静浮现。我想之所以我会去想要了解这部沉重且非愉悦的电影,也许其实是更想了然——是什么样的情节让你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能有这样一种欣然承纳眼前命运的态度,能让生命不再有不能承受之重。
谢谢你细心的体贴。当粉红的浪漫逐渐褪色之后,作为生命底色的失落与悲哀却纷约地不请自来。虽然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和感觉,却不能遗忘,无法复原。
谢谢你的真诚。“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世事无常,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实、丰富,来赢取更多的掌声。当他释然地回顾昨日的痛苦,用真诚来回应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自赎了自己,也启迪了他人。
想着某个冬日夜晚,一杯简朴的茶,碧绿的叶子在玻璃后飘摇变形,白色的水汽氤氲了对面那双凝视的眼睛,也氤氲了两颗瞬间回望的心灵。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谁也不曾预想,因为这部暗色的电影,让我们各自的心潮暗涌,在太平洋的北端与南端如潮水般遥遥相应。爱的涓流在寒夜里渐渐温暖了曾经回顾的梦魇。
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ba58b0100yvnr.html
《少妇怨》观后感(八):一部最初被制片人毁掉了的佳作
58年5月,奥利弗在纽约办了一场200人的游船派对,游船在午夜的哈德逊河上巡游时,身穿红色T恤,在甲板上为乐队的奏乐打着拍子的伯顿是最醒目的一个。他这引起了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注意。
他需要为他的剧作《愤怒回首》的电影版寻找一个主角,这是一个名叫吉米波特的愤怒青年,一个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他聪明、紧张、叛逆、愤世嫉俗,却对中产阶级妇女有着强烈的性吸引力。毫无疑问,伯顿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吉米波特。
伯顿一听说这个角色,立即感兴趣了。
奥斯本告诉伯顿,他目前还没有拉到投资,但只要伯顿答应出演,以伯顿的名气,马上就会有人投拍。
伯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伯顿的两个经纪人听说此事之后,认为伯顿太轻率了,甚至认为这部电影将会是一场灾难。
然而当时伯顿着实被吉米这个角色迷住了。他想要重新测试他作为演员的能力范围,这是个不容错过的巨大挑战。 奥斯本果然对圈内宣布,伯顿签约了,这部电影将于9月开拍。这导致中间这四个月伯顿接不到别的工作,甚至菲利普想要作为独立制片人给他拍《科里奥兰纳斯》的电影版,也因此不得不计划流产了。
伯顿因此同时承受了来自经纪人以及养父的压力和怨怼。但他绝不让步。
最终,奥斯本从华纳兄弟公司引入了65万美元的预算,雇佣了英国新浪潮导演托尼理查森执导该片。这是天才编剧+天才导演的组合。
谁也想不到的是,华纳老板杰克华纳派来的知名制片人哈利萨尔茨曼却最终给伯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伯顿的传记作者认为,从48年到现在,十年间,伯顿真正蜕变了,“他脸上胖嘟嘟的婴儿肥已经消失了,那种孩子气的魅力看起来已经被抛弃了。他现在是一个成熟、刚毅、聪明、英俊的男人。具有慷慨豪迈的气质和不可捉摸的危险。”
伯顿认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该片是伯顿的经典之作,英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翘楚。
他写信给菲利普说,“我对整个经历非常满意,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我期待着看我的电影。” 女主角是克莱尔布鲁姆,女配角是玛丽乌尔。伯顿带着希比尔去伦敦的片场之后,同时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第四个女人突然出现在了片场,因为她实在熬不住对他的刻骨思念。她是苏珊斯特拉斯博格,她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见到他了。
当苏珊兴高采烈地扑进他的怀里,和他进行一场热烈的长吻时,化妆间的门突然被推开了,布鲁姆出现在门口。
愣怔片刻,她大骂,“你们,混蛋,给我滚!”然后掉头跑掉了。
这场意外,让他同时失去了布鲁姆和苏珊。
布鲁姆这次离开他之后,再也没有回头,很快嫁给了罗德斯泰格尔,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初恋情人,他在遇到泰勒之前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个打击。
下一个打击接踵而至。作为加拿大人的萨尔茨曼不能理解这个英国电影,他认为将会失败。为了维护他在美国的声誉,他竟然在首映之前就开始唱衰它,将矛头全部对准了伯顿。
他对记者说,“伯顿不是第一第二的角色人选,我一直在努力对抗对伯顿的选择。把这个角色交给伯顿是个巨大的错误,他看起来太老了。”
美国记者把他的话报道出来之后,英国记者也开始跟风,一起唱衰。
当萨尔茨曼在华纳的放映室里给杰克华纳审阅这部电影时,华纳也被他灌输了这些概念,以至于才看了五分钟就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
萨尔茨曼回答,“英语。”
华纳说,“这是美国。”然后走出了放映室。
他告诉宣传人员,不要在这部电影上浪费宣传资源了。
伯顿非常恐慌,他不顾一切地试图挽救,他在发布会上说,“这部电影有性方面的信息,性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冲动和驱动力。”
然而继这部电影在美国因为媒体和影评人的恶评影响下票房失利之后,甚至英国的影评人也纷纷说33岁的伯顿太老了,不适合演愤怒青年。他们让普通观众不去买票,让这部优秀的电影票房惨败。
这似乎又印证了萨尔茨曼的先见之明——看,我说伯顿不行果然他就是个票房毒药吧? 在英美两国票房全部失利之后,伯顿还受到了萨尔茨曼的当面斥责和怪罪。他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伯顿身上,让伯顿背黑锅。
杰克华纳认为伯顿是个赔钱货,根本不可能在电影方面取得成功。他下令雪藏伯顿,不再给他任何的宣传。
这是伯顿在好莱坞职业生涯的低潮期,又被公司雪藏,他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这部他满心期待的优秀作品,不但在拍摄过程中他失去了他心爱的女人,在上映前后又让他遭受了大量的侮辱和污蔑,最后他的电影事业也被连累了,这个跟头跌得他头破血流,但他无处诉苦,只能默默吞咽。
伯顿后来回忆说,这件事让当时的他“伤心欲绝。”
能让他亲口承认的痛苦,那必然是真实存在,而且只会比他说的更为严重。如果不是60年时的《卡米洛特》让他自救成功,真不知道他会沦落到什么地步。 时间最终证明了真相,还给伯顿一个迟到了的公道,虽然他已经看不到了。
《少妇怨》观后感(九):“女人总会向理查德伯顿无条件投降”
初看理查德伯顿的几部电影,都是他在60年代以后拍的,感觉他太严肃威严,每次和女主角有吻戏的时候都一点也没有暧昧的感觉。那时候我以为他不会笑,也演不了风流的角色,甚至以为他在生活中也是很冷情的一个人。
所以当我发现他在现实中不但艳遇无数,还花心滥情,男女通吃的时候真是太震惊了,很难想象有这样一张脸,这样一双眼睛的男人竟然会是个女星杀手,性解放的先驱。
不过我也渐渐弄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容易吸引女人了。泰勒说,“女人总会向理查德伯顿无条件投降,连句气话都不敢说。”这说明他的雄性魅力的确容易征服女人,这不需要如何懂浪漫如何甜言蜜语。
再者就是,“他身上有一种没有妈妈的孩子的那种,可怜而软弱气息”,“有一种满面愁容的美”。不得不说,二三十岁时的他眼神里的确有一种纯真的,脆弱的,渴望得到母亲抚慰的,一种孤儿的情绪。
比如这部戏里的女主克莱尔布鲁姆(现实中他的初恋情人),女配玛丽乌尔(现实中他的露水情人)对他都是满满的母性之爱,各种温柔抚慰,把他当孩子一样。
他趴伏在她们的膝头或者肩头的时候,竟有一种孤苦无依的感觉。能够把男性的阳刚美和孤儿的脆弱美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的人,真是少见。
我感觉,这并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现实中他确实是这样的人,无论是坚强还是忧郁,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总能轻易地打动女人的心。
和克莱尔布鲁姆这种纯真感虽然在他四十几岁之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越发醇厚之下渐渐淡去了,但他只要和泰勒演感情戏,那眼中的深情款款,那种仿佛全天下都不再在他眼中,他的眼中只有她的感觉,每每都是那么地动人。
他并不是完全不会演感情戏,只是他在彻底爱上一个女人,不会再分心去爱别人之后,他只会真情流露,真正用心地在电影里对她示爱。对其他的女演员,他就再也不会有遇到泰勒之前的,可以随随便便爱上,或者假装自己爱上的那种感觉了。
这也是他在65年《柏林谍影》,68年《血染雪山堡》再次和克莱尔布鲁姆,和玛丽乌尔演感情戏,却再也没有《愤怒回首》里这么真情流露的缘故了。
和玛丽乌尔在59年之前,他的电影表演没有多大魅力,感觉就是个比较平面的没有什么个人特色和魅力的小青年。从这部戏开始,他身上那种让我所熟悉的,也就是后来他被大众所知的那种叫做“理查德伯顿”的味道突然出来了,他的表演变得特别有层次感,张力十足了。
究竟是大导演托尼理查森的调教,还是他渐渐从英国演员传统的“体验派”表演方式转为“方法派”表演方式了?
之所以让我感觉他现在真正像后来的那个他了,恰恰是因为他在这部戏里开始试着把自我融入角色,更有本性流露和真实情感了。
于是,他本性里一直没有暴露于人前的,那压抑了太久的刻薄,愤怒,乖张,冷漠的一面借着这个言语恶毒的渣男丈夫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个角色身上挥之不去的厌女症和他那对女人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同时也属于渣男诱惑的一种,也恰好和他后来在书信里说“我太傲慢,不相信爱情”,“我一般对女人很不好,通常很蔑视她们”形成了印证。
《少妇怨》观后感(十):如何做到一面颓废一面愤世嫉俗
68年出生的美国摇滚歌手约翰格兰特在他的歌曲《GMF》里这样写道,“有一半的时间我觉得我出现在某部电影里,我扮演的当然是失败者。我不知道他们会让谁来扮演我,也许他们会挖出理查德伯顿的尸体。”
没错,无论是亚历克利马斯还是乔治教授,都是生活中或者职业中的失败者,偏偏这两个角色是伯顿最伟大的角色,所以银幕上的他很容易给观众留下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一个字,颓。
伯顿在很多电影里备受批评的一点就是“缺乏感情”,因为他经常面无表情,僵硬呆滞。这与他在舞台上最为人所称道的“男子汉的阳刚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觉得,可能这是因为演现代戏不能像他在古典戏剧的舞台上扮演的国王和王子那样,“将我带去一个幻想的国度”。既然没办法幻想,那么他就只会演现实中的自己了。
看现实中他的那些照片,在我的手机图库2000多张的库存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生活照是闷闷不乐的样子。至于感情?不存在的,就是颓,各式各样的颓。
他能把颓这种情绪演出千变万化的效果。不但体现在那些悲剧角色里,甚至在《愤怒回首》里的吉米这个暴躁的愤怒青年身上,也挥之不去这股子颓废,颓丧的气息。
多么有趣的一个人,多么有趣的一个演员。 他说他之所以很容易感到厌倦和苦闷,那是因为生活太大,太容易让人感到彷徨,继而迷失自我。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不会持续太久。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在现在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黑暗的日子里,我们都可能跌回最初的混沌中。”
其实他的性情和情绪也构成了他的戏剧直觉之一,而他的戏剧直觉恰恰被认为是他的表演天赋的最直接体现。
他虽然可以在生活中轻而易举,惟妙惟肖地模仿他人,但真正的演出之后,他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演。这也是他经常因为对角色的解读和导演不一致,继而产生矛盾纠纷的原因了。
他在表演艺术方面有着相当的固执,虽然在电影里会为了钱折腰,不得不屈从于导演的指挥。但到了舞台上,他的固执会达到惊人的地步。
他要么干脆和导演闹翻,退出剧组;要么因为不好闹翻,而沮丧痛苦到一个人躲在化妆间里哭泣。
他曾经无比渴望扮演哈姆雷特,甚至为此放弃了他在好莱坞烈火烹油的大好前途和百万美元的合同,回到老维克领着45英镑的微薄周薪,演这个莎士比亚作品里最伟大的角色。
但到了64年,他对扮演这位丹麦王子也厌倦了,“纠结于冗长琐事,厌恶连篇累牍的引语,让我不由得对现在的哈姆雷特心生排斥。”
实际上,这个让他厌倦排斥的哈姆雷特,不正是他自己吗?正因为哈姆雷特的诸多特质和他惊人地吻合,才让一贯厌憎自己的他连带这个角色也厌憎上了吧。 67年在罗斯柴尔德家的城堡宴会上,女主人玛丽一直在宾客之中寻找伯顿,因为“有太多人想听他那迷人的声音。”
伯顿把自己藏在一群人中间喝酒,最后被她找到时,他无奈地应了一声,“没错,你找的就是我,北欧王子哈姆雷特。”
我猜想,他的左侧嘴角一定会向上微微一挑,做出一个嘲讽式的笑容。
正如《灵欲春宵》里他站在夜幕中的酒吧门口,目送着和他吵架过后的玛莎愤然开车离去,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夜色中的时候,嘴角挑起的那个讽笑。
这种笑容早在56年的老维克舞台上,他在《奥赛罗》里和他的配角约翰内维尔每天轮换着演奥赛罗和伊阿古的时候,就经常出现了。
肯尼斯泰南这样描述伯顿的伊阿古: “公开表达情感显然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非但不外向,反而毫不浪漫、性格内敛。如果需要与其他演员演感情戏时,嘴唇轻蔑一撇的动作便出卖了他……理查德伯顿总是有所保留,谁要是无礼入侵,就会遭到制裁。体内流淌着的威尔士血液与神秘感交织共融,让他生性孤独。” 所以,回到开头,他的表演为什么会缺乏感情?因为他这个人其实对于感情的公开表达就是不擅长的。
正如他明明吸引了万千女性,是一个时代的著名诱惑者,但他从来不会有诱惑的表情和眼神流露出来,银幕上的他看起来总是禁欲的,生活照里也是如此。
他说,他很难对于他人的痛苦表达出他的同情之情来。
这绝非他自私冷漠,相反他比正常人更脆弱,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他在乎的人如果有五分痛苦,他看在眼里,心中就会有十分的痛苦。这让他恐惧,做噩梦,冷汗淋漓,满脑子里都是疯狂和绝望。
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前的不耐烦,人后的默默写日记,默默地喝闷酒。 我以前是不相信星座这种东西的,但他的表现真让我不得不信了,他真是个千足金的纯天蝎。
65年《柏林谍影》拍摄花絮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