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1-06-03 15:49:27  热度: 407℃ 

点击全文阅读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是一本由翁启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读后感(一):好书推荐

一本全球视野的大历史,结合各种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描述了人类文明之初的全景画卷。 汤因比曾说,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该书既有全球性视野,又有翔实有趣的历史细节,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读后感(二):好书推荐

从全球的角度和广阔视野看待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近十年来,史学界、国学界、人类学界难得的系统的、有力度的大作。建议对人类学、史学、国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逐字阅览。

以前的国学、历史,着重介绍中国、希腊罗马各自的历史演进,很少有相互对照关联地研究。以前的史学很多靠文献记载,有太多主观性,以前考古学有文化物证,却缺少与血缘种族的绝对客观对应。读完这本书,一切都迎刃而解。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读后感(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球史下看中国》起笔于一位历史爱好者,而且仅仅书写了第一卷,似乎在林林总总的以历史为素材的书籍中,并不看好。不过,这只是表象,如果你精读《全球史下看中国》,不难发现作者的构思足以打破了读者对历史的陈见,引领读者去思考我们当初出发的初衷,从而感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色、继往开来,成为堪当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繁荣的时代操手。 长期以来,我们获取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教科书。历史教科书虽然能为读者提供基本脉络,但是忽视历史细节的刻画,使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中考、高考等应试教育划上句号时,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基本定格了,只有粗线条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不仅趣味尽失,而且徒增记忆的烦恼。《全球史下看中国》第一卷的文字聚焦于人类的童年,在追忆过程中无论流下汗水还是泪水,都足以让读者发现生命原来是偶然中的必然,围绕人性的争斗从来都没有停歇过,正如基因般强大,延续了上下五千年。 如果说通过教科书学习历史是刻舟求剑的做法,那么流行的历史读物总是能让读者误入歧途,字里行间所宣扬的阴谋与邪恶,令读者不寒而栗。涉世未深的读者在阅读此类作品时,很有代入感,很为主角光环所折服,但剑走偏锋的写作方法只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解与亵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全球史下看中国》摒弃了是非不分的格调,赋予了正本清源的责任。 学习中国史,我们既骄傲又沮丧。骄傲的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度,始终保持着血统的高贵与统一,沮丧的是我们接触近现代史,发现中国在经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后,已经老态龙钟、活力全无。于是,我们归因于个别当权者的胡作非为,却不知道其患病已久,正因为我们失去了对世界的观照与交流,使自己不知不觉被世界所抛弃、所驱逐。 有鉴于此,学习历史要切忌两类情绪:自大与自卑。它会让我们模糊了双眼,以片面代替全面,以孤立代替联系,让静止代替运动。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抑亦国家,都需要保持开放的视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演化与进化是一对极易混淆的词语,但演化的含义更丰富,涵盖进化与退化两方面。人的基因会突变,国家与民族的基因同理,当其与周边生存环境不再适应时,它就会急中生智、慌不择路。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在时空中追溯,作为主体的人都是由猿人所变,只不过他们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有了非标准答案。 文明与文化也是一对极易混淆的词语,但文化的适用性更强大,包括一切与人类有关的生活现象。人与社会的互动,是历史的生成器。《全球史下看中国》关注的历史涵盖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发源。虽然对于当代人有些乏味,但是所取材的史前神话传说与现代考古,相互验证的方法还是值得一提的。 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昨天,就注定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开创明天。表面上看,作者只是穷尽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的星球曾经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哪儿来,但实质上,作者旨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激发开创与书写明天的信心,使华夏儿女始终保持着开放心态,在全球化浪潮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全球史下看中国 第一卷:从人类演化到四大河文明》读后感(四):全球史是一个从过去铺展到未来的舞台,谁会是铁打的主演?

文/清洛

全球史是个舞台,所有的文明不过是一些演员。全球史是一卷从过去铺展到未来的舞台,文明之间的对手戏不断上演,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传承接递,成就了人类文明这部伟大的戏剧史诗。

每个文明的一生,都扮演着好几个角色,或长或短,或完整或残缺。中华民族文明的过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代、近代与现代。

古代时期,它最初是婴孩,它和黑猩猩一族生活在非洲大陆的森林里。后来,它走出了舒适的生活圈,成为了人类最早的祖先,我们称呼它“南方古猿”。然后,在不断地锻炼中,一些南方古猿从攀爬学会了直立行走,身体渐渐强壮,脑袋也灵光了不少。

后来的某一天,它学会了制造和保存工具,这小小的举动,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旧石器”时代踏上历史的舞台。

成为“能人”的他们没有停止进步的脚步,它的脚步越来越稳,成为了“直立人”。在中国,他们生活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和北京;在非洲,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匠人”,经过不断地努力与自然选择,它成功进化成了“智人”,也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它为了更好的生存,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在地球上迁移,与它不同的人种进行结合繁衍。为了能吃到更多更好的食物,他们定居在某地,不仅驯化的小麦,还改进了手中的石器,成功的开始了“中石器时代”的表演。

敢于开拓的它进行了农耕的尝试,开启了伟大的农业革命时代。它驯化了越来越多种类的农作物,把他们从野草变成粮食。它还驯养了家畜,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培育出我们现在每天都会吃到的水稻、粟与黍。伴随着农业革命而来的是陶器与磨制石器的普及,加上农牧业的出现,它也把“新石器时代”的剧情正式展开了。

冶金术的出现并没有抵消刀耕火种对土地的伤害,一些部落因此变为荒丘,这也是为何今日会大力宣传“禁烧秸秆”,我们要学会吸取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

的从“刀耕火种”到“灌溉农业”,从迁移到定居。各个大洲的大河流域吸引了它的注意力,从而发展出了许多灿烂的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诞生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给人类留下了震撼世界的金字塔遗迹;印度河、多瑙河、第夷伯河都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但是这些辉煌的上古历史却难逃剧变。

而黄河长江辽河流域诞生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赤胆忠心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直至今日。

鲁迅先生曾说:“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革命。”我想,正是有了革命,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

人之所以能够与猴子、猩猩区别开来,正是因为我们在无时不刻地进化、在开拓。从全球史的进程来看,守旧和停滞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主旋律,革命创新才是时代发展的脉搏。

就算我们止步不前,时代的浪潮也会拍打我们前进,这便是改革的意义,不固于糟粕,不桎梏创新。唯有你我,唯有中华文明的各民族一起,肩负使命共同努力,在改革中求生存图发展,才共绘美丽中国蓝图。

全球史是个舞台,多少文明历阶而上,多少文明谢幕退场,唯有中华文明贯穿了它的始终。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谁能稳固自己的主演地位呢?我想,是能够适应这个舞台的那一位。

唯有保持初心,紧紧抓住民族文化里的精华,在传承它的过程中,持有开拓创新的心态,勇于进取。这样,才能不被历史的洪流卷入泥沙,只剩下被翻过去的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