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读后感精选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是一本由张邦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读后感(一):催眠术真的“科学”或“反科学”或“不科学”吗?
在本书序言作者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一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论述:上述的学者往往忽略无论灵学、催眠术,在当时都宣称是最先进的“科学”,是超越现有科学的新兴领域,并得到严复(1854-1921)之认可。这显示近代西方的“科学”概念,以及近代中国所引进的西方“科学”,并非单纯地属于实证科学,而是具有更复杂、多元的内涵;换言之,“科学”作为一种知识范畴,在从西方经日本传译至中国的过程中,一直是多元、模糊、游移的,并与宗教、经济活动交织互动。而且在论争发生的近百年之后,今日与灵学相关的一些活动,并未销声匿迹,不但鬼神的信仰、灵媒、扶乩等继续存在,催眠术也仍是一项令人着迷的“技艺”。
今天以为的“科学”就真的那么普世?所谓“科学”,或许也是有其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读读达恩顿那本写催眠术的,也会看到更为丰富的人们以“科学”名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五花八门的方式。
张邦彦这本,也通过“催眠术”这一观察视角,重新回到近代中国各种运动思潮GM的现场,来理解身在其中的人们的心里危机与诉求。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读后感(二):有趣的催眠术
最近在读同事们热议的一本书,书名是《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作者是台湾张邦彦,他毕业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为台大医院住院医师,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研究方向很广主要有心理科学史、医疗史、东亚近现代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等等
我们来看一看本书封面:站立着的施术者打着领带穿着黑白西服,手指挥出了白色音符作为指令,而覆盖土黄被子之医患已然进入亦醒亦梦的状态;墨绿色做为大底色,给人以深沉凝重之感,黄色螺旋则加重了眩晕质感
近代中国,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也就是1840年开始,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时期,更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一段历史时期。此时期
催眠术是什么?一般催眠术是指在自己主动要求下由催眠师或专业医生采用某中刺激手段引起的睡眠状态,是由视觉,或听觉,或触觉而引发的。此时的睡眠状态与普通睡眠是不同的,此时是一种梦幻状态,或恍惚状态。它是只引起大脑皮层不完全抑制,此时患者集中在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较容易接受暗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常见的有以下种类:1:施术者分:自我催眠和他人催眠;2:按暗示条件分: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3:按意识状态来分:觉醒时催眠和睡眠时催眠;4:按催眠程度分:浅度催眠,中度催眠和深度催眠;5:按催眠对象来分:人的催眠和动物催眠;6:按距离来分:近体催眠和远离催眠。
而大众与学界对催眠术的兴趣时至今日有增无减,早在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更被赋予了时代任务,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
被较为广泛运用到了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而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揭露了某部分催眠术的面目,同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索,引导我们去探讨广阔而玄妙的世界。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读后感(三):《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历史
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眼里,催眠术往往是与迷信和伪科学混为一谈的,或者说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但这本书从大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发展情况。
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刚写完近代历史相关论文的人,书中很多内容让我想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对科学的种种向往。其实在18世纪后期开始,在每个经历巨变的国家和社会,都有兴起对新兴技术的狂热,就像法国和中国,这本书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催眠史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随着通商口岸、维新运动,催眠术也作为启蒙人心的大众科学被引入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创办催眠讲习所、创作催眠革命小说,蔡元培等人甚至还认为催眠书可以用到革命暗杀行动,这些都是表面上的近代史没有告诉我们的,但也显示出了催眠术在历史进程中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书里面还有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点,就是关于中国的灵学研究,这本书并没有像以前的研究者一样,把灵学争议聚焦在“上海灵学会”与五四知识分子之间的反迷信斗争,像是从早期的心灵书籍把催眠术引进中国时,除了开启民智、破除迷信,也传入了许多关于“灵魂、天心”等有超越色彩的观念,再到20世纪催眠学会对心灵学的延续、到学院派心理学家受到欧美影响,对实验心理学的洗礼,是通过催眠术、灵学与心理学三者关系的变动,考察了19世纪末期以来心理知识分化的轨迹,不仅从科学精英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对实证知识的考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硕士论文,是从大众科学的角度,构架了一段近代中国催眠术发展的历史。他先从大众科学的角度回顾了催眠术在欧美与东亚的历程与流变,又关注到了催眠术如何参与到塑造大众日常生活,催眠术既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也引起了疑虑甚至恐慌。
书中还通过介绍有组织化的催眠术活动,呈现了大众对建构现代精神科学的尝试,还从心里的角度探讨了清末以来,催眠术与灵学、心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样貌。将催眠术融入中国近代的科学史研究,这是我觉得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
时至今日,人们也并没有放弃对心灵能力的探索,也没有摆脱科学的争议,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空视野,从大众的精神科学史展开讨论,也是对大众和科学人口的一次新的界限划分与知识分化,因此这本书的关键,也并不在于已经成熟的那些学科建制,而是对大众科学、知识建构与自我塑造的全新的讨论。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读后感(四):传统文化符号与科学传播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是近期读到的一本有意思的关于社会信息传播、心理史学作品。原是张邦彦在科技与社会专业读研时候的硕士论文,因其“主题有趣,内容充实,又符合学术规范”,导师帮助修改扩充,得以出版。论文扩写成书,也很常见,研究微观历史的王笛有一本《袍哥》,就是在当年沈宝媛的一篇田野调查论文的基础上扩写而来,极为精彩。本书主要讨论催眠术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普罗大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历史上不同人物立场下对待催眠术的态度,如果想要具体探讨催眠技术,恐怕要失望,然而做为社会学文著,确系资料丰富、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我仅只有一次体验催眠的经历,是大学心理课老师在课堂上施展“催眠术”,记忆颇深。印象中要求我们闭上眼睛,先是从脚趾端开始放松,直到全身肌肉松弛,然后放空思绪,尽量保持脑中不带任何杂念,此时音乐起来,被要求想象万里晴空的草原,草原中有一所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枚苹果,凝视脑海中这枚苹果,思考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为全过程,一套完成,由于好奇心旺盛,激动多于宁静,我想多半是没有进入到被催眠的状态。催眠术是借助于外界一些手段,使被催眠者达到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精神松弛,失去警戒心理,潜意识暴露,施术者通过暗示等方式,对被催眠者的意识进行干涉。这种能够不通过交流而改变一个人想法或探知其隐秘的技术,天然具备与神秘学相勾连的特性。
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法国,维也纳医师梅斯梅尔宣称发现了“动物磁力”的奥秘,通过磁性催眠可以调整人体的磁场,从而达到治病健体的效果。催眠术理论逐步由法国扩张到欧洲大陆,传至日本,日本对于这项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催眠比喻为禅修等体验,由于东亚文化的共同性,再加上20世纪初我国旅居、留学日本人数激增,就将这催眠术带回国内,很快引发风潮。仔细观察,磁场理论在经过日式本土化改造后,与我们传统的阴阳平衡、气血理论在理论结构上颇具相似之处,意味着催眠概念会相对容易的传入国内。
所谓阴阳,在我国传统认知中,万事万物均由阴阳构成,阴阳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被归为阳性者具备升举、热烈、外向的特征,被归为阴性者则具有下降、静谧、内向的特征,如太阳和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但阴阳虽然是相反的性质,但是又互不可离,如男人和女人。无论阴阳,不能太过,太过失去平衡,就会出现问题,之于人体,那么就会生病。直至今日,阴阳平衡理论还是生活中常常引用的概念,只不过我们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其存在,比如国人对于“补阳”的痴迷。而气的理论,认为世界存在看不见的气,正是由于气的存在、推动、维持作用,才能够进行正常运转。大家常开玩笑说某人“虚了”,在传统理论框架下,存在阴虚、阳虚、气虚三种状态。
催眠术的磁场理论,平衡理论,很容易就嵌套进传统理论,书中提到1905年《申报》中的一则广告,“长命洋行的疗病神带》。电带号称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从身体羸瘦、小便不利到伤寒、结核。广告中的主张就是”世界中的物质无不带有自然电气,而人体的精神气血亦有赖电气维持,透过电带由外而内补充、调解人体电气,即能够增进健康。“这和气血理论简直如出一辙。
传统符号的象征力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互联网前段时间流行的内脏休息时间表,旨在告诫要早点休息,还是借用了脏器子午流注理论,缺啥吃啥,吃啥补啥,可追寻到象形药理学。
一个新概念的传播,还离不开媒介,各类报刊杂志、小说故事,不仅在上个世纪初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在也为我们理解“催眠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催眠术的表演表演性质为其带来另外一个魔力,眼见为实。但是操作催眠术者,不一定是具备专业心理培训资格的,魔术、神秘术、气功、心理治疗、灵魂学说混杂在一起,都有可能借助催眠术的外形,而阐述自己的理论,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催眠术的不同态度,反应到极端就是迷信和恐惧。
正确的看待概念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绝对化的将一个问题一分为二,即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传统,也是作者想要梳理的结论。概念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普及化,普及意味着稀释和再加工,反过来通过普遍地实践,对于概念进行补充和检验,普罗大众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一个不断丰富者,哪怕是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