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那些年的欧洲
这是我看的茨威格的第一本书,之前有翻开过他的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人类群星闪耀时》,看了一部分不记得为什么原因搁置了!这本600多页的书是茨威格的回忆录,又有茨威格自传的成分!这又是一本看完令我掩卷叹息的书。这本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四十年,涵盖了茨威格一生(这书写完后两年茨威格在美洲和妻子因为这混乱的世界双双自杀)。第一次大战前的欧洲世界,正稳步迈向现代,当时的欧洲人朝气蓬勃却也有固执死板的一面。但在茨威格的回忆里,那个时代欧洲还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充满自由的世界。一战在作者眼中也只是一些政客和帝王的私欲而煽动的战争。作家朋友们也好,平民百姓也罢,都是被一时的爱国热情上脑而被利用。茨威格觉得在一战时期,欧洲各国人民都还是善良友爱的。但对一战善后的欠妥和法西斯疯狂的肆虐和民族情绪的煽动,使得欧洲人民之间充满了敌意!
茨威格这本回忆录不仅仅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历史的回顾,更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思考:人性和世界!他对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洞见。但他就像“耶利米”一样,沉浸于自己的洞见所带来的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
这本书,也让我见识了茨威格的交游之广,那个时代的欧洲名流和文豪,鲜有茨威格不认识的。甚至都能直接给已经成为意大利最高领导人的墨索里尼去信提要求并得到允诺。
这敏感睿智而又对欧洲世界充满感情的人呵,就像梁漱溟的父亲一般,在充满了“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深深疑问中自我结束了生命!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昨日的世界
在飞机上读完这本厚厚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作者茨威格,以个人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从十九世纪末至1940年那半个世纪欧洲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历史。茨威格出身于奥地利富裕的犹太贵族,凭借优秀的教育和过人的天赋,他年少成名,接触到几乎整个欧洲的文艺大师。他经历了一战前欧洲大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憧憬着世界大同的人类美好未来。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的宁静,也打破了茨威格的梦想。一战后,奥地利帝国被分割,德国无奈接受苛刻的凡尔赛条约。人类在经历蓬勃的发展之后迎来的却是道德的沦丧和历史的倒退,一战给欧洲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伤痛,还有历史的反思。然而,就当大家都以为这个教训足够沉重的时候,所谓的和平仅仅持续了不到十年,更加疯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茨威格,作为一个出生在奥地利的讲德语的德意志人,同时又是一个犹太人,他的矛盾身份和不幸的时代,注定了他漂泊的一生。在战争中他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被迫跟家乡和亲人分离,他的作品在母语地区被禁止,他的一生有一半时间在别的国家寄居流浪。但他心中一直怀着对未来和平的向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茨威格用笔下的文字坚持着属于他自己的战斗。虽然在最后,他在绝望中放弃了生命,但他的作品,在几十年后依然带给人震撼,提醒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曾经的历史。
此刻,飞机开始下降了,我正在跨越巍巍秦岭,而我的思绪也从书中的70年前回到现实,这种空间和时间的穿梭让人产生奇妙的感觉,仿佛一切从未来过,又仿佛一切从未离开。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让人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与历史对话,与世界面谈。感谢茨威格让我看到昨日的世界,今日的世界也终将成为昨日,但文学永存。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他的一生
在没有阅读这本自传之前,我对茨威格的印象流于表面。事实证明,对于还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我们总是缺乏了解。(这是一句废话)
我当然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也记得在语文课本上有他的名字,但他从未以如何鲜活而深刻地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分明可以感觉到,他就坐在我的对面,向我娓娓道来他这漫长的一生。
他的嗓音沉稳而有力,从乐观积极的少年时代,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飘零的中年和老年时代。整个世界的变换,贯穿在他的一生之中。他那么接近历史的真相。他曾经站在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上的人物的身边,他们曾经错身而过。
像我这样承平世代的人,是很难理解他的情感。但是我尽力通过文字,通过一字一句的阅读,去接近他,去感受他想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当我读到书的中间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想要给我们一个答案,或者说给读者一个立场。但他好像并没有,他只是说着那些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情。
阅读中,我数次流泪。以至于看完,回想的时候,我只记得了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精神力量,在告诉未来的人类,一定要走下去啊。因为我无法继续这段旅程,那请用你们的眼睛让我看看这未来的世界,是否和现在的大有不同!
之前,听到一个观点。关于人类。为什么不能说,我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也是未来的。“我”为什么不能是未来。我其实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只觉得震撼。也许茨威格就是那个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吧。
有时候,即使看到了希望,也没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因为人就是这么脆弱的呀。只是等不了,觉得等不到了。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欧洲文化衰亡的见证者——谱写悲剧的悲剧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一个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的不幸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祖国奥地利沦亡和欧洲陷入战争的沼泽后,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昨日的世界》不仅是他的自传,还讲述了他的视角下的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整个欧洲的文学、思想、政治的发展简史。作为曾给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名人写过传记的作家,茨威格在这本书中相较于对自己的描写,对他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关注反倒更加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作为在德语文学界声名鹊起的作家,茨威格在欧洲不费力地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名人学者、诗人、音乐家、画家等等,有著名的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等等。他作为一个犹太裔德语作家,在当时颇有影响,墨索里尼是他的忠实粉丝,希特勒政府封禁了他的所有作品却又妥协地让他的歌剧在纳粹德国公演。
茨威格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希望成为一个世界公民,希望欧洲能够成为共同体,迎来长久的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繁荣景象让那一代欧洲人难以忘怀,在茨威格的字里行间里充盈着那种自豪感和美好而又虚幻的希冀。可惜战争终究还是粉碎了欧洲人的幻想。“在那个和平的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
饱尝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折磨的人,自然更容易感受到和平时代的繁荣和美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短暂和平,给居住在萨尔茨堡的茨威格带来了一生中最成功、最幸福、最受人尊敬、最自由自在的一段日子。这就使他之后面临希特勒的恐怖阴霾时,悲怆和屈辱得更加鲜明和强烈。
如茨威格自己所述,他擅写悲剧且乐于描写悲剧人物。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最瞩目的英雄当属阿喀琉斯,茨威格却着重写忒修斯,为这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谱写赞歌。他的悲剧手法也用在了他的自传里,他写自己光辉的青年时代,功成名就的中年时代,正是为了写自己被追逐、被驱赶的晚年时代。他写一个时代,就完全融入那个时代的情绪当中,不掺杂马后炮式的懊悔和惋惜。比如张伯伦的慕尼黑之行给英国上下带来了那短暂、虚假的两三天对保卫住和平的喜悦,他直言“伟大的希望之光幻灭了,但它曾照亮过一两天时间,温暖过我们的心。我不能、也不想忘掉那一两天。“
不过相较于茨威格对他的友人们和当时社会文化的描写,他对自己的生活的描写似乎没有面面俱到。全书中关于他的婚姻竟然只是草草地提到了两次。如果没有那两个小小的段落,从这本书的正文中想必无法得出关于茨威格婚姻状况的任何结论。当然,茨威格对于自己思想的变化交代的是比较清晰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肯跟随民粹主义者去煽动仇恨、赞扬战争,反而坚定地进行反战宣传。他喜欢悲剧胜过喜剧。他对自己的著作在德语世界广受欢迎感到无比自豪,但对外却保持谦卑、低调。他毫不吝啬地赞扬同时代的那些大师,弗洛伊德、罗曼·罗兰等,并且对他们的思想常常提及。
斯蒂芬·茨威格擅写悲剧、乐写悲剧,就连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幕幕带有悲剧性色彩的戏剧。可以说,茨威格忧郁的气质,笼罩着他的作品和他自身。但是这种气质,由他颇高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作为颜料,最终描摹出的,是一个沉稳和高贵的思想家形象。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五):穿越人海只为与你相拥
适合深夜睡前阅读,静静的,慢慢的看,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可以让心境瞬间沉静下来。
如果一个月只能看一本书,或一年只能看一本书,我一定会选这本。
自拍封面
这本书是茨威格的回忆录,讲述他的记忆,感受。这是本让我感性爆发的书。作者的描述,牵动着我的神经。通过作者的视角,我看到了自己从未曾注意过的,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这本回忆录不是以真实记忆为主,更多是对感受的描写。年轻时作者自己独自一个人外出,租住小的公寓,是怎样的感受和心境。年老后,被迫旅居英国租住小的公寓,又是何种心境。
在书中,作者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伟人,他看罗丹做雕塑,与弗洛伊德交谈。这种经历,让人心生向往。
手绘读书笔记
最后一章,作者描述二战开始,他的祖国不复存在,他成了一个无国籍的人,我突然能理解为何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在看这段时,耳旁听的是DJ版歌曲【世间美好和你环环相扣】,突然心中涌出一种莫名的触动。听着那句女声版“穿越人海只为与你相拥”,再看作者描写他的母亲一个人病死在故土,犹太人被驱逐杀害,曾经体面的商人,教授,尊严丧失,流离失所,只为寻觅一处栖身之地。无法形容的情感流动,在那一刻异常的汹涌。
作者说在战争未曾开始的年代,出国不需要繁琐的程序,想走就走,曾经他的梦想是做世界公民,而两次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感叹他过早的逝去,如果再坚持几年,就能够在胜利,和平的新世纪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部分书摘:
1、P007 好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去的一切从不眷恋……。从自己的一生中被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的。
2、P194 ……即看到了世间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诀窍:全神贯注,不仅思想高度集中,而且要集中全身精力。每一个艺术家都把自己置之度外,忘却周围整个世界。
阅读时间:2020年8月
阅读时长:18小时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