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感精选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是一本由李培林 / [俄]戈尔什科夫(M.K.Gorshkov)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感(一):论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
为什么是俄罗斯?首先: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人口众多且版图广阔的国家。中国有14亿多人口,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人口约1.5亿,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从经济层面看,中国过去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俄罗斯,但近年两国人均GDP不相上下。从社会层面看,俄罗斯属于工业化、城市化过来,农民比例相对较小;中国还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城市化速度极为快速。所以中俄社会有着非常良性的对比意思,本书也是《中俄社会变迁与比较研究系列》的第五本。
不平等是人类世界所在环境和本质、个人能力和机会差异以及哥人所在的特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平等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就会存在。此书主旨是分析问题根源,在于寻求原因而不是解决方法。分别从定义平等公正、收入差距、人民消费差异、劳动就业、教育、民生(住房与社会保障)、性别平等、城乡差距、公众感知几个方面逐一分析。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看待当今社会在快速发展中显现出的问题。每个章节都有详实的数据基础及分析理论,给读者留下大量空间。也可以从中看出受社会背景影响,两国公民思考方式的区别和对待政府部门的态度及需求。在进行相关比较时,如就业情况和受教育情况,都进行了性别对比,也就是男女比例,故此处应该忽略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等问题,显然中国政府做的还不多。
所谓阶级、分层一直都会存在,不平等也会一直存在,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为了让数据好看,而是应该多做些什么,就算不求真正的平等,也希望尽力让底层向上一步。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感(二):读《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一书是中俄社会变迁比较研究系列的第五本。延续一贯风格,该书围绕社会平等与公正这一概念分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具体而言,从思想传统出发,围绕收入、消费、劳动和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性别平等、城乡差距、公众公平感等方面分别就中国与俄罗斯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实际上,有关平等与公正的探讨始终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概念其实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认为是差异或者不均衡,而这些差异或不均衡达成什么程度才能看作是不平等或者是不公正。尽管书中从历史脉络出发进行了一定的概念梳理,但是概念之间的辨析还是需要回味的。
而其后果,正如书中所说,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因素,也会对经济效率造成损害。对不平等事实的公平感知和价值判断,则会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
书中为有关国家中不平等的论证提供了多样的数据,既有宏观层面上的指标及其变迁,如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俄罗斯货币收入的分布和人口收入的差异属性等;也涉及到一些微观的数据,如中国的GSS,并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在测量方面既包括客观指标,如收入、消费等,也包含主观指标如人们对此的认知。当然,已有研究表明,主观与客观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
当然,任何国别比较都应该是谨慎的,因为可比性是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该书在总序中也简要探讨了二者可比与不可比的因素。但问题在于,在具体的章节展开中该书似乎悬置了“比较与评估”这一主题。在每一个板块下,都分设了中国学者与俄罗斯学者撰写的两篇文章,分别呈现两国的情况。两国情况究竟如何比较,书中并没有下统一的结论,似乎留给读者去探索。这样一来,似乎比较的性质就不再浓厚了,反而可以拆分为中国的社会平等与公正、俄罗斯社会平等和公正两本书来看,其内部的衔接还应进一步强化。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感(三):社会平等与公正的研究差异
本书对中俄两国的平等与公正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在诸多层面上展现出来两国社会状况的基本面。通过量化数据研究,将“平等”、“公正”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数字的变化中总结两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面。
本书首先辨析平等、公正在思想史上的变化;对于中国思想脉络而言,文章牵涉到了平等、公正、平均、正义······等等概念,整体上描摹出了一个思想史的变迁,但却潜在的模糊了各自之间的差别。比如平均并不意味着公正,平等与公正并不必然画上等号。整体看完之后,在诸多不同概念中漫游,不知不觉就彼此等同。在俄国思想史上,阐述的是以公正为主,反而没有诸多概念的干扰,这或许是俄文翻译的问题?因此,这一章,至少在思想史上并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两国社会学家分别从收入、消费、劳动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性别平等、城乡差距、公平感等方面分别阐述。逐渐深入读下来,尽管都是数据,也明显感觉得到,两国在很多指标上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中国的研究偏向收入的宏观结构:总体收入、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等,俄罗斯则是侧重财富的集中、对收入不平的态度等等,而且两者使用的数据来源也不一样,中国偏向本国社会调查数据,俄罗斯在国内、国际数据上有比较;
在劳动就业方面,俄罗斯社会学家会强调劳动工人的权益侵犯的问题,我觉得这点也是很重要的;相反在中国的指标中,用“脆弱就业”概念的四个内涵,抹去了劳动就业不平等的诸多关键点。
在阶级意识上的不平等这方面,俄罗斯社会学家坦诚:当代俄罗斯很少将“阶级意识”作为研究主题。尽管如此,他们还说按照这一脉络分析“公平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味道的概念。而中国的研究中,整体以公众代替,再深入就是职业区分:农民、蓝领、白领。说实话,感觉用很简单的区分,进行量化统计,对于结果我表示深深地怀疑态度。“公众”内部不是铁板一块,内在的分化特别大,因而统计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看待社会公平正义感的差异呢?
以上的这些差异让我重新审视这本书想表达的目的,两国社会学家在社会平等与公平这一议题上,表现出了很多差异,也体现了两国社会学家的学术关注点和研究视角。取长补短,作为读者,或许应该用他人的视角审视我们自身。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我鲜明的感受到了量化研究的优势;对于宏观数据、大跨度的历史脉络、全社会的整体状况都能很好的体现;但我深以为,宏观的数据所得到的结论,更需要有更加微观、细致的解释与理解。我想,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都是同等重要的吧。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感(四):左脸孤傲 右脸慈悲
《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读后随笔
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多民族多语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是 俄罗斯!
这段描述和中国很像呐,但是从野蛮人(部落)到社会人(民族国家),从来就没有2个完全相同的个体或组织实例,当然也不存在多个个体或组织间的绝对均同。能够有部分情况的类似,一般就可以进行一番比较。手边这本《中俄社会平等和公正:比较和评估》是自己在2021年度社会学书单里圈出来的一本“最想读”。差不多从年前看到年后,每天一个章节,细看学者们从收入、消费、就业、教育、住房、性别、城乡等角度对两个国家的社会情况进行简述和分析。因为每章各自成篇,这样松散读着感觉还蛮好的,晚上读着有问题的地方,可以聚焦某一项上日间找资料打补丁或询问周围别人对这项的理解。最后,这么一大本终于读到了作者介绍的最后章节,趁年后记忆犹新,写评留念先。
1
奥运会的赛场,经常会看到这面三色旗。据说比较官方的解释是:白色代表真(真理纯正),蓝色代表诚(忠诚纯正)、红色代表勇(勇敢纯正),三色平行实际面积相等。
如果记不准,包子女巫给个非官方的理解: 孤傲欧脸朝天白,低调行事伙伴蓝,斗志不息遍地红。没办法,看这本同时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堆作品,所以难免有一点地下室手记式的小嘀咕,就这样吧。反正怎么解读这些颜色,都很像在描述一个个体(人)的特征(tag)。一般认为,俄罗斯历史起源于东欧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那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从基辅罗斯到罗曼诺夫王朝,从前苏到俄联邦,这一大片广阔的平原山地湖泊森林经济情势复杂多样,如果单用“农耕”国家去分析tag好像不太对,反倒是觉得“渔猎”这个tag对俄罗斯来说似乎更适合。
农耕重机会平等,渔猎重优势拔尖,如果包子这种嘀嘀咕咕的说法成立,那么俄罗斯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平类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中文语境里,有一个比“平等”更常用词叫做"公平",包含了公正与平等两层含义:如果公平是一种价值类判断,那平等其实是一种事实性陈述。只有深入了解研究,才可能有结论。读《中俄社会平等与公正》这本书,确有别家院外细看比较的感觉,尤其那些分析得很利索的篇章(比如“俄教育中社会公正”那章),还有俄那些直接和欧洲国家同问题答复数据比较的图表,真心特别。
书序言里提到了,平等与公正其实是“中俄社会变迁比较研究系列”丛书中较新一本,而这个系列因何而来。书后长长的参考文献目录和作者群体背景介绍,都加助了对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书的长草,尤其《中等收入群体:影响和趋势》这本,继续画圈圈。
2
乌克兰话题最近一直反复出现。似乎有必要来认真看一圈俄联邦的地图。现在的俄罗斯有着长长的疆线,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东北西三面海疆约占了疆线总长2/3,共与邻了12个海域:“(北冰洋)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波罗的海、黑海、亚速海”。俄罗斯的陆路边界约占总疆线的1/3,共接邻14个国家地区:“中国、朝鲜、蒙古、白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芬兰、挪威”。
俄联邦现有在籍人口数据称因各种原因在逐年下滑。总人口中俄罗斯族人口最多,总数1亿多约占总人口近8成。按城市在籍人口看,主要大城市人口聚集密度高,超百万人口的前15大城市里落户着总人口数据20%以上的国民,莫斯科、圣彼得堡 2个超级大城市人口规模遥遥领先。还有2个情况比较特别,一是国民人口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常期是男少女多,总人口男女比约“男47%vs女53%”;二是国民基础教育学历较高,城市85%农村65%以上居民有接受过完整的中高等教育。
“与其他公共制度相比,教育制度具有特殊地位”。在俄社会,教育制度一方面被公认为对社会有益,能够改善一个人的处境,帮助其提高社会地位或者巩固特别权利地位;另一方面,个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有差别,并非所有社会群体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书里有数据调研结果的例证,较之其他(社会)制度和(资源)分配结果,俄罗斯现代人似乎认为俄联邦的教育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同次调研,被认为相较其他项最公平的一项是“人民的政 治权利”,而被认为最不公平的一项是“收入、公共财富分配”,次2项也类似:“政府资金城乡居民分配”、“津贴、公共福利”。似乎俄罗斯人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和关注,远不如对公共财富分配类的关注。虽然仍有高比例(约1/5)受访者将富裕归因于良好的教育,对“如果缺乏教育可能会导致贫困”有认知,但同时也有这样的意识:教育不太可能会直接帮助致富。
俄罗斯的学者还提到了一个假设: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对教育是否是致富因素可能会持有不同的看法。书里的观点是这样的,“贫穷的人”更倾向于将教育视为促进致富的因素。虽然没有实际数据佐证这一观点,但看主观题答案的调研结果也还比较好理解。...
总之,很有趣的一本,先聊这些吧(待填坑)。如果喜欢这个话题,安利。
小包子
口罩三年春节后的某搬砖日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