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劫持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0-03-13 06:15:13  热度: 350℃ 

点击全文阅读

《劫持》是一本由玛丽•K. 斯温格尔(Mari K. Swingl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劫持》精选点评:

●可能是为了科普吧,写的略浅,但是还是反映出很多问题。希望能就某一矛盾列举更多的实例和深入的研究总结。

●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吸引力太强,以至于孩子在5岁前受到他的影响,阿尔法脑电波就无法体验。阿尔法电波就是爱因斯坦在发明、周杰伦在创作的能量信息提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创新能力被劫持了。看AV上瘾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感情会持续缺失。

●以为是社会学相关的书,实际是临床心理随笔;文字略显啰嗦。

●前半部分还可以

●作者给网瘾开出的诊断书,具体生动而不以权威自居

●都是常识,没什么干货。结论就是:少碰手机少上网

●对于网络行为的见解和分析直入人心!

●作为一位专业研究者及治疗师,作者对沉迷于数字媒介对个体甚至整整一代人的影响已经分析得很全面了。有几个观点引人注目:沉迷游戏及数字设备对创造力的扼杀、人生中重要过渡时期更倾向于沾染网瘾、现代社会对父母的更高期待导致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字设备。总而言之,放下手机,拒绝信息过载与过分刺激,重新投身真实生活。

●很不错,很贴近目前的主流形态,同时也给出了有操作意义的建议,我们太过依赖网络,没有辩识的滥用,相信这是个过渡期,但谁知道这个时期会经历多久,那时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已然改变了吧…

●和畅销作家相比,作者确实不是优秀作家,但是研究结论和对社会的观察是实实在在的

《劫持》读后感(一):在浪涛中寻找礁石

有不少段落的感觉是“你就是想跟我说上网不好呗。”

但通读之后,能感觉到作者自己也有不少矛盾的观念在内部相互冲突,她努力地想在飞速变化的网络和飞速变化的人之中定义出一个“正常状态”,然后用那个正常状态来作为参考系,定义出网瘾少年的不正常,并寻求解救方案。

作者建立理论的基础是临床的脑电波数据和行为表现,就个人感觉而言,作者指导性的结论略微超出了她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于网络和非网络太简单地二元对立了一点,随之的解决方案大多也是“回避网络、控制技术”。

其中有一段关于问卷调查的细节比较有意思:有一些明显是重度网络依赖的人,调查结果却显示依赖很轻。重点分析后发现,问卷里有不少问题是关于“网络依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结果深度阿宅们已经没有社会关系了,所以没影响。

网络对人类身心的影响不是一两位行业专家能说清的,希望有进一步的联合研究吧。

TT翻译得不错,读起来挺顺畅的。

《劫持》读后感(二):此书的大部分重点如下

1.孩子五岁前别接触电子产品,情愿他玩过家家也不要让他玩电子产品那种。

2.在孩子七岁时,由于可学习的大脑发育完全,所以是最好的上学年龄。否则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系统学习(比如早教班)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

3.安全的重要性大于隐私的重要性。

4.最好让孩子的电子游戏时间安排在每周双休日的每天两小时。

5.a片看多的后果就是连伟哥都救不了你。

6.电子设备上瘾的症状堪比海洛因上瘾,所以电子海洛因诚不欺我(笑)。

7.网络上瘾者不仅要靠医生治疗,还要靠监护人陪同治疗。其中监护人的陪同治疗才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太贵的除外。

9.形成上瘾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某方面的情感缺失。 10.对于那些根本停不下来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安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个指尖陀螺给他玩而不是给他玩手机。

《劫持》读后感(三):透彻,也即阴阳之道

1

每个人都知道上瘾不好,但为什么不好他们不明白。

这本书很好地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

把这种社会性问题与生理习惯结合了起来。

其实阿尔法电波与交感神经起作用是一回事儿,副交感神经就是和蓓塔电波在一起,保持后脑叶性的镇静。两者相互交替,就产生了兴奋和抑制的转换,人类的大脑才能保持灵活性,这种双向性是可贵的生物要素。哲学意义上说,人类的本质是超越是进步是提高,就是从这个生物学意义上来完成的。

既要会学习也要会玩儿,就是这个道理,寓教于乐能使我们的大脑,在活跃和抑制两个方向上保持灵活。成功人士的秘诀就在于让大脑充分休息,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就是上瘾让贝塔电波保持兴奋的危险之处,手机、游戏、社交媒体都会让人产生之中舒适性的强迫性中。当然手不自觉就拿起手机刷屏,手不自觉就要去摸游戏遥控器,却不自觉摸自己的下体。

破除,戒断,这就是人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2

想想这不就是阴阳二气吗?中国人也用乾坤二卦来解释,乾就是阳刚的意思,阳气上升,无所不用其极。

而坤是母马,淑静之极,能够和谐万邦,就是安静。

二者当交相为用。

《劫持》读后感(四):困在网络生活里的人们

数码设备,数字生活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已经不再只是工具,而逐渐成为控制我们,让我们沉溺其中的另一个空间。 新闻,段视频,微博,即时通讯,搜索,游戏,我们离不开的这些电子生活的一部分,都在本质上符合我们人类的欲望需求,让我们在简单的操作下就可以不断获得反馈 而在以往,我们娱乐的方式往往要经历长时期的平淡才能最终带来反馈,相比之下电子世界里的一切都更加吸引人。 然而沉溺网络却又带来了很多问题,影响人际关系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方面。网络世界在很多情形下既是人际交往的避风港(游戏),也是人际交往的补充(甚至取代,例如即时通讯,脸书等),总而言之,线下真实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了。以儿童为例,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儿童会不断寻求和父母的互动,获得父母的反馈(认可或责备)来行成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与同伴的游戏和模仿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然而现在,父母太忙(工作压力),教育负担太重(完美主义的培养方式),把孩子交给电子设备成了减轻负担的选择,结果就是孩子逐渐在网络或电子游戏里塑造对世界的看法,而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历练就远少于以往。 数字世界的另一个问题还在于它给我们的反馈太强太多,让我们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例如,人们对性的看法就收到了色情电影的影响,对性生活的观念逐渐剥离了感情的成分,而不断追求新奇感和肉体的直接成为了现在关注的重心,这就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关系维持。试想一下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网页浏览色情电影,在约炮软件上和多个潜在的性伴侣聊天并发生关系,而不需要投入什么精力维持关系。 关于精力的转移,精力充沛不自觉的需求刺激以平复心情是人类的本性,就好比认真听课的人手上也总能观察到一些重复的动作,这并不是有害的行为。但在电子设备普及之后,对精力或对无聊时间的打发越来越容易上瘾,比如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长时间的空暇则会被各种短时间的娱乐游戏填充。并不是说只要刷手机就是有害的,但这种下意识的行为难以摆脱,深陷其中才是问题所在。

《劫持》读后感(五):保持灵性

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具灵性,而非成为智能机器,不被网络和屏幕劫持,而失去自我。给身体以空间,给心灵以时间,不要让身体和心灵超过荷载,不让“更多”填补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需要仰望星辰,眺望大海,内省心灵,面对面地交流,书写有温度的文字,让孩子得到眼神地关注,自然地学习和成长,不沉湎于数字媒介,不被父母的焦虑和疲惫绑架。数字媒介必将影响儿童、夫妇、家庭、学习、行为、大脑功能。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所控制。数字技术与社会、性别、情绪失调的关系,对创新和创意的劫持,引发学习障碍、抑郁、焦虑。在数字媒介改变的世界中,还要看到滥用数字媒介的阴暗面:学习障碍、情感失调、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性变态、失眠、社交孤立、假性亲密关系、婚姻冲突……数字媒介应作为工具,而不是占领认知、工作、教育、社交、娱乐的所有人性元素。互联网在沟通和社交的幻觉下导致社交回避和孤立。虚拟时间代替空间距离。如汽车影响了对时间的管理和交通范围的期望。高兴奋度导致自我安静、自我刺激、自我娱乐能力以及观察、整合信息、创造性能力下降。数字时代的主要危险在于我们可能会长久地处地预设和期待的兴奋中,但永远得不到满足,想要更多,害怕错过,无限内容,唾手可得。在无限选择和可能性之外,还有反馈的速度,信息可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形式传达,我们可能在高度兴奋和期待的状态下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数字成瘾与焦虑、抑郁、情感失调、ADHD和持续言语有很强的联系。需要时刻有事可做,更多的刺激才能平静下来。无聊时才会放飞想象。电子游戏让我们产生卓越的错觉,高报偿。我们在越来越要求规矩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安全。电子游戏限制了我们的环境、态度、行为,改变了思想,也不再承担责任,无法学习现实的边界。填补空虚,失去闲暇,创意被劫持,线性而非多元。打字替代手写。让孩子关注物件,代替的是我们自己。屏幕观看与认知和依赖失调有关。无规则的游戏,让孩子自然探索。家庭体系发生变化,教育孩子变得更累,担子更重,乐趣更少,数字媒介对家长来说是一个缓解压力和疲劳的工具。电子游戏与学习障碍和社交能力缺乏有直接的关系。网络霸凌上升到新高度,在于数字媒介的可达性和去抑制化效应,还有同伴压力。性与网络,走出好奇心和乐趣的边界,产生更多的渴望。数字时代,保持警惕、观察、疑问、开放、敬意。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