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活山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2-08-20 13:03:55  热度: 301℃ 

点击全文阅读

《活山》是一本由[英] 娜恩·谢泼德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山》精选点评:

●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描述能力,把一座山的外表和内在以一种另类的角度呈现给读者,其中充满了无数动人和让人神往的细节。为山而生,与山中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的体验,带来了一次无与伦比的阅读享受。在山中寻找自我,体会生命,也让读者领略那份绝妙的感官盛宴

●那是一个旅行文学与非虚构写作还未被发明的年代,一个“现实”与“诗和远方”还未被对立和消费的年代,人的写作和存在是如此微妙和自由,《活山》正是其中的美好证据之一。

●有种快活是作者把你的感受完完全全描写了出来,且她还带你领略到更完整的、层次更丰富的体验。

●大山不仅仅是作者熟悉喜爱并且每天生活的地方,也是她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在山中漫无目的的漫游反而让她发现了生活无数种的可能性

●再用心一点、再耐心一些,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路的终点就是家。

●既通俗又玄妙,既唯美又朴素。娜恩·谢泼德找到了“风景”与“生活”的契合之处,以及身体与心智彼此相安的途径。你以为她在登山览景,她其实是在寻找生活;而当你以为她是在梳理生活的真义,她其实只是在爬一座山。万物一理,最重要的,是保有寻找光、发现惊奇的热情。

●捕捉人的内在光亮大抵随着年岁增长变得愈发困难,有时需要走很长的路,有时需要放慢脚步,也有的时候旅途就成为终点本身。“大山常常在我毫无目的地漫游时,向我袒露出最完整的模样。”凝视近在眼前的事物,另一种面貌哪怕只是飞快闪现,也令人精神焕发。

●“泥沼在阳光的温暖下脱去了部分水分,踩上去触觉完美,既柔软又光滑。茂盛的草丛在早晨也是如此,在太阳下暖烘烘的,但双脚一旦沉下去,感觉依然凉爽湿润,就像是食物在入口后融化出了另一种味道。如果脚趾夹住了一朵花的花梗,这趟旅途便又平添了一份小小的魅力。”

●又一次被有针对倾向的豆瓣评分和书封骗了。在长达30多页的序言磨灭我的阅读耐性后,正文遣词用句也没有美得让我卒读细品。写景散文本就孤芳自赏,单只写自己家乡还有点敝帚自珍的狭隘。ps作者是第一位印在英镑上的平民女性,当年还有新闻报道,其他货币上有平民女性的肖像吗?真是穷乡僻野苏格兰,少见多怪

●山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是我的一位朋友。

《活山》读后感(一):山和书都是活的

读这本书只缘于被作者的一句话打动:山巅犹如一杯美酒。读完之后,感觉是被一本书砸中,被一桶酒从头浇下。 然而正如美酒容易醉人的一样,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为了叫午睡的儿子起床,中午我是不午睡的,等待闹铃时我就读这本书,多少次中午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然后在闹铃声中醒来。送好儿子后,接着再读。读之想之睡之读之,没有比这更复杂地读一本书了。读完一遍之后,没有如往常一样开启一本新书,而是又从书的第一页开始重新读起。 谢泼德在书中写了她一生为之探究的凯恩戈姆山,山大而书小,一百多页的文字书写了很多的人生体验。山峰、湖泊、河流,花草、树木、昆虫、飞鸟、走兽,清晨、黄昏、夜晚、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山和书都是活的,不是山在眼底,就是人在山中。读来果然如饮美酒,一杯接一杯的。那种感觉,去年腿受伤后,拄拐在月亮岛上踽踽独行时,似曾出现过。生而有年,我当继续努力寻找这种感觉。

《活山》读后感(二):喜欢极了

恩娜.谢泼德的《活山》,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我泡澡的时候看,躺在床上看,歪在沙发上细细地看。小小一本书,十二个章节,读得我心潮澎湃。她写不断变幻的起伏山脉,写血脉一般的溪流,写山里的动物,写大山之骨山里的人,写她如何将自己的睡眠交付给大山,在梦境边缘感知深渊,她写山对她的意义,纯粹真挚又细腻绵长,不断有新发的爱。我大概还会反反复复读这本书,把它送给喜欢徒步的朋友,带到山里去读。它超越时间,读完也觉得她的感受很熟悉,和古代中国游游历山间的诗人,画家相似,细腻地写出了山水诗画的共鸣。它经历了那么多曲折才终于出版,穿过时间来到我面前,早已离世的作者又活了过来,在字里行间的空寂景色里自由地呼吸。

它对让人喘不上气的现代生活,也一样有意义。它告诉我们,同一座山,在不通的时间,不通的心境,看起来,是全然不同的感觉。但自己感官细腻丰富,沉下心来的时候,周围的世界才会真的对我们开启。

书的内容,就够让我深爱了。更好的是,装帧非常符合内容,略微长的特别开本,也符合书内在的优雅坚定。

喜欢极了。

《活山》读后感(三):11.15

有一段时间没买新书(最近出版的)了,上个月付印,就像新茶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到来,让人心中欢喜。

没想到开头序言那样长,意识到后跳过了,最后珍妮特·温特森的读后感倒是看完了(毕竟从前因为她的一篇买了一本书)。

an的描写令人感动,仿佛同她一起历经了一切,行走在地缘遥远而相近的陌生地方的一处,作为不爱好运动的人,有了别样的将思想和身体分开的体验,最初是位于高处时的“欢快肆意”。

深知读完后甚至没能把握一半。

清澈的水下的深谷,穿行在云中的负重,不怎么警惕人的独自出行的小鹿,那些行走在山中的人们……每个短小的句子都是经验凝聚,我一口吞下却因缺少真实的捕捉而无法消化——有些可惜,但能读到这本书,我是多么幸运。

这不是一本只能读一遍的书,在实际存在之外Nan对认知也有一定描写。同样的存在每日都在变化,正因你一次次地往返其中,才会发现新鲜事物,才会在注意到后感到别样的色彩之后重新陷入日常中。

书中的文字在呼吸,让人感觉自己在呼吸,若是有一天去苏格兰必将带上它。

翻译很美,开头插图和最后附录很好,装帧很好(有拆下书套看硬面的爱好,若是纯白色的会在心中发出“哦”的一声),纸质摸上去也合适,会关注一下这家出版社。

《活山》读后感(四):“旅途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技巧之一”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喜欢的自然随笔了。

娜恩·谢泼德用平实、质朴、温柔、细腻的文字描写大山和生命,也写出了我早就深有感触却难以付诸于文字表达的感受。

比如登山的时候毫无恐惧,事后想起来却一阵后怕。然而一旦真正重新走了回去,又会被同一种激情裹挟,变得“异常狂乱”。

比如匆忙翻阅是无法真正理解山脉之美,只有观看了很久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此前从未真正了解过它们。

又比如自然并非活在书里,而是活在真实的相遇里,活在我们生命彼此交错的时刻。

以往我读书的时候,总是会自我代入,但读《活山》时,我却好像产生了“界限隔离”,眼睛接受着这些文字,大脑体悟着这种感受,心绪却开始不由自主地飘到那些快要被我遗忘的记忆中去——

我想到了苏格兰极具穿透力却丝毫不刺眼的阳光,想到了自己在刀削斧凿的白崖边上爬行,想到暴雪夜里久等不至的末班车……当时我不感兴趣甚至倍感厌烦和疲惫的事情,在阅读完这一本书之后,却渐渐变得清晰而有趣起来,似乎“旅途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技巧之一”,他们也成为了我感受自然、感受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

娜恩用脚步丈量山,用感官体悟山,用文字书写山。碎石、水木、青苔、草地、昆虫、鸟兽、风雨、暴雪……正如书的后记所说“翻开一本书进入它的世界,意味着开启时间长河里的一次漫游”。跟随着娜恩一起接触原生力,也唤醒了我们自身深处“如风雪般深不可测的力量”

《活山》读后感(五):活在山里

在我过往的生命中,有某些片断,称不上特别,但总是会不断的浮现在脑海中,在心中泛起一些莫名的情愫。就像那年看到桃李新绿时心中涌起的悸动,在这往后的二十几年间,它不时在心中闪现,这让我对那个情境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可能还会延续至以后的一生。

还有很多。十二三岁时那场过山大火的秋后,站在火后山头看见的对面山上的五颜六色;在某个清晨或傍晚,静坐在小溪的石头上看溪鱼自由地追逐;一场雨后挂着水珠的蜘蛛网;端午节前后成群飞翔的红蜻蜓;门前相思树上吊着的毛毛虫;在某个周末或暑假,或独行,或二三,延着某条山路前行,只想走到路的尽头;秋后挂满枝头的番石榴和那一夜盛开的菊花;春天插下的提子枝干抽出的新芽;夏天雨中飘摇的胭脂花。这些几乎静止的画面,它们从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剥被离出来,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而在我的余生中一次一次的不经意的出现,带动了本不应该有的情绪的起落。

我并不想摘下秋后的一处红枫叶,不想捕捞游动的一条小溪鱼,没想过插下的提子枝干能结出什么果实,也不会幻想山路的尽头能有什么宝藏,我对它们无所欲求,却不知因何记忆铭深。它们只是过往生活的某些片断,无意识地进入到记忆深处。从现在的视角去观察,那时候观察这些片断的我,是一个敏感、自卑、固执、孤陋的我,那里可能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但是如果时间可以停滞,我愿意永远徜徉在那些没有故事的画面背后。

很多人喜欢旅行,大多数人是为猎奇,因为良辰美景,因为奇风异俗;少数人,像谢泼德,是为融入,为感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寻常的行走中,或者在遥远的他乡,都时刻准备着找寻那些与过往一致的视角,准备着把自己代入那一去不返的虚拟情境,再次感受那种情绪的波动,无论是起,或者是落。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