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100字
《乌合之众(有声版)》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有声版)》精选点评:
●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离不开个体,个体又和群体分不开,书中写的群体心理学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意义
●群体和个体,缺一不可,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是敏锐的犀利的,但书里掺杂了不少作者的种族主义观点和性别偏见。是值得参考的资料,但并不是严谨的心理学著作,就像作者提出的“断言、重复、感染”,书里也在反复运用。
●正在学习心理学,对我很有帮助,虽然不是同一个群体的,不做一个乌合之众的人,人是独立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人要勇于正视自身问题,敢与面对现状。
●有些人似乎很难融入集体,可能是心理问题,可以看这本书,对群体有很大帮助
●如果对法国政治演变有较好的了解,读起来可能会更好。
●乌合之众很好的一本书,看完后也会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写的特别细腻,很好看的一本书,有兴趣的一定不要错过。
●做人既不能总当乌合之众,也不能总是特立独行。既要有原则,也要合群。如何能做到刚柔并济,调配好这个比例,也是一门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在快餐消费的世界里 有时需要停下来想想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一):草稿
看这部群体心理的研究之作,有些读不懂得感触,只是这部经典之作,早就是高中课外的阅读推荐图书,于是有些内容理解比较困难之际,就需读上几遍。
一般来说,群体通常是庞大的个体组合,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有特殊心理特征的人群。这类人群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思想和情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个性会逐渐被磨灭掉,也许会停止思考以及丧失一切思考能力,这样的群体往往会受到无意识行为的影响,也正如书名所言,一群乌合之众!
从心理上学说,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如前往博物馆或游乐场的游客,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共同目标,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起的人,这样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体。而当一个偶然的契机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这群人就有了同一种心里特征,如巴士底狱。
作者探讨了群体所表现出的几种主要形式,如犯罪群体。该群体可能在法律上有罪,在心理学上却并不是罪恶的,群体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他们就像被牵着的木偶一样,比如巴士底狱监狱长德·罗奈伊的被害。在犯罪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往往冠冕堂皇,在犯罪过程中绝不会出现动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却拒绝承认有罪,甚至视为是种荣耀。
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领袖的统治之下。领袖可以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威望,且可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等方式来通知群体。作者在此书中,极度喜爱拿破仑作为例子,其可以形象地解释威望所发生的作用。拿破仑带着三名将军和一千名士兵,乘着七条船趁着夜色逃厄尔巴岛,并且不放一枪就到达巴黎。
对于群体的灵魂,所发挥作用的应该是幻觉(梦想)和言语,而制度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同样的制度,有些国家壮大,有些国家则衰落,因此是某种的性格特点驾驭了人民,或许说外国的好政策不能完全照搬到本国之中,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在作者眼中,极其重视职业教育,传统教育则需要改进。这还真是个有趣的说法,100年前的认识真的管用么?如果把其视为制度,是不是应该考虑下本国的特点呢?或许同时发展,更为适合。
《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二):被驯服的群众
2个月前,社会知名人士崔永元炮轰娱乐圈偷税漏税的事件在微博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升温至今,近几天,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更是刷爆了网络平台,引发了公众广泛的探讨,微博社交平台达到了几亿浏览量,人们疯狂的在网上,谴责那些造假疫苗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可见,群体中公众情绪力量是巨大的,群众心理特点,在这一事件上展露无遗。通过阅读这本,《乌合之众》也让我对这一系列的社会热点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乌合之众》作为一部心理学著作,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问世,英文书名为《THE Growd》。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的欧洲战场,作者勒庞是为了分析当时参与战争的社会群众行为,以及心理的特征。当时的群众,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民众的信仰受到战争的冲击而成为野蛮人。而古斯塔夫勒庞作为当时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这本《乌合之众》应运而生,更是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本书的观点犀利,洞见深刻,奠定了近代群体心理学的发展,对现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群体进行分类,解析。在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夸张和单纯群体的偏执,专横与保守,群体的道德等一系列关于群众心理的特点分析。书当中将群众的弱点和缺点,放大。这些群众的弱点就容易被人利用,当我们了解了群众的弱点之后,我们也就可以利用群体。而如何能成为一个领袖?如何在某个时刻召集一个群体,并且让他们下定决心干出某些事情?作者在书中说了三个手段。分别是断言、重复、感染。
在主体内容方面,作者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如何变成了群体,第二、作为群体的领袖,又是如何来控制群体的。虽然书中有些观点尚待讨论。但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却是能够引发我们分析和思考的。作者在书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对具体案例的论据分析,都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充斥的是大量结论性的言语,虽然也有一些例子,局限地是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为例。但其中很多观点仍然发人深省。这是一本天才的巨著,他站在一个人类行为的制高点。对群众进行分析,批判。这本书里作者会告诉我们作为群众中的一份子,什么是盲从,怎样来克服盲从。
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6月出版,张源老师译。封面设计非常大方,本书的制作非常用心。章节的分类非常清晰,另本书的每一节前面都有二维码,读者可以扫一扫就可以收听有声版。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精彩的观点也被黑体加粗。便于读者抓住本书的精髓,反复阅读体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部分,我觉得非常好的句子,也放在这,以供读者阅读参考。
1、例如国家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就足以令那些不计其数分散的个体,能够在某个时刻,在某种暴力情绪的影响下,同一时间获得精神逻辑中群体的某些特征。P6
2、即所谓一旦个体结为群体,那他们的智商就会明显的下降。p39
3、群体们从来不渴求真理,在面对那些令他们不喜欢的世界面前,他们则自行转身,宁可把错误奉为神明,只要这错误诱惑到了他们,谁懂得为他们制造幻觉,谁就能轻易的统治他们,谁要是企图令他们幻灭,那就成为他们的牺牲品。p121
4、在人类群体中,真正的领袖往往就是煽动者。p132
5、煽动者往往不是最有思想的人,但是却敏于行。P133
6、在人类拥有的所有力量中,信仰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p135
7、在群体们的灵魂中,掌控他们的不是追求自由的愿望,而是奴姓,群体们是如此饥渴的寻求服从,本能的屈服于那些发表意见的主宰。p136
8、种族和日常繁缛的规矩,作为神秘的主宰,支配着我们的命运。p217
l
《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三):如何保持自己清醒地活着
如何保持自己清醒地活着
很多年前了,就听到过乌合之众这个词。那意思很有点朦胧,乌合之众,大概是不成气候的无能之辈吧。还是一帮人,众么,应该含了人多的意思。也听说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不过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了解的也是那个大概的意思。这次读过这本书,才多少有些深入了解。查看百度,里面的释义是: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这个可能算是标准的答案了。
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这本著名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引用了上述一些概括的话,是介绍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大概。这没什么新奇,按照古斯塔夫·勒庞阐述的观点来看,我却发现了另一些可以谈探讨的话题。比如:领导是怎么锻炼成的,或者以此理论为切入点,对照历史上很多次著名的重大事件,可以发现人民大众是怎样地决定了国家社会的命运,以及其自身发挥影响力的原因。
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希特勒的发迹过程,很简单,依仗着他卓越的演讲鼓动能力,和雄辩能力,他把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政党,变成了德国最大的政党,并成功执政,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希特勒做的事,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观点就很适用。希特勒把自己的臆想包装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拯救作用的纲领,然后一遍一遍地重复灌输给自己的党徒,使这部分人形成一个崇拜的热潮和宗教徒般地服从,这就造成了巨大的群众力量。
有了力量以后,做一切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任何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它的发生也便无可争议,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乌合之众。希特勒本人仅仅是一个获得过铁十字勋章的上等兵,而他的手下人戈培尔是个教授,还有国防军里数不清的职业军事专家,可是他们都陷入了群体的盲从之中。因为希特勒最后几乎成了神一样的存在,一切怀疑都被头脑里的观念冲淡,并认为那是罪恶的。整个国家几乎都成了这个样子,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下层的普通市民群众,这是一种时代的宿命,或者全体人类的命运,都融入混合到无意识的疯狂和幻妄当中去了。
还有我们国家的历史灾难,文化大革命,那也是一场浩劫。其实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理论来审视,也有着高度的重合。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被鼓动砸烂一切,损坏一切文化财富,以及无情地殴打、折磨自己的师长和所谓的反对者,甚至残忍杀害。他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被疯狂鼓动、怂恿,被有计划地发动起来,参与到社会运动中去,然后爆发出盲目、盲从、激烈的举动出来。这些被操纵、暗示、和感染的无辜者,成为了一些别有用心的阴谋者的工具,他们注定成为了一场盲目的战争的炮灰。
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辨别能力更为重要。你能不能成为举世皆醉,而你独醒的那个人呢?这需要许许多多的的锻炼和磨砺吧。
《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四):得不到你的人,我就得到你的心!
群体学的实质开始产生,应该要从人类开始群居算起了,集体狩猎、战斗掠夺,这种意识便渐渐的开始形成。“人云亦云”也是群体学的一种解释,是一种洗脑式的群体学。
人们的思想分为两点:一.宗教、政治,以及信仰的毁灭,派生于文明的基础成分; 二.创造全新的思想和生存条件,这是由于工业和科学的现代发展导致。 以上这两种思想,都可以被利用,来进行意识整合,发挥其效力。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标新立异的存在,最后都会被同化,信仰不死,但可以被感染。
群体是个人意识汇集统一为群体意识,坚持众智合一的原则。在精神思想的范畴内,如果摧毁一个人,就是磨灭他的意志,俗称“杀人诛心。”那又如何让某一个群体进行解体,就是当他们所共同信仰的东西出现相反的意志,不再是当初的信仰,信念崩塌,自然群体就会解散。如何继续维持这种群体意志呢?出现该意志之上的上升意志,便可继续。
精神意志如何被控制?精神逻辑群体具有短暂性、明确性、多变性。按照中国的历史来讲,就是当某一个王朝出现了昏君,于是贫苦人民或者天下能人之中,就出现了精神领袖,开始引导人民,反抗暴政,重新建立新的王朝,当新的王朝建立后,这个集体就会解散,因为社会的阶层又一次分化了,社会进行更迭。
人们信仰《福音书》是因为觉得它的道理性,给人强大的精神鼓舞能力,成为虔诚的信徒,且人数众多。群体们对于群体头领的服从,一开始是渴望的信仰,最终变成奴性,臣服于这个“敏于行”的人。比如1860年的千人运动,也就是千人远征军,加里波第凭借一千人左右的武装粗糙部队,打败了两万多远征军,夺得了那不勒斯王国。
不是单凭意志就可以干成一件事情,只是信念本就是灵魂之火,当心中没有了支撑,便成为一盘散沙。如何才能统治人的思想?断言、重复、感染。简明扼要的断言,具备权威性;不断地重复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专业术语,进行洗脑;然后,思想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传播,人们喜欢模仿、攀比、占有,都是利于统治的。人们精心做的所有的精神统治,都敌不过时间,时间,才是最伟大的摧毁者。
如何成为领袖?“德高望重”是建立群体意志的要素之一,不断的成功才能保持这种威望不失效,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意志除掉,统一的意志离远一点,高坐神台,才能一直保持,人们臣服于的是自己的幻想,是一种信念。
纵观古今中外王朝的更替,所有都是一个信念的诞生和死亡的过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目前的社会信念不能满足于社会环境的时候,社会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所有的信念如果违背了宏观信念和种族感觉的,都是不能长久的,稍一推敲,便土崩瓦解。种族关系对于信念的稳定性就相当于血缘维系,人们因为某种联系,而去共同维护一个共同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何理解这样一个群体呢?比如选民群体,当候选人给予了一定美好的蓝图或者金钱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拥护,这个群体的人具有:推理能力差、批判精神缺席,易怒,盲从,更容易被蛊惑。如果一个群体的领袖拥有足够的威望和才华,那么他将具有绝对的力量。
羊群效应有一个有趣的科学家观察发现,当一群羊在一起的时候,闹哄哄的,左冲乱撞,但当羊群中有一只羊动起来了,其他羊就会跟着它,就像是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因此,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或者“从众效应”。
这就是统治人思想,第三步:感染。总有第一个人品尝番茄,当这个人说,番茄好吃,其他人都会去吃。动物群体中的“头羊、头牛、头马,”都是一个引导性的领袖,当有一个“武力值”更高的领袖出现,便会开始新的思想控制
图源网,仅用于解释“羊群效应,”侵转删。总而言之综合《乌合之众》来讲,群体意识是有个人意识汇集成群体意识,这是一种精神性,具有强大的权威性,才可以作为领袖人物,为了保持长久,便需要具备智力才华,是心理学也是社会学,毕竟是个体组成社会。这个版本有一个可夸奖的地方就是有二维码有声版,解放了眼睛。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和社会阅历不同,翻译风格有差,心理学本就是易懂难用的学科,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还是足够用心的,诚意之作。
《乌合之众(有声版)》读后感(五):乌合之众——当你了解群体,你就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马甲线女神袁姗姗在当年出演《宫锁珠帘》时由于角色问题被网友们群黑,甚至出现了许多网友联合参与“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话题的现象,而当时的袁姗姗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这突如其来的群体网络暴力差点将她打倒。我们不由得反思,到底是什么让人们突然对一个年轻女孩子报以如此大的恶意甚至发出如此恶劣的大规模人身攻击。而这仅仅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反复出现,群体的力量令人惊诧,而《乌合之众》或许可以带我们一探其中的奥秘。
《乌合之众》写于风云变幻的法国的十九世纪,那是一个充满革命与流血的时代——拿破仑、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而这些无一不是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由此《乌合之众》将群体比作一个整体去做研究,而今我们回首发生的种种,会发现群体行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某种程度上遵循了《乌合之众》所揭示的一些规律,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 勒庞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是他最著名的一本书之一。
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我们对于群体灵魂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一个简明的综述,是对研究进行的简单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勾勒出一片处女地,今后自有后来者对此进行进一步挖掘。”或许这就是《乌合之众》畅销了一个多世纪的原因之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群体心理是比重较大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的艰涩,许多人或许并不会去了解,而《乌合之众》成书时间或许有些过早,却是领我们入门的一本不错的书籍,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在本书中揭示的种种现象与规律,对社会心理学有个初步了解,也能对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能够更加了解。
一、 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心理中的“群体”这一词是指由于大规模的人们由于某种意外或者有组织的原因,在某种行为的而影响下明显的凝聚在一起,成为群体。而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呈现群体中整体的感觉、思考以及行为方式,跟个体单独的行为特征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就像是一个人平时私底下可能是彬彬有礼的,但当他参加某个游行活动,游行活动里的所有人都情绪高涨,高喊口号,那么他也会情绪高昂的大声喊口号,而这样的面貌会令任何一个私底下与他想熟悉的人都十分惊讶。
l 从种族与群体的对照中理解群体的概念与特质
种族,以家族或者氏族为例子,由于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以及血脉联系,有着共同的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往往有着更强的韧性,就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同捆在一起的筷子,难以折断,而这也正是作者在群体分类一章所提到的,“种族灵魂再现了文明的状态,而群体的灵魂再现了野蛮的状态。”而群体对应的特质,“冲动型、易受刺激性、暗示感受性、盲从轻信性、流动变化性、感官夸张性。”等等的特质。那么假如说种族的集体像筷子,那么群体的集体如同无数个火星点聚到一起燃成熊熊大火,他们本是像散沙一样,没有必然关联的个体,都由于某个简单的共同点或目的,聚到一起,并容易被风所引导。
l 群体有以下的普遍化特征
作者提到群体的信念往往带着宗教性质里固有的感觉——盲目臣服、排斥异己、在宣传上强暴他人意志……以这样一个例子来看,世界上有许多以伊斯兰教为宗教外衣的恐怖组织,如“圣战”、“基地”等等,是伊斯兰教教义本身有问题吗?并不是,是因为某些伊斯兰流派的宗教领袖将教义中的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并反复宣传,从而使跟随他们的人成为盲目信任、十分冲动、十分极端,甚至能为信仰所献身的群体——他们甚至可以将自己变成人肉炸弹去炸毁他们的目标……而在这其中,显现出了群体的普遍化特征
1) 冲动性、流变性、应激性
群体的行为是充满了冲动的、且多变的,在早几年钓鱼岛事件发生的时候,有人号召上街进行打砸日本品牌汽车的活动,而且一呼百应,不论是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或是今日总是充满了各种冲动的群体性行为,不论那是不是出于正确的目的。群体的应激性就如同一个火星就能燃爆一个油罐,只需要一点暗示,就能够让一个群体暴躁起来。
2) 暗示感受性与盲目
群体之间具有暗示感受性,群体之间的行为与感觉是会互相感染的,而又有着某种盲目性,大概是出于对集体的某种盲目信任,就好像排队心理,一个餐厅外如果排了很多人的队伍,路人自然会觉得那家餐厅的饭菜应该会挺好吃的,而这正是当今网红餐厅流行的原因。甚至有时会我们会发现某种盲目排队的行为,在集体活动中,或许根本不知道那前面是什么先排队再说的行为。
3) 夸张化、简单化
群体的集体心理是夸张化的,我想那是因为有数量的积累,另外也是简单化的,因为复杂的东西无法最终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又正如一个传话游戏,一句话最初的样子到了最后往往之剩下最关键的或者说是最简单的只言片语。
4) 不宽容、排斥异己、独裁专横以及守旧主义
群体害怕与他们不一样的异类,害怕他们不了解的事物,就如同许多人害怕的不是黑夜,而是黑夜里未知的危险。异类在他们眼里因为无法理解,因而被他们认为是邪恶。作者认为群体时刻准备着推翻弱者统治,然后臣服于强权,假如他们推翻一个政权,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不合理,而是他们发现了当他们聚集起来,比那个政权要强大的多。
5) 群体道德水平低
正如日军侵华时大肆屠城,甚至对手无寸铁的妇人与小孩也不放过,然而当今世上的日本人可是出了名的害怕麻烦别人,在电车上如果自己的小孩哭了,甚至会觉得是对别人的打扰而捂住自己小孩的嘴,这两者之间的道德差距令人惊诧。而举个更加贴近现实的例子,就是群起的网络暴力中,许多人轻易群起而围攻某个博主,用粗鄙的语言谩骂、评论,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组织的进行人身攻击与人肉网络博主的身份,甚至会发恐吓短信。而这些人在现实当中往往只是与常人无异的普通人。
6) 群体智力水平低
作者认为群体的智力水平是比单人要低的。就如同辛普森杀妻案中,陪审团最后认为辛普森无罪,然而在判决结束后,你再问任何一个美国人,他都会认为辛普森是有罪的。陪审团在集体进行审判时,被集体暗示,同时由于责任感变低,相互之间的感觉也互相感染,导致他们做出与平常不一样的决定。
二、 造成群体特征的内部因素和远期因素
那么人们作为群体时显现的群体特征是与平常如此的不一样,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方面作者指出以下三点,一是当作为群体时,由于人是这么多,每个人在其中就无法被指名道姓,个人责任感就变少,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理。二是群体的人与人之间是具有感染性的,所有的感觉、行为都具有感染性。三是暗示感受性,也是感染的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有某种暗示性,作者认为是由某种类似催眠的原因,但我觉得用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去类比就是,假如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开始打呵欠,那么过一阵子所有人都会开始打呵欠,而小孩子之间也有某种神奇的暗示感受,就是在春游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孩子要去上厕所,那么可能一整个班的小孩子都会突然想去上厕所。
另一方面,从历史的原因来看,要使群体们接受或改变某种理念或信仰,是需要非常长久的时间的。而这其中,作者认为长久的影响群体信仰理念的有五个因素,一是种族,二是传统习惯,三是时间,四是社会制度与政体,五是教学与教育。其中作者对教学与教育做出了批判,令人深思,作者认为应当倡导职业教育——即专业方向明确的技术教学指导,并通过广泛与社会接触,教会孩子们经历、意志、见识以坚韧不拔,反对人为训练和填鸭式灌输学习,这是真正教会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应对能力,以教会他们在群体中保持理性的基础。
三、如何利用群体特质引导群体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的有意识的更有理性的人格向后退一步,而无意识的、流于感性的无意识人格通过暗示的途径、感觉的感染、以及相同的简介作为指导方向,导致那些被暗示的看法立刻变成行动,呈现出一种军队的特质,无需过多思考指令是否正确,而只需马上行动。
然而正是由于群体的这些种种特征,导致会引导群体的人就等于拥有了无限的力量。正如书中频频拿来举例的拿破仑——拿破仑即使兵败被流放,却不费一兵一卒,只需对守门的将士施以他驾驭群体的能力,就可破门而入,令欧洲大陆闻风丧胆。
而希特勒以其简单有力粗暴但带着情绪化的观点,煽动起德国大众的狂热,他的演讲令许多德国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听完之后就会变得亢奋、激动并对他深信不疑,由此他悍然发动闪电战,使欧洲大陆瞬间沦陷。
而对应希特勒的,正是丘吉尔,丘吉尔以其具有洞察力的军事才能在欧洲沦陷之际登上历史舞台,又以其出色的演讲能力成功动员了人民群众,那在至暗时刻发表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是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演讲,而在此之后又发表了《少数人》的演讲,高度赞扬了英勇作战的士兵,成为鼓舞和安慰英国民众的重要支撑。
那么从种种例子我们可以看见,众多领袖都是应用了他们出色的语言能力与威望相结合去引领群体,这让我们体会到演讲能力的重要性。
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所谓的利用群体的力量听起来过于玄乎,但当我们了解了群体心理,我们也就可以首先保持住自己的理智,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可以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