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个世界的战争》是一本由[美]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世界的战争》精选点评:
●从波希战争讲到911之后,算是挺精彩的战争通史类书籍了。
●西欧中欧东欧俄罗斯世界 与 近东中东世界
●精彩的通史著作,从亚历山大的时代开始,带着文明间的摩擦,穿透到现代。 不过就是今天看完真的很应景罢了。
●讲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演化冲突还是蛮有意思的,但中间参杂的讲中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段有堆字,偏见嫌疑
●不错。不过次东西方只是君士坦丁堡~希腊一线两边的竞争发展和当下的状况。
●从特洛伊到911全面回顾了东西方几千年来的冲突和交流,虽然作者把目光锁定在了欧洲和中东,有挂一漏万之嫌,不过能说清这两个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作者拜托了西方固有的传教士式的思维方式。终于不再是高举民主大旗,而是认真反思并尊重东西方由于历史不同而会选择的必然不同的道路。
●毫不掩饰以启蒙价值观评价宗教冲突,在今天非左即右的政治环境中倒显得十分古怪而有趣。作者可以说是一种“人性原教旨主义者”,对任何宗教都毫不留情,但反而因此认为东西方冲突无法解决,开出来的药方也是在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这些low but solid的层面上,或许会真的有效,或者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局面的方法吗?
●从宗教到宗教,从政治到政治,跨越千年的永恒敌意,究竟缘起于何处又该归结于何处?这本书其实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其实只是一部通史类著作,从纷繁的历史素材中寻求答案是见仁见智的,更何况这个问题的现实演绎远未停止。“我们憎恨和害怕那些和我们最相似的人”,对于个人而言,憎恨和害怕离现实的冲突还有道德和法律两道缓冲,而上升到民族、国家、地区,缓冲地带却眼见地不断压缩。甚至自由,正义,真理…这些本该成为人类共同的信仰,却一再成为制造冲突的借口,那么需要对冲突负责的究竟为何?如果敌意无法消除,也许我们真正需要寻求的是如何拉长缓冲区?
●准确来说是近东与西方的文明冲突史吧,总体来说没有大的纰漏,但同时也无甚高论(把近东衰弱归为宗教和专制),节选的几个片段(波斯与希腊,亚历山大,罗马,教皇与穆罕默德,十字军,奥斯曼崛起,拿破仑东征与一战)也没什么亮点。宏达叙事的缺点基本都犯了。
●按需。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一):一个bug
第九章第四部分有个笔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作者的锅:
“他也提到了汉人,称他们为‘Kitayoi’,说他们‘友善而且仁慈’,他相信他们都是基督徒,住在‘大量出产棉花、酒、金银和丝绸’的地方。但是因为他并没有亲眼见到他们,所以所有这些都是道听途说。”
这个kitayoi是契丹人啊!看这读音也不应该是汉人吧!我看的时候就在想汉人的发音怎么能变成一个k开头的单词……直到看了蒙古行纪的原文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二):琐记
1.东西方划分是文化上的意义。早期可能西方意味着贫穷,但却是反奴役的自由和反专制的法治。与东方的对立,凸显西方自身的形象。希腊人的高傲,蛮族没有理性,所以被奴役,所以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人,希腊的城邦具有封闭性。2、土耳其的文明开化要比远东早得多,历程与满清类似。其实今日天朝也类似,到底是像竞争者的长处学习还是归咎于当下的腐化追寻过去的荣光去复兴?3、本书各个议题对我来说不陌生,亚历山大、罗马、十字军、拿破仑等等,书果然越读越薄。此处的东方也只是近东而已,书名有些托大。4、将东方的落后归责于或宗教或皇权的专制主义,是偷懒。5、理解伊斯兰之境和战争之境;伊斯兰普世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三):关于以色列的内容有点意思
整本书没有太多说的。
就是西方自由、东方专制的基本常识再讲了一遍。
当然有一些西方近代东方学的有趣内容。
但总体来看新意不大。
只是里面有个内容,颇为有趣。那就是关于早期英国支持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一段。
当时英国人认为,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该地区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而当地如果有一个犹太人定居地。将会成为维持秩序和稳定的力量。
这其实甚至不是一个新想法,拿破仑就设想过犹太人将会把“欧洲启蒙运动”传播到巴勒斯坦。
甚至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赫茨尔,也认为新犹太国将是“文明对抗野蛮的最前哨”
这样的一个国家,是绝对不会由当地的阿拉伯人建立起来的。
当然,即使在当时的英国都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计划。
甚至当时就有人说,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领土要求,甚至不如英国对法国领土要求更有道理。
但反对者,比如著名的贝尔福公爵,表示自己无意去询问当地居民的意见。
他认为欧洲应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因为它“出于古老的传统、现在的需要和未来的希望”,而这些当地民众重要的多。
今天的以色列,确实成为了中东最文明的国家。成为了文明对抗野蛮的前线。
但同时,它也一直陷入合法地位的争论之中,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休止战争。
不过这些老前辈,在天之灵,应该还是很高兴看见以色列今天的情况吧。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四):没有中国的冲突不够精彩
该书2008荣获美国近东政策研究所图书奖获奖作品,被称为“文明的冲突”历史细节版,可以说在看待东西方冲突上,是比较典型的西方观。 书中的两个世界,主要是西方与东方,但此分划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中国始终不包括在此处的东方之中。 根据作者的观点,东西方的冲突始终不停歇,且强弱对比此消彼长。先是希腊各城邦与波斯阿契美尼德的对抗,后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横扫东方,再是罗马与帕提亚等东方政权的对抗,一直延续至今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等。 同时,作者认为,东西方的此类对抗还将持续。 阅读此书的收获: 1.在工业革命前,东方无论人口还是财富,始终是富裕而奢侈的,但关于东西方谁更民主,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2.东西方文明内始终存在连绵不断的内部冲突,除罗马帝国时期,伊斯兰比基督教更统一,所以处攻势的时期较多。 3.伊斯兰文明一直在自我救赎,但是不像西方基本脱离基督教的束缚,伊斯兰仍然很受教义的束缚,改革总是磕磕绊绊,没有脱胎换骨的效果。相比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他们真的太慢了 4.基督教内部的冲突一点都不比与伊斯兰的冲突弱,从历史来看,所谓西方的统一也就罗马勉强算是完成过。 5.如果作者代表西方智库,那西方对中国真是知之甚少,可以说是肤浅了。 6.此书的历史观,不像我们的史书归纳出条理的几大条经验,感觉就像他们一直以来的冲突,一个阶段一个分析、一个情况一个分析,和我们的思维还是有差别的。 此书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像是历史知识的堆砌,也没有那么深刻与创新的观点,但是此书却在无形之中在宏观上梳理出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翻译的文笔真不错,读起来很有条理。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五):了解东西方历史,这本书一定要看
趁着史上第一长假,用了五天时间,读完一本不错的书——《两个世界的战争》,分享一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三千年里东西方政治、宗教冲突的起源,从希波战争开始,到21世纪中东乱像,重点写明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分分合合。 时间线条大致如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东西罗马的衰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分化、十字军东侵、奥斯曼帝国的反扑、文艺复兴后西方文明的变化、伊斯兰帝国的瓦解、一二战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911之后的伊斯兰格局。 几个要点: 1、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主旨上面的不可调和。前者讲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君主与政府负责世俗与物质世界,宗教负责精神世界,互不打扰;后者要求一切服从于真主,政教合一,神权大于一切。这种矛盾决定了双方的争斗。 2、其实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起源相同,在历史上本来有归元的机会,在罗马帝国时代也确实尝试过融合,但最终失败,而十字军东侵,更是把问题给激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乃至在伊斯兰世界里,到如今仍然认为十字军还未停止,与异教徒的战争还在继续。 3、地中海时代(希腊-马其顿-罗马)的历史阶段非常精彩,值得好好去深读,那也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4、伊斯兰教旨的原罪可能也是导致东西方实力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对神权的无限上升,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法分离,导致世俗社会的停滞不前,在西方快速发展的时候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双方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5、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东西方的战争,但弱化了两个主要角色——蒙古帝国与中华帝国,前者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其实并不低于君士坦丁堡和萨珊波斯,而后者也许是没有侵略性,所以就基本没有提。 如果有对世界历史感兴趣的,这本书推荐一下。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