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0-03-13 06:19:28  热度: 259℃ 

点击全文阅读

《被猜死的人》是一本由田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猜死的人》精选点评:

●除了同名的开头的那篇《被猜死的人》比较差劲,(这一点我实在想不通!!)其余几篇都有出彩之处,语言冷静诙谐不动声色,读出了一点王小波的味道。

●莫名其妙的死亡事件和朋友圈吐槽系列文笔结合体

●在那里 人们平静地,隐秘地 痛苦着,喜悦着 活着,死着 和所有的地方,一样 如果诗就是生活的话,无非也就这样了。

●挑了《被猜》、《一个人》两篇来读,作者整体风格是“冷眼旁观”的,只注意叙事本身,进一步地有回归事物本身的效果,给了解读的更宽泛的空间。《被猜》从边缘化人群的边缘化人物入手,戏谑地拿老年人的“性生活”作为切入,竟然逐渐还有了说服力——读者会从最开始觉得“黑色幽默”,到后来觉得合情合理——讲一个生与死,社会与权力,人与尊严的“玩笑”。《一个人》的“一个人”主题很鲜明,无论是小于,还是钢渣,或者老黄,甚至刘副局,大家都身处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孤独。但每个人心中都还存着一丝温暖,于心亮存着小于,小于存着钢渣,钢渣也存着小于,老黄则会因为半夜看到一盏昏黄的灯,爬上山去看小于的铺子是否还开着,刘副局会在临走前跟每一个人说对不起——这是每个人本来的样子,大家都有许多面,若非如此,一个人便无法张灯结彩。

●太吸引人了,我一口气读完

●真实又荒诞吧。挺贴近的

●每篇都很精彩。最喜欢《湿生活》这一篇。有趣的比喻暗射出不可置否的真实。很有意思。

●想法很有意思,关注的也是社会现实问题,但看着又没有很多感同身受或耳目一新,被猜死的人一篇中间倒是略感到一些原来如此,但是开头的文笔确实比较拖后腿,结局也略草率,又或者其实不是文笔的问题?

●故事是好故事,但文笔给一星都嫌多,用词重复,话翻来覆去,有的语句读起来不流畅,满篇的方块儿字好像变成了路上搁楞八叉的石子儿,读起来别别扭扭不畅快

●非常适合电影化的文字,《衣钵》让人联想起的画面是《大佛普拉斯》,《一个人张灯结彩》又有点《白日焰火》的味道。谁来改个电影啊!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一):咸湿的诗情画意

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田耳的短篇小说集,囊括《被猜死的人》《衣钵》《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牛人》《打分器》《湿生活》《鸽子血》 共七部短篇小说。

我们普遍意义上说的优秀的小说家抛开严肃文学上的流派风格之外,其实都是人群中那群最会想象的人们,这种想象,更多时候是一种臆想。

田耳在一次访谈中说起《被猜死的人》故事的起源,是之前在一次养老院居住的经历,他躺在床上想象之前住的那些老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田耳笔下的人们一个特别明显和有趣的地方在于男女老幼们异常丰富的的内心活动。内心活动不是指缜密的心思,而是一种非常粗砺却饱含深情,非常艳俗又满腹诗意的读起来特别流畅的心理逻辑。哪怕,只是些人物头脑中突然冒出的无厘头的小心思。另外一点非常喜欢的地方在于,每当田耳要人物抛出一个念想,他会马上举出一个特别世俗,却非常恰当的比喻或者例子,让读者能马上调动自己的生理记忆来进行故事体验的精准的还原。而在一次次的完成精确的还原之后,我们便和那些咸湿的男人、失落的女人、甚至那些“佴城”的家长里短鸡鸣狗盗有了某种同情的联系。至于那些人物,是不是所谓的“边缘人物”,他们自己也许从没这么觉得,我也从没这么觉得。

我很享受这几日的阅读体验。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二):讲几个故事,猜猜是真是假

《被猜死的人》是一篇由七个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描绘了底层边缘人物真实而又病态的人性。这种荒诞猎奇又惊心动魄的文章很对我胃口。

最喜欢《被猜死的人》、《一个人张灯结彩》、《湿生活》、《鸽子血》这四篇。

在我看来,这些小故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物刻画的极其真实,你可以在回忆中找到对应的人物,也可以在某个漫步的午后偶遇小说中的人物。险恶而又丑陋的老头、孤独无依人前健谈人后心事重重的发廊女孩、自诩为诗人却又难逃人性劣根的小镇青年,以及很多人读完都觉得章宇就是书中的钢渣。

第二个特点是奇特的、交互式的阅读体验,这大概是一种技法,它们存在于每个故事中。

《湿生活》中的小镇青年一边给女作家讲故事,一边脑海中回忆另一个故事,回忆中是一个男生刻意用言语挑逗女生的故事。这里,读者需要返回一下才能搞清楚他到底讲的是哪一个版本的故事,那么如果你就是小镇青年,又会讲哪个故事?

《被猜死的人》讲敬老院的老头为了摆脱无聊,将赌博的内容定为院子里下一个死去的人,其中的一个坏老头利用他对人性特有的洞悉屡屡赢得赌赛,钱财越来越多,欲望也越来越赤裸裸。游戏规则开始后,整个氛围变得灰暗、冰冷。这种道德伦理的颠倒令书前的读者蹙眉,却又忍不住像一个上帝一样参与下一轮的狼人杀游戏。

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这种浮世绘小说大概就是让你和一个不健康的人相遇,诉说心中郁结,再擦身而去。书中人物翩然离去,你也合上书,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张灯结彩。

“在那里

人们平静着,隐秘地

痛苦着,喜悦着

活着,死着

和所有的地方,一样”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三):梁瞎子没有猜到自己的死。

《被猜死的人》是个短篇 ,讲的是一个养老院,里面有一个梁瞎子,其实他也不瞎,是独眼龙,养老院里面的几个“坏”老头总欺负他。这几个坏老头,常常找老太太发挥自己的“余热”,因为他们这个年龄还有这个能力,自然是牛的很。一天梁瞎子他鼓足勇气,也要“整”个老太太,虽然最后没得逞,过后那老太太很快就死了。但是梁瞎子因此一举成名,与这些坏老头们混在一起。他们在一起天天打扑克、闲聊,很快就没意思了。闲得无聊的几个老头开始玩猜谁先死--赌钱。梁瞎子他总是猜中,在养老院名气越来越大。因为梁瞎子他以前给人算过命,懂得心理暗示,他知道一个道理:恰当的安慰可以导致人死亡。

养老院的老人们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逐步把算命的梁瞎子塑造成拥有死神魔力的人,大家都怕死,就都给梁瞎子送钱。时间一长,小护士发现梁瞎子很有钱,梁瞎子为了堵住小护士的嘴,给小护士买手机又买好东西,最后还和小护士打的火热,突然一天小护士出车祸死了。这一次赌局他猜错了,没想到小护士的意外,使梁瞎子的信誉下降,神话打破。其他几个老头代替他,开始收钱了。梁瞎子财路断了,他就开始猜收钱的人要死。果然,收钱的老头出去嫖妓的时候回来翻墙的时候摔死了。这件事情,让他重新掌权。

他们坏老头集团中的一个“老李”尿床,为了遮羞把尿过的床单偷着换给梁瞎子,梁瞎子有口难辨。而梁瞎子在下次赌局中直接猜“老李”要死。结果“老李”就这么给猜死了。但是这也引起了梁瞎子身边剩下的几个坏老头的恐慌。他们几个半夜过去把梁瞎子掐死了。

梁瞎子,灵魂离开身体那一刻,他并没有留恋,只是看着床上躺着一个丑陋的自己。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四):读田耳《被猜死的人》

《被猜死的人》是7个短篇共21万字组成的集子,这样的安排让人感觉既贴心又聪明、既印象深刻又意犹未尽。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小说读完后能留下印象的就能算是佳作,读完后要是还能复述故事梗概和痛点那就属上上乘。很显然,田耳的小说属后者。读田耳的文字容易想起余华,荒诞中带着诙谐幽默灵魂拷问,也容易想起野夫,遥远年代中蕴涵着怀旧伤感。

“被猜死的人”故事发生在养老院,开篇几个“坏老头”总要打新来老太太的歪主意,坏老头总有势在必得的把握,这样的笔调会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思。正好前不久去过一趟养老院,读的时候实景扑面而来,帮助我找到了依托,小说就是行走在现实与想象之中,飘浮、徘徊、落地、反思。

主角独眼龙梁瞎子以前算过命,在养老院属于被坏老头欺负的孱弱对象。养老院的老人们在畏死的心理阴影下,逐步把算命的梁瞎子塑造成拥有死神魔力的人,几件恰巧的死亡铺垫印证了梁瞎子的神功。老人们不想死,就得求梁瞎子别猜他死,因为老人们逐渐相信被梁瞎子猜中的人真的马上会死。这可怎么办啊!还是老办法,送礼给梁瞎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这样,梁瞎子成为养老院的实际“掌权者”。故事的结尾,梁瞎子被人合力掐死,死后他的灵魂穿过房间看见了躺在床上很丑的梁瞎子,故事戛然而止。

剩下的6个短篇也很精彩,不敢再赘述了。读田耳让我想起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等,也想起过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余华的荒诞感要强烈一些,像是在肉摊上看屠夫砍肉骨头,血肉模糊伴随着吭哧碎骨还挂着肉丝的那种残忍和直接;田耳同时也兼备野夫的温情怀旧,八零年代的那种一座城一段情的朴实无华与温情脉脉,像现在抖音上专门拍摄80年代风情的短视频,衣着、发型、音乐、舞姿、背景墙,让人忍不住掉进记忆深处怀念逝去的日子。

愿你八十岁的时候还能像《被猜死的人》中的那些坏老头有实力打老太太的歪主意;愿你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等待了53年7个月零11天后,还能与心爱的费尔明娜•达萨一起度蜜月。

《被猜死的人》读后感(五):田耳: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我把它们一个个变成了小说

原刊《文汇报》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这几乎是通识,但我一不小心把小说写了20年,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小说不妨尽情虚构,但一定要有真实的背景,或者说真实的源头。如无一个真实的源头形成灵感,我的虚构也无从生发出来。

这个源头,可以是一段故事,一则史实,或者一个场景,甚至一句话。当它形成灵感,就如同一粒种子,埋入我头脑,假以时日,耐心等待,忽然就生长出意料之中或是完全意想不到的小说。

比如说,我有篇小说《夏天糖》,源头就是偶然听来的一个场景。我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以及那种窃喜。大概是2000年左右,我在一个地市当推销员,吃饭在店面所在大楼的负一层,附近一家发艺学校的学员也来这里搭餐。中午吃饭聊天都在一块,那年月大家还不曾埋头看手机,餐桌上抢着说,于我真是一件幸事。一天,发艺学校一个并不善言谈的女孩,忽然讲起小时候的事:没读过幼儿园,父母白天又不在家,只她一人呆在家里。她家在一座山头,周围没有别的住户。在我们那里经常有这种所谓的单家独户,可以想象那种孤独,幸好她家屋门口有条马路……于是,她想出一个游戏,将自己躺在马路中间。马路太窄,来往的车必须停下,司机将她抱开,然后将车开过去。她的游戏就是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

她说的这事很快被别人的故事淹没,没人留意,但我突然浑身一颤,还不动声色,像是偷偷拿了别人的好东西。我知道,只这一个场景,必然生发出一个好的小说,小说是怎样我暂时并不知道,但我坚信这篇小说一定存在,且质地不凡,等着我将它一点一点捋出来。事实上,大概过了五年,有一天我突然想出结尾,这个场景才最终发育成短篇小说《夏天糖》,但这个结尾,回头一想,在那小妹子当天的讲述里已经包含。

我享受这个过程,构思在怀有信心和似不经意间完成,再下手写速度极快,一万多字就一天时间完成,真有些停不下来。我坚信好的小说不是你努力去写,而是有一天你想停都停不下来。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小说,生长方式大都如此。比如《被猜死的人》,来源于我在一个养老院的经历。对的,我30岁的时候就住进一家养老院,而且断续住了两年。当时是读一个作家班,主办方将我们一帮作家带入这个院子,几十亩地,环境优雅,据说以前是养老院。我喜欢刨根问题,打听到,原来环境虽好,风水却似有问题,当年养老院一开,一帮老人住进来,很快走了几个,剩下的自然也就全跑了。晚上,偶尔失眠,我就禁不住想,我睡这张铺,以前是不是死过人呢?当时一间屋两个人住,中间拉一道帘布,我想来想去自然没有结果,这才注意到室友近在咫尺却鼾都不打,还忍不住将手探过帘门试一试他的鼻息。室友严重失眠,赶紧说,我还没睡呢。

我忽然想这么多即将老去的人住在一块,那气氛是如何压抑,但他们若还有乐趣,会是什么呢?我替他们想到,聚一起的时候,会不会猜一猜谁先死?就像我们买足彩,但他们押的是自己。想到这里,我知道又能有一篇小说,暗自激动。我想,若不是年轻时有住养老院的经历,等到我老,真就住了进去,还有心思做这样的虚构吗?若不是一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有住养老院的机会,《被猜死的人》我不可能写出来。元

《牛人》也是如此。也是2000年左右,在我前述那栋大楼的二楼,有一处较大的酒吧,里面搞起当年流行的那种演艺,生意不错。就有一个歌手,人家给小费,也就几十块钱,他便跪在人家前面唱。当然现在看来如此恶俗。我认识那个歌手,他在当地颇有名气,有粉丝,有几个女人为他争风吃醋,他夜里下跪唱歌,白天洋洋得意。我便开始将他揣摩,并想他的这份龌龊和得意,要放在怎样一个情境里,才可尽情展示?终于有一天在乡村宴席上,两帮人忽起争端,我刹那间想到这份龌龊的得意,被争端的一方用来打压另一方,是否有可能?我的构思,又迎来云开见日的一刹那。

当然,小说写出来到底怎样,我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我想说,我确乎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一次次和好的题材,好的故事,甚或一个场景一句话劈面相逢,得到的小说灵感都如同邂逅。写作的乐趣无非于此,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却像是个人的猎场,你无法预知,拐角处会否遇到猎物,又是什么样的猎物。

有如收藏家们搜罗具体的宝物,而我的收藏便是这些虚有的东西,别人不经意,我已憋着宝,独自享用。实话说,再想有这美妙的邂逅,机会越来越少,无它,人们不聊。所有人都埋头玩手机,我八十老父也于寂寥中玩起了微信,分明就是一种末日图景。而那些铺天盖地的手机信息和段子,从未给我写小说的冲动。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