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100字
《不妥协的谈判》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夏皮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妥协的谈判》精选点评:
●按需。
●算广告吧哈哈,在樊登读书听的,增加心智的灵活度,经过后天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是我觉得后天的努力也要基于先天的一些条件。
●《高情商谈判》作者的新书,不负我的期待,内容扎实,案例丰富,理论结合实践
●这本书不是倡导大家在谈判的时候,不要妥协,而是在谈判的时候,怎么样审视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增加足够的心理灵活度。大量的人觉得谈判很困难,交流任何事都很困难,是因为他的心理灵活度不够,他的心理特别僵硬,遇到问题觉得不这样就不行。
●很实用的一本书
●一般吧,评价虚高。这类书有个毛病就是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各种心理学模型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核心观点就是,身份认同是很多冲突的根源。抛开身份认同,想办法和对方形成合力,这才是化解冲突的唯一办法。了解核心身份才能克服身份误区,重塑关系身份能建立更密切的人际联系。
●这本书非常好的让人认知到自己的思想盲区,那些自大、身份部落效应引起的情绪障碍,推荐
●感觉是《非暴力沟通》的实践版,作者的观点很实用,在外部合作沟通和内部沟通中都很有帮助
●樊登读书 部落效应,书看完后方知道听别人读书还是有偏颇的,自己看一遍才是正道
●原以为是讲谈判技巧,读进去才发现是心理学方面的。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冲突,调节心态和情绪,建立和谐关系,多和解多救赎,“让他三尺又何妨”。
《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一):解决谈判问题,先和自己谈判
选中这本书,是被“商业谈判”的字眼吸引
而被这本书圈粉,则是因为它点出了真正解决谈判问题的关键——自己
学会“放过”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平息内心的痛苦,学会建立跨界交往,重构人际关系,培养自身与自身、自身与外界的和谐关系,任何谈判又有何问题存在呢?
人生亦是如此……
《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二):拔出自我孤立的那根刺
这本书最开始读起来真的是略微有点难度啊,“部落效应”、“身份的神话”“揭示原型”这些不接地气的词儿真的是一点儿烟火气也没有,但是多翻了几页以后,发现组合的行云流水魅力。
读这些文章,哪怕理性指清楚了方向,在行进的路上依然有着感情的抵触,不想“自我指涉性”,想用难得糊涂这些表层一如既往的敷衍过去,想改变的念头按着我走到了“信仰,仪式,忠诚,价值观,情感”身份五大支柱68页,无共鸣。
共鸣点1:79页尊重自主权或者当心它。情感认同了不用再以“听话”“服从”的方式证明自己长大了,可以了。穷则独善其身,从不再本能的对抗开始,把自己从眩晕的微风里带出来先,不落入“强迫性重复,禁忌,渎神辱圣,身份政治”冲动的诱惑。
共鸣点2:从积极的角度定义身份。感谢身边的人们把消极思想先行的我,感染成了不消极先行,充充电继续往积极迈步。
共鸣点3:追求和谐而不是胜利。是的呢,有时候的冲突是一场丧失理智的想赢。
最后“原型把自我孤立的那根刺从冲突中拔了出来”。是的,谁都不想被孤立,那先从泥沼里爬出来一下好了。
《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三):如果无法停止冲突,就安静地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没有想到在一本以国际谈判为主要事实依据和经验总结的书里看到了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著作及理论。但是再想想,也是情理之中。谈判是一个从个体(个人)到总体(国家)参与的一个事情。
如果想从本书中获得一个立等可取的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你可能会失望了。但如果你更享受对自我的认知、理解、剖析,这本书可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相对痛苦的,因为你会无数次地回忆曾经经历过的冲突,将他们重新回放,再分析。为什么说是相对痛苦的?因为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复盘,往往不是一件坏事,或许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自己和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会给你带来新的体验。
当你回放完、分析完,记得将你的心重新包装起来,带着更强壮的它继续努力。
以下为剧透部分,若想亲自阅读,可跳过
——————————————————————————————————————
冲突有很多种类型,在冲突中,你处于有利地位还是不利地位?冲突时,是你主导还是被动参与?冲突的双方是否有意愿进行和解。而此书讨论的冲突和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有和解意愿的前提之下进行。往往这样的谈判需要第三方主持,需要一个建立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和谈判环境。
作者本人具备丰富的谈判技巧,但是在此书中他极少提及技巧性的谈判方法,即使是本书中极度抽象的方法论,作者也不希望读者利用它们去做一些不道德的损人利己的事情。
书中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关系身份”、“部落效应”,作者认为身份认知是引起冲突的本质原因。
其中在关系身份中提出“亲和性与自主性”合二为一的观点,这就有点玄乎了。当作者提到孔子的“天人合一”时,似乎能明白,深层次的东西可能需要自己悟出来,这就莫名有点蛋疼了,此时暗自认为作者披着科学主义的外衣卖弄玄学。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那么黑白分明,试图寻找一个处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100%通用的方法论,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陷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有很多种可能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千丝万缕,这一刻的喜悦下一刻的厌恶,千头万绪。
而在其中,能够保持理性地理清双方的关系身份,才越发显得重要了。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人在冲突环境下容易陷入的“高度情绪化冲突”的五大诱惑:
1.眩晕
2.强迫性重复
3.禁忌
4.神圣
5.身份
并且给出了面对五大诱惑时的解决方法。
其中禁忌和神圣部分举的例子对于在无神论国家的我们来说,相对代入感较弱。建议读者可以将书中的“宗教禁忌”更换为“道德禁忌”。将“神圣”更换为“三观”即可流畅阅读。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自我”层面的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则着重他人与关系。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说明了在解决了五大诱惑的基础之上,人们如何搭建消除冲突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合作力,它包括四个部分:
1.揭示身份神话
2.转化腐蚀性情绪(平息内心的痛苦,饶恕)
3.建立跨界交往
4.重构人际关系
这四部分没有明显的顺序,而是在关系的不断变化中交替出现。
p181这张图片清晰地展示了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提到了一些人际交往的小技巧,比如在冲突无法协调时,通过“神话比喻”的方式来“可视化”双方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在西方国家,神话是一个比较通用的类比方式。这个技巧的作用是让人抽离出来看待关系,从而可以认识到双方对关系上的定位差异。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除了个人交往的力量,结构性交往也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即通过一个共同的组织进行交往,加强联系。
这几部分对于深谙“关系”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显得简单了。但像作者说的,理解关系并不是鼓励大家通过政治操纵来获得利益,而是让交往变得更顺利可控。
如果说前面部分章节还有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最后一部分就是相对抽象的总结。
关系总是辩证的。以前理解的辩证法,意义在于你一个解释性的思辨方式,但辩证法不会告诉你答案。但你能更为全面地去分析利弊。就像我们每次遇到冲突的时候,利益、情感、精神一边推、一边拉着我们,有许多的挣扎和矛盾。
——————————————————————————
作者的方法论都是在条件极为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冲突双方有极大的理性,以及互相包容的宽容心态才可以做到。
往往一般人生活中的冲突,并不需要这么严格的流程来执行,或者说,这些冲突并非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执行解决程序。这也可以理解,作者的工作就调解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关系到不同国家的国民生活,这是值得使用这些书中的手段来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一定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中的。
这本书和我之前了解的关于人际关系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出入,只不过从另外一个作者个人的知识体系中重新搭建一套理论(虽然不尽完善)。核心的论点还是无法逃脱以下几点,
1.对非理性的情绪控制;
2.理解和解的意义不是妥协,而是宽恕别人放过自己;
3.关系的解构和重构;
4.辩证法;
不像很多的书籍,会主张“利益”关系的一致,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就像书中说的作者孩子的争抢玩具的例子,若以其他书籍的方法论,则将矛盾双方的利益归一,即可解决问题。问题是解决了,但是私人关系中,深层次的来自于精神层面的矛盾并未被人知悉。
大同思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若一个心怀天下大同思想的个体遇到极端的利益主义者,或许作者的方法论也会陷入困境吧:)
本书的撰写虽然看目录会一目了然,但其实各章之间没有遵循严格的互斥原则,需要读者集中精力来厘清各章之间的关系。
对于本书的理论体系,本人还是持怀疑态度,但在这个非常时间,此书不失为一种反思自己的好途径。
《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四):《不妥协谈判》“妥协”的意义
一直对关于与人沟通类的书籍特别感兴趣的,主要是由于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存在与人沟通协调,并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完成同一目标或和解。那么也存在妥协的时候,那就是处于一个不平等的条件和解。
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更多是想针对如遇到不妥协的谈判,该怎么样应对。然而,书中的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为了真正的阐述书中的核心要点使用了“不妥协”这个词,而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谈判中如何妥协。因为胜利代表着另一方会输,不妥协就意味着无法达成共识或者对方妥协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双赢的,这也不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之前看到的谈判书籍中,更多是两个人在争吵和谈判过程中出现争执后,给他的一些套路让双方的利益化最大,但其实最终的目的是让一方胜利。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整本书的主题跟这个不妥协谈判的标题刚好相反。只有你学会了和解、理解、宽容才能有机会打破部落效应。这本书也是围绕着部落效应而展开分析和应对。
那什么是部落效应呢?
简单地说,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你隔壁一个班的人跟自己班的一个人吵架,然后相互骂,骂着骂着就变成两个班级全员开骂。但实际上要知道两个班级里面的很多人都相互不认识,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骂,只是骂到最后变成要相互的捍卫自己班级的利益。
而这就是部落效应
其实,这个例子也让我想起在工作的背景中,由于自己跟甲方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有时候客观去看待之前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合乎情理。但是因为考虑到甲乙双方的立场不同,所以会带着有色眼镜,也就是部落效应去对接和沟通,也因此耗费大量精力导致很多沟通,都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
所以会存在一个因部落效应而身份变化,而身份的变化赋予人角色的责任,而这些责任会时时刻刻引导着你往一个非理性的视角去对待。
如果永远意识不到,就会陷入部落效应,会被它控制。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经常陷入到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中,什么事也谈不了,而在谈判的时候首先反映出来的就是: 你不尊重我,凭什么我要听你的。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在生活当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谈判效果,我们得学会一件事,就是要学会释放身份的力量,那核心就要先明白什么是自己的身份每一个人的身份有五大支柱:
第一个是信仰,你姓什么你信天主教还是佛教那就是我们的信仰。
第二个仪式,比如中国人过年就要回家,这就是从事的仪式。
第三个忠诚
第四个就是你的价值观,你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最后一个是跟个人有关,就是你情感上的重要经历。
比如你的身份是丈夫那么你的信仰是婚姻是幸福家庭的基本在成为丈夫之前需要通过结婚的仪式,并且要兼顾对家庭关心的责任,还要忠诚于家庭。你的妻子在这个身份中,你认为,时时刻刻顾家对家庭负责就是最正确的事情,同时你和你妻子所经营的家庭生活,也是对于这个身份重要的情感经历。
而这样的身份也因此把两个变成一对,两个人也有了交互关系,产生更大的能量去支撑家庭,这就是身份的力量。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们在什么时候会陷入到部落效应当中呢?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陷入对抗: 有时候你和对方吵架的时候会经常忽略到对方所有的好,只是想到最坏的一面,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
第二个特点是自以为是: 就是部落效应,助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执念,也就是认为我们的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我们就是合法的正统的,所以要理直气壮地捍卫他,这就是你自以为是的时候。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在一些沟通过程中,通常会听到别人说“你这样做不对”我“认为你应该”等等之类的措辞。
第三个特点是封闭: 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我们把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张等特性全部固化,就是不愿意听对方的意见,了解对方的关切,而且批评他们的观点,谴责他们的特性。
为什么我们会常常陷入部落效应呢?最重要的是部落效益会给我们带来五大诱惑,如果稍微没有意识到就会陷入其中,分别是:
眩晕
这种状态是很常见的,比如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一方歇斯底里的辱骂不顾在公共场合的形象摔手机。这个时候摔手机的一方就已经进入眩晕状态,她已经感知不到周围的一切,就好像被催眠一样,这也是心血来潮,上头了。
那如何去应对眩晕呢
书中给他的方法是:
1.认识眩晕,做好深呼吸,让自己有停顿片刻的机会,让理性多思考,审视当下的情形和自己的行为。
2.学会当头棒喝,简单地说就是牢记谈话的目的。吵架是不是能解决今天谈话的目的呢?
3.就是请出合法权威,就是找一个比较有公信力的中间人过来做协调。
4.扩大你的视野
5.负面情绪具象化
强迫性重复。
这个是陷入部落效应的第二个诱惑。就是当坏事不断发生的时候不发生反倒不对。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在处理关系中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所以也会经常做出不重视别人的事情。所以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一次又一次出现问题。
那书中给他的解决方法有:
第一个就是尽早抓住强迫性重复简单地说,就是你要识别,如果你对这个事情完全没有意识,那就根本没有机会改变。
第二个是拒绝重复同一模式
第三个就是夺回个人的感受主导权,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你把自己赋予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去感受。
你是白雪公主呢,还是灰姑娘还是狮子王?
每个角色会因身份影响,从而有不同的感受,说看到的视角也会因此不同。
比如你是个灰姑娘,当你看到他就是那个后妈的时候,你肯定气得要命,你把自己比喻成灰姑娘,对方是后妈,那么肯定就会难受和生气,但如果你能够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比喻的方法,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揭示身份的神话,我们要经常去想想我们自己到底是哪个人,这就马上给你换一个视角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篇章会引导读者做人生宣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决定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对方。其实,意义是一样的,用身份的力量赋予对应的视角。那感受也会大不相同,最主要是你自己去主导的。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五层一层比一层更深入。
第一层叫承认存在,就是我知道你是个人,我承认你的地位,这是第一层关系。
第二层是移情理解,就是共情,感知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感同身受。
第三层是依恋
第四层是相互关心
第五层是神圣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就应该是生死之交,或者是情比金坚的夫妻关系。
这本书在最后谈论谈判的时候只写了很少的篇幅、而大量的内容都在写如何战胜你内心的恶魔。就是在你内心当中那个狂野的部落效应,你战胜不了的话什么都谈不了。
那最后总结就是,如果想要跟对方谈判,那首先就要清楚双方是否存在部落效应。自己首先要认识到两个人的关系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并尝试不断加深,避免部落效应的诱惑。
其实我认为还是蛮符合国人的关系社会,只要关系够好,感情够深,没有什么谈不了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所呈现的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那就全靠真诚和信任了。
我读完这本书从中更大的感触,是往往自己对目标特别明确性子比较急躁的时候,就会陷入部落效应中。时候就会觉得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会在那一瞬间处于眩晕状态。这本书把部落效应,这个概念展开分析,并给出应对,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不妥协的谈判》读后感(五):谈判专家:有矛盾不可怕。只要回答4个问题,就能完美化解
文 / 董小琳
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真好!
4月21日,有“世界的眼睛”之称的斯里兰卡,遭遇了毁灭性连环爆炸。
直到22日,第9次爆炸发生。斯里兰卡警方在首都科伦坡主要车站,还发现了87个炸弹引爆装置。
从被袭击的几处地标来看,这明显是一次与宗教有关的恐怖袭击。
仅仅因为信仰不同,就能肆无忌惮地剥夺290多条无辜鲜活的生命,毁掉500多个幸福的家庭吗?各方谴责纷至沓来,却再也无法挽回悲剧酿成的苦果。
痛定思痛。我们除了谴责恐怖势力,增强反恐工作之外,自古以来的宗教矛盾冲突,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科索沃战争、索马里内战、波黑战争……以及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不禁让人感慨:能生在和平国度,简直太幸福了!
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在努力解决“冲突”问题,可为什么改善的进展这么缓慢?甚至愈演愈烈呢?
在《不妥协的谈判》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本能帮助我们“化解冲突”的大师之作。
作者是曾担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冲突防范理事会主席的丹尼尔·夏皮罗教授。他还担任过《北爱尔兰和平协议》谈判顾问,以及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战争调解培训负责人。
看到这,你可能会认为这本书离自己太远了。毕竟,我们平头百姓很少能参与到国际纷争中(最好也不要有机会)。
但,冲突,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豆瓣上有个很火的话题,问的是:你和男友是怎么分手的?
有位朋友回答说,因为一部电视剧。我要打0星,男友要打5星。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分手了。
一对夫妻,会因为“谁做家务”、“谁管钱”、“过年回娘家还是婆家”,而争论不休,甚至劳燕分飞。
一个工作团队,会因为“派别站队”、“利益分配”等观念分歧,而明争暗斗,甚至两败俱伤。
就连网络世界里的微信群,也往往是“暗潮涌动”——谁是群主,谁说了算,谁和谁是一伙的……盘根错节,关系十分复杂。
总之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之所以称做“江湖”,正是因为有“冲突”的存在。
也许,我们离斯里兰卡很远,但江湖很近。
一、面对冲突,你是打还是逃?你大概听说过,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战或逃(Fight-or-flightresponse)。
它指的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两种反应。
这是从原始人就会用的“避灾方法”:外出打猎时遇到猛兽,要么躲起来,要么跟它拼命。
到了现代,虽然没了猛兽的威胁,但很多人还会停留在这种“零和”的处理方法上。
就像豆瓣上的那对情侣,要么打0分,要么给满分,不是我服,就是你输。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中间态,最终导致分手。
相信聪明的你,现在肯定想到了另外一个词,叫“双赢”(win-win)。
讲的是双方达成合作,不存在输家,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我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那你有没有听过“双赢”的龟兔赛跑呢?
话说第一次比赛,兔子因为睡觉,输给了乌龟。
第二次兔子反思了自己,改掉了坏毛病,轻松赢了乌龟。
第三次,乌龟提出:由兔子决定赛道不合理。于是,它选了一条水陆兼有的道路。结果,谁也到不了终点。
然后,两个人一商量,总这样争来争去地也没啥意思,还是合作吧。于是,兔子先驮着乌龟跑,然后乌龟再驮着兔子游,同时到达终点,完美地实现了双赢。
可童话故事能这么写,现实中,谁又会跟你商量呢?
你又该如何与对方达成“双赢”局面呢?
二、不妥协的谈判顾名思义,丹尼尔教授的这本书,是不鼓励在谈判中 “妥协”的。
在谈判中妥协,无异于丧失自己的有利条件,完全满足对方的要求,甚至还要接受“不可能”的条款。
所谓“打掉牙往肚子里吞”,任谁,也不想做这样的谈判者。
因此,我们要做到的是:避免妥协,赢得谈判。
就像水中的小乌龟:你的确跑得快,但在水里,还得听我的。
具体该怎么做呢?
以往教谈判技巧的书,大都会告诉你要善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求,然后找到双方共同的利益点。
方法没错,我们却很容易用错。
这话怎么说呢?
我来看个例子,你就清楚了。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宝贝儿”。
如果你也是“二宝爸”或者“二宝妈”,一定会发现:
孩子之间的冲突,比大人的只多不少。
有一天,老大和老二因为一个橘子,又吵了起来。
“我要这个橘子!”
“不,它是我的!”
这时,善于解决问题的妈妈过来了。“你为什么要橘子?”妈妈问两个孩子。
“我想吃橘子,补充维生素。”
“我想要皮,放在卫生间除味。”
OK,如果你认为冲突就这么解决了,那就把问题想简单了。
三、合力的能量我们假设妈妈让老大吃了橘子,让老二拿走了皮。
这事就完了吗?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了。
过不了几分钟,两个孩子肯定还会因为一块饼干,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而爆发新的战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并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深层次需求。
“谁更强?”
“谁更聪明?”
“谁更被父母偏爱?”
……
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份,没有得到期待中的认同。才导致了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冲突屡屡发生。
那解决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利用合力的能量,把彼此的分歧转化成一股力量。
书中丹尼尔教授给出了4个具体步骤:揭示身份神话,转化腐蚀性情绪,建立跨界交往,以及重构人际关系。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4个问题,与对方在冲突中,实现“合力”的效果:
你会怎样描述自己与对方的关系?
你在谈判中的期待是什么?
对方对这次谈判的想法是什么?
除了打和逃,你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目前的局面?
下面我们不妨继续以“分橘子”为例,演习下这4个步骤。
问题一:你会怎样描述自己与对方的关系?
她是我的姐姐、妹妹(假设你面对的是两个女孩)。
她总趁着妈妈不在欺负我。
这次,说什么我也不会让着她了。
问题二:你在谈判中的期待是什么?
“我想要回属于我的橘子。还要让她知道,妈妈不是她一个人的!”
问题三:对方对这次谈判的想法是什么?
“她肯定想的是,自己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包括妈妈的偏袒。”
问题四:除了打和逃,你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目前的局面?
请注意,关于“还能做什么”,作者在上图中给了我们3个选项:隔离、同化和融合。
隔离:彼此分开,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此为止。
同化:有条件地遵守对方的规则,但不是妥协。
融合:开辟新路,让彼此接受对方的新身份认同。
那么,放在小姐妹的问题上,哪种解决方式最佳呢?
自然是给予她们——新的身份。
“妈妈既不会偏袒姐姐,也不会偏袒妹妹。你们都是妈妈的小棉袄。”
“作为姐妹,你们以后共同生活的时间还有很多,甚至超过了与爸爸妈妈共处的时间。”
“所以,你们之间并不是对方的敌人,或者争斗的对象。而是今后互相扶持,共同承担生活风雨的战友。”
“如果因为一个橘子,就让失去了最亲密姐妹的信任和爱,是不是有点亏呢?”
这样的解释,不仅消除了姐妹之间的矛盾,更会让亲情更加稳固,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很难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随处有”矛盾的世界。大到国际冲突,小到夫妻吵架。
而最常用的 “躲避和硬抗”,都不是有效化解冲突的方法。
我们今天讲到的,则是基于30多年化解冲突经验之上的一种新思路——
在抵触双方的中间,重新开辟出一个空间。
在这里,通过澄清双方内心深层次的身份标签,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从而让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化干戈为玉帛。
下次,当你感觉不爽、愤怒、被冒犯了,甚至有指责对方的冲动,以及满满的挫败感时,不妨想想今天的“合力能量”,新身份认同。没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无人是孤岛。
只有掌握了化解冲突的核心能力,你才能得到更加明朗的未来。
愿世间能少一分冲突,愿天堂再没有恐怖分子。
愿你我还有机会,再去一次,那海天一色的天空之城……
—END—
我是【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董小琳。 减重80斤的80后宝妈,500强企业主管。 很高兴,能在这里与你相遇~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