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经典影评集
《佳节》是一部由大卫•贝恩斯 / 周溢祺 / 彭呈奡 / 安德鲁•霍兰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佳节》影评(一):一部刷新我对传统节日认知的纪录片
安安静静地看完了第一集,说说我的感受。
传统文化在最近两年其实很受文艺界的追捧,讲文物、讲诗词歌赋的作品特别多,讲传统节日的《佳节》倒是很独树一帜。
不同于我对这种片子的既定印象,《佳节》不是从历史、民族的文化大层面来讲的,而是从某个城市或某个村子里的人过节的故事来呈现的,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过节方式出发的,这对于注意力稀缺的我本人来说,更容易看下去。
比如,甘肃天水的女孩宋锦文在学习怎么做好伏羲文化传承人;
比如,浙江丽水的严挺带三岁的儿子回乡参加家族祭祀;
比如,湖北秭归的语文老师王艳妮带学生了解龙头文化……
这样的剧情设置不会太死板和沉闷,也更贴近生活。在我看来,节日就是因为有人参与其中才是真实的节日,否则它就只是历史而已了。
看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刷新我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伏羲我是知道的,但伏羲春祭却是第一次听说,人山人海的祭祀典礼让我震惊,同时也庆幸还有那么多人在尊崇这个文化以至于我还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其次,食物的味道可以说是每一个节日的代名词,能引起中国人对节日最强烈的共鸣。而我不仅被《佳节》安利了新的食物,还更新了我印象中只是用来吃的功能。
原来,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的人们会制作清明粿;
原来,香港长洲岛的太平清醮会有平安包吃;
原来,在屈原故里,人们会把米食投到江里,祈愿河神不要伤害屈原。
《佳节》里各种各样的仪式,于我而言很新奇,但仪式感背后我也能感受到这些文化是能凝聚人心的,它让各地的人们有了归属感。
而看完之后,我也明白了第一集的片名为什么是“春望”。
镜头从北到南,有国民性的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等,也有地域性的抢包山、溱潼会船等,形式各有不同,但深层次都是在农历新年的伊始、万物复苏的时节,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先祖的怀念中,祈愿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而这,真的很“中国”!
40多分钟的一集纪录片,刷新了我很多认知,也让我越来越为我们拥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而自豪。忍不住俗套地感叹一句: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而我喜欢看文化类纪录片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民族文化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能让你感受到血液里流淌着的能量。
《佳节》影评(二):传媒内参|《冬聚》:定格中华传统节日的幸福时刻
《冬聚》恰如其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家庭凝聚力、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从春节的庆典中,《佳节》不仅展示了中国各地的传统民俗,而且讲述了海外华人如何庆祝新春佳节的文化传承。
春节,中国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由五洲传播中心、企鹅影视联合出品,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大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纪录片《佳节》最后一集,浓墨重彩地向观众讲述了这个最隆重、最温馨的节日背后的故事。
春节历经数千年的绵延嬗变,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已经成为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皈依。春节就像一张宣言书,不仅将中华文化中“团圆”这一观念普及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更将之推广到全球,使之成为华人世界的情感名片。
这一集名为《冬聚》,恰如其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家庭凝聚力、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从春节的庆典中,《佳节》不仅展示了中国各地的传统民俗,而且讲述了海外华人如何庆祝新春佳节的文化传承。在这一段长达15天的欢聚时光里,人们放下一年的忙碌,共享天伦,庆祝团圆。
花脸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冬聚》通过追随河北桃林坪村年少的许广智初次登台的旅程,不仅追溯了历史传统,让观众看到社火这种以乡村为单位的庆典方式,而且还生动呈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春节,以及他在这场庆典当中的经历及成长。
《冬聚》还讲述了陕西咸阳丁生堂一家温馨的春节团圆故事。尽管中国变得现代化,多代同堂的家族仍然维系着他们千年来的纽带和根基。儿女们经常回来,家才有家的样子,这是年过90岁的丁生堂的看法。透过丁老和家人一起过春节的故事,观众瞥见的不仅仅是把中国家庭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还有中国人独特的表达爱意的语言。
《冬聚》的镜头同时漂洋过海,对准了美国的一位华人艺术家麦锦鸿,讲述他对春节的童年记忆变成一件艺术作品,将美籍华裔群体凝聚在一起。
通过麦锦鸿为美国邮政局设计的邮票,向观众表达春节是一个文化和深刻记忆汇聚的时刻——人与文化遗产的团聚。无论身在何方,中国艺术和创造力都能帮助所有的中国人加强情感、传统联结。
除此之外,《冬聚》还讲述了三个特别的故事。无论是北京女孩赵晶与外国男友为母亲准备福字春节礼物,还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的春节妆艺大游行、中国台湾盐水镇元宵蜂炮节,海内外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这部纪录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冬聚》所展现的,守岁是对新春的守望,同时铭记先辈的传统,祝福美好的生活,在年节的烟火中阖家团圆。佳节因四季而生,因农时而立,传承不灭,坚守不歇,更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正是这一切,让华人世界紧密相连。
通过这部庆祝春节团圆、爱和深厚传统的纪录片,观众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节日就像一条情感纽带,联结着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和悠久的华夏文明,不同的庆祝方式蕴含了相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表现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冬聚》:定格中华传统节日的幸福时刻
《佳节》影评(三):影视前哨评论|文化纪录片再出精品 《佳节》首播展现深厚底蕴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下,五洲启动的“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推出的头部精品纪录片《佳节》已于5月11日(周六)起在腾讯视频全网首播、国家地理海外同步播出,并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参加“亚洲影视周”亚洲优秀电视节目展映。
文 | 马丽
近日,由五洲传播中心、企鹅影视联合出品,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大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纪录片《佳节》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国家地理频道海外同步播出。播出前,曾经制作过《舌尖上的中国》《鸟瞰中国》等纪录片的豪华班底让观众对这部纪录片抱有不小期待,《佳节》第一集《春望》一经播出,以一流的制作和超高的艺术水准回应了观众的期待。《春望》从伏羲春祭、清明节、妈祖诞辰和端午节等节日庆典入手,集中于中国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主题,呈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盛况,带领观众一起体验形式丰富而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回溯“来处”,思考“去处”。
以细微观察反映节日的温度和深度《春望》所承载的内容之丰富,让观众大开眼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每一个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都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地域特色。而《春望》以顺畅有力的组织逻辑将来源不同、关联不强的传统节日组织到一个话题中——“春望”,一年伊始,新生与逝去擦肩而过,正是人们总结、过渡和发展的关键季节。清明游春景、祭先人,农历廿三妈祖诞辰游神以祈风调雨顺……都是中国人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表现。《春望》抓住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核,因此能以更游刃有余的纪录语言为观众讲节日的故事。
《春望》用纪录的镜头勾勒出中国传统节日的鲜活面貌,恢宏壮观处大胆泼墨,笔力遒劲;情结动人处细细勾勒,纤毫毕现。比如,每年农历三月,成千上万的信众从台湾赶到福建省湄洲岛妈祖的主庙里来朝圣,以表达他们的敬意,数万人集结在一起,场面宏大,气氛炽热,给观众以视觉和精神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春望》不是一次传统节日的平面展览,而是一次有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社会学透视。《春望》以当代的、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对当下中国社会中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的进行了一次深度挖掘和探索。在蔚为壮观、人声鼎沸的节日场面之中,个体生命细小而又坚定的搏动并未被忽略:不论是趁清明节回故乡“喘口气”的严挺,还是初次担任伏羲春祭祭祀礼仪的宋锦文,抑或是妈祖诞辰日庆典活动的志愿者路遥,他们的惬意、喜悦、迷茫等生存状态真实又具体,这些个体从传统节日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也使传统节日的脉搏得以延绵。
以真实纪录竖起审视的镜子《春望》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怀。清明节纪念先祖,妈祖诞辰感恩妈祖护佑,伏羲春祭追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我们不断追问过去—— “我们从哪里来”。“慎终追远”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年复一年的、集体的情感仪式,它唤醒、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对于“家”“家族”“民族”的共同记忆以及情怀,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感与生命延续也于此生发。同时,它又给我们一个方向——“我们到哪里去”,缅怀过去可以启发明天。就像纪录片中,妈祖诞辰日庆典活动的志愿者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台湾护神队伍,为他们对庆祝妈祖诞辰的狂热而震惊,不禁感叹对妈祖共同的爱会让海峡两岸走得更近。正是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世世代代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里,指引我们在未来彼此靠近。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承载着我们的文化,浸润着我们的生命,安顿着我们的心灵,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作为《佳节》的第一集,《春望》一出场已经奠定了这部纪录片的文化品位和高昂基调,《秋思》《冬聚》同样值得期待。可以说,三集纪录片《佳节》将以真实的纪录为国人乃至华人竖起一面镜子,通过它审视我们,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在一路快速前进时定位自己,指路未来。
文化纪录片再出精品 《佳节》首播展现深厚底蕴
《佳节》影评(四):电视指南 | 以思念为切入点的《佳节》,如何联结全球华人传承文化基因?
通过《佳节》所展现的各种节日故事,观众领略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感受到中国人庆祝节日的方式也许不尽相同,但是蕴含其中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同的;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联结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传承共同的文化基因。
来源:《电视指南》杂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
中华大地是一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迷人的传说和传统的仪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人生活在恬静安逸的乡村,有人穿梭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因为一件事联系到一起,那就是——节日
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像中国人这样热烈又真诚地庆祝自己的每一个节日。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
正在腾讯视频独家热播的3集纪录片《佳节》,聚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展现每一个节日庆典是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而这些古老的传统又是如何在现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
在表现中国国内节庆传统的同时,《佳节》也将镜头对准海外华人如何在异国文化和社会中,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展现“我的中国心”中的文化属性和认同。
中国人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来庆祝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节日。无论从地缘还是文化角度,庆祝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都是勾勒和描绘“中国人”特点的重要表现:对传统的崇敬、对美食和手工艺的热爱以及对宗族、礼法、血缘关系和家庭的重视。
纪录片《佳节》向全球观众展现了每一个传统节日是如何从农耕时代发展至今的,在这些庆典和仪式中,自然又发挥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一次庆祝中,暗含了怎样的家庭关系,庆典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思考,通过普通人的故事讲述当代社会和生活中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仍然不同寻常的地位。
无论是甘肃天水正月十五的伏羲祭祀、江苏洲城村清明时节的溱童会船节、浙江丽水小佐村严氏家族清明祭祖,还是香港长洲包山节、湖北屈原故里秭归端午龙舟节、台湾北港农历三月二十三庆祝妈祖诞辰、福建湄洲岛的妈祖诞辰纪念大会,《佳节》通过丰富多彩的阐释方式,讲述了中国人敬畏自然、敬重祖先的传统,展示了中国人对祖先尊敬的多层次且多元化认知。
在许多其他文化看来,中国人在表达感情上显得很含蓄。但是中国习俗的核心便是向伴侣或者家人表达思念、亲情和爱。一年中有许多表达这些感情的节日,诸如中秋、七夕、重阳,等等。而这些内敛而深沉的情感,也在《佳节》中被展现得凌厉尽致。
在古代农业社会,秋季是人们收获春夏劳作成果的日子,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企盼、喜悦等各种心情。与此同时,在这个夏秋更替的时节,辛勤劳作的人们心中的爱和思念也变得更加浓郁。
广东保安重阳佳节“抬大神”为老人祈福增寿、甘肃西和县女儿节(乞巧节)女孩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江西婺源中秋八月十五庆祝丰收的舞草龙、泰国那空沙旺中秋节的观音化身游行、广东佛山仙岗村烧番塔庆祝丰收并期盼来年生活红红火火……《佳节》以思念作为切入点,将主题延伸至中国人对广义“爱”的表达,这中间包含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爱情的期盼。
通过《佳节》所展现的各种节日故事,观众领略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感受到中国人庆祝节日的方式也许不尽相同,但是蕴含其中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同的;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联结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传承共同的文化基因。
电视指南 | 以思念为切入点的《佳节》,如何联结全球华人传承文化基因?
《佳节》影评(五):纪录片《佳节》:用节日勾起国人的隽永记忆
聚焦中国代表性传统节日,纪录片《佳节》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动人的情感细节和国际化的制播思路,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润物细无声”。
说起中国传统节日,作家梁实秋曾在《过年》里写到,“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
年复一年,佳节轮回,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浓烈而隽永的印记。近日,由五洲传播中心与企鹅影视联合出品、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佳节》,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国家地理海外同步播出。同时,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佳节》在“亚洲影视周”电视节目展映单元播出,引发了不少关注。
《佳节》《佳节》共分为三集,以《春望》《秋思》《冬聚》三个主题分别对应“思远”“思念”“团圆”三个情感点。从平凡人的视角出发,纪录片生动描绘了几大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衍生出的具体样貌,勾勒出在节日文化熏陶下的人群最为朴素的价值认同与情感纽带。
读懂传统文化,展现节日多样风貌在中国,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这让每一处独特的地域滋养出了不同的节日文化。各地的特色节日有哪些?每个地区在春节、清明、中秋等“大节”都有何仪式?《佳节》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景象。
第一集《春望》中,伏羲的故乡——甘肃天水正在举办为期五天的春祭典礼。相传伏羲曾在此广传农耕智慧,沿黄河流域孕育成如今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后人们每逢正月十七都会以舞狮、奏乐、诵经、礼拜等活动纪念先祖,流露出渭河人民对传统的敬畏。
在广东连州保安村,村民每年重阳节都会自发游行欢庆,为老人祈福增寿。其中“抬大神”的活动最具特色:被选中的老人会在这天扮成神祗,登上大轿游览全村,为村民送去好运。
除了地域特色节日,各地过“大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溱潼会船”起源地江苏洲成村的村民会在清明期间举办赛船活动,上万名船手,数百条赛船齐聚溱湖湖面,以仿照古代军事演练的形式,纪念宋金会战中牺牲在溱湖的壮士英灵。赛后领队们还会将象征好运的竹篙送与村民收藏,形成了当地特色的“赠头蒿”民俗。
中国香港长洲岛的居民会在太平清醮制作或购买“平安包”祈求平安、纪念逝者,还会开展紧张刺激的“包山节”比赛,人们登上由近万个平安包堆成的包山争夺头彩,为节日增添了不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活动以外,不同的节日习俗还深深影响着各地的饮食文化。以清明节为例,浙江小佐村的人们会在这天制作“清明馃”,江西婺源的乡民会做酥月饼和红鲤鱼,江苏洲城村人则会做汤圆款待“送头篙”的赛船队伍……这些由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特色小吃,都成为了当地节日的标签之一。
生动呈现多元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佳节》以宏观视角将不同佳节展现在观众面前,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江苏洲成村“溱潼赛船”“一代代传下来,有些东西不能断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些浓缩在节日中最为朴素的价值认同,都是中国人悉心维护的情感纽带。《佳节》通过挖掘关于节日的平凡故事,以小见大,呈现出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生于小佐村的严挺已经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他每年都会在清明之际回到家乡祭祖。今年,他第一次带儿子踏上寻根旅途,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们祖祖辈辈都会把孩子从小就带来,在清明的时候为自己的祖先去扫墓,一代代传下来,我觉得这东西不能断了”。
这句“不能断”,也成了《佳节》的情感底色。
严挺正在教儿子做“清明馃”画面中,严挺带儿子拜谒长辈、做“清明馃”、上山扫墓,在一件件小事中教诲稚子要时刻“慎终追远,铭记先祖”。随即镜头转换,严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画面出现。能够看到,严家一代又一代人的传续绵延,在这满满的温情烘托下,升华成一种荣誉与使命。
镜头来到保安村,村民廖佑生投入半年的收入,为父亲争得扮演“大神”的机会,父亲也因此得到了村民的敬羡。“我捐钱让我父亲当大神,是因为我希望他健康长寿。今年终于有机会给我爸做一下,我觉得很开心。”另外,廖佑生还带上了儿女一同感受节日氛围,“希望她能够学我这样,孝敬老人”。
廖佑生希望儿女在节日中懂得更多传承中国人对家庭的爱往往体现在细节之处,《佳节》正通过聚焦这些细枝末节,在一思一行的呈现中完成了对佳节的勾勒,也让诸多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魅力。
融合制播,让中国文化走得更远在刚刚闭幕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表示,近年来总局倡导推进了一系列交流合作机制,如开展节目合作合拍、优秀电视节目展播等活动,取得了不俗成果。
在纪录片合拍方面,《佳节》是值得关注的新近案例。据悉,该纪录片是继《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鸟瞰中国》后,五洲传播中心携手腾讯视频、国家地理、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BHP)等国内外机构推出的又一作品。
泰国那空沙旺市中秋节“观音游行”在本土制作方面,《佳节》集合了曾打造出《舌尖上的中国》《鸟瞰中国》等纪录片的主要创作团队。为了较好呈现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这六大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众多地方性节日,制作组“拉长战线”,寻访国内外节日故事,真实记录下了这些节日的具体样貌。
站在国际传播角度,《佳节》将“中外合作”的制作形式延展至传播领域,力图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语境下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该作品不仅在腾讯视频独播,《佳节》的成片还提供了英文配音,在国家地理同步播出。
美国唐人街春节游行作为五洲传播中心“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推出的头部作品,《佳节》的幕后团队还通过调动影视、出版、文化交流等各方资源,携手国内外传媒机构,助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例如,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契机进行作品展映,进一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上了世界舞台。
通过深耕本土制作和国际化表达,《佳节》将中国传统庆典文化与国际观众的情感世界连缀,助推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与声量。
《佳节》影评(六):纪实观察评论|《佳节》:最炙热的情感与最生动的文化
中国人习惯热烈又真诚地,去庆祝每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佳节》记录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同时,又书写出这个民族最为壮观的情怀内涵。
文 | 霓星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节日与传统历法、农事节气依伴而生。年复一年,佳节轮回,岁月流转,春种秋收,给养生息。”前奏刚起,《佳节》即给人一种大片的既视感。第一集播出后,豆瓣上就有人评论道,“了解了很多不知道、不熟悉的地域文化和风俗,节本身好像就是中国人的重要信仰。”
但超脱了个体经验之外,已经播出的两集《佳节》最重要的价值却在于国家与民族这个聚合的群体。因为它以国际化的表达,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下,五洲启动的“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推出的纪录片《佳节》近日在腾讯视频上线、国家地理海外同步播出,并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参加“亚洲影视周”亚洲优秀电视节目展映。
以时间为线、以地域为轴 承载最丰富的节日符号什么是中国人最真实又长久的记忆?答案是,以时间为线、地域为轴的乡土情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二十四节气始于春天,《佳节》的开篇也为春。
甘肃天水正月十七的伏羲祭祀大典、江苏洲城村的溱潼会船、浙江丽水小佐村的家族祭祀活动……“清明祭祀、端午怀古”,首集《春望》将镜头对准多样的祭祀活动。在时间的坐标上,中国人从春天走到夏天,在节气时令的更替中一路守望、慎终追远。
纵观整季纪录片,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三集节目分别以“春望”“秋思”和“冬聚”为题,重点表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中国人运用生存的智慧不断求索,人们既敬畏自然、尊崇先祖,也满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热望。时间来到《秋思》,珠江三角洲保安村每坊每四年一次的“重阳抬大神”、甘肃西和的女儿节、江西婺源的中秋舞草龙、泰国中部那空沙旺市的观音游行、广东佛山仙岗村的烧番塔……不同地点,相同情怀,节目尽显中华儿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能够看到,春去冬回,片中“佳节”的狂欢,只是现实中国人情怀的一个侧影。
在空间的坐标上,《佳节》纪录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勾勒出中国传统节日的鲜活面貌。
不论是秦岭以南,还是淮河以北;不论是朴实的乡村,还是快节奏的都市;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生命流转、佳节永续。
江苏洲城村,人们在清明后的第二天举行溱潼会船(参加集会的船只统称会船),这是里下河水乡地区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选会船、选篙手、赛船......会船散去后,村民们在水边祭奠当年宋金水战中牺牲的爱国志士,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先祖;在中国台湾北港和福建湄洲岛的妈祖祖庙,每逢“大海上的保护神”妈祖的诞辰日,各地信徒盛装出席、齐聚一堂,诞辰庆典声势浩大,显现出强大的民间凝聚力。
而佳节也超越了中国在地理上的界限,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标记和文化源流。
观音崇拜在泰国华人中十分盛行,在泰国那空沙旺市,一届届的观音化身选拔代表着家乡的文化偶像。最后一道选拔采用“掷筊”问卜的方式,即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形筊杯掷出,以探测神灵之意。
把时针拨回今天,这种问卜的仪式在潮汕地区仍然流行。
文化正因为能够跨越时空,联结古今,才成为身份认同的根基,也在生存繁衍中不断生发。以节日为切入点,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和传统食物作为文化符号,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地庆祝佳节,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佳节》,更把这种信仰传递得更为淋漓尽致,让不同文化主体的人,都能了解之前没有见过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丰富的节日庆典。
真实记录、真切讲述 人物是骨肉血脉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故事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佳节》不曾忽略壮观的节日场面中的生命个体,其最大的亮点便是以当代的、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不同的人在“佳节”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该片便聚焦与此——
有的人力争在节庆仪式中拔得头筹,试图为家族争得荣誉:毕业于中医药大学、24岁的宋锦文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参加今年的祭祀大典,并担任伏羲文化传承人,她的任务是在宣读祭文的最关键时刻呈上书写着祭词的文牒。从祭祀礼仪的层层筛选,到选拔后严格、细致的训练,从每三个月的考核设置、大典临近的数次排练再到典礼上的拿捏轻重、步步小心。纪录片真实记录下的多维侧面反映出对当地人们这一节日、文化的重视。
有的人万般期待,将节日视作联结亲情的纽带: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廖佑生今年回到家给68的父亲廖自爱过重阳节,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捐出了年收入的一半,为父亲竞得了扮演大神的机会。
有的人心怀责任,将优秀的节日文化世代相传:自幼离开家乡的严挺现已是丽水市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他带着妻子和在城市出生的儿子回乡扫墓,只希望让儿子也看到严氏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了解家族谱系的绵延;每年端午节,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的语文教师王燕妮都要带她的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参观龙头博物馆、了解龙舟文化,也和家人一起参加了屈原祭祀活动。
有的人只是生于此,长于此,只想记录下节日的美好:从小在中国台湾长大的纪录片导演黄郁芳正在筹拍一部纪录片讲述妈祖文化,因此特地从家乡来到湄洲岛,寻访妈祖崇拜的渊源;已经离开家乡、在上海打拼近十年的职业摄影师詹东华,一直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与故乡对话,在中秋节回到家乡寻找童年舞草龙的回忆。
一处处鲜活的人和事,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动图景。
也正是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才看到一颗颗赤诚的中国心。《佳节》表面上看是对一年一度文化仪式的记录,实则刻画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更重要的是,由传统节日团圆主题所形成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理,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这也是该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溯来路,思考去处 连缀情感世界在物理空间中,佳节是一天的光阴,甚至只是一瞬的仪式。
但在文化内涵里,它穿越时空,联结个人与集体的情感,扩展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成为人们回溯来路,思考去处的重要节点。
在《佳节》中,珠江三角洲保安村,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要登高赏秋,更要为家中的长者祈福增寿;在江西婺源,中秋节的礼俗大多联系着农业生产的细节,人们用丰收之时水稻脱粒后的稻草纯手工制作长达120米的草龙......
这些年复一年的、集体性的情感仪式唤醒、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对于“家”“家族”“民族”的共同记忆以及情怀,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感与生命延续也于此生发。
“送头篙就是送祝福”,祝福即将降生的孩子未来能手持头篙、独占鳌头;无论是小佐村的清明粿、长洲岛的平安包,还是洲城村抛洒给陌生人的米食,都是希望逝者永生、先祖庇护,共同企盼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古老的说法至今仍被各地的人们笃定地相信并奉行着。
甘肃西和,汉末始发的乞巧节完整保留了当年的习俗,节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歌舞相伴,唱辞、仪式代代相传。现在的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针线技巧对于现在的女孩子们而言不再重要,但同时,她们也有着新的诉求:取代古时对适婚对象的寻找,当今她们祈求的是更为广义的美好生活。
当下更多佳节的表达为旧时的风俗传统灌注了现代精神,例如持续到深夜的香港“包山嘉年华”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而传统节日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在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纵使穿越千年的尘埃,“佳节”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佳节》中的“佳节”,成为每个人思索自己位置的重要指针。
源于湄洲的妈祖文化不仅由福建侨民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还传播到日本和南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妈祖信徒人数近两亿。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各地人们对于妈祖的共同信仰展现着全球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重视。能够看到,时间、空间,甚至不同的主体中间,都能瞥见“佳节”的力量。
回溯来路,萌芽于农耕文明深处的佳节集中反映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认同——孝道、勤劳、信仰.......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悉心维护的价值纽带;然而,当我们站在新时代展望,更要明晰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意义。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