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复兴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 2020-03-13 06:21:33  热度: 240℃ 

点击全文阅读

《复兴之路》是一本由阿龙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2017-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兴之路》精选点评:

●看完这本书后越来越觉得觉得中国不容易

●对于时代的发展和时事的变更,以及国企能够兴起所付出的努力,描绘的都很详细,看完对那个时代的祖国也了解了更多!

●非常好看的一部小说,很喜欢这类题材,作者也写出了那种味道!

●国家一路走来不容易,读了这本书会发现,中国很伟大!

●爬的越高跌的越痛,所以要做好每个决定

●难得在现在还能看到上世纪的这些作品啊,赞一个!

●好书!这种以国有企业为视角而且还能做到相当写实的书真的不多。

●不错有味道,有些更亲向非网文,心不静看不下,以览阅入库。 纵观国企风云,横看中国变革,时代脚步,无可阻挡,光阴穿梭,一刻不停。夕阳几度,漫卷横幅为谁画,何人作画,几人入画。

●看完这本书我确实感受到了我国发展一路走来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加油中国

●读过很受益啊,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现实主义作品。

《复兴之路》读后感(一):好,国企复兴~

看完wanglong 这套复兴之路,不愧是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强之作,主要写的是国企的管理,看来他应该在国企干过,最有可能就是央企的子弟,所以对国企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他谈的复兴,让人思考。

那国企如何复兴呢,还是制度,但制度的实施确实要执行力,自上至下的执行力,执行力却是需要人,需要人去执行。那么就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头头,他必须正直,必须无杂念,必须劈出一条路来, 像陶唐这样一位牛叉的带头人太少了,把他放在任何一处,只要有上面的正确支持,何尝没有振兴,何尝没有复兴~企业命运何在何从

《复兴之路》读后感(二):国企复兴二十年

作为网文中少有的针对历史变革所创造出的严肃性题材作品,阿龙的《复兴之路》始终在走一条逆潮流的道路。何为逆潮流?我们先来看看网文的特质:虚拟的主角光环下带出的阅读体验中的“爽”劲;情节矛盾的离奇性;为照应市场所呈现的文学性浅薄等等。当然,我们需要承认部分网文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脱离原有固定的框架,寻求更高质量的表达水平,在这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在极力避免大众化。相较之下,《复兴之路》的出现展示的便是网文届多样化探索的勇气。

围绕着一家名为“红星”的老牌国企工厂,作者阿龙讲述了五个年轻人的成长与奋斗,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又在未来重新在这里相聚,面对改革的冲击,老国企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这群年轻人将代替他们的父辈,依旧扎根于此,让老树生发新芽。

六零七零后,一定都不会陌生这样的故事,“红星机械厂”在他们的童年几乎处处存在着。围绕着国企生产制作集团,延伸出家属区、学校、医疗、就业、养老等各个模块,这样一种以企业为纽带的生活结构,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有标志。我们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在任何一座城市,这样的国有企业都会成为数百上千户家庭的集聚地。但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这种足够数千人托庇一方的旧式工厂通常受到的冲击最大,技术支持、人才链条、资本运行方式在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面前显得幼稚不堪,曾经的繁茂大树如今成为了破旧木头,破产、收购、转型成为了它们不得已的退路。

而我们的主角,唐陶、周鸿友、孙敦全、罗少兴、唐一昆、吕绮等人,因为家属区的联系成长在一起,又因为闹出人命的702斗殴事件结下了牵绊,再到如今,又因为红星厂的当下困境走到了一起。缘分如此,而故事也在这短短一年的重逢之间展开。

提起描绘时代面貌的纪实题材,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黑道风云二十年》还是当下的《复兴之路》,都是以一种群像化的记述手法来展示时代——即为了对应真实情况,获得共鸣,就应该着重群体性的变迁,记录某一群人的成功或凋零。

以本书为例,针对企业改革,一个人的奋斗与一个团体性的成功,哪一个更能代表现实,而哪一个更能激发读者的代入感,答案无疑是后一种。神话某个个体,去凸显主角的无所不能,常常会偏离作者写作的初衷,读者希望见到的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如何瞄准现实的痛感,抓住最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口子,才是显示高明的地方。

我们可以看到,红星集团具有的问题,是当下诸多企业面临的常态弊端:新产品不适合市场、资金输入输出不公开、、腐败浪费、人事关系的错综复杂等等。而主人公陶唐因为前任的腐败走马上任后,并没有选择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大病需猛药,但对于一个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来说,一味地创新和盲目上进常常更会导致下层的混乱,那么他做的便是从细节入手,对症下药,如清退临时工、解决人事的臃肿问题、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风向、严厉打击腐败、加强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改变生产结构、通过拆迁引资等方式注入资金。

无论是主角陶唐还是作者本人,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到那股子温和劲头里的坚定,无论成熟稳重地寻找企业出路段落,还是将经历生死考验后的旧友重逢,放置在企业成长中琢磨人性的表现方式,都在当下的网文圈子里属于绝对的异类。

真诚与细致,是阿龙在对这本书的交代。身为读者,我们也能看到,以陶唐为首的六人组,成长经历无一例外都是具有现实代表性的,这群中年人聚集在红星厂,书写了一段最贴近生活的故事,而通过企业变革、官场风气、人情冷暖、职位升落等等方面的展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面对面的交流。

《复兴之路》读后感(三):红星厂的崛起史,国企的复兴之路。

最近看完了纪录片《复兴之路》,分为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部分。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随着影片放映而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而这本名为《复兴之路》 的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历史里一部国企改革的巨大画卷。

故事从二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在平泉饭点的顶楼平台的六名红星子弟说起。孙敦全、陶唐、周鸿友,徐德光和罗少兴,唐一昆按功课的好坏分为两伙人,几个人喝了酒开始谈论年纪里的漂亮女生吕琦,四个少年开始打架而意外发生,拉架的徐德光被挤下了半人高的护栏当场殒命,而二十五年后,另外的五个少年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多年后的红星厂,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员工平均收入已跌至平泉市平均工资线之下,曾经的辉煌一时的红星厂难道就此沉寂然后消失吗?作为政研室主任的陶唐临危受命,出任红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在的红星厂谣言纷纷,人心不稳,经营问题积重难返,此时的陶唐被派去红星,不知是救火上任还是贬责一方。 陶唐的妻子方兰因车祸早逝,只留下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女儿小荷。二十五年前作为事件起因却不负任何责任的吕绮如今却是红星公司发展规划部的副主任,也是陶唐的当年的女神,两人再次相遇。空降的陶唐如何使红星厂这个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恢复生机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整本书笔墨铺陈最重的当属作者对当前国企现状的描写。主人公陶唐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没有寻常小说里大开的金手指,更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在短短九个月里,面对红星厂的种种问题,作者展现出的是一个真正做实事的领导选择擅有效,现实的方法并践踏实地的实施,努力使这个真实运转的国企发生改革。作者王龙在国企工作三十年,毫无疑问书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和最终命运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讲述国企这个钩心斗角的名利场和其中悲欢离合的故事。针对同类型讲述国企改革的书而言,本书胜在对国企深度的了解和剖析。作者侧重笔墨描写开会发言、谈话、制度内容、实施策略这些国企的基本点上。作者为何要写一本如此现实向的网文呢,在这个适应潮流迎合读者的快餐文学时代。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国企改革这段走的十分艰辛的路,而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沉下心来去了解去学习那段关于改革的历史,从中获取经验。

故事的最后写到吕琦回忆九个月前也是在这间会议室,他们兴奋和期盼的迎接他,而现在红星厂又将经历一次“辞旧迎新”。陶唐致辞结束后给她一个灿烂的笑容,她明白他并不愿意走,没有人愿意他走。但是陶唐心中明白“相信组织是可笑的不相信组织是可悲的”,而组织的决定,必须服从。一个企业会因为一个人改变一时,但并不能因为一个人改变一世。 作者在结尾处说“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的人亡政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企业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也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亏损乃至破产清算。”才写下了这本将近百万字的小说,而“企业的机制和体制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的东西。如果硬要解释,可以用电脑的软件和硬件来比喻。体制就是硬件,而机制就是软件。好的机制和体制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好人或者有能力的人在企业里会得到晋升,收入增加,心情愉快。坏人则相反,除非你改变。” 我们也从中明白解决国企的最终出路必然是体制和机制的不断改革。

身为一部偏向主流正向的小说题材,我们可以在红星厂里找见许多当年中国面貌的影子,而凡是经历过那段因为经济腾飞而有人起有人落的时代,我想一定会有太多人充满共鸣。时代的跃迁带来的,常常是动荡和变革,如何成为把握舵浆的那个人,而不被改革的巨浪掀翻,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孤勇和眼光,更需要集体的协作和凝聚。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人的风光华丽,却不曾细想他们的背后,在那个时代里又付出过怎样无人知晓的辛勤和努力。

《复兴之路》读后感(四):由外向内是压力,由内向外是魄力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几年前曾听过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内容至今已经忘了大半,却仍对当时主讲老师举的一个例子记忆犹新。想要将鸡蛋立在光滑的桌面上,可能吗?在座的各位纷纷大笑,也有人坚定地大喊:“可以的!”主讲老师莞尔一笑,用力轻轻一磕,鸡蛋便稳稳立住了。末了,她才讲了一句颇富哲理的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同理,对人来说,由外而内的是压力,由内而外的才是动力。

直到今天,在看阿龙的新作《复兴之路》时,才又想起这句话。往前回顾我们的历史,从丧权辱国到新政体、新制度的建立,到大刀阔斧改革开放,确立新的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才得以在短短几十年间飞速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同样,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对于夕阳行业,对于新兴的小产业来说,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之下逆流而上、做大做强?

《复兴之路》给出了答案:必要的改革举措势在必行。上世纪末,平泉市与其他内陆小城别无二致,蔚蓝的天空,蔚为壮观的自行车车队,淳朴的街坊关系。平凡的小城和它的人民却因为城西一处特别的所在变得不平凡起来,那就是由中央部委大厂所建、产值占据平泉市工业产值半壁江山的红星机械厂。彼时,有从全国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年轻人涌入平泉市,进入红星机械厂。可以说,这里承载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同时,他们也见证了一代国企的兴亡史,见证了历史的巨变。

孙敦全、罗少兴、吕绮,这些生于厮长于厮的平泉人,从年少到成年,无不与红星有着重大关联。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刻画,生动再现了一个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发展到辉煌,折射出一代中国国有企业的斑斓图谱。每个人物虽然有着类似的成长背景,却因为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最终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命运。有人终其一生为红星而活,有人幸运地抽离其中,成了历史的旁观者。这一切,无不是东北经济衰落的侧面写照。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曾经趾高气昂的东北,如同一辆承载太多虚华的马车,也开始举步维艰、焦头烂额起来。在新经济面前,如何让这架马车重新奔跑起来?这不仅是红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东北、是我们所有国有企业或早或晚都要直面的问题。

作者阿龙以白描的写作手法,平铺直叙地讲述了围绕红星机械厂所展开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一代国企命运。似乎在庞大的历史面前,再多的修饰都是画蛇添足,历史本身就有足够的震撼力,将读者带入其中。同时,小说架构宏大,时间跨度几十年,其对社会变迁的反思体现了一位老写书人的操守,他们扎根于此,乐于为读者呈现出被尘埃掩盖的过往。例如阿龙的上一部作品《荣飞的梦幻人生》,也着眼于小人物,将历史的大背景与个人的情怀交织在一起,呈现在当时历史下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茫。同样的,例如《人民的名义》以及何常在、常书欣的作品也都是立足于现实题材之上,或多或少增加了艺术的再创造,为大众提供了了解这些现实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兴之路》也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本反应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作。

然而,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攫取,或者客观反映,还需要加入作者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才有深刻的立意。在《复兴之路》中,作者提出,要改革,就要对企业基层的民心、资产重组的压力、技术力量的转化以及经营细节落实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位。然而,当新董事长上任后,这些常年累计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当下的国企改革又将何去何,改革的成效和结果怎么样?这一切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给出答案。

总之,要想重新振兴,改革是一定要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新国家的建立是如此,新企业的蜕变也需如此。要么生,要么死,处在中间,必然是行不通的。就如同开头我们所讲到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同理,对人来说,由外而内的是压力,由内而外的才是动力。由内而外,更是一种破釜沉舟的魄力!

《复兴之路》读后感(五):改革,是红星复兴的必经之路。

改革,是红星复兴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人曾经说过,“知识改变命运”;当今时代的发展,改革才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如今,改革才能复兴中国的辉煌,改革才能复兴红星央企的未来。

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着时代的落伍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复兴之路》这本书,围绕红星厂的腐败局面、搬迁转折、峥嵘岁月、企业新生、展望未来的线索,全景式展示了央企发展过程中的坎坷境遇、人情世故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篇气势宏大、结构严谨、质朴的叙述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中国企业改革发展道路的的抉择难题、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攻坚克难。

图书市场中,此类的作品,基本都会是展示在书柜里的高阁之物,但是此书,绝对是让人拿起来,放不下的一种的存在。

全篇语言质朴,甚至章节名字的构思都没有哗众取宠,简单的叙述语言,说明作者语言功力之深厚。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凸显了红星厂历史发展的主题脉络,精彩的开会语言、领导的谈话水平、甚至领导下基层的各种探讨会议都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语言精妙与画面内容合为一体,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发人以共鸣。这是一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一套浓缩民族复兴历程的震撼文学作品;一套极具深厚历史底蕴和史料价值的精粹集成,更是一套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俱佳的可影视化可收藏的精品。

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样纪实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党员干部,假如我们国家大型国企都是这样的觉悟,祖国的繁荣昌盛那是指日可待的。幸好,有这样负责的干部;幸好,有这样真诚的作品。让我们读到时代的希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我们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主线的新定位、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复兴之路》作品中,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革产品质量。除了去东湖市场的参观,在大会小会上的讨论,陶唐总经理下车间开质量现场会,可谓是第一次来基层指导工作,质量管理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读到书中疑问处,我总是喜欢留白,思索下,如果是我,我该如何?林林总总,这些都是读书的乐趣。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说的应该是读书的人乐于思考吧。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深谙改革之道,那真是不可估量。红星厂能遇到这样一位总经理,是红星厂的幸运,更是辉煌集团的实力。

读一本书的乐趣,在于发现,发现未知,尤其是读到不懂,如果我们一直读一类的书,我们的世界会无所长进,世界需要多元化,读书同样如此。这本书,以红星改革发展为主线,以陶唐为人物中心,展示了国企改革的风貌与故土人情的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人生的一大好处,不会为了某个谁去改,但是可以为了某个信念而坚持,《党章》就是陶唐的坚持。

无边的个人魅力,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时代的匮乏,但是绝不会没有,他们的闪光点永远是时代最好的名片。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改革,以红星厂为缩影,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无资金无战斗力无积极性的情况下,展示一群积极乐观的工人阶级的热情。改革,从单身宿舍、食堂到职工居住、文化生活,大大提升了职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实现了由落后、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阶段性巨变。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复兴之路》这本书,宏观展示了红星的发展轨迹,细节上值得每一个企业者去学习,它必将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激发全国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