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标价读后感摘抄
《美丽的标价》是一本由[美]阿什利·米尔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元,页数:4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的标价》精选点评:
●通宵看完,好看的
●翻译不敢恭维,但给几篇硕士论文框架很好。将潜规则拉到前台。
●民族志的魅力就在于作者自身的介入,虽然带着主观性但是带着我们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题材很好,但写作或翻译至少有一样出了问题,因此不算好读。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类学的“民族志”,只不过“田野”是在模特行业之中,涉及男女模特、经纪人、客户、摄像师、杂志编辑等多种角色。模特行业的特殊性在于,美丽(准确地来说是外形的好看)作为一种商品向市场兜售,而定价是不确定的,因此收入也天差地别:超级名模的年收入可以达到数百万美元,混得较差者往往还负债累累。引领时尚和获得高回报的诱惑吸引着一大批年轻男女进入这一行业,首先根据年龄、身高、体重、身材等因素筛除一些,有幸进入这个行业的则被卷进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就是模特行业的规则,全行业的人都默默遵守。本书谈模特行业主要以经济学的视角为主,但也包含了诸如女性主义、身体政治等多个话题,看起来也比较杂。
●“我在卖个性啊!”将魅力产业与情绪劳动联结在一起,在“不稳定的工作”研究中打开了重要一环
●深描非常精彩~虽然利用social/cultural capital来探讨不符合(看似是)经济学的定价理论(定价理论早就吸收甚至在Bourdieu之前就意识到了)多少有点老生常谈,但是区分两种模特工作类型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所有文化领域也都是类似的,比如畅销书/纯文学作家,或是电视剧/电影明星)。第六章讨论性别很有趣,几乎摆脱了廉价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讨论为何女模工资要远超男模,但最后两页却又滑向了那种廉价女性主义,略显可惜,但中间分析的部分不错。
●教授真是太美了。这才是真正独一无二的高质量田野,而不是土博和水博的那种流水线式访谈。
●女性成为模特本身实现了价值与目标,而男性通过成为模特来获得更多渠道与机会,重点挺有趣的。作者自己是模特,很美。
●模特行业的两个场域,终于明白“高级脸”了,哈~
●这就是社会学的博士论文啊...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一):蹩脚学术的流水调查
我很难想象这本书居然值8.5分。作者在高度不确定的工作中能够搜集如此难得的一手资料,当然值得鼓励,完全可以给5分。但是,除此之外,还剩下什么?整本书就是一个蹩脚学术的流水调查。
首先,不谈学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这本书逻辑不严密且可读性差,都是大段大段的不假思索的材料堆砌,常常带读者走弯路,经常徘徊在答案的门口,最后的总结也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很“流水”,还不如深度调查和界面文化等时评文章有条理。
其次,站在学术的角度,几乎没有学术价值。一方面,通过作者的“XX说”引用方式,可以推断作者没有扎实的文献综述(引用的都是社会学大家的观点,然而时尚产业的研究在她那个时候已经很多了),也没有足够的理论底蕴(理论不是用来引用的,而是使用的,显然作者在撰写的时候不能自如得表达)。这是我最讨厌的但是又是最便利的写作。
另一方面,作者的结论非常可疑:她在承认时尚圈的不确定性的同时,却又以社会结构解释了“外形”的生产。这是自相矛盾的还原论!应该承认的是,“外形”的初次生产确的确需要靠运气和时机,只是在再生产的过程中,依赖不同的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运作。如果不承认运气和时机,那么高端外形将一直再生产,不会被颠覆,这一点显然与事实相反。社会还原论在艺术社会学中已经饱受批评,参见《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此外,作者对关键问题“美丽的定价”的解释是相当薄弱的,一点都不出彩!围绕“不确定性”和“地位”的社会关系的运作,完全可以参见《地位的信号》。
最有意义的部分应该是最后的性别那一章,它道破了时尚行业性别平等的迷思,即使写得还是很流水很敷衍。可惜啊,但是也难怪。
最后,如果我的博士论文写成这样,我还是不读好了。费力不讨好,哈哈。警以为戒的是,论文写作不要掉书袋,也不要堆砌材料,要有逻辑、条理,清晰晓畅,才能对得起报道人和读者。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二):美丽的标价
Ashley Mears,四国混血,曾是纽约一线知名模特,现波士顿大学Associate Professor,被誉为世界最美副教授。她从事人类学、性别研究,于2009年取得了纽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Pricing Beauty:The Making of a Fashion Model>,该论文出版成书后受到了学界极大的关注。《美丽的标价》(Pricing Beauty)国内最近翻译引进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Ashley在纽约大学社会学系读硕期间,在一家星巴克看书时被模特公司经纪相中,成了超模。“参与式”的人类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的完全“浸入”,成为社群的一份子,Ashley认为成为超模对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其实这种参与式研究学界有很多,学者Marie Jahoda为研究工厂女工的生活,曾在一家英国的造纸厂当工人;Sudhir Venkatesh花了6年的时间参加芝加哥街头帮派才完成其研究著作——《黑帮老大的一天:一个玩命街头的社会学家》(Gang Leader for a Day: A Rogue Sociolog)
Ashley说:“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她在模特生涯期间对该社群结构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平时工作完毕会从事行业的相关人群如模特、经纪人、摄影师等进行“深度访谈”,经历了诸多磨砺最后完成了论文。
Ashley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揭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剥削系统、残酷的竞争产业和女性的生存环境。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开始,人类对身体的规训议题就被不断讨论和研究,她从性别视角分析模特行业这个社会群体对“女性”和“女性身体”的规训并探讨这个行业对“美”的塑形,社会如何为事物赋值,性别、种族、阶层不平等又如何形塑了文化生产与变革。
也有学者批评作品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说皮相和作者的“参与式”研究模特经历给她的论文加成。人各有心,心各有见,我个人非常喜欢,而且Ashley去深度参与、敢于揭露的勇气和所作出的努力,是女性主义学者们需要的。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三):模特为什么是女性的行业?
大概像媒体、教授、医生这些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行业一样,模特也是一个外人看起来蛮厉害,但完全无法看到其中的运作规律的行业啊。作者试图用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这一行业中的规则和价值标准。
在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一个蛮有趣的问题,即为什么模特是一个女性的行业,男模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不受重视。一般而言,男女薪酬不平等,男性在职场中的优势地位存在于几乎所有行业中,不论是传统的男性主导行业(比如医学教授、建筑工人等等),还是女性占大多数的行业(比如教师、护士)。甚至,针对后者,男性还会更快、更容易地上升到管理类职位中。但是,在色情服务业和时尚行业中,依靠展示自己身体而获得酬劳的男模、男公关收入较女性,甚至男性同性恋都较低。
有解释认为,从艺术史出发,女性的性和美具有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男性模特并没有付出什么有价值的劳动,与需要刻意摆姿势、凹造型的女性相比,男性模特的劳动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非常容易替代。但是,这些解释恰恰表明了女性的身体才是有观赏价值的,女性的身体对于异性恋男性观看者而言,比男性的身体更有价值。
另外,如果根据赛吉维克的理论,男模特打破了男性之间固有的社会认同,男模特通过展示身体而显示出对身体、性的强调其实是在质疑“男性阳刚”,和同性恋行为一样,都理应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和质疑。在这种意义上,男性成为模特,和女性一样当做被观赏的对象,展示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件应当被惩罚、被忽视的行为,获得较低的酬劳也就理所当然。
除了以上这个问题之外,作者还解释了一些问题,比如:
1)媒体时尚和商业时尚的区别: 媒体时尚主要指为杂志拍摄照片,不直接创造金钱价值。他们追求前卫的造型,会选择非常瘦的,在普遍意义上可能不是非常好看的模特。媒体时尚不希望模特被当做异性恋的性欲对象看待,不直接为大众服务,而是对相关行业负责。媒体时尚不能给模特、摄影师提供较多金钱,它们支付的是宣传资本。
商业时尚大多数就是为商业产品拍摄,可以提供较多的资金支持,更偏向于大众的审美。比如美丽的邻家女孩,模特的尺码相对而言也更大。
2)时尚行业能赚钱吗?
对于青年从业人员而言,模特未尝不是一个门槛较低,看起来很风光的行业。具有较高的“青春饭”的特点。赢者成为超模,获得大量金钱回报的机会;输者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对传媒行业有些了解,然后继续平凡的生活。对于非超模的一般人而言,挣钱是很难的,在成为模特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花销,可能还会背上不少债务。
3)时尚的、美丽的标准由谁制定:
很难说。身处甲方(客户,比如设计师、摄影师、造型师、面试导演、化妆师以及服装品牌等等)、模特公司、经济人之中,模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信息锁闭的地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四):如何欣赏时装模特的美
如何欣赏时装模特的美
时装模特,是备受瞩目的美丽职业。
在T台上的模特,霓裳艳影、鹅颈鹤腿,沉稳大方,姿态优美,台步热情潇洒,动作夸张, 讲求身体线条的流动,加上她们身上色彩斑斓的服饰更引人遐想。作为展示美、传播美的使者,她们的身影长留人们心间。
模特在演绎产品或塑造形象的过程中, 给人带来多种“美”的高峰体验, 它的欣赏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 形体美
形体美, 是我们欣赏模特的第一审美对象, 是美的载体, 是艺术的基础。所谓形体美就是通过人体这个外在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蓬勃的生命活力以及丰富多彩、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的美。形体美是一个综合概念,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 形体美是指人的容貌、形体、姿态等的协调优美, 如体格健美匀称, 五官端正秀丽, 身体比例协调、线条优美和谐, 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 是模特儿形体美的基本条件。其二, 形体美是指经过塑造、修饰、打扮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美。天生丽质这种幸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 而形体美却是可以追求和创造的, 即使天生丽质, 也要不断地去呵护。其三, 形体美是一个人淳朴高尚的内心世界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地外在表现, 这是形体美的本质。
模特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志向、风度作为基础,。因为, 形体美是人体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精神美的和谐统一。
(2) 服装美
日常生活中, 人们评价服装时, 不仅仅要看服装的实用性, 更加要关注它的艺术性了, 即穿上服装后能否起到美化作用。当人们在观看T 型台上的服装表演时, 要用服装形式美的三要素去欣赏。形式美三要素是指服装的色彩、款式和面料。
色彩是服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服装美最直接的体现。款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实用性款式:以日常生活穿着为目的, 款式应符合时代潮流。二是创意性款式:不以日常生活穿着为目的,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主要是表达设计师的主观感觉和设计理念。服装模特要创造有生命的服装形象, 就必须创造性地展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情感色彩。
而富有个性的创意表演是传播品牌文化, 演绎设计理念, 凸现服饰风格, 满足欣赏心理的最佳手段。富有个性的创意表演类型大致有:都市风格的创意表演、田园风格的创意表演、民俗风格的创意表演、嬉皮风格的创意表演、梦幻风格的创意表演、古典风格的创意表演、抽象风格的创意表演等。面料不仅可通过视觉来感受, 也可通过触觉来感受服装的效果。
(3)表演美
服装表演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来展示服装艺术主题的。动作是模特语言的核心元素, 模特变幻无穷的台步、手势和造型刺激观众的感观, 引导观众用心去触摸艺术的灵魂。模特高雅脱俗的气质、神韵, 使观众不经意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服装及其他因素确定后, 表演的效果关键就是看模特儿的体态语完成的如何。体态语取决于模特儿的基本形体条件和模特儿的展示技巧。模特儿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身高、比例、脸型与五官、颈与肩、三围、四肢、手和脚等。这些主要取决于模特儿的先天素质, 与后天的关系不大。展示技巧和综合素质关系密切, 是后天培养而成的, 展示技巧包括台步、造型、展示、表情等等。在欣赏服装表演时, 对模特儿的评价就是要看基本条件和表演技巧是否能给观看者带来美的享受。
(4)音乐美
服装表演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音乐是这门艺术的组成部分。服装表演都是通过音乐伴奏来进行的, 在表演过程中音乐可以视为服装表演的背景。同时, 音乐也是时装与观众的桥梁。音乐选择如何直接影响到桥梁的作用。
观看表演, 欣赏音乐美, 就是要欣赏服装表演时所用的由导演或设计师为之精心选配的乐曲。听音乐, 看表演, 音乐与模特儿走台的节奏、音乐与服装格调是否协调, 音乐是否为服装表演增添了美感, 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能否使观众心情舒畅, 这些都是对服装表演音乐的最直接评价。
《美丽的标价》读后感(五):塑造美丽:场域、权力与炼金术
孔笑微/文
登场
曼哈顿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里,一位模特公司经纪人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对面的女孩,在排队买咖啡的时候他已经注意到她了,高挑、苗条——虽然不是“零号”尺码,但已经够瘦的了——有一种“纽约范儿”。她在低头专注地啃一本不知道什么书,但是经纪人相当肯定她刚才装作不经意地偷听着自己高谈阔论时装模特界的工作,哪个具有这种条件的姑娘不会呢?于是他稍稍提高了嗓音,谈论起了“我们顶尖的女模特每天可以赚一万美元”。她多大了?肯定不是新秀的最佳年龄,但根据条件,现在入行还不会太迟……
熟练而职业的评估都在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完成,经纪人放下杯子,掏出自己的名片,轻松而亲切地向女孩递过去:“嗨”!
“你有一个很好的外形……”
上面的场景几乎千篇一律。在全世界大都会的千百个咖啡馆、公园、街头角落,以及无数个面试会、宣传日、秀场,模特公司伸出触角捕捉着每一个有“外形”的候选人,这项日常的工作,在雀屏中选者感受中有如命运的敲门声,随之展开一片光辉灿烂而模糊不清的未来图景。来自海参崴的萨莎,来自新泽西的莉兹,和来自曼彻斯特的男孩JD,此前人生各自迥异,但他们旋即深信,他们身上有特质——外在与内在——与众不同,足以胜任在五十位全球最苛刻的时尚评论人目光中傲然走过,或是在纽约50层楼高的LED巨型广告牌中迎接千万人的凝视。
星巴克咖啡馆里的女孩接受了邀请,但故事开始峰回路转,她没有成为一个超级模特,却开展了一场漫长、艰苦而引人入胜的田野调查。她和萨莎、莉兹、JD们交上了朋友,在繁忙的走秀、试镜和化妆间隙与模特、经纪人、客户做了上百小时访谈,她在这场鎏金异彩的游戏中直扑最核心的秘密:时尚炼金术的文化与实践,同时克服了伦理、女性主义和实验的研究困境。最后她写了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拿到了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的教职。
无论书的封面、扉页和插图中,她都没有放上读者所好奇的作者相片。
从试衣间到T台的场域斗争
时装模特行业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诗人查尔斯·沃斯19世纪50年代在他的巴黎时装沙龙上首次使用了真人服装演示,最早的模特们从制衣车间,甚至风月场所招募而来。这种展示表演很快具有了娱乐性,发展为上流资产阶级社会午餐或者茶歇时的一项时髦消遣,并迅速向中产阶级商店扩散。
从最初时刻开始,模特展示就伴随着一种模糊的道德焦虑:展示推销的对象到底是服装,还是包裹在服装里的女人?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社会独特的紧张。当时尚行业还属于贵族阶层的时候,此类问题是尴尬而可笑的。成衣工业生产的兴起,摧毁了时尚对宫廷私密秩序的依附性,一个出身于作坊或者街道的劳动阶层少女,只要她拥有理想的形体,就可以站在审美的中心,与蓬巴杜夫人一样被看见和效仿。她的身体并不是活动的衣架,而是呈现的一部分,是承受凝视和审阅的创造物。
布尔迪厄在《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提出了“场域”(Field)和文化资本的观念。社会活动的阶级区分,导致了各种各样、相对隔离的“场域”被创造出来,场域是文化资本生产、发育和竞争的地方,谁占领了“场域”的核心位置,就会通过一套“惯习”确立巩固文化资本的地位,从而达到最终目的:阶级的再生产。
和所有资本的逻辑一样,场域过于拥挤饱和,文化资本的边际收益就会衰减,投资者就逃逸到新的场域中去。所有历史悠久的风尚,都来自场域良好的封闭性限制了外来的文化资本过度竞争。十九世纪长久流行的“法语是最完美的语言”,来自于欧洲外交界对所谓纯正口音近于变态的吹毛求疵,背后依赖的是一个站在社会顶端、排斥外人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政治世家小圈子。但在消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再生产,首先需要复制的不是政治地位而是经济能力,因此场域与区隔都不再是绝对的,文化资本必须要为经济资本服务,对效仿与刻奇行为张开了欢迎的双臂,尽管脸上可能挂着嘲讽的微笑。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杂志主编米兰达有一段著名的台词:
“某期我们的杂志在封面刊登了某设计师设计的天蓝色礼服,后来在几个设计师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天蓝色礼服,然后它在全世界的各大高级卖场、百货公司、中低价货摊发扬光大,所以,有一天,你才在连锁店的减价堆里,买到了身上这件蓝色线衫。你以为你跟时尚无关,时尚不重要,事实是,在许多季以前,这间房里的人,早已替你做了选择。”
文化资本不再以供给的垄断性维持高高在上的特权,相反,它追求着被复刻和模仿,从高到低,从场域到场域,涓滴流淌,在边际收益衰减到零之前,尽量扩大它的规模与总收益。
对美的定义权,终于,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定价权。在它背后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制造业万亿经济的炼金术,模特行业则是这个盛大新魔术里的一根美丽魔棒。
生存竞争与权力凝视
作为文化资本创造物的一部分,模特行业本身却是高度不稳定的,因为这一行的竞争力核心——“外形”,天然难于资本化。红颜易老,美型难驻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激烈的竞争和供给过剩。供过于求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运行逻辑,少数人的成功掩盖了大多数模特的朝不保夕。
随着网络、数字影音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星探和经纪公司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全世界各地的客户与模特。尤其冷战结束之后,东欧和拉美的大量年轻男女涌入了西方时尚行业,经纪公司和模特供给在短时间内激增,并且于2008年经济危机前夜达到了顶峰。2002年纽约曼哈顿就已经聚集着132家模特公司,前十名的经纪公司瓜分了纽约大部分工作,仅仅在纽约时装周内,就有3000-5000外国模特涌入城市。同时模特行业具有很高的换手率,在阿什利·米尔斯田野调查中的两间经纪公司里,模特的平均职业生涯不超过5年。
像一切高风险、高流动性、难于长期保障的行业一样,理性的供求双方会把职业活跃期不断向前推。一度20岁不过刚刚入行,如今却可能是一位资深模特考虑转型或者退休的时刻了。被认为最“有前途”的时尚媒体女模特最佳入行年龄是13岁,理想的职业突破窗口是15-21岁,22岁如果尚未成名,除非奇迹,通往高时尚的大门已经悄然关闭,可以在努力多接商业合约赚钱的同时,着手退出。这种类似竞技体育的早进早退方式虽然有益于模特控制职业风险,但也是一种深远的权力设计,它鼓励着高端时尚媒体风格更加追求极端,以未充分发育的身体维度(用阿什利米尔斯坦率的语言来说:“白”和“瘦”)去规训女性终身追求自己永远达不到的尺码,以保持对这个半开放文化资本场域的特殊控制力。
钱并不容易赚到,虽然全职模特平均收入可以在10万美元以上(男模特较低一些),但也伴随着巨额的支出:奔波于不同城市走秀、拍摄的旅费、住宿、化妆、训练,以及社交(包括给经纪人的丰厚圣诞红包)。不在少数的模特,与公司解约时才发现自己不仅分文不剩,还深陷债务泥潭。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尽早脱颖而出,想成为一位超模,必须头脑冷静地弄清权力指挥棒的方向,然后不惜代价去接近它。阿什利米尔斯的跟踪研究对象中,来自曼彻斯特的男孩JD就搞砸了大好机遇。他刚入行时,曾有机会为高端杂志Dazed&Confused拍摄广告,却愚蠢地拒绝了,因为不想为一份酬劳微不足道的工作自掏腰包跑到伦敦去试镜,宁愿接受一家本地运动品牌的丰厚合约。两年之后他才明白,自己从那之后再也不可能被邀请参加任何有名望的工作面试。他的形象已经跟那个小品牌一起,被禁锢在了真正的大门之外。模特们在活跃的短暂窗口期,一个核心选择是:把自己的“外形”作为消费品卖掉(商业模特),还是资本化去追求名望价值。两者都有重要的陷阱,但是,就像米尔斯采访中的一位模特总结的:没人入行是为了拍汽水广告。
权力的凝视无所不在,想成为下一位凯特摩丝的姑娘必须承受在其他行业肯定被视为性骚扰和语言冒犯的各种评价,不仅仅有关于外形,模特行业还是一种“情绪劳动”。劳动者提供的“情绪服务”是出卖劳动的重要部分,在时尚界常常委婉而玄虚地构成为“个性”(personality)。有没有“个性”经常决定了一个模特被力捧还是扫地出门,这种魔术般的软指标加深塑造了模特调动情绪对权力的迎合。
权力的来源非常广泛,从成名的设计师,行业专业采购商(买手),大大小小的时尚杂志主编到经纪公司和经纪人。他们对模特的命运有决定性的作用,评价标准却经常大相径庭,玄而又玄,一位模特可能被同时得到“过于平庸”和“过于前卫”的神奇考语。然而,这种不靠谱的行业文化其实有非常现实的经济根源。T台秀在今天的时尚产业中已经纯粹成为一种昂贵的公关手段,秀品以及礼服高级定制的利润微不足道,甚至成衣也不是最赚钱的项目,真正利润最高的部分,是想象不到的副线产品:香水、手袋、床单、太阳镜……是凝结在产品中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在赚钱,而不是生产成本。所以文化行业最大的炼金术就是创造出品牌价值,“好的”和“对的”形象并不是一个模特实际上是什么样子,而是他/她能带来多少关注。设计师和时尚巨头必须比过去更加敢于试错,在更薄的刀尖上跳舞,去保持在这间脆弱的纸牌大厦里“头部”的位置,而模特们,则从根本上是一种可弃的试错实验材料。
炼金术的危机
尽管今天模特行业还是最受少男少女们欢迎的职业梦想之一,但它的金色幻影已经慢慢有些褪色了。行业规模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利润率开始急剧收缩。除了供给过剩,模特行业的收入支柱之一——媒体广告吸引观众的能力在新技术和传媒环境的挑战下一落千丈。电视商业广告随着电视业全面萎缩,全球商业电视广告费从80年代的百万美元,跌落到2008年区区一万五千美元即可全方位买断。新媒体传播更加复杂与不可控,视频网站,如Youtube的广告可以被自由跳过或者大量压缩时间,付费内容则压根就以不播出广告作为卖点。
社交网站和自媒体也对模特代表的时尚消费形象构成了意想不到的挑战。Instagram或者“小红书”上的网红们与时尚大片模特相比自然是下里巴人,但是她们24小时直播生活的狂热却是时尚模特望尘莫及的,她们对品牌的热忱和敏锐,庞大的粉丝,建立起了疯狂的“带货”能力。网络也建构起新的“名人文化”生态,时尚圈之外的影视明星、流行歌手通过网络传播扩大了他们的权力,把专业模特挤到曝光的边缘地带。21世纪初Vogue杂志封面一年中可以有10位模特出现,到2008年只剩下了一位。
模特行业在发生着应对改变的改变。今天的经纪人更加乐于把入行描述成一种冒险经历,一个自我培训的机会,一段迎接远大前程必要的训练营和展示橱窗。是的,既然当今美国的第一夫人和第一女儿在合适的年龄都在T台上试运气,你又有什么理由不试试?今天的模特更加向中产阶级出身集中,米尔斯的田野研究样本中,只有10%左右来自于普通工薪和劳动阶层,60%来自中产和上层中产家庭,人们认为中产阶级女孩可以承担试错和失败的成本,也具有提供情绪劳动的更好能力——不会失望得发疯。她们会善于利用这段经历,迈向更好的——据说如此——下一步。
阿甘说过:生活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块是哪种口味。
不过一位资深的模特经纪人也许会耸耸肩膀,对此提出异议:当模特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再幻想巧克力的味道。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