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影评100字
《红帆》是一部由亚历山大·普图什科执导,安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娅 / 瓦西里·兰诺沃依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帆》精选点评:
●拾遺補漏
●硬是把алые паруса听成了анна бурсана
●“如果有人心里盼望着奇迹,你就去帮她实现,使她获得新的生命。那你也幸福了。”
●当童话看就很可爱。妹子好看,小男孩小时候太可爱了。
●小说很美 电影也很美
●很小的时候,非典那年吧,妈妈从广州回来,被隔离在小学学校里,然后在学校的一间小破屋里扒出了好多书,偷偷带回家了,其中有一本,外国科幻电影故事,最后一篇就是红帆,整个小学阶段,都一遍又一遍的看这个故事,直到今天,才看了电影,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可是我的红帆船啊,还是没等来。
●人应该幻想美好的事。重看发现女主还演了战争与和平里安德烈的妻子
●又是看外貌直接对上眼的故事、女主确实美
●于是只记得红帆。。。且爱看。。
●主要是看演員,漂亮~內容基本胡扯
《红帆》影评(一):人应该幻想美好的事
影片拍得很美,人物美,画面美,情节也美,就像篇童话故事,说的就是影片中那个善良的老烧炭工所说的:“人应该幻想美好的事。”是的,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上初中读书的时候,上学要走十五分种的路,每天中午回家吃了饭返回学校的路上,就幻想,我想象自己不久后乘了渔民的小船泛舟在太湖上,而写的诗集刚刚出版;坐的火车正经过贝加尔湖在越过西伯利亚,去莫斯科留学......。虽明知是不一定能实现的幻想,但多少一直鼓励着我要努力学习。
这部电影和“第四十一”,“一个人的遭遇"几乎同时在国内放映,其时,是遭到官方和评论界的批评甚至批判的。现在想来,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间几乎同时出了这些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倒是说明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也好,文艺创作领域也好,正开始从”无产阶级专政“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红帆》影评(二):Да мечтай~
«На лице этой девочки написано ожидание прекрасного. Почему я не родился поэтом? Какой славный сюжет!» 原来写不出诗的并不只我一个呀。
拉煤大叔对Ассоль使用的呼语是муха(小苍蝇,估计看她脏脏破破的~)而不是字幕里的“小蜜蜂”~
而至于格林为女主人公取了Ассоль这么美且独特的名字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作家受人们常对女服务生问的 «А соль?»(盐在哪儿?)这句话的启发;另一说则指向西班牙语的al sol:向着太阳~(电影中后段Ассоль跑到海边展开双臂喊着 «Здравствуй, солнце!»(“你好啊,太阳!”)的一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 «
Раз ты человек, да мечтай~О хорошем должны мечтать люди~»看完又做回了元气满满的圆子呢~
《红帆》影评(三):CCTV 怀旧剧场 频道
译制职员: 翻译:叶琼 译制导演:胡庆汉 配音演员:李梓 沈巧 于鼎 毕克 伍经纬 方可可 邱岳峰 富润生 时汉威 戴学庐 【视频来源:20151231录制CCTV 怀旧剧场 频道】
中文名:红帆 又名:Scarlet Sails / Alye parusa 出品: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亚历山大·普图什科 编剧:Alexander Green 主演:Anastasiya Vertinskaya / Vasili Lanovoy 类型:剧情 / 爱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前苏联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1961 片长:88 分钟 / Argentina: 90 分钟 IMDb链接:tt0054618
《红帆》影评(四):苏联的红帆
“我不知道再过多少年,就在你们这里,有件轰动的事流传的很久。你长大了,阿索莉,是的,等你长大了,有一天早晨,远方海上,在阳光下,有个红帆闪着光……”
——魔术师
恐怕没几个人,今天还记得《红帆》这部苏联老电影吧。前天晚上目不转睛的看了一遍,虽是第一次看,却仿佛重温。重温的,不仅有童年看过的无数苏联电影和文学作品,还有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那最美的配音。
《红帆》是一个清澈的童话,充满着大海的风味。影片描写女孩阿索莉自幼失去母亲,和父亲在海边相依为命,靠制作船模卖钱度日。一日,她在溪水中放流了一艘带红帆的小木船,跟着船认识了一位“魔术师”。他告诉阿索莉,总有一天,会有一艘带红帆的船载着一位王子把她接走,去一个光辉的国家。从此,阿索莉信以为真,常常喃喃自语,和手边的一切事物说话,幻想着红帆的到来。因此,她的幻想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嘲笑。很多年过去了,一位名叫格列耶的小伯爵,背叛了贵族家庭去当了水手,最后成长为英俊的船长,他听到阿索莉的故事,并爱上了她。于是,在一个明亮的早上,他张起了满船的红帆,迎着阳光,在音乐中把阿索莉接走了。
听,多么简单、干净、没有意外、大团圆的结局啊。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故事总是如此打动人呢?
孩童时候的梦想,总能绵延一辈子。我们今日所说的自恋,比如自说自话、琐碎、精细等等,都是童年的残余。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从图书馆借来一本班台莱耶夫的小说《表》,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苏联小说,情节早已忘记,只记得主人公把偷来的表埋在街心公园的大树下。是的,苏联给我的记忆,总是静谧的城市,黄昏弥漫。城市里总有一个街心公园,公园里总有长椅,有小伙子拉着手风琴,轻快的走过。而我就坐在长椅上,看戴着红领巾的苏联小学生从身边走过……
后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记得柯察金和冬妮娅躺在她爸爸花园里的情景;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深恨老太婆的贪得无厌;读《凡卡》,到现在张口都能说出凡卡爷爷的名字:康斯坦丁玛可里奇;读《穷人》,却不知怎的,为托尔斯泰笔下灰暗、汹涌、悲伤的深夜大海所感动。也记得《穷人》里形容渔人的贫困如此写道:“饭只有面包,菜只有鱼。”幼年的我们曾感叹,这样好的生活,怎么会是“穷人”?
《红帆》描写的也是穷人,是沙皇统治末期海边的小镇。可电影没有丝毫阶级压迫等内容。相反,是英俊的贵族后裔和灰姑娘的故事,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出在苏联。其实,所有的童话都是与穷人有关的,对穷人既需要托尔斯泰宗教式的怜悯,也需要童话式的幻想。苏联在1961年拍这部丝毫没有意识形态的电影,除了政治背景的变化,关键还是有一个好原著。
原著是一篇中篇小说,作者是苏联白银时代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格林,他1932年去世,曾当过水手,参加过革命党,还被流放过。他特别喜欢写那些充满着异国兴味的作品,喜欢写寓言和童话,写一切冒险的幻想的东西,写美好的心灵,幸福的时光。这些年,我亦总想白银时代那些单纯的人儿。
而电影最美的莫过于色彩的使用和景深的搭配,这令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如同油画一般美。显然,导演卢基奇和美工深受苏联写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熏陶,尤其受到列宾很深的影响。当然,镜头也能看出欧洲风景画传统在苏联艺术中的延续,这使得电影画面既写实、高尚,又浪漫、抒情。
电影的男主人公太帅了,俄罗斯本来就是生产帅气小伙子的宝地,高挺的鼻梁,蓝色的眼睛,想起《西伯利亚理发师》里另一个小伯爵,亦是帅到忧郁而非西欧人那般张扬。
电影成就了少女的梦想,也成就了少年的传奇,这当然是奇迹。但结尾的台词说得也好:“奇迹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如果有人盼望奇迹,你要去帮他实现,她幸福了,那么自己也幸福了。”
童话都是如此,童年时读童话,真的会相信会幻想;成年之后读童话,才明白童话并非仅仅是幻想,关键是美好与高尚。像我这样一向勇于自我反思,并且以自我评价客观著称的人,如此的眷恋一部童话,目的当然是对抗成长中遭遇的种种不高尚,以及反思自己的不高尚。童话的能量很大,好童话不拍成电影抑或舞台剧就可惜了,而《红帆》恰好是一部童话,一部电影以及一台芭蕾舞剧。
潇筱子 写于2007年十月,未有改动
《红帆》影评(五):通往奇迹和幸福的道路需要同心协力——重温前苏联老电影《红帆》的感动
本文原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chiqingbear
如果有人渴望奇迹,你帮她实现了,那么她幸福了,你也幸福了。
《红帆》饱含青春的激情,满载理想的希冀,点燃生命的火焰,永远燃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虽然作品距离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影片传递出来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情怀,那种对奇迹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的热烈心情,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在火红的盛夏来临之际,我重温电影《红帆》,重新思考电影主题“如果有人渴望奇迹,你帮她实现了,那么她幸福了,你也幸福了。”,特别感动于船长格莱和阿索莉在造梦、追梦、圆梦道路上的坚持和努力。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船长格莱的独特个性和成长经历的是创造奇迹、赢得幸福的动力来源
格莱出生于贵族家庭,有一个性格暴躁但望子成龙的老伯爵父亲。父亲希望他继承家族的荣光和事业。但格莱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船长,去拥抱那汹涌的大海,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终于在他15岁那年出走了。后面发生的事至少有两个方面对他本人和“红帆之梦”联系在一起,对实现这个梦有直接影响:
1、强者诞生于海上,手握创造奇迹的资本
电影专门用一系列场景,表现了格莱从一名普通水手成长为一名船长的经历。他受过屈辱,受到责罚,受到质疑,但他坚强不屈、勤奋好学,赢得了老船长的好感和信任,使老船长尽其所能、倾囊相授,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年轻船长,有了自己的船“秘密号”。
实际上,影片这么安排,是有时代背景的。(十月革命结束了沙俄的统治,贵族们一夕之间便没落为普通百姓。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俄国那些没落的贵族们的崛起和追求便成为了当时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一个个关于迷茫、浮躁的贵族少年们在经历各种困难和人生挑战之后渐渐长大成人的故事被创作出来。苏联时期很多像格莱一样的贵族少年都选择出海闯荡,而大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都需要面临惊涛骇浪的侵袭、都需要适应海上的颠沛艰苦,这些航海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既赋予了少年们强健的体魄,也不断考验着他们的智慧。经历过海上生活的人,即便曾经是高傲却又一无所长的贵族们,也会在肉体和精神上得到双重提升,成长为体格健壮、心胸宽阔、意志坚定且思维敏捷的人。以上部分取自论文《苏联时期的海洋主题作品研究》——以小说《红帆》《船长与大尉》为例)。因此,格莱的实际上是一名识大势、懂大局的进步青年。在社会格局大调整发生后,没有死守过去的荣光不放,而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用大海塑造了全新的自我,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争当了永立潮头的弄潮儿,成为了引领社会潮流的一份子。他用努力和实力赢得了地位和尊重,为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强的基础。
2、侠骨兼有柔情,萌生创造幸福的冲动
在影片中,格莱和阿索莉在红帆船上见面实际上是第二次见面。在树林里,他们已经有了第一次见面,只不过是在阿索莉睡着的情况下。格莱对睡着的阿索莉一见倾心,已经有了追求之意。按照常规套路,之后应该是约会、表白、送花之类,毕竟成本最低。但格莱听说了那个“红帆之梦”后,却采取了这个成本最高的表白和追求方式。这么做,我想绝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无源之水,必然有着深刻原因。至少,一是反映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浪漫主义的性格特质,营造浪漫的气氛最重要,满足姑娘长期以来的梦最重要,不做“实惠型”小伙子。二是反映的是一种仪式感,体现的是俄罗斯民族对传统的尊重,对走向新生活的尊重。因此,“红帆之梦”虽然成本最高,但实际效果远远好于一般方式,这是一种隐喻,一种希望、热情、生命的隐喻。也只有这么做,魔法师的预言才能完美呈现。很难说,是我们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我们,但最终我们按照历史的预言去做的话,我们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最终,格莱通过行动,使梦想照进了现实,以最美好的方式。
(二)阿索莉的主观努力是奇迹发生、走进幸福的重要因素
姑娘阿索莉当然有傻白甜的一面,但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梦想成真之路不是躺着就Dreams Come Ture了,不是躺着幸福就来敲门了,在我看来她至少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1、对梦想始终做到了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事业。坚持到底本身就是一项壮举。面对这个除了她,任何一个人都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红帆之梦”,她至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没有用理性去思考和批判过,没有“认清现实、回归现实”过,永远都是单纯地盼望、相信着。也正因为相信,“红帆之梦”才能一直给她带来精神动力,她才能从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挺过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索莉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这并不容易做到。
2、做梦想的积极传播者,为圆梦提供了因果联系
电影中,阿索莉得到了魔法师“红帆之梦”的预言后,她乐此不疲地将这个梦分享给周围的一切人听,直到所有人都认为她一定是精神出了问题,才会相信一个如此荒诞不经的童话;直到这个梦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闲聊时的一个“梗”,每次在哄堂大笑中才会切换成另一个话题。但也正因为如此,“红帆之梦”才得以在村子里不断流传,才有了格莱经过村子时能听到了这个“红帆之梦”,才有了萌生实现“红帆之梦”的冲动,才有了后面的幸福和圆满。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阿索莉是顶级的传播学大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吟游诗人般的热情,不断地将梦进行传播,使梦想在人心中逐渐生长、扎根,最终将因果链条悄悄完美连接,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圆梦动力。
写到这里,我脑洞大开进行推论:如果阿索莉没有去积极地传播这个梦会怎么样?我想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没有结果。比如这个故事的开头如果发生在中国,因为聪明中国人往往讲究“闷声发大财”,坚信“世界上的好事越少人知道越好”,那么中国版阿索莉很可能会把这个梦永远埋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吐露,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聪明”,产生了连锁反应,红帆船也永远也不会来。二是成为了神话。第二个版本阿索莉可能更智慧一点,在守口如瓶一辈子也等不到红帆船后,选择将“红帆之梦”讲述给她的下一代听,但要求他们严守秘密,结果这个梦知晓范围仅限于这个家族中的少数几个人。因为没有传播效应,也就很可能没有因果链条,自然每一代都没有等到红帆船。但吊诡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往事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于事,“红帆之梦”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神话,一个精神图腾,但后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可能这就是很多神话的起源吧。
现如今,“红帆”也就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现代俄语中,它也是幸福和希望的同义词。俄罗斯每年都要在圣彼得堡举行红帆节。通向奇迹和幸福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奇迹和幸福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作为一种普遍性价值追求,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快乐生活创造者的我们,是不是也有一种启示呢?
不忘初心,“红帆”永远在心中!
2019年7月6日晚于杭州
本文原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chiqingbear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