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希特勒传》是一本由(德)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传》读后感(一):另一本希特勒传
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崛起和失败。不同于之前出版过的希特勒传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希特勒的“原话”,使读者更能真切的了解希特勒其人的所思所想,这也正是本书值得一看的原因。
由于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人,他对于希特勒、对于二战、对于纳粹的看法,也代表了部分德国人的感受。如果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那么美英苏在这场捍卫正义的战争中和战后的很多做法也未必是正义的,而“德国人一如既往地在探寻着自己的身份,非常艰难地在民族自我意识和负责任地承担义务的回忆之间寻求平衡。”
需要说的是,本书的翻译有些不通顺的地方。
《希特勒传》读后感(二):德国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不复存在。
提到希特勒,我的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哦,那个妄想统一世界的人。”
但希特勒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终极目标是打败东方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与保持德意志民族的血统纯洁。当然,后者将他带向种族主义者千秋万代都无法抹去骂名的深渊。
“帝国战败后世界上将只剩下两个旗鼓相当相互牵制的强国:美国和苏俄。...出于同一法则两个强国必定将是独立欧洲的敌人。”
希勒特的政治构想最大错误是误判了英国的一贯中立政策,认为可以联合英国抵御苏联而达成了欧洲的均衡,从而排除法国,苏联,笼络大不列颠和意大利为附属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的大德意志帝国。
对于希特勒饱受诟病的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军事冒进政策,不排除后期因为情报误导的错误局势和他身体原因并不能亲临前线而导致的误判。当然更重要的也许只是有一种狂热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
“战,唯死,不降。”
《希特勒传》读后感(三):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是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希特勒使一战后的德国迅速走向强大,他的政策将德国从危机之中解救出来,使德国失业人口降低到同一时期最低,为德国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希特勒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对20世纪后的世界历史格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的政治家、演说家、组织家、宣传家,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外交家、诡辩家、阴谋家、野心家、权术家、心理学家、作家、画家,但他也是一个过于冒险的军事家、战略家。
据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首要战犯的希特勒饮弹自杀。然部分人后称曾在战后见到过希特勒,因此对他的自杀仍有争论。在地下掩体的私人办公室内,饮弹自杀,并且为了保证成功再开枪的同一刻咬碎了口中的氰化物,遗体随后被私人卫队抬出掩体在一个弹坑内火化。一直有人认为希特勒在柏林会战时逃出了战区。主要的两种说法是:1.逃到了南美,与其他的逃过审批的纳粹军官一起图谋东山再起(南美当时有一批的亲纳粹国家)2.成为了一个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牧羊人 终老而死
《希特勒传》读后感(四):希特勒是倾向右脉的典型代表
通过霎哈嘉瑜伽冥想,你会认识人体精微能量系统 (Subtle Energy System),它对应医学上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系统。人体精微能量系统主要由三条经脉、七个能量中心和灵量所构成。
灵量(昆达里尼,古称拙火)是人体潜伏的巨大潜能,卷曲在位于脊椎末端的三角骨中,梵文称作Kundalini。透过霎哈嘉瑜伽,可以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量,从而拓展我们的知觉意识。
三条经脉反映在神经系统的三个方面:
左交感神经:左脉(阴脉)对应过去。左脉阻塞会引起人懒散,情绪化,忧郁。
右交感神经:右脉(阳脉)对应未来。右脉阻塞会引起人亢奋,发脾气,失眠。
副交感神经:中脉对应当下。
先了解自己的生理和人格特质,看看自己是偏左脉(过度使用左交感神经系统)还是偏右脉(过度使用右交感神经系统):
一、倾向右边的人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好动
●好作思考计划,行动力较强
●勇于表现自己、但缺乏情感及艺术方面的发展
●办事能干,井井有条
●懂得组织他人为自己做事
●容易自我过大,以为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
●容易去主宰操控别人,富有一定的侵略性
●容易脾气暴躁
二、倾向右边的人身体特征:
●倾向右脉的人肝脏往往过热,容易得糖尿病和高血压
●身体一般显得较强壮
●得到“自觉”后右手不容易感受到能量
偏右脉的人,由于他们能量较多,做起事来比较能够有魄力做大事。在现代社会,这类人往往成为政客、官员、行政人员等,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三、倾向右边的人典型代表人物:宋美龄、江青、马科斯夫人、希特勒
四、调节方法
偏右脉的人要调节到左右脉平衡,可以利用水元素和空元素来清理右脉。
《希特勒传》读后感(五):不仅仅是希特勒
难以忘却他如刀快笔对骁勇愚执有着“沙漠之孤”之称的元帅隆美尔的刻画,以及“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的“恶魔制造人”戈培尔的描摹,不久前,我们终于等到了著名记者、传记作家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的新作——《希特勒传》。
从成千上万的详尽研究和多达六十种的各类传记中夺目而出,独占一隅,靠的不是极尽声情的渲染,不是绯闻野史的纠缠,不是夸张狂飙的臆想,不是千篇一律的借鉴,它“并非想再呈现一本全景式的希特勒传记,不是写一本满足社会史和结构史要求的希特勒传记”,而是“以广大历史爱好者为对象,因而着重点在于阐述布尔什维主义及其强权政治的具体体现对希特勒的世界观、政策以及战争决策的影响”,从而“从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解读希特勒与纳粹运动在德国的兴起与毁灭”。
全书由“11月份”这个承载了颇多历史含义的月份起始、收束,贯穿起希特勒及其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在那个时代发生的偶然与必然。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人在俄国发动政变取得了政权。第二年的同时期前后,战斗,求和,投降,哗变,起义,罢工,签字……前程未卜的岔路口出现。“如果没有随着1918年秋天的到来发生的那些对整个世纪造成决定性影响的事件,或许他将永远默默无闻,或许他永远不会接管国家政权,或许他永远不会作为‘元首’和德国总理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在那里灾难性地表演了十二年。”
由1945年11月,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进行了近代史上战胜者第一次对战败者的审判——对六个多月前投降的德国纳粹党领导人审判,到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中欧和东欧各民族从莫斯科手里又赢回了自己的独立,德意志人宣布放弃前东部领土,在分裂了四十年之后重新赢得了自己的国家统一……重新赢得了整个国家的完整主权。”整整四十四年,希特勒的挫骨扬灰看似终结了德国纳粹及之后一个时期对民族思想、国家命运的争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的影子仍长长地映在那个模糊了的挂着民族社会主义旗帜的墙上,并没有消失;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的记忆在历史的尘雾中并未消散,它们依然存在。“克服这段历史还在继续,而在政治争论中将其工具化也将继续下去。德国人一如既往地在探寻着自己的身份,非常艰难地在民族自我意识和负责任地承担义务的回忆之间寻求平衡。”
“民族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民族的心理混乱,而造成这种混乱的是在世界大战中难以理解的战败、革命以及凡尔赛强制和约最终带来的耻辱。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巨大的恐惧——对某种未来的恐惧,这种未来因东方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魏玛共和国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没有任何机会,然而即使此时希特勒也还不是历史的必然。他更是历史偶然的结果。”
从解禁的历史新起点突破先前思考的踌躇和胆怯;用历史人物的自述取代间接引征的参考文献;着重探寻史实、人物间的重要关联而不是补求新全……感谢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的写作;同时也感谢周新建与皇甫宜均两位老师的悉心翻译,让这本不一样的传记及早面世。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