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10篇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是一本由北正史 / 泽田重隆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一):了解日本生活
几乎是一看这个书名就决定要买的书,日本人性格里有一种是细致与坚持,所以对于文化古迹的传承是比较到位的。书里分别介绍了有关建筑,染布,小酒店,三味线,玩具,豆腐,装饰品这些章节。其中穿插了大量泽田重隆(喜乐京都的插图作者)的绘图,虽然是黑白的,也是相当的美。唯一不足,字稍小。但这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收藏了。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二):更自我的生活
关于职人的技艺细节颇多,但这书却不是传授或保留技艺,职人对艺能的描述是他们存在所依甚至是固执的形式主义。意志超重于现实。
所以他们秉承着非常自我和个人化的处世方式,坚守着苛刻而略有怪异的为人原则。如此,他们得以抵御或曰超离町外的世风变幻,这方是职人的价值和财富,再也没有鸢工为了保持与顾客的仆主关系而坚持只作租客不置房产,也没有居酒屋为了给熟客留一席栖息之地而拒绝聒噪的豪饮女了。
支撑这一切的,是日益式微的艺能,职人们仿佛旧屋墙上的照片,在这一天比一天艳丽的世界里,毎一天都在褪色,更说不好哪一天便会坠落粉毁了。他们看似淡然以对我们为之狂热的名利,其实,他们只是用更自我的方式追求,并比我们更固执坚持,拥有更持久的耐心,这才是他们的真实和珍异之处。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三):內容不錯,翻譯捉急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上根岸有正冈子规的旧宅,文化人中村不折、歌舞伎演员守田勘弥等人的住宅,是个高雅的住宅区...我当差那时候的中根岸..(按:是个高雅的住宅区····整个句式感觉头重脚轻。变成我当差那会儿不是挺好)
寺庙损坏的修缮,或是在普渡时去叫信众前来,又或是主持讲经结束后,白天进行开斋,我们就会去帮忙干些杂物。(按:这句谁看得懂到底再说什么)
我父亲会先去那里搭一个小舞台,是很阳春的那种,再铺上地板...(按:阳春可以做形容词的?要么你索性很阳春白雪,或者很有阳春的感觉)
初午在哪一家做,二午在另一家做,按此轮流(按:哪一家,另一家,乃自问自答嘛···换成一家···另一家 不就好了)
高台上放了两架“银杏”这种树做成的木车...(按:换成谓之“银杏”的树)
刚看了前40页,翻译最喜欢用的就是“···的时候”。内容不错是我喜欢的题材。虽然没看到日本原书,但就这中文水平···
包括有人提到的开篇两幅图一模一样的问题。都是从“罗贝莉亚高地”大楼屋顶,一个朝柳通看,一个朝东日暮里四丁目看。对照内封页的彩色地图,一个在三丁目12点方向,一个是2点方向,怎么着都不可能是一张图。编辑,不好当啊。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四):对非工业时代的怀念
“以最精纯的匠艺之心,守护生活的原汁原味。”老东家文景出品,纸张不错,装帧“是个灾难”,排版确实有点问题,尤其是插图部分,否则将更为完美。
简单的说,本书讲了东京根岸地区八种职人或艺匠的手艺与生活,有做木匠的,做伴缠蓝染的,开小酒店的,做三味线的,开玩具店的,做豆腐的,和做首饰镶嵌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无一例外热爱、负责而精心。日本人对待工作认真严谨负责是出了名的,而书中这些艺匠、职人除了将这些发挥到极致以外,最重要的是对其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浓厚的感情,它可以具体细微到一件工具、一个细节、每一位顾客等等等等。从这里,我们仿佛能读到生命的某种意义——通过反复的磨炼,以全心全意、所有的智慧与手艺去造就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满足人类看似物质实则深入精神的需求,买卖双方的生活品质都能就此而提升。
他们在现代遇到的各种冲击都可以看出是机器对人的异化,以大规模的机器粗制代替小规模的人工精制,以标准化代替独特性,以冰冷无生命代替温暖有人情,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会怀念过去,是因为大量以致可称浪费式的生产一方面过度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却因其粗制滥造实实在在降低了生活的品质,甚至无法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洁净的空气、水,安全的食品等)。
所以,如果有可能,我愿做一名匠人,以我的匠心换自己与主顾的安心、称心。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五):匠心
真心觉得世纪文景出品图书的装帧质量超好的,封面设计精美,纸张厚,字体大,看着舒服。书的设计不就是为了让读者看着舒服么?图文并茂,人物风俗话很精美,特别是建筑图画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记述8位职人7种行业的生活和工作。下町指的是都市中地势较低,商业聚集的地区。
第一篇介绍了鸢工父子两代的事迹。鸢工是指从事土木或建筑工程的人,从江户时代开始,这些人也身兼地区的消防员。鸢工不只是从事建筑类的工作,还会从事组织张罗神社祭典方面的工作,并且领唱木遣调。
第三位是伴缠的蓝染工艺者,既是衣服染坊,不仅有染色的技艺还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衣服上的花纹、图画、徽章等都有讲究。
第四位酒馆里的老板娘,给客人热一壶小酒,上一桌小菜,弹一首二弦琴。懂得客人的心意,言行获得无限尊敬。
第五位是修拨工匠,做一把最称手的琴,制造、修复,一位工匠的使命,为了延续国乐的生命,不断寻找重要的灵巧和音感。
第六位是开玩具店的“圣诞老人”,不管春夏还是秋冬,都能带给孩子们欢乐,使自己通过玩具获得和孩子接触的幸福。
第七位“刀子手豆腐心”,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豆腐,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做出完全一样的,豆腐工艺花样百出。
最后一位饰品镶嵌师,他的雕刻让戒指钻石锦上添花,他的慧心让徒弟扬长避短,他的信念是不当名人,只做好手。
8位职人多为手工艺者,独具匠心,坚持自己的职业,追求各自的理想,乐在其中。为他们喝彩,为他们祝福。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六):机器时代,也无繁琐也无趣
第一次听John Coltrane的<blue train>,被一曲<I’m Old Fashioned>击倒,岁月流金,梦想回到那样别致的年代,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甚至是别在衣衫上的一抹兰,无处不精细。而今,能称之为“唯一、精致”的东西,有多少?到处都是流水线上的产物,机器代替人工,科技引领,效率优先,没有什么可以跟钱过不去。
这本《东京下町职人生活》里讲的恰是这些过时的手工艺者,他们或有担忧,或有被确实的冲击,或有革新的念头、行动,但至今仍保持传统的核心,为现下冷漠的时代增添人文的关怀。他们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日本人的一丝不苟跃然纸上,“木遣调”(即劳动号子)等民俗介绍颇有情趣。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像你身边的伯伯阿姨在讲过去的事情,励志又真实,不夸大生活的美好或悲切,只在当下的时代尽力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满意的事情,很像日剧的感觉呢!
鸢工(即建筑工人)、蓝染(即染工)、居酒屋老板娘、做三味线的匠人、玩具店老板、豆腐店老板、首饰雕刻者,照国人眼光看来,都是些读不好书的人才会干的手艺活,而书里这些平民百姓的陈述却透着踏实满足的喜悦感,自己做的好了,顾客的一句赞美就是最大的鼓励,多少有着所谓的有着好职业的人也没有这样普通的幸福,钢筋水泥里能得到的唯一赞美或许就是钱,当你的灵魂只有金钱时,没有爱,没有真心,这样真的幸福吗?这是我看罢此书最心酸的地方,多想回到过去啊。
但这个时代是无法扭转的,传统工艺收到的冲击同样逼迫他们寻求出路。玩具店老板说生意越来越做不下去了,到处都是折扣店,加上孩子普遍有了游戏机,对传统玩具的兴趣骤减,如果不与时俱进寻求法子,总有关门大吉的一天。想到前几天说由于房租大幅上涨而可能停业的上海渡口书店,虽然不是传统手工业,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识得生活乐趣的人并非没有,只是不成气候,机器时代让人的双手解放,也没有双手特有的印记,三味线匠人说的好,工厂里的三味线是统一规格的,而手工制品,每一样都是唯一的,孰是孰非,各有定论。念旧之人,惟愿时间可以走的慢一些,让这些传统技艺有存活地,不要消失地太快。
图片可有可无,也许是并没有在当地住过的关系,看着没有认同感,如果抽掉另行一册也可以。
感谢世纪文景的赠阅,才写完这篇乱七八糟的感想,实属愧疚,如有可能也希望能出中国版的平民生活。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七):庶民的味道
日本硬核墨汁书法家、自由派先锋教员井上有一,在其传记里,有一段是讲他家的饮食。井上家里有一段时期境况很糟,赚到的钱只够买米和酱菜的,所以菜品种类很单一,只有当某位家庭成员过生日时全家才出去吃一顿寿司。即便在这种条件下,井上有一还是会把饭食做得尽量精细,每逢休息日必在家里做平民吃的烧烤,特别拿手的是浅草的豆馅烤饼。他的女儿后来回忆说,父亲会从集市上买来串类,一边吃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这口味真让人怀旧啊。这面衣做得地道,是庶民的作法。”
庶民的生活,寡淡里有深意,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与手工关系密切,可用匠人一词蔽之,受季节与天气影响,信奉双手和感官,有时候更像是仪式,细节严格缜密,个人体验至上,受民间的机巧行为和话语体系加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间无处不道场。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即以东京都台东区的根岸一地为背景,选取当地八种职人或艺匠自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对其加以记录描绘,所访谈人物包括鸢工头领、蓝染师傅、居酒屋老板娘、豆腐店老板、三味线师傅、玩具店老板,以及做镶嵌的工匠等,如今,这些行业无一例外都在没落,手工劳作被机械加工所取代,产业化模型锁链将烟火之灵气神韵全部拴死,量产变为唯一的生存条件。总之,现代性加速侵略,神秘的向度亦随之瓦解崩溃。
但从前可不是这样,豆腐店老板传授制作技巧时,会讲到“动作轻谨和动作粗鲁,做出来的豆腐也会大为不同……细心做出来的木棉豆腐,肌理就像绢豆腐一样细致……味道是很微妙的,做好的豆腐大约八小时之内可以保持原味,现在有冰箱,放在摄氏十度左右的冷藏虽不会变坏,但味道和风味全然不一样。”这些风度翩翩之高谈阔论,如今想必已无人有足够自信讲出,一代手艺人被时代打磨光滑圆润,曾经顽固的坚持也被逐渐化解,本书即捕捉最后一丝光,企图点亮那个马上就会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追问,既然东京是个这么方便的地方,为什么人们总是那么急?又为什么这么追逐经济呢?答案寻不得,但残余的风景却依旧迷人。三味线师傅用双手拈搓绢丝,再用糯米糊或寒饼固定琴弦;玩具店老板会打扮成圣诞老人配送礼物;做镶嵌的匠人要学习用手的触感使工具做锯齿形的移动……这些不关键的、细小琐碎的手艺,在一代人手里绽放开来,他们的每个行为都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撑和传承,说到底,源自他们对行业的执着与珍惜,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这是命运里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张底牌。
书中还配有很多插图,写实居多,笔法扎实,吉光片羽般复原根岸一地的风貌,配合书中轻松易读的文字一并欣赏,让人联想起居酒屋里下酒的那些小菜,虽然非主营,但每一样都是用心调制,冬夏有差异,但该有的步骤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他们所一直遵循的职业底线,也只有如此,才能烹调出悠远而回味无尽的,庶民的味道。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八):弥足珍贵的生活美学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朱晓剑
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总是经久不散,不仅如此,在记忆的版图上留下的除了想象力,还有对事物的美好向往。不过,这就像对待传统时,我们时常选择的是脱离或转型,但不管怎么样,传统如手工艺,带给我们的依然是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在读北正史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中,可以看到弥足珍贵的生活美学,而这则是长久生存下来的传统,而它们的魅力在于提供活力,不再是固守传统的一隅,如此,生活才过得更为丰富的吧。
这里所谓的职人其实是手工艺者,而所谓根岸地方,是属于东京都台东区,位在上野公园的东北方,距离日暮里很近。因为在关东大地震及二次大战期间,都不曾受到火灾侵袭,所以至今仍保留着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下町”风貌。诸如曲折的巷弄小路、昭和初期的木造三层公寓,以及就历史而言极为珍贵的庶民住屋和店铺……它们与居民一起走过岁月,是“有历史轨迹”的建筑,又似乎城市化进程在这里停滞了。
在这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中,北正史访谈东京根岸的八位职人和艺匠,有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传统艺匠,由他们口述这些所传承的技艺、工作精神、生活的情味等。这看似简单的记述,却包含了日本式的生活美学:即便是看上去很微小的事,工序繁复,做起来也在所不辞,在手工艺式微的今天,手工艺者大概想得更多的是求变,与其做复杂的工序,不如找新的替代品,这更简单快捷,收入也会大不一样。但如果手工艺者如此了,这样的艺术顶多是商业艺术,其具有的传统文化与传承的价值势必大打折扣。
令人感兴趣的是建造房屋时的“木遣调”,实在类似于中国建造房屋时打根基时,几个人边用木桩敲打根基,边唱的歌谣,今天这样的情形大概少见的多了,在日本却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传承至今。其他诸如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无不在坚持传统,在他们的眼里与其说是美好的回忆,倒不如说是生活的延续。而这也可见中日对传统文化的差异,以及对手工艺的态度:尽管现在我们也在注重保存手工艺,但更多的是趋向具有商业价值的手工艺罢了。
在面对手工艺商业化的过程中,中日对比并无多大的差别。不论是哪个行业哪种技艺,也不管是处于巅峰或面临时代潮流冲击已日渐式微的老技艺,从艺人的话语中,都能让人强烈感受到那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坚持。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有一百余幅手绘插图,大量的木造房屋,让人能真切感受手工年代的细致与精心,在现代人刻意找回最自然、平实生活的今天,老百姓认真生活的那份“初心”,是弥足珍贵的生活原味,让回忆少一些遗憾。
无疑,手工艺是一种格调一种品味。就像论者所说的那样“极有审美价值,它朴素,大气,不乏精致,即使看上去粗糙、土气,然而耐看,特别是在实用中透出灵性,它是鲜活的人性的;许多土玩意儿,有泥土芬香,因时空变迁而稀奇而弥足珍贵”。在浮躁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再去关注它,有可能在某一天它们会在人们的生活空间消失,与其到那时再感叹,不如从现在开始动手,让我们留住这弥足珍贵的生活美学。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九):真情不伪饰
作为一本日本民间所谓“庶民生活实录”的采访汇编,这本厚厚的图文集最令人感动的是其中的真情不伪饰。
对于传统技艺,并非仅仅国人,世界范围内,往往都饱含一种殷切的呵护之情。被现代化工业取代、手工艺的式微,往往是令人怜惜的。中国也因了时局之下,历史文化遗产往往未受到较好的保护,呐喊之声不绝于耳。
这本书并不是如预期之中打开了对传统工艺的罔顾和眷恋,也没有浓墨重彩日本对于本民族传统的保护如何,倒是以一种平淡缓缓的力量,达成了作者的心愿:传达日本人坚忍的样貌。
全书的七种“职人”:鸢工的野口父子、伴缠蓝染的林、居酒屋的清水、三味线的渡边、玩具铺的川崎、木棉豆腐的熊井、镶嵌装饰品的山口,全是普通的独立手工劳动者,用当代的话说,是一个个坚持自家买卖的个体户。
乍看之下,以为这本书给予我们的便是关于坚持技艺的启发: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孤独艰辛之旅,同时也需得克服外界现代化所带来的机遇诱惑和本身的经济困难,此为忍。
日式精神,有其一贯的精致和融会于细节之中隐忍的信念。居酒屋的老板娘,必须恭敬地屈膝迎客,身体不能高于客户,而当家的责骂也是从不抵抗,这时当家的便说“不抵抗便是你的抵抗吧。”——习惯忍耐的民族之中所隐隐透露出的不屈和反抗,便渗透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战争的影响,似乎只使这个民族更加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同民族的根性是颇为相关的。鸢工们将劳动时所唱的“木遣调”灌制成唱片,珍惜是最大的缘由。怀揣着对人、事的一种悲悯,尽力而为。
——这类颇为值得任何现代人反思的人生态度在书中比比皆是,自然也是老生常谈。然则抛开此类态度不谈,在文本中,无论叙述者或者整理者,都做到了坦诚不掩饰。
譬如野口义明谈及父亲的老派性格,在新年开张那日坚持为客户上门更换干了的山蕨叶。野口义明说,等到自己一个人时因为麻烦肯定不会这么做了;还有祭典时候与其采用传统的木遣调,还不如KTV简单又欢快。
——叙述者或者整理者,都没有故意美化职人的形象。所谓时代的前进,对于他们来说,便是在这洪流中抓住一株古老的树,但是倘若有其他的加固之法,也是愿意接受和改变的。
这便是民族中的接受性。坚持,但不迷妄。
文本记述的真,便在于此吧。
书中的插图,黑白线条往往有历史沉淀的感觉,去除了颜色带来的杂质感。手工作画而非摄影图片,也是对本书文字的一种呼应。在尚能作画时,坚持这样最原始的方式,去观察,去体会目光所及之处所能给脑海留下的印象。这样的真实。
隐藏在文字后,有一个默默的记述整理者。作者隐去了自己的面容和色彩。这一份情意,也是值得称赞的。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读后感(十):穿越时光,与认真生活的人相遇
“《深夜食堂》的老板也是职人啊。”看到《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中居酒屋老板娘清水敏子的文章后,不禁感慨,“难怪安倍夜郎能创作出《深夜食堂》。”如果没有那些“穿越了时光由认真生活的人滴水穿石而成”(唐诺语)的一代又一代相传的职人精神,又怎会有安倍夜郎笔下让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一书,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与插图中,与认真生活的职人们相遇,一窥在这个时代逐渐凋零的职人精神。
下町,都市中地势较低、商业聚集的地区。东京都台东区根岸,并不曾成为一个著名的下町而备受瞩目,也少了像浅草的三社祭那样表演给观光客看的华丽祭典,但因为东京在江户时代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曾遭受两次大火,火势规模之大,使得整个东京几乎都化为焦土。根岸地区有幸在这两次火灾中都幸免于难,“江户时代风格的土仓式商家和这种建筑形成的街巷,像所谓的广告牌建筑之类大正时代的摩登房屋,或是昭和初期木造三层公寓等十分珍贵的庶民住屋和店铺”得以保留至今(本书撰写于 1987年,书中提到的不少家屋已经被拆毁,改建成现代的钢筋水泥楼房,但仍有不少老店铺得以保存。台湾版编辑,在 2008年前往此地游历,找到了仍留存下来的书中手绘插图里的几家店铺)。
更难能可贵的是留存在这个地区的职人们。鸢工头领、蓝染师傅;居酒屋老板娘;琴拨修理师;社区玩具店师傅;豆腐店老板;装饰品镶嵌金匠,他们都是在根岸生活的平凡小人物,生活清淡如水,但都“以精纯匠艺之心守护自己的行当和生活”,他们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微小身影所散发出的浓烈力量,拓宽了对生命态度的理解。
蓝染时,要对蓝液察颜观色。蓝的心情不好,再怎么染也染不漂亮。一次染得太多,蓝会疲劳,要让它休息两天,补充蓝泥再建蓝,让它再发酵恢复正常,在蓝染师傅眼中“蓝是活生生的”。
做豆腐需要绝对的细心,即使是在大桶里打盐卤、倒豆腐,细致度都会影响到豆腐的机理。“细心谨慎就意谓着不能着急;只要着急做,就做不出好东西。豆腐是诚实不说谎的,你做得粗鲁,就只会做出粗鲁的东西”。比制作豆腐更辛苦的是事后的收拾,豆腐店老板的熊井守先生,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收拾和整理制作豆腐的器具和场所,因为“器具脏了是做出好豆腐的。”而他做的这些事,都是父亲那时就这么做的。
丈夫去世后掌理婆家的“键屋”,清水敏子从婆婆和丈夫那里继承了身为居酒屋老板该有的言谈举止,以及做事方式。即使是两位交情很好的客人分别来店里的时候,都不会主动说:“那位客人刚才有来哦!”若是客人问起,才会简单地回答:“刚才有看到。”若是没问,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会看见客人一定有个理由吧,但客人会来的理由我们并不知道。”店里腌制下酒菜的糠味噌,都是她自己亲手做,“不能带着手套来腌东西。现在的人都嫌臭不愿意做,你得把手伸进去,跟米糠说话才行。”职人们的“坚持”与“固守”,让技艺及做事的态度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然而,还是不可避免地都被卷入了现代社会的潮流中。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师傅与学徒的关系、顾客与店家的关系、匠人与工作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被慢慢打破。生意冷清、后继无人、机械化和商业化对生存空间的榨挤,让花功夫做东西变成划不来的事。职人们全心制造,使用者用心感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职人们也知道在现实面前技艺传承的艰难,他们都不强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传承家业。装饰品镶嵌金匠山口友一说,“生意的好或坏,跟本人的喜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能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能找到寄托梦想的工作,那当然是最棒的。”
而另一方面,生意太好未必是什么好事。有一次,有些周刊杂志介绍了“键屋”,那时候来的“客人真是多得吓死人。一旦被媒体介绍之后,店里的气氛就全打乱了。若是一直这么混乱下去,生意也就完蛋了,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绝不能一被捧就忘了形。心里若是没有定见,决定自己要怎么干,很快就会被这种虚名冲昏头脑的。”反观现在有多少店铺,在被各种推荐之后,媒体曝光之后能有老板娘的这种自知和坚守。
本书由北正史先生对居住在根岸地区从事七种职业的八位主角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搭配泽田重隆先生的插画。泽田先生对许多大陆读者来说或许陌生,但他在日本是有名气的插画大师。他以大众文学插画起家,后来逐渐走向现代画风,插画作品曾在 1960年代获得第四届贝壳石油公司赞助的“贝壳美术奖”,这是日本美术界相当重要的奖项,获奖者都被视为对当代具有影响力的现代画风年轻美术家。 1980年代后,他与寿岳章子(日本国文学者)以及多位知名的东京作家合作,描绘了东京、奈良、东京老街根岸、浅草的三社祭等地。在与寿岳章子合作《千年繁华》插图时,他从东京跑到京都住了三年,为的就是以画笔绘下京东最真的一面。
原来泽田重隆也和书中介绍的主人公们一样,是职人啊。
(刊登于《家园homeland》2012年5月号)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