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的摄影师的读后感大全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是一本由[德]莱纳·恩格尔曼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精选点评:
●奧斯維辛發生的種種,已經超出了日常語境中對人性可能的理解。威廉•布拉塞被迫用鏡頭記錄這種徹底的醜陋,但也因此在茫茫黑暗之中埋下一線光亮。印象最深的是比爾克瑙的斜坡(門格勒喜歡站在那兒,用手指隨意指示犯人的生死),以及一日“工作”(結束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之後,納粹們如何稀疏平常地下班回家。那裡從來不是險象環生的自然叢林,而是以死亡作樂的鬥獸場。
●“在集中营里会一门手艺——砌砖、修车、理发和摄影的人往往能够活下来,而待遇最惨的是教师之类的知识分子”
●徐贲写的中文译序
●结婚,我以为是例外。 但奥斯维辛没有意外。所有的温馨最终都成为毁灭前的绚烂。包括那个女孩,那个后背有天堂文身的大个子,还有那个被特例批准结婚的鲁道夫,一切在集中营里遇到的卫兵都被证明是会“告发”的叛徒。 但,他们却能容忍三色堇。这些开放在第26区的花儿啊,是残忍,是见证,也是嘲讽。 后记最为动人,也最为悖谬。 而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记忆却回来了。他再也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了。 集中营的经历,竟让他的专长成为一生的禁忌与噩梦。
●'活下来是后来才成为故事的,活着的时候就是为了活着,不是为了讲故事。故事是活着的副产品。'
●相当不错,一本小书,非常克制,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来的绝望。
●附录里参与暴行的人多表示自己只是执行命令,可恨的平庸之恶。
●2018年97本
●奥斯维辛在我心里的存在就像今天的天气一样。摘:但是他的职业不再让他那么开心了。他成了当地一位受欢迎的摄影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奥斯维辛的回忆全部翻涌上来。他总是能透过照相机取景器看到他们:起先是单个犯人,比如一个穿着囚服的小男孩,嘴唇上带着血痂,满眼惊恐;门格勒打发来拍裸照的女孩,眼神羞怯而不知所措;后来浮现的面孔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除了惊慌失措没有其他表情的面孔。他眼前浮现的全是那个时期的脸,那些他原以为已经抛诸脑后的女人的、男人的、老人的、青年人的脸,一张张去日无多的脸,一个个面临死亡的人。可他却救不了他们。他感到无助。他感到无能为力。 而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记忆却回来了,他曾见过的所有人都回来了。他再也无法正常地生活下去了。开始是眼睛让他无法工作,后来手也不听使唤,没法再按下快门
●几个最触动的点,和照片没有关系 纳粹长官大喊大叫,逼着神学学者承认“上帝不存在”,要求他当着所有人大声说“上帝不存在”,只字未吐,平静地注视着他的眼睛,被拽着头撞向墙壁一下,一下,直到死去 他给德国姑娘拍照片两周后,得知了她的死讯,自杀,原因是受不了焚尸炉那甜得刺鼻的味道。(她并不是囚犯) 医生带来了一个布满文身的家伙,两天后,桌上撑着一张描绘伊甸园偷食禁果那一刹的人皮 照片是 刚擦干眼泪和抹去血迹的切斯拉娃 犯人4859……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一):书写与记忆
世界范围内对奥斯维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严肃的成果,从思想学术研究到历史文化写作,到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到大众层面影视剧化,他们层次清晰又立体统一,处理着永恒的主题:人性与记忆,正如本书的叙事者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所说,他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言论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忆,为了避免灾难的再次降临。相比之下,我们对日本屠杀的处理付出的太少,缺乏思想学术上的扛鼎之作,也没有重要的文学作品与脱离情绪的纪实写作,对这段历史记忆总是口头上铭记而行为上庸俗化处理,比如一些影视剧中的过分夸张与情绪化,而最终结果是不清晰不理性甚至完全遗忘或者内心抵触。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法国人对法国大革命时期或“六月风暴”的反思,都融入到本国的学术思想传统,而限于历史条件我们对近代历史书写并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传统,至少在大屠杀这一议题上,我们的历史学者与写作者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将后宫争斗的戏码投入一点到历史真相中,毕竟这些并不久远,我们却几乎完全遗忘。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二):特殊的时节,特殊的记忆,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本为对纳粹暴行没有直接记忆的德国青少年所写的书,但对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来说,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个充斥着残酷与血腥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同为没有直接记忆的一代人,体会、理解和反思这场灾难,对我们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当面临其他灾难时,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面对,而不是仓皇无措。
对于灾难——不仅仅是纳粹集中营这样的灾难,而且是一切的灾难来说,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反思,是非常微小的改变。我也不认为我们的反思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但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心存慈悲,正视苦难,学会爱与宽容。
当我们理解、体会那些人们的苦痛时,若能意识到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那也就足够了。因为这种悲悯,足以让我们在面对一切灾难时,战胜因恐惧而生的恶意。
这是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我从这本承载着特殊记忆的书中,理解到的特殊的意义。
记于2020.2.15,疫病肆虐之时。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三):读完后感受到的,是经磨难洗礼后的温存
读完站起,感觉天旋地转。以前对奥斯维辛仅了解了大概,在印象中是概念化的词汇。这次通过幸存者的目光,看到了真实的奥斯维辛,残忍暴虐,尽管如此,仍能感受到这位摄影师人性的光辉并没有因残酷的环境而消失殆尽,也看到那些为早日得到解脱而默默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人,尤其是那些身负要职却担保性命铤而走险的人。
威廉的工作是为集中营里的人拍寸照。他通过镜头将受酷刑的人的样貌留存下来。各式各样的人,年纪尚小却面容枯槁的犹太女孩,嘴唇旁有明显的淤青;正值青年却脸色苍白,额头露出模糊血肉的男子;垂垂老矣,脸上被刻意遮去殴打痕迹的老年人……无数的受难者,这都成为他们最后的一张照片,似乎时间都定格在那一瞬间,以后的岁月都与他们无关了。
威廉工作的摄影间又是唯一一个与超负荷的劳作,无尽止的殴打无关的地方。在这里,劳役者不必担心下一秒会被殴打或枪毙。威廉想尽量让拍照的时刻轻松,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他尽可能与他们交流,以安慰的口吻给予他们指示。他也给那些军官上将拍照。让他惊讶的是,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执行官在面对镜头时却能笑的如此和蔼,如此平和,好像前不久遣送三百多人入毒气室或一分钟给五个人注射实验药剂安乐死的是另一个人。
后来威廉又派去给做人体试验的项目拍照,是那种特写镜头,各种血淋淋的器官,药剂,让威廉感到恶心作呕,但作为一个技术犯,他只能听从指挥。
当我看到实验人员将子宫取出,要求威廉拍照特写的时候,内心的怒火升起,而得知做饥饿实验的门捷夫竟然二战之后逍遥法外,再也无法压抑住内心的愤慨。愤慨之后是担忧与无奈。奥斯维辛有多少幸存者,又有多少能勇于站出来揭发他们的罪行?那些未能定罪,至今尤在的凶徒又在何方?但当我阅读到更多的人为了自由决定行动起来,组成奥斯维辛反抗小队时,当我读到一位厨师偷偷为犯人携带食物后被处死时,医生为犯人竭尽全力寻找药品时,当我读到一位将士伪装成犯人冒着生命危险探查敌情,逃脱成功时,我又因那些善良勇敢的人而热烈盈眶。
当残忍的现实摆在面前时,在顺从摆布,成为残酷事实中的一员,还是全力抵抗,想方设法寻找光明?现实将地狱中的石头磨的越来越圆滑,有的石头趁着滑道,奔向更黑暗的深渊,得到名利与地位,有的石头相互碰撞暗生间隙,有的则是望向那头顶的天空,团结协力,迭起高垒冲破无边的黑暗。显然,威廉选择了后者。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间隙,那就是阳光透进来的地方。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四):奥斯维辛的摄影师
“饥饿的人只想到吃”。
正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加上坏运气,永远改变了威廉·布拉塞的人生轨迹。也正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加上好运气,威廉·布拉塞在数次“跳槽”后,终于成功获得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第26号营区鉴定科的摄影师。这就是他在奥斯维辛度过的五年。
作为“技能犯”,摄影师的“工作”为布拉塞带来一定的特权,使他免于被随意殴打,获得更多食物和其他物资,也不用再去做重体力活。同时,布拉塞也凭着自己过硬的摄影技能,成为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残暴罪行的见证人。
如果说摄影师还是相对无害的“工作”,那么许多其他“技能犯”就无缘保持这份纯净。他们既是受害者,也被迫成为加害者。例如犹太裔“犯人医生”马克西米利安·萨缪尔博士,如果他不亲手摘除用于实验的犹太少女的子宫,非但不能拯救这些犹太少女,而且连他自己都可能成为虐杀的对象。在奥斯维辛,任何让纳粹甚至卡波不十分满意的言行都可能招致死亡。正是对随时可能突然降临的死亡的恐惧,使布拉塞无法将镜头从坏疽性口炎患者的伤口上移开。不加害,就被害,别无选择。
不加害,就被害,别无选择?那些被称为卡波的犯人看守常常以辱骂殴打其他犯人为乐,但其实他们并不是非要这么做不可。奥斯维辛也有态度和善的卡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他“技能犯”在被迫害人之余,也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助人,例如把自己得到的额外物资分给他人。布拉塞就利用凭自己过硬的摄影技术赚来的纳粹对他的友善态度,请求不要让他的三名熟人死得太痛苦,即使这已经让他担心受怕了很久。
即使是在别无选择之中,也有选择的余地,一切全凭个人的良知。那些主动选择打骂残杀犯人的卡波,那些上班扮演恶魔下班扮演好人的纳粹,他们主动选择了作恶。讽刺的是,在后来的审判中,许多纳粹表示自己并没有错,他们不过是在执行命令而已。
获救之后,集中营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迫使布拉塞放弃重拾旧业的梦想。但是他并不憎恨德国人。他用他的整个余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只有一代代牢记历史,牢记过去的罪孽,才能避免同样的恶行重演。
“饥饿的人只想到吃”。如果历史被篡改,良知被遮蔽,那么大规模的恶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纪实 [德]莱纳·恩格尔曼/祁沁雯/新星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夏 申城西楼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14日,发表时有改动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五):勇敢是在绝望中努力生存 也是在重获光明后不忘黑暗
在阅读上,今年不同往年的是不再痴迷于纯文学,而开始对纪实文学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作为我第二部读到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纪实文学,与第一部在某次返家的飞机上读完的林达的《像自由一样美丽》非常不同。与热忱传播艺术的老师们和纯真灿烂的孩子相比带来的丝丝温情相比,《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让我感到的是持续性的脊背发凉,浑身汗毛战栗。
威廉.布拉塞是一位波兰人,因为意欲前往法国参加纳粹抵抗运动,拒绝加入德国国籍而被捕,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人生从此发生逆转。靠着入狱前的摄影技能和一点点好运气,他避免了重体力劳动的工作,成为了集中营鉴定科的一位摄影师。从此,军官、囚犯、新郎、新娘、老人、儿童、爱人、杀人魔,都没差别的成为了取景器中的人像。之于威廉本人,这份工作让他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食物和更好的工作环境,但相伴而来的是面对更多超出正常价值观想象的黑暗图景。之于今人,这份职位得以给我们留下强有力的图像遗产,让我们可以无距离地看到奥斯维辛残酷暴行的证据。
书中写到的奥斯维辛暴行,常常让我瞠目结舌,合上书本长久无法再次翻开。因为不愿意说出“上帝不存在”而被活活撞墙而死的圣经研究者,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看着死人被推进停尸房化为带着甜得刺鼻味道而服毒自尽的德国姑娘,因为医生喜欢他背上伊甸园图样的纹身而被扒皮的男人,在狱中结婚但之后很快被执行绞刑的鲁道夫,无数因为脸上有伤被送回养伤而再也没有回来照相的囚犯,取出患坏疽性口炎的儿童的口腔黏膜种入健康儿童体内美其名曰为了研究这种疾病的医生,将强腐蚀性的绝育剂通过针头直接注入未施麻醉剂的妇女子宫中使其绝育的博士。这是怎样黑暗的年代。在奥斯维辛,没有普世的道德存在,没有生而为人的价值观,被害者与迫害者的身份随时在转变,杀人恶魔与优雅绅士也从来没有清晰界限。种在26营区鉴定科窗户下繁茂的三色堇,沉默地嘲讽和见证着带血的日子和土地。
我凝视着附录二中党卫队成员的照片,由威廉.布拉塞拍下的照片时常想,这个人真的很眉清目秀啊,那个人看起来很博学很慈祥,这个人如果在今天应该也是个在城隍庙游客人潮中可能会遇到的老外吧,那个人面对镜头时眼睛里也有温柔的光闪过。这些施暴者,都是军官、博士、医生,教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在被审判时还在高呼”我做错了什么?“,让教育的成果化为了杀人的手术刀,化为了一击毙命的注射器,化为了齐克隆-B,化为了博格尔秋千。到底是怎样的扭曲个人崇拜主义蔓延,让孕育了席勒和歌德的德国,发生了这样惨绝人寰的历史偏离。人性的深邃如黑洞让人迷惘和害怕。(提醒自己有空要好好读一读《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在黑暗的彼时,没有勇敢可言,没有英雄主义,只有求生存的迫切愿望。穿越近80年的历史,威廉已成了英雄,英雄在他绝境中不灭的人性光点,在他努力保存下这些照片的本能意识,在虽已无法面对取景器但仍奋斗在传述历史的最前沿。通向和离开奥斯维辛的火车轨道上,常年会有人来放下一束束鲜花,有人来了再也没走,有人走了再也没来。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历史才不会重演。谨为记。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