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在生日这天,庆祝订阅者超过 20 万啦 / 撰稿人手记

时间: 2021-03-28 17:04:54  热度: 232℃ 

点击全文阅读

热爱未知,比如宇宙和清晨

我们创造一个生平故事

然后将这个故事视为我们的一生

Max Frisch

我还清楚记得两年前的今天。

那时刚下定决心要切换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跑道,准备辞职,跟闺蜜约好了去曼谷过生日。

提前写好的生日纪念文章在飞行过程中自动发出,飞机一落地,涌入的几十条好友未读消息告诉我的是却另一件事:霍金过世了。

当时一阵恍惚,觉得也太奇幻了,爱因斯坦在这一天出生,霍金在同一日过世,虽然这一切都跟我的生日关联十分微薄,冥冥中好像又有什么可以被称为「命运」的东西。

记忆很深刻的是霍金关于 安乐死 的看法。

他首先是支持「受病痛折磨的人应该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又强调「但是,我认为这会是个很大的错误。」

尽管生命看似很坏,但你总能找到事做,也会像别人一样取得成功。有生命,就有希望。

是啊,霍金本人就是最好的榜样。

不仅是带来突破性进展的科研工作者,还是科普作家、网红、演员,甚至歌手,他展示了一个非常充满希望的人生。

既然「被冻住」的人生都可以打破常规,又有什么能限制你我,又有什么不能去追求的呢?

除了突如其来的讣文,那年的生日过得十分精彩。

之后的两年在转行后的阵痛、大量学习和日夜忙碌中倏忽而逝。

(同时非常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公众号的周更)

不是很常登录公众号后台,前几天才突然发现不知道在哪个时刻订阅者已经超过 20 万了。

↑ 9 号的某个时间点

意识到,好像已经是个不小的读者群。

从四年半前开始更新 Morn,以创办「一个小众,安静,展示未知之美的线上杂志」为初衷,走到今天,可以说是秉持着初心打造出了一个品牌。

没有营销,没有商业化,没有换量,没有做任何运营活动。

订阅者虽然以很缓慢的速度叠加,但打开率一直保持在 8-12%,每篇文章都有 5%左右的读者会点击「在看」,这些是其他公众号难以比肩的活跃数字。

每次被问到「有什么心得?」,都只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

既然决心开始做一件事,就一直做下去,不要停止。

写一篇文章爆红,是营销;写一百篇文章,篇篇有人看,是运营;每年写一百篇文章,坚持了很多年,当别人提起某个领域或者某些关键词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你,这才是品牌。

?

/ 说说关于「坚持写作」这件事 /

其实就一个人,连续几年都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确实是很难的。

所知所长逐渐消耗,信息量透支,人生故事也会有说完的一天。新获取的灵感追赶不上更新节点,匆匆而过的订阅者们失去等待的耐心,写作者就会被遗忘在广阔的信息瀑布里。

能够做到长期写作,需要创作者:不断出门去经历事物,或者,从不停止阅读。

一直保持 主题性阅读 习惯并且随时记下灵感应该算是我的秘籍。

日常除了正职需要的专业书籍外,每年还会特别设定一个「本年研究主题」,长期订阅 Morn 的人应该能隐约摸出一些线索:17 年主要读艺术鉴赏,18 年宇宙史,19 年物理学,20 年计划的则是科学哲学。都是出于兴趣的选择,由此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多多少少都有体现在文章之中。

从量上来看,每个月 1-2 本职业用书(互联网行业、商业、财法务等),1 本兴趣书(70% 是当年研究主题),平时通勤路上会听一些故事型的书。因为不是图形记忆型的人,不喜欢看视频,更喜欢文字。

此外,每周至少两天用零碎时间阅览各类 设计师、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新作品 也已经是保持了五六年未间断的习惯。

关于 个人故事——除了「撰稿人手记」系列之外几乎不提到自己的经历与心情感受,也是打从一开始就设定好的。

消费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写作太容易变得懒惰了——而且更希望大家是因为共同喜欢什么而聚集在一起,毕竟人呀,突然喜欢和讨厌另一个人都太随意了。

☕️

/ 在工作与生活里,你是什么专家 /

因为较一般大学生更早地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到这个生日为止,已经在北京工作将近 10 年时间了。

是非常棒的 10 年体验:见识过 21 世纪初互联网浪潮,也曾经是怀抱「好产品可以改变世界」理想的热忱年轻人一员(如今的 V 产品经理),在正职工作里,经历过三次截然不同的职业转型,也经历过截然不同风格的公司,创业公司、投资机构和投行。

大概在 25 岁左右,一度非常沮丧。

觉得自己兴趣太多、爱好太广泛了,似乎无法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

很羡慕那种在一个领域里遥遥领先的人,觉得那样的人生很耀眼,而且似乎真的能留下什么。但自己没有成为那样的人,经过一番挣扎,最后只能自嘲地说一句:

对于并没有利弊分明也并非生死攸关的事,就让自己不要违背本性地去生活好了,最坏的结果能怎么样呢——成为一个不优秀的人——就像 99% 的人类一样。

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除了太年轻 以致于根本来不及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之外,还有就是自己过窄、偏见的视野把「领域」的 定义看得太浅薄了。

是必须在医学、物理、绘画或者编程等职业领域做到登峰造极,才能成为行业专家吗?

拓宽来看,特别会烹调美食肯定算专家,那特别懂得品味美食也算专家吗?

如果听特别多的音乐也能成为专家,那是听 5 万首歌就算呢,还是 50 万首?

亦或是只要自己认为「没有人比我更懂 XXX 」了就可以算是一位专家?

打开条条框框之后,我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兴趣积累,自己其实早就已经是好多小众领域的专家(骄傲脸)

比如。

我是在任何开会地点附近都能找到绝佳环境咖啡厅的 咖啡厅「活地图」专家 ☕️

« 左右滑动 »

微博标签 # 认真喝一杯拿铁# 能看到更多

« 左右滑动 »

还有。

我是一位自家窗台固定机位的 日出日落摄影专家 ?

« 左右滑动 »

如若超出自家窗台的范围,就只能算是工作和度假场景里的「日出日落摄影爱好者」了:

« 左右滑动 »

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认真生活。

没办法(至少在这个年纪)成为一个职业领域拔尖的专家,那就在日常生活里把一件有趣的小事做到极致——

在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小事里,做到没有人比你更认真更好。

——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本事呢。

运营 Morn 也是同样如此 ✨

新的一岁里

也会继续好好工作、阅读、写作和生活

努力多成为几个小事里的专家

希望你也是

?

/ 有其他想问我的,可以留言区评论 /

往期的「撰稿人手记」

很多人问我,你到底是怎么画书签的呀

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运营这个公众号的呀

关于晨滚和新计划,

以及你真的需要开公众号吗?

很多人问,公众号两周年了,

当前经营情况如何?

我跟最早的读者们,有一场三年之约

一些数据、小玩意儿和鸡汤

Morning Rocks

一个小众,安静,展示未知之美的线上杂志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