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1-02-18 09:57:42  热度: 294℃ 

点击全文阅读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奥]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精选点评:

●“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小学学过的罗丹的雕塑那篇课文原来出自这里。看茨维格写昨日欧洲,感觉和当下好像。不知道历史在经过一百年后会不会轮回。希望这世界少一些冲突,多一些回忆。

●翻译得太好了。整本书也很好读。

●文化自觉无法战胜人性本能,除非人的机体发生变化。现实诱惑人心,欲望带来动乱,这是永不停歇的历史潮流,不光昨日,今天也是,只是这个问题没上世纪那么尖锐。

●读来未有很大收获,给我的感受不如群星闪耀,有机会再读一遍 其中与罗丹的见面让人难忘

●希望历史不再重演,希望爱,自由与和平充满世界。

●十九世纪末美好时代的挽歌。几乎值得全书背诵。看完以后不难理解茨威格最后为什么选择自杀;看完以后我也深信,今天就算有手机有电脑有机器人,也绝不是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斯文的游行队伍制服上绢的党花,是辗转和生活在不同国家与城市的轻盈自由,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可以体面的艺术。最好的时代,我们已经错过。

●让茨威格来梳理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爆发欧洲命运多舛的岁月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个句子都蕴含着充沛的情绪,他和罗曼·罗兰、里尔克、弗洛伊德等人的相遇和交谈多么的心潮澎湃,阴云来袭时他的内心就有多么沉痛。他是犹太人,同时也无法撇清自己浸润在德意志文化中的事实,但他明白不能一味地散播失望情绪,他还肩负着把反思兑现成实际行动的崇高责任。

●2019 #15 || 1914年起,从战争触发、社会动荡、通货膨胀、民粹主义到希特勒的上台,这一连串的社会事件切入到日常人的生活视角下看得真是惊心动魄,转瞬间维也纳从和平美好的天堂跌入黑暗恐怖的地狱,而当时大部分信任权威的人们也没法察觉出未来历史的走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细思恐极;另茨威格的交际圈真是名媛级的。

●真诚与幻灭

●从他昨日的世界中解答了许多在今日的生活中困惑我的社会现象,国内和国外. 插一句嘴,我觉得大部分的回忆录也许还很恋世和不甘吧...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旧时代的回音

茨威格所怀念的那个自由的、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的欧洲,恰恰也是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进行疯狂剥削的欧洲;从一个被殖民者后代的角度看,这书所颂扬的那个“美好时代”,真的有点讽刺。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漫长的19世纪”真像他回忆的那样美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宁可舍弃一切也要改变它?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一定还有其他事情在发生着。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感性的理性主义者,理性的感性主义者

茨威格的作品对我是有一种魔力的,我喜欢这个作家。书中讲述他所经历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欧洲变迁,传统到解放到剧变。时代激流猛烈碰撞时期的人与事有太多魅力。每个个体的经历被迫曲折而丰富,从而映射出历史的喜与悲。茨威格正是代表者之一,这个世界给过他希望,又残酷的把它捏的粉碎。最终他选择结束生命,我想他只是厌弃了昨日的世界,对明日的世界一定还心存希望。令人慰藉的是什么呢?岁月的洪流淹没了曾经令他窒息的一切,而留下他无数的作品一百年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2020年2月25日凌晨于北京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电影《黎明之前》,对阅读茨威格为自己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刚刚看了电影《黎明之前》,正如电影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即将迎来黎明之前,茨威格和妻子双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讲述了,作为一个犹太人,被纳粹德国驱逐后,茨威格在巴西、纽约生命中最后六年的生活,1936-1942,正是在这期间,他为自己写了部自传,也是我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和妻子1942年在巴西自杀。遗书上写,希望别人能等到漫长黑夜之后的黎明。这是一部记录他人生尾端的电影,原名《告别欧洲》,中文翻译改成《黎明之前》。 他的难题,或说“茨威格的困境”,是身处海外的人,要怎样对待自己“黑化的故土”。当自己的国家政治集权,卷入战争,引起世界的谴责时,怎么站队。从现在看,好像没什么纠结的地方。流亡者,犹太人,加入谴责的行列理所当然。 茨威格始终不愿做如此的声明,不过,我理解他。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昨日的世界,今天的珍贵

读《昨日的世界》,战争从历史书上的标签式的专有名词变成了一幕幕的电影画面。茨威格的特殊身份,一位亲历一战、二战的奥地利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在巴西自杀前写下这本自传。他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人,他在历史上留名,因为作家的身份能接触到影响当时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各路名流,从他的个人的角度观察他们、描述他们、褒贬他们。他以反战的立场坚决不站队任何立场,坚决不加入任何阵营,包括当时刚刚在俄国兴起的布尔什维克。他记录真实的战争对真实的人的真实痛苦,历史变得有温度,虽然冰冷至极。在历史教科书或者正史史籍中永远讲解不了的,是那时的时代下具体的个人的真实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到底掌握了什么信息又做了哪些事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每个人又是怎样的发挥作用又相互作用导致了战争发生、继续、终结。每个人又是怎样以雪花之力使世界发生雪崩,其实每个人都为历史负有责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和平真的很珍贵。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五):所有现在的一切终将成为昨日的世界

经历过一战带来的痛苦与毁灭,而今再一次深陷于烽烟四起的战争中,面对无家可归而最终被迫流亡的境遇,以及自由和尊严的剥夺,我无法想象茨威格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写完了这本书。如果说重温战前那美好光明的欧洲对于茨威格来说是一次伤口上的抹蜜,那么万事巨细地回顾一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则是在伤口上撒盐。虽然前者表面看似很甜,但是最终的结果和后者一样,都是让伤口无法愈合以致彻底腐烂。

欧洲的战乱践踏的远远不止那有限的土地,还摧毁了茨威格的精神故乡。我想茨威格写完这本书后自杀时的内心是绝望的,也是平静的。绝望于眼看着日益失落的欧洲文明掉入黑暗的深渊却如此无能为力,平静于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纳粹与犹太人之间的很多剧情已经不太记得了,但那扇沉重的铁门和天际袅袅升起的黑烟,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