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2-24 20:44:13  热度: 310℃ 

点击全文阅读

《收藏沙子的旅人》是一本由[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藏沙子的旅人》精选点评:

●真爱粉。对卡尔维诺的喜爱有增无减。有趣的人,可能在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有趣,爱展览,那背后总是很多故事,有些奇怪的传说一直流传,是因为人的想象力远超现实。到日本墨西哥伊朗的旅行写的几篇也是言之有物,很有感触,我更想去日本了!

●怎样把博物馆说明质感的文字写得轻盈

●总觉得吧,卡尔维诺他那天马行空、精细入微的文字,还是更适合小说写作。而一旦涉及像这样的非虚构写作,无论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件文物、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他都更倾向于一种内省的写法,关注更多的始终是他卡尔维诺本人。

●城市的特点,平淡无奇。

●可以。

●像卡尔维诺,做一个收藏沙子的旅人。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和描述。

●前面三部分挺有趣的,隐喻和思考都很深刻。最后一部分是因为旅行而写出的异域想象,挺像中学时代作文的写法,不太喜欢,减一星。

●这本是卡尔维诺的随笔集,写了一些观看展览了,出去溜达的见闻了,还有把去墨西哥日本和伊朗的随笔也放在后半部分了。天气不好飞机都不按时按点,这书刷一下就不觉得误机很烦了,而是会期待这玩意飞机能不能再晚点,给点时间再刷一遍。反正你看完了飞机就来了,可以回家了,啥都不耽误,除了二刷只能等下次晚点了。

●不同于小说的轻盈、文论的凝重,卡尔维诺的一个侧影,作为艺术爱好者和旅行者,平和、清逸、闲适,“沙子”寓意时间,这部作品收藏作家慢行所见的风景。

●短小精悍。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一):无标题

这本是微信阅读随机推荐给我的,看封面普普通通,但名字有点意思。我以为是小说,打开才发现是随笔集。我着迷地看着伊塔洛·卡尔维诺写下的博物馆见闻,就像第一次意识到这是美洲大陆而非亚洲的意大利人一样,贪婪地吞食起我从未见过的一切。

作者在本书中提及了非常多的书籍,遗憾的是大多找不到中译本,比如《精灵、牧神和妖精的秘密王国》和《魔鬼学和妖术书信集》。

除了博物馆介绍,作者还写了旅途见闻,其中有一段

“你喜欢这里吗?”日本学生问我,“每次看到这座完美和谐的宫殿,我就不禁想到它们给世世代代的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可是,这不正是璀璨文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我反对道。创造一个供人思考、想象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要以巨大的财富为前提,而在这些财富背后,自然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在没有希望的世界里忍受着辛劳、牺牲和压迫。每一种使得我们逃离生活中的不公的设计或想象本身都带有不公的印记,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不公,这些设计根本就不会存在。”

我想,也许艺术文化的创造确实以不公和部分人的苦难为前提,但是为了艺术便合理化苦难,这正常吗?也许这就像好的脱口秀演员必定是以自己的痛苦为调侃的主题,然而谁又希望用自己的痛苦供别人取乐呢。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二):妖精地理学

《妖精地理学》这篇也很有意思,真的很想读那本《精灵、牧神和妖精的秘密王国》XD

文章中有为妖怪正名的段落,赶紧摘录下来

ith,希斯,是苏格兰语中的妖精,性别任意;

fate,仙女,为女性妖精(fairy),希腊神话中成为Nymph,如海仙女涅瑞伊得斯(Nereids),风中的Aurai,黄昏和日落时分的Hesperides,淡水中的Naiades,树林中的Dryades

盎格鲁-日耳曼世界,对应Sith的,是elf,复数elves

精灵(pixies)包括:家养精灵(kobold),豪波哥布林(hobgoblin),哥布林(goblin), 罗宾古德非洛 (Robin Foodfellow),矮人(dwarf),地仙/地精(gnome,居住在地心,守护地底珍宝),霍比特人(hobbit),气精(sylph),席西(Hiisi),这些精灵我们都很熟悉了

卡尔维诺在列举法国凯尔特地区的“小人”文学踪迹时,也提到了Barbey d'Aurevilly的小说《着魔》( L'ensorcelée),在这本书里涉及到地底魔法生灵。

这位善写悬疑小说的法国小说家,作品具有唯美主义和颓废色彩,探讨人性恶与神秘事件背后的动机,主人公多为美丽而危险的女性,影响了亨利·詹姆斯以及普鲁斯特,他的短篇小说集《魔鬼》/《魔怪集》(Les diaboliques)风格大胆,有犯罪的蛇蝎美人,还有神秘事件,堪称代表作。哪天要找来一并读完。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三):一本收藏沙子的日记

收藏沙子的专家将她的生活碾磨成尘埃并全数收藏,从而远离那些通过装满沙子的瓶子所感受到的风,只留下物质的内核。“也许我们之所以搞收藏,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狂热,换句话说,是将自己的存在之流变成不易消散的客观是实在,或是将连续的意识之流凝结成书面文字的晶体。“这本非虚构的游记仍保持着卡尔维诺一贯的风格:观察和描述,解构和剖析。

“展览与探索”写的是卡尔维诺在巴黎看过的稀奇古怪的展览,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怪物蜡像博物馆”中的暹罗双胞胎,以及“画画的作家”中作家对于画家的永恒嫉妒:一面是对头脑的摧残和折磨,一面则是手和眼睛的快乐工作。画家中会写独具风格的文章的很多,而作家中能在绘画上突破约束的却很少。

“眼里的光芒”是对所见之物的观察,其中对人与物关系的探讨:对精美家具的欣赏与占有机制使人可以长期观察物并与之共存,以及普拉茨在承认物质主义的同时试图寻找可以寄托的非物质之物,如名言,典故等。

“奇幻故事”写对所读的书的概述,印象深刻的是“想象之地群岛“这篇,对光怪陆离岛屿的描述一定程度与《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相似。如钻石岛:“岛上的钻石具有食肉的本能,能够将不速之客啃食干净……狡猾的商人将血淋淋的猪肉丢到钻石上,而这些钻石立即大块朵颐……秃鹫俯冲下来,将猪肉连同吸在上面的钻石一起抓起,带回槽臼中去……商人爬上槽臼,将钻石剥下来……这便是为什么戒指会吞噬手指,项链会吞噬颈脖。“

“时间的形状”讲述了在日本,墨西哥和伊朗的游记:旅人自身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导致了日式庭院的景色无穷尽;华丽建筑带来的巨大的苦难是璀璨文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公的印记见证了文明的创造;“图莱之树“和”耶西之树“分别是时间与人类需求的产物,前者代表了天然,可能与无序,后者则建立在谋划,确定和历史之上;宇宙在不可逆的燃烧并将分解为一团云雾,最终一片虚无,马兹达的拜火教信徒想要永葆火的生命,为的是不让时间终止;曾经的伊朗即使生活在专制主义统治下也能保持精神幸福,女人们可以穿彩色的袍子,神学院的门口坐着像苏格拉底的门徒般吃着蔬菜薄饼读书的学生,而如今打着自由民主旗号的挑事者却将这样的伊朗淹没在了呼喊,狂热与黑色长袍之中。

这些碎片犹如尘埃,也就是沙。“也许只有当我们视沙为沙,视文字为文字时,我们才愈发能明白,这个已然被碾磨,被风蚀的世界,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沙中找到根基和范式。“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四):“生活被碾磨成尘埃,也就是沙”

作为瞎逛书店爱好者,喜欢一家书店的表达方式是买上一本店里的书,用消费行动来做支持。

就这样,去年十一月在长沙漫无目的地游走,跟着当地朋友去了目田书店,入了卡尔维诺的这本《收藏沙子的旅人》。

这是他在世界各地看展、旅行以及日常阅读的随记,共三十八篇短文。1984年首次出版的书,直到今日读起来,仍是饶有趣味。

从妖精的地理学谈到幻想家的百科全书,从日本的建筑聊到墨西哥的森林,再到伊朗的宗教,从一系列的展品(如地图、蜡像、绳结、画作)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自己的所见所闻,当然,少不了他那古怪又幽默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世界新在哪里》,他带着大家导览了一遍“欧洲眼中的美洲”,如何看待新世界的新,是这节议论的问题;《文字的城市》将视角移向铭文和涂鸦,提出他的个人异议;《怪物蜡像博物馆》则着重在提供“异常人”的信息。

蛮多需要欧洲历史背景才能读懂或记得的细节,以及相对冗长的人名地名,导致在读某些章节的时候,有点卡壳(是我读国外作品的一道坎了),因此,最为顺畅且亲切的内容算是日本一行关于日式庭院、禅宗故事、古代茶道等的记录。

当然,读这章,正好得闲泡茶,而春风又吹得人酥软,大概也没什么比这美好的时刻了,于是,更是爱不释手,这是浓烈的个人偏好啦。

对于日本的印象,卡尔维诺是时刻揣测的:电车上的女孩和女士之间有着这么样的社会关系或家庭关系;是不是有权有势的人,才能达成一定高度的美学和道德理念……这些都让他沉思。

尽管缺少被东方哲学浸泡出来的文化底蕴,但对于这一系列的疑惑,凭着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也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

比如日本庭院的完美精致,其对立面是给世世代代的百姓带来困难,他的理解是:“每一种使得我们逃离生活中的不公的设计或想象本身都带着不公的印记……把这座庭院看作是另一段时间的空间,其诞生源自我们希望历史遵循另一种规则的欲望。”

一己之见,藏于字句之中,防不胜防,甚至毫无预警地就接受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写作语言,旅行者身份的卡尔维诺,游历这个真实世界后的随记,也同写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以一处小细节为例,他在波斯波利斯城,写到他在和两类排成纵队的人一起攀登遗迹的阶梯,一队是游客,一队则是“面容尊贵,蓄着大胡子和发髻,戴着以羽毛做装饰的圆礼帽,脖子挂了一条笨重的新月项链,充满褶皱的长袍下露出脚下的凉鞋,有的人手上还拿了一朵花”。

看到这,猜得到另外一队是什么身份吗?

嗯……是石头雕像。

在我看来,跟着卡尔维诺在书里行走,可不是什么轻松事。不是在康庄大道上一眼知道他要去哪,也不是七拐八拐让你实在摸不到头绪,更不是横冲直撞猛地陷入死胡同,在他这里,路线的设计,或让人停歇,或让人变换视角看到事物无穷无尽的模样,然后不断向前延伸。

那在一连串的文字符号背后,卡尔维诺的观看之道,最终会指向何处,这就得回到这本随笔记首篇《收藏沙子的旅人》的主旨。

“也许我们之所以搞收藏、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狂热,换句话说,是将自己的存在之流变成不易消散的客观实在,或者是将连续的意识之流凝结成书面文字的晶体。”

我们都会成为那个收藏沙子的旅人,因为“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种思绪都变成了收藏:生活被碾磨成尘埃,也就是沙”。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五):卡尔维诺的“见”

卡尔维诺

一沙一世界。旅人收集各处沙子,藏于瓶里,归置一室。湖泊河床、丘陵平原,它们的来处很难凭肉眼判断,似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从言说。

“对于这个世界,沙子收藏记载的是漫长侵蚀后所剩的残留,是最后的物质,是对于世界繁杂、多样外表的否定。”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是说。《收藏沙子的旅人》在1974年6月25日刊登于《晚邮报》。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同名随笔文集的首篇,也是点睛的主旨。

观展心得十篇,构成文集第一部分。这些展览包括16世纪的弗拉芒绘画、各式地图、怪物蜡像、字母表、社会新闻奇观、绳结,等等。有些异国情调,有些遥远的气息,也有些迷离与诡谲。

以卡尔维诺“毫不挑食的百科全书式好奇心”,可以想象它们对他的吸引。举办展览者将自己的所见呈现给他人,作家凭借自己的经验进入特定的场景,或者以文字阐析他所得出的领悟。卡尔维诺本人的思想和识见与这些展品形成一个语境,“视沙为沙,视文字为文字”之时,我们在这个被风蚀的世界里,能够多大程度在沙中找到根基和范式呢?

卡尔维诺主要因他的小说闻名,其实他还是一个不错的随笔作家。这部文集于1984年10月首次出版,收录在加尔赞蒂出版社的“蓝色文集”。卡尔维诺以匿名形式为该书第四版写了简介,其中强调,文集收录的文章以“所见之物”为主题,核心议题放在所见之物(包括想象力的所见)以及观看的技艺之上。这些“零星”的文章,散而不乱,让我们得以管窥卡尔维诺作为艺术爱好者和旅行者的侧影。

文集第二部分名为“眼里的光芒”。卡尔维诺洞见物件隐藏的底层。他从罗兰·巴特的审美哲学出发,从佛罗伦萨观景城堡的《蜉蝣》雕像里觉察时间与虚空,纵谈马里奥·普拉茨的个人文集《幕后的声音》或鲁杰罗·皮耶兰托尼的《眼睛与观念:视觉的哲学和历史》。在《文字的城市:铭文与涂鸦》与《想象的城市:空间的尺度》里,他将目光投向中世纪古城残留的铭文,并且在想象中重新构建前城市化以及早期城市的往昔图像。两两对应的行文,相互印鉴的思维,再次验证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关怀与独特体验。

阅读也是一种观看。卡尔维诺的读书理念今次集中表现于第三部分“奇幻文学”。五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书评,从选择的样本和展开的论述而言,并不仅仅局限于个别的泛论,而是浸透了卡尔维诺一贯的偏好。由苏格兰作家罗伯特·柯克作品所发散的“妖精地理学”,或由《想象地名私人词典》所发散的群岛幻梦,尤其是对《塞拉菲尼抄本》里骷髅、蛋和彩虹的描述,都是非常“卡尔维诺”的。写作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当,幸而当笔尖触及纸面,作家便获得了赋予现象以多重意义的透视能力。

文集最后部分名为“时间的形状”,包括卡尔维诺游日本、墨西哥、伊朗的十余篇随记。收藏作家一路慢行所见的风景。平和,清逸,闲适。在局外人走马观花的视角里,卡尔维诺敏锐地捕捉新干线上的人情世故,东瀛庭院小中见大的韵味,木质寺庙的原朴与映山红叶的相宜得彰,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延展至他对墨西哥“图莱之树”的赞叹,以及他对伊朗琐罗亚斯德神庙“火中火”的思索。这些游记显示了空间上的位移,历史的传承烙印的地理痕迹,让空间与时间交织,经由卡尔维诺看世界的复杂系统,似乎是跳出自我去观察,但更多的还是内在经验的心理外化,依靠知识素养高度凝结方能不断突破表象的界限。

文化、物质、幻想、冒险、异域和时间的变动以及卡尔维诺当时所处的现实的本质,这些串连了文集的主题,不但是各篇文章的中心,而且也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迫切议题。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表达了人类在认知上的普遍焦虑。“所见之物”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来到我们面前,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它们无休止地发出提醒,存在着我们的双眼不能而且永远无法看到的东西。

我们的观看之道,又是怎样的呢?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