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知道老鳖锅台的人不太多
“有只泥王八,做饭要靠它;点燃一把柴,养活千万家!”这是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经常猜的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是“老鳖锅台”。从朴素而又直白的谜面上可以看出,这个锅台的形状、材质以及使用方法和重要作用。淳朴的农家就是用一把把泥,去做成一个酷似老鳖样子的土灶,用来日常烧柴做饭,由此成就了一家家人的生活保障。袅袅炊烟,在飘渺的村庄里升腾,便是农村人每天生活节奏的开始,也是点燃希望之火的开端。
如今,能知道老鳖锅台的人不太多。能见过此物的并真正使用它做饭熬汤的,也只是曾经的乡下人吧!
但不得不佩服的是:曾经的乡里人是富于创造的。充满智慧和看似笨拙的制作,往往给予生活妆扮了靓丽和美好——老鳖锅台就是乡里人独具一格的创举。诸多人不知道老鳖锅台的构造和用途,更无法想象究竟一个“老鳖”的名讳与锅台如何连接在了一起。谁能知道,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又确实不复杂的乡村炉灶,烹调熬煮了多少馨香可口的饭餐,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农村人,创造了一代代不断进取日臻辉煌的奇迹!
早在农村长大,家家都可以见到所谓的老鳖锅台。毕竟农村人喜欢就地取材,而且还很善于设计,就用一个破旧的盆子或者铁锅倒扣在地上,作为制作锅台的模型。然后选择很细腻的纯土和成均匀的泥巴,有的为了防止有裂纹,还会掺和些许短短的麦秸、麻丝等在泥土里面,一把把将和好的软泥糊在倒扣的那个破盆或者破锅底上,形成一个王八壳子形状,前后各留一个小口,一个用来出烟,一个用来放柴。放柴的那个在续接大约一大扎的把托,酷似老鳖的小尾巴。盆底或者锅底部正中间,留存一个一寸左右宽、半尺左右的长逢,用于将来烧火时候从底部进空气和漏柴灰。还要在底部均匀地按上去三个石头作为灶底的支腿,呈三角形。这样做好之后,便停留几天,等着泥身差不多干了,就将这个“带腿的王八壳子”翻过身来,用腿支撑在地面上,慢慢地把那个破盆或者破锅取掉(那个破盆子或者破铁锅已经完成使命)。这样一个老鳖锅台略见雏形了,接着还要进一步地用泥巴将锅台全身以及灶口进行美化。这一次用的泥巴比较软一些,糊在炉灶身上,还要用泥水捋顺好几遍,达到光洁美观为止。这样一件“艺术品”完成了,放置一两天,差不多干了,就可以搬到厨房里,堂而皇之地成为做饭烧水的柴灶了。“老鳖锅台”正儿八经地成了主人家的灶房主角。
老鳖锅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无论做饭炒菜,蒸馍烧水,都可以派上用场。一把干柴填进灶台的肚子里,点燃起来,就可以烧火做饭了。有时候遇到柴草被雨淋,则会冒起浓浓的烟来。这时候,为了不让厨房内浓烟滚滚,就会急于把锅台里的火生着,往往偏低着头,鼓起腮帮子,用力地朝着锅底下那冒烟的柴草上面吹气,嘘——嘘——地吹,连续吹气三两下之后,就听见“嘭”的一声,火焰从柴禾里冒出来,一下子蓬勃而出,噼啪的烧火声就传开来!随后一阵阵清香就会从厨房里面飘出来——玉米糊糊那醉人的淡甜、清炒野菜的丝丝纯香、蒸榆钱的人间芬芳、烤红薯的诱人甜香……凡是农家所有的饭菜味道,汇聚成一种记忆中深远的回忆,印刻在人生的脑海中,永恒地储存在生活的U盘里,随时都会播放出美妙而又华丽的乐章!
也正是这样的老鳖锅台,炖煮烹炒,做菜熬汤,催熟了五谷杂粮,做成了粗茶淡饭。虽充满了简朴和节俭,依然绽放出瑰丽而喧闹的生活之花。家常便饭,就是养育一代执着追求的农村娃的盛餐,老鳖锅台,就是勤劳农家奋斗不止而贮备佳肴的神圣之物。
当早晨的一缕阳光洒在烟雾笼罩的乡村的时候,当老农牵着黄牛匆匆下山荷锄归家的时候,老鳖锅台前,就会柴火映面,锅碗鸣奏,各家各户都会冒出来袅袅的炊烟,缓缓四散在空中。回忆中的乡村里,生活就是这样如此简单大方,而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老鳖锅台上盛出来一大碗一大碗的饭菜,端到了村口大槐树下边,这里就组合成一个饭市,故事和传奇就会在碗边筷头开始演绎——富于巧妙的构思和夸张,涵盖客观的哲理和寓言。虽然说农家人“淡观山水闲看月,只谈耕耘不念愁”,但是“山水一方藏沃土,总有真理和挚情”。
如今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煤灶,液化气灶、燃气灶、电磁炉等灶具不断地更新和进步,用黄泥做成的老鳖锅台早已成为了历史和回忆。甚者远远地被人们成为笑谈的对象,或者根本不知道究竟为何物了。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它担任了像母亲一样的重要角色,勤劳,朴实,憨厚,善良,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爱意,充满了慈祥,充满了关怀。老鳖锅台上的一口口饭餐,都是喂养我成长起来的一滴滴母乳,培养了我钢铁般坚强的体魄和灵魂,造就我不忘初心铭记乡愁的至深情怀。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