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选点评:
●不同于传统的仅将经济驱动力(物质)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原因,韦伯认为,这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新教禁欲主义伦理的宗教天职观(心灵)影响,才逐渐发展成这种“理性”禁欲的生活方式与准则,只是在随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褪去了过往的虔诚信仰,“变形”为现今社会的“纯经济价值与实用资本”的观念和价值观。类似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法学儒教对中国人民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影响,首先是一种正常的血缘亲情链,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今的一种已经“扭曲”关系链(商品交换利益圈可能准确一些),这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官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动因之一。
●韦伯在这本书中为在西方社会中得到完备的发展的理性精神做了和马克思主义相反的逻辑的解释。他将在人们脑海中的意识作为社会形态的成因,认为宗教改革所造成的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是现代社会转变的推动力量。从路德教到激进的加尔文宗及其独特的教义,杂以其他各种新教分支,宗教改革的影响使人们从曾经的避世隐修变为积极从事尘世事务。而这一切都与所谓的天职观念(心中有一种作为上帝选民的信仰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上帝意志的印记)息息相关。禁欲主义以一种从事着尘世事务并放弃可能的享乐这样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譯文扣一星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尤其是美东地区的新教伦理造就了美东地区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天职就是不断的工作获取利润,不是放贷,而是继续投资商业,继续工作和劳动。坦白说,我还是有点同意这样的行为模式。之后想起来了前一段时间读的《谁是美国人》和《历史深处的忧虑》,我想美国其实一直是个非常自由又由非常重视宗教的国家,而能维持这一切运转可能是法制。在上帝面前,我们都应该履行天职,那就是好好工作,创造应该创造的价值。待读第二遍。
●读了同名长文。特别爱。
●本书的观点对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同样适用:“天职观念上的理性行为是现代资本主义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韦伯的书确实不好读...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一次都感觉特别艰难。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幸运的美国,在新教崛起的时候加上一些伟大的民主人士在一块资源肥沃的土地上没有历史包袱的进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实践,在民主的促进下,科学的兴起又让美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起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
●算是为资本主义追寻精神依靠。但是资本本身就是为增殖而存在的,它的唯一性就是不断扩张。天命也好,道德也罢,都是资本世界中的个人种种,最终归结于信仰。 另一回事,提出了西方的教会组织和个人组织的“信誉担保”的概念,很有趣的是一个组织经营好了名声,加入到这个组织自然也获得了名声。但是放到大组织,尤其是唯一的大组织,其中的个人又只是为整个组织背书而已。
●如果我最终没有成功,那一定是因为我睡的太多了
●常读常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资本的温室,传统的田园
二读此书,依然感到困难,对“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部分实在提不起兴趣,还是要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啊。韦伯严密理性的文字实在让人佩服。
人恒有贪欲,但传统主义文化中的大多数人仅追求一般需要的满足,安于现状。新教派提倡禁欲主义,主张节制有度与自我奋斗,鼓励追求物质财富以增加上帝的荣耀,将世俗的劳动上升到天职的价值高度。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这种教义激活了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精神,“勿浪费时间与金钱”的中产阶级功利主义逐渐成为大众心理,通过劳动、积蓄、再投资、保持自制、追求经济成功,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后大获全胜的资本主义不再需要宗教的精神支持,开始野蛮生长。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早已与禁欲主义背道而驰,或许还在削弱宗教的力量?我们会继续走向纵欲的深渊吗,还是寄希望于人性中的确存在着一种美好的天然需求能让我们回归传统?没有人知道答案,正如韦伯所说: 没有人知道未来谁将会生活在这个铁笼之中,没有人知道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会不会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有人知道那些老观念和旧理想会不会有一次伟大的新生,甚至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出现被痉挛性妄自尊大所美化了的机械麻木。 专家已没有精神,纵欲者也没有了心肝,但这具躯壳却在幻想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真理永存,伟人常在
写下这篇书评,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党报掀起了一翻热烈的纪念可能这个时候读这本书,显得意义非凡。
马克思一生著作非常多,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经典 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 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 (整体上也是对于 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来自 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
本书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仅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究竟应归结于怎样的一些环境?以往人们仅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方式,因而仅以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资本主义的产生。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精神特性和精神内涵。 由此,韦伯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同新教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新教伦理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基质是资本主义企业精神不可少的内容和动力因素。
这本书非常厚,这个翻译版本也十分好,逻辑性强,最大的保留了原作者的观点。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两个问题。
一、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欲主义产生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也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不会产生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所以,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皆为新教占主流的国家,而传统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论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只能算二流国家。盖因天主教信徒重来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一些;天主教这一点类似于佛教。另一个结论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乐一些,也更世俗一点,这样就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工作的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些人说,为什么要工作呀?多苦的一件事情。我已经有了钱,就没必要工作了。看来这是没有了解工作的意义。伟哥认为,在西方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勤恳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纪律,并不是为了单纯糊口或害怕工头惩罚,而是内心信仰使然。
虽然也有一些人对这本书评价不高,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时刻高举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一路走来,起码今天我们国家的成就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与正确。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现代资本主义之窗——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小玲子编辑
韦伯的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过近一百年的沉淀,依然余芳不减。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在历经精神近乎崩溃而又复康复之后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直接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随着韦伯对此问题的持续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讨论逐步深入,最终给读者一个明晰的资本主义概念,同时由于对此问题的持续关注,韦伯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个人也被称为社会学的始祖之一。
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人的是位于书本前方许多位社会学学者为其做的序。不同序言作者从各个角度对韦伯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为后来人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也更丰富了书本的内容。我国古人的学术研究,称为“我注六经”,后进学者对先贤的经典进行注解,围绕经典展开讨论,以先贤的论点为中心,贡献自己的智慧。看到韦伯本书上的这么多序言,从中不难领会韦伯本书对人们的吸引力与其所产生的影响。阅读序言,从不同学者的口中看到了不同的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R.H.托尼认为,韦伯证明其理论时所求助的核心观念体现在独特的天职一词中,他认为天职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人们根据上帝选民的要求,选择了商业活动,这使得商业活动本来作为宗教的对立面,但如今却成了盟友。安东尼·吉登斯从韦伯著述的背景、命题、争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背景为韦伯著述的思想提供了背景基础,同时,命题则区分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的资本主义。争论,则指出了韦伯本书写作的目的等等,不一而足。
韦伯本书的正文部分,相对来说,篇幅并不十分大。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序言、问题、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用伦理观以及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对观点的呈现坚定而渐进。他认为不能直接指出一个概念,而后为概念而概念,相反,概念的产生是出于论证逐渐发展的结果。随着论证的不断深入,概念自动呈现,这个时候的概念才具有了饱满的血肉。书中,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内涵就是为利润而利润。他详细区分了前资本主义与后资本主义,他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在近代才产生出来的一种现象,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不论古今、中西,都存在,不过资本主义的形式有所不同。现代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的关键区别在于现代资本主义将获利作为了生活的最终目的,经济活动不再作为满足人自身物质需要的手段而从属于人了。
同时,他从相异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思路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番解释。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并非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物质的积累与技术的革新,相反源于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不同的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即为新教伦理精神。不过,当新教精神推动现代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后,现代资本主义却又将新教精神排挤出了他的内涵。据此,韦伯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寻找到了一条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根由,这奠定了他寻找现代资本主义的宗教缘由的研究路径,后来,他不仅对西方宗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还考虑了中国儒教、印度佛教等宗教形式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作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
分享提纲:
1.马克斯•韦伯其人——在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核心概念:宗教社会学研究、理想类型、理性化、资本主义精神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思想体系当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本书与理想类型和理性化——本书与《经济与社会》——本书与《儒教与道教》
3.本书观点与韦伯个人经历之间关系的分析——精神崩溃数年的经历与重视观念、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因素的重要性——新教伦理与韦伯生活视域中的新教生态
4.本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西方唯一性——一百多年后对西方唯一性的反思——东亚世界的兴起,余英时先生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傅高义《日本第一》
5.本书的方法论意义——精神层面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对比
6.消费社会里的资本主义精神——资产积累的再生产与消费主义盛行之间的一体两面,投资与消费同居三驾马车之列——韦伯对于消费主义的理解错了吗?
7.宗教世俗化进程的再反思——祛魅之后的宗教,是否仍然能够构成一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伦理?——中西社会里的比较分析
读书笔记(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9重视观念和价值观的作用。
24桑巴特译为“松巴特”,P25理性化的资本主义包含有纪律的劳动力和有规则的资本投入这两个要素,P35-36对韦伯本书的五大批评。
49-54对于本书观点与作者个人经历关系的分析,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手法,P59理性资本主义出现的宗教途径和政治途径,P61对韦伯本书批评的回应。
87韦伯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对现代性问题的执着探讨,P109以劳动为取向的新教伦理,P127韦伯新教伦理研究的四个阶段分析,P145韦伯的基本取向是论证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唯一性。
177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只是其宏大的比较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87西方现代性唯一性根源的核心问题线索。
宗教社会学序言:
191理性化是西方现代性的突出特点,P192资本主义的获利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追求,P194西方资本主义的两大特点——自由劳动力与理性产业组织,P19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因果链上的一个环节,非决定关系。
第一部分《问题》:
205新教徒在资本主义组织中的优势地位,P209英国、荷兰、美国清教徒的特征跟纵情享乐背道而驰。
217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P220富兰克林道德态度的功利主义色彩,P226传统主义价值观对发展资本主义的不利之处,P228新教伦理——劳动被视为天职,被当作目的本身,P232价值观念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P240理性主义的无理性,恰恰对资本主义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44新教伦理里的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P249清教徒把尘世生活看作一种任务,P251资本主义精神不是宗教改革的结果,只是其助推力之一。
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用伦理观》:
269把世俗活动看成抵消宗教焦虑的最合适手段,P277宗教改革挡住了禁欲主义脱离日常世俗生活的趋势,P290以当下的情感满足为取向的宗教需求,不可能发展出使世俗活动理性化的强大动机,P302为一切新教教派所共有的宗教恩宠状态,让信徒摆脱了肉体的堕落和尘世的困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理性规划,P303新教伦理带来的理性化尘世生活,既不属于尘世,也不是为了尘世。
308劳动是公认的禁欲主义手段,能抵御一切诱惑,P312禁欲主义与节制有度和自我奋斗,P317新教禁欲主义约束消费而又促成获利,P322禁欲主义促成公众认可财富分配不均的现实,P326禁欲主义促成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附录: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P431政教分离贯彻严格,P437宗教世俗化进程稳步推进,P452禁欲主义教派打破了家长制和威权主义的束缚。
2018.7.25晚整理于泰州国际金陵大酒店
(本文是蓑翁为2018年8月1日金陵读书举办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韦伯的宗教文化观”沙龙准备的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配图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五):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瘸腿儿小蚂蚁(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4799915/
【全书一句话】宗教改革否定了神职人员的神性,将得救的意义进行了天职和救赎层面的解读,将禁欲主义拉到个人生活中。
禁欲主义发展,将勤勉劳作合理化,从资本角度讲,最大化逐利在宗教层面完成了合理化、崇高化、天职化的转变。
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借由机械、机器化的助力,发展成为不可动摇、甚至根本不再需要宗教基础和伦理涵义的庞大经济体系,统治着所有人的生活、工作、道德等一切,成为了新的宗教。
目录宗教社会学序言第一部分 问题一、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二、资本主义精神三、路德的“天职”观——研究的任务第二部分 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使用伦理观四、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A. 加尔文宗B. 虔信派C. 循道宗D. 浸礼宗诸教派五、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序言1. 唯有在西方,产生和发展了科学及理性这个概念,这里的科学和理性是指对普遍现象的总结归纳,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规则。建筑、哲学、艺术,甚至是社会结构几个方面,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非西方地方存在着高深的成就、经验和知识,但都没有能将其发展成科学的理性的规则、原理。2. “更不用说资本主义的情况更是如此。”2.1. “获利的冲动,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种冲动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对利润的贪得无厌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无理性冲动的一种抑制,至少也是一种理性的缓解。”2.2. “资本主义确实意味着逐利,而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因为资本主义必须如此,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环境中,不利用各种机会获取利润,那就只有绝路一条。”2.3. “我们将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行动定义如下:它是利用交换机会而以赢利预期为基础的行动,就是说,是以(形式上)和平的赢利机会为基础的行动。至于(形式上和实际上)靠暴力来获利,则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把这种行动同归根结底是以交换赢利为取向的行动归入同一范畴,实属不当,尽管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们作如是观。”2.4. 理性的资本主义获利行为,即经营活动、交易交换等经济行动实际上都是在进行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比较,不管比较的形式是什么。就这个意义而言,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企业的计算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理性化。这种理性化的资本主义获利行为,在所有国家、地区(东西方皆是)都早已存在,那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又有什么不同?2.5. 西方在近代以来发展出一种其他地方从未出现过的、极不寻常的资本主义形态:(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力的理性资本主义组织。其发展的基础是两个因素:经营与家庭的分离,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理性簿记。2.6. 正是有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的产生,才能够产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概念,公民一词才能有真正的意义。3. 理性资本主义→理性→基于可数学和精确计算的自然科学,依靠具有理性结构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这种理性的起源、产生是韦伯主要想探讨的。而本书主要想讨论的是理性产生中巫术和宗教的结构性影响,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理性伦理之间的联系,这只是因果链上的一个环节。【读】 1. 我赞同这个观点,事实来说,西方确实建立了这个世界的理性和所谓的科学。 A. 他们通过对偏感性的各种经验、知识、事实进行分析,提炼出理性的规则、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尝试应用与其他领域,推动了这个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 B. 但是我想知道why。 2. 韦伯通过一步步解释和“推论”说明了西方对资本主义的理性的建立和发展。 A. 资本主义的意义即是不断再生的逐利。 B. 只要是以交换来进行获利的经济活动,就都是资本主义活动,从这个角度看,不管东西方,资本主义一直存在。 C. 而近代西方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提炼和发展是,将资本主义的经营活动与家庭分离,我理解是尽最大可能的剔除了生产关系中感性的情感关联,最大程度的将工作机械化和冰冷化,减少感性因素。 不记得是不是马克思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诱因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这么感性的一个制度,和现代资本主义这么去感情化的一个存在,两者是以什么方式相互关联并发展起来的? 3. 公民一词具有真正的意义是指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属于其他任何人或组织的存在吗?(相较于以往社会的庄园制度、奴隶制度、人作为其他人的财产的概念?) 所以是无限强大了个人的内化意义,并最大程度摒除其他任何归属意义的概念吗? 西方社会中,或者说整个世界范围的很多社会结构,宗教都是大至国家小至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这些社会中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艺术、政治等等方方面面的,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么宗教也一定在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那这种影响是什么,关联又是什么?
第一部分 问题一、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1. “在任何一个有各种宗教并存的国家,职业统计的话,在工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现代企业中高级熟练工人乃至更多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职员中,都是新教徒占据看优势。”2. “新教徒不管是作为统治阶层还是被统治阶层,不管是作为多数还是作为少数,都表现出一种发展经济理性主义的特殊倾向,这在天主教徒中却未达到同样的程度,不管他们的处境是上述的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因此我们必须到他们宗教信仰的永久性内在特征中,而不光是在他们一时的外在历史—政治处境中,来寻求对这一差异的主要解释。“3. 新教似乎对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强烈的虔诚和高度发达的商业头脑相结合。二、资本主义精神1. 本杰明富兰克林关于时间是金钱、信用是金钱等等的论述,韦伯认为他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个人理应让自己的资本增值,好像这就是目的本身。的确,这里宣扬的不单是一种发迹手段,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伦理。违犯其中的规则不是被看作愚蠢,而是玩忽职守。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它不是单纯的商业机敏。它是一种精神气质。2. 富兰克林的全部道德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按照他的观点,这些美德只是因为对个人有实际的用处,才得以成为美德。他把自己对美德之功用的认识归因于神的启示,是这种启示引导他走上了正途,这就意味着,其中另有文章,而不是单纯粉饰那些纯粹的利己动机。3. 这种伦理所追求的至善,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成分掺杂其中,更不用说享乐主义成分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说,既要挣钱,而且多多益善,同时又要力避一切本能的生活享乐。它被十分单纯的看作了目的本身,以致从单独某个人的幸福或功利角度看,它显得完全是超验的,是绝对的无理性的。经济获利不再作为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手段而从属于人了。它颠倒了我们所说的那种自然关系,从一种朴素的观点看,它是极其无理性的,但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项指导原则,更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感类型。4. 在现代经济秩序中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忠于并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与表现。要尽到天职的义务,这一独特的观念事实上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乃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5. 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按西方的标准来看一直是落后的,但恰恰是那些国家,却一直具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普遍特征:靠赚钱已谋取私利时的绝对无耻。这里应该是指不区分是用合理的手段、理性的手段来谋利,还是用暴力、掠夺的手段来谋利,统统将其混为一体,只要是赚钱的就是可耻的,就像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商人是在最低的阶层的意思一样吧。这是所谓的前资本主义精神,在适应一种有序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条件是,人们所遇到的最顽固的心理障碍之一,恰恰就是这种态度。6. 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扩张,并非由传统资本主义经营者开创的,而是那些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主。推动这一变化的人通常不是那些我们在经济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能遇到的胆大妄为、毫无节操的投机商和经济冒险家,也不单单是那些大金融家。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怀着严谨的资产阶级见解和原则,既工于计算又敢想敢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无不稳健节制、诚实可信、机敏精明,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事业之中。这些人表现出的生活状态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充满资本主义精神的人就算不敌视教会的话,往往也会对教会抱着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天国伪善无聊这种想法也几乎不是他们能动天性的魅力所在。宗教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让人们脱离尘世劳动的手段。一方面他们渴望凭借财富去追求权利和声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求铺张排场,力避无益的开销,从不有意享受权力,而且常常为自己获得的社会声誉的那些外在标志感到窘迫不安。换言之,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以某种禁欲主义倾向见称于世。就是说,他们的谦逊实际上比富兰克林精明建议的自制要更加诚实,而且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毋宁说是一种常规。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的,只有那种全力以赴唯工作是瞻的无理性意识,除此以外便一无所获。7. 从纯粹幸福论的个人利益观点看,理性主义完全是无理性的,但它一直并且至今仍然是我们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色的因素之一。【读】 我的理解是,资本主义精神是①将挣钱、多多挣钱这种被前资本主义精神所鄙夷的精神态度,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了合理化、正名化;②挣钱不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挣钱,且挣钱是唯一的目的,因此浪费和不必要的开销都不能有。 这里的挣钱是指通过合理合法,通过严谨计算、稳健节制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的经济经营活动。
三、路德的“天职”观——研究的任务1. “天职”是宗教改革的产物。把履行尘世事务中的责任看作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就必然使日常的俗世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且第一次产生了这个意义上的天职观。这一天职观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它放弃了天主教道德戒律的命令与劝诫的二分法。令上帝满意的唯一生活方式,不是以修道院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只是履行个人在尘世的地位所加诸于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上帝看来都具有完全同等的价值。【读】 宗教改革产生的天职观,第一次将宗教和世俗事务产生了联系,从而引发了后面的一切联系,包括俗世中的经济活动。
2. 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路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特别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新教这一成就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实际意义,对此当时的人们可能 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只有模糊的感觉。【读】 当一切只是个开始的时候,某些动机也好,理想也好,也许很新鲜很新颖,但都相对比较单纯。 但历史的进程往往有太多的变异因素,没人知道在一切开始之后,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会有哪些特别的或者不起眼的小因素小变化引发起巨大的连锁反应,致使历史向着不可预见的方向,有时候是完全背离初衷的方向发展下去。
3. 宗教改革本身的影响只是极大的提高了对履行天职的有组织世俗劳动的道德重视和宗教许可。如何体现这一变化以使天职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则赖以各新教教派发生的宗教演变。4. 路德的天职观始终是传统主义的,他所谓的天职是指人所必须接受且必须适应的神定之事。这种见解的分量重于当时存在的另一观念,即履行天职的劳动是上帝安排的一项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在以后的发展中,正统路德教教义始终在更多地强调那种见解。这在当时产生的唯一伦理结果是一种负面的结果:世俗的责任不再从属于禁欲主义的责任;人们得到的规劝是服从于权威和安于现状。【读】 路德对天职的理解与圣经中被动的、安于现状、接受命运的态度是一致的。
5.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是宗教影响的力量造成我们今天所谓意识到的差异,虽然它不是唯一的力量,但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力量。6. 必须永远记住,伦理观念的改革方案从来就不是任何宗教改革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灵魂的救赎,而且仅仅是灵魂的救赎,才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他们的道德理想及其教义的实际效果都是建立在这个唯一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纯宗教动机的结果。宗教改革的文化后果是改革家们未曾料到,甚至是不希望出现的劳动成果。他们往往同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读】 事情总是由一个动机开始,尽管目标或者目的是很明确的,可一旦事情开始发展,就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运转,并很可能在这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产物,并再以级数的速度发展开来,以致最终的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但这个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7. 我们只是试图阐明,在我们这个仍处于发展中的现代世俗文化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在无数不同的历史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宗教力量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因而我们只想探究,这种文化的某些典型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的影响。我们只是希望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更进一步说,我们的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可以到宗教力量那里追根溯源。考虑到物质基础、社会与政治组织形式 以及宗教改革时期流行的观念之间极度复杂的相互依存状态,我们只能从研究宗教信仰形式和实用伦理观之间是否存在和在哪些方面交互作用开始。 第二部分 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使用伦理观四、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历史上曾存在四种主要禁欲主义新教新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产生于浸礼会运动的一些教派。
A. 加尔文宗得救预定论教义被认为是加尔文主义最有特色的教理。上帝的可怕裁定并不是像路德认为的那样来自宗教经验,而是出于他自己思想的逻辑需要。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当然包括加尔文深信不疑的事实,即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被选中而得享永恒的恩宠,它们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体现了上帝的荣耀和威严。以尘世的公正标准来衡量上帝的最高旨意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亵渎上帝。我们不可能洞悉这种奥秘,甚至探究这种奥秘都是一种造次。【读】 为什么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奴性思维。 如果上帝这么的超验,这么的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那么为什么他要让人类知道他的存在?
这种教义因其极端的非人性,必定会给笃信其非凡一贯性的一代人的生活带来一个重要后果,即每个个人都会产生一种空前的内心孤独感。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来说,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永恒得救,他只有被迫独自一人上路,去面对那个已经为他永久判定了的命运。没有谁能帮他。通过教会和圣事而获得拯救的任何可能性都被完全排除(这在路德教教义中决没有发展成最终结论),这一点构成了与天主教的区别,一个绝对关键的区别。宗教发展中的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尘世的除魅,在这里达到了它的逻辑结局。上帝的绝对超验性以及和肉体有关的一切都是堕落等严厉教义,与个人的内在孤独感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清教徒对文化、宗教中一切诉诸感官和情感的成分都报以彻底的否定态度,因为他们根本无助于得救,而只能平添一些感伤的幻想和偶像崇拜式的迷信。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了趋于幻灭及悲观的个人主义的根源之一。我们所感兴趣的只是那种以最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随上帝的绝对信赖。加尔文对秘密忏悔抱有疑虑,只是因为它有可能造成对圣事的误解,忏悔这一周期性释放情绪化罪恶的手段被废弃了。尽管为了得救而必须成为真正的教会的成员,但加尔文教徒与他的上帝的交流仍是在深刻的精神孤独中进行的。得救预定论,我是不是上帝的选民,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在每一个信徒面前,并迫使所有其他关切都退居其次。加尔文对此只有一个答案:能够认识到上帝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们就应该满足了,此外所能依靠的只是那种出自真正的信仰而对基督的绝对信赖。加尔文原则上反对这样一个假设,即从他人的行为上可以看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还是被罚入地狱的人,这是一种强行窥探上帝奥秘的不正当企图。【读】 加尔文宗是一种极端非人性、孤独、超级自我的信仰,上帝完全超脱于人类而存在,完全不可能渗透人的灵魂,人的存在仅仅能够在某些方面体现上帝的荣耀,而已。 从而造成加尔文宗要求信徒终身时时刻刻都要行使善举,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真正能做到的大概还是只有僧侣。
神性真正渗透人的灵魂是不可能的,因为和肉体相比,上帝具有绝对的超验性,有限不可能包含无限。加尔文宗的上帝不是要求他的信徒做出个别的善举,而是一辈子的善举,并要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里没有富于人性的天主教式罪恶、忏悔、赎罪、解脱、然后继之以新的罪恶这种循环,也没有任何功绩可以用来对整个一生进行平衡、通过临时的惩罚或者教会的手段加以调节。圣徒的生活完全是为了一个超验的结局——得救,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它在现世被彻底理性化了,而且完全受这一目的支配:一切都是增加上帝在尘世的荣耀,这一戒律得到了空前严肃的遵奉。只有靠一种永恒的思想所指引的生活,才能达到对自然状态的克服。【读】 加尔文宗相当于为其他新教教理提供了一个最纯洁的基础。
像所有理性类型的禁欲主义一样,清教徒也力求使一个人能够坚持按照他的一贯动机行事,特别是按照清教本身教导给他的动机行事,反对感情用事,杜绝自发的冲动性享乐,最重要的手段是使教徒的行为井井有条。不过,事实上过着宗教意义上的理性生活的最出类拔萃之辈,一直而且仍将只是僧侣,禁欲主义越是能够牢牢擭住一个人,就越是能够驱使他远离日常生活,因为超越世俗道德绝对成了他最神圣的任务。【相比之下的路德宗】
路德教派开创者们所抱的信条是,恩宠是可以撤销的,但也可以通过忏悔后的谦卑和真诚信赖上帝的谕旨及圣事而重新赢得。路德教信仰力求达到的最高宗教体验就是与神的“神秘合一”,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真实地沉浸在神性中的感觉,一种上帝真正进入了信仰者灵魂的感觉。【读】 路德宗相比加尔文宗,显得存在一些人性,或者说上帝可以渗透到人的灵魂。
B.虔信派从历史上看,得救预定论也是通常称之为虔信派的禁欲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尽管虔信派依然正式属于神学家们的教会——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但它却抱着对这个社会的深刻怀疑,开始把那些“虔诚实践”的信徒聚集到远离尘世的秘密宗教集会上来。它希望使上帝选民的无形教会成为世间的有形教会。【读】 虔信派是有有形教会的,人性更多一些吧。
德国的虔信派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是摇摆不定的,这就使得德国虔信派明显弱于钢铁般始终如一的加尔文宗;而这种摇摆不定部分是路德教影响的结果,部分是其情感的性质所致。当然把这种情感成分看作区别虔信派与路德宗的突出特征,也是非常片面的。【加尔文宗】通过系统的理性努力以获得并保持对未来(来世)得救的确凿认识,在【虔信派】这里被这样的需求取而代之:现在就要感受与上帝的合一。这种越来越倾向于突出情感因素虔信派得益于【路德教】特有的救赎观念的影响,它的救赎之道在于宽恕罪孽,而不在于实际的净化。追求当下享乐从而妨碍了理性地组织经济生活,而理性地组织经济生活事实上就是为未来预做准备。因此相比之下,【加尔文宗】显然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企业家那种严格的条文主义和能动的进取心有着更密切的联系。C.循道宗一种富有情感却依然是禁欲主义的宗教类型,同时又对加尔文宗禁欲主义的教理基础日趋冷淡乃至干脆拒绝,也是与欧陆虔信派相对应的英美运动——循道宗——的特征。其行为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求达至“得救的确定性”。循道宗的伦理观似乎是建立在与虔信派相同的不确定性基础上的。但是,对更崇高生活的渴望,即渴望二次降幅,使得得救预定论被当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它的抱负就是要复兴清教。这里始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它的宗教情感从根本上说具有加尔文主义性质。循道宗的再生观仅仅是为纯粹的善举教义创造了一个补充,为得救预定论被抛弃之后的禁欲主义行为创造了一个宗教依据。D.浸礼宗诸教派这些共同体的特征就是信徒的教会,它意味着宗教共同体——用宗教改革时期各教派的语言来说,就是有形教会——不再被看做一种服务于超自然目的的托管机构,一种不管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加尔文派)还是为了给人类带来救赎方法的媒介(天主教和路德教)都必然包含人和不义之人的机构,而是仅仅被看作由那些相信再生的信徒个人,并且只是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共同体。换言之,它不再被看作一个教会,而是被看作一个教派。人人都能得到启示,唯需等待圣灵即可,不应妄自迷恋尘世二阻碍圣灵的降临。严格回避尘世,即避免一切世人全无必要的交往,加之最严谨地解读《圣经》,即以最初几代基督徒的生活为楷模,这一切都是早期浸礼宗共同体的成果,而且只要那种传统精神依然存在,回避尘世的原则就不会消失。由于得救预定论遭到否定,浸礼宗道德观的独特理性性质在心理上就特别依赖于期待圣灵降临的观念,这种默默等待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一切冲动的和无理性的东西,克服自然人的激情和主观欲望。浸礼宗诸教派和得救预定论者一起,尤其是和严格的加尔文教徒一到,彻底贬损了被用作得救手段的一切圣事,从而以最极端的形式完成了对尘世的宗教理性化。【读】 以上浸礼宗并没有理解什么意思。
【总结】
宗教恩宠状态的观念,它为一切教派所共有,它标志着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已经摆脱了肉体的堕落,摆脱了尘世。尽管在不同的教义中获得恩宠的手段不同,但它决不能凭借任何巫术圣事、凭借忏悔的慰藉,凭借个人的善举来获得。只有通过确实有别于自然人生活方式的特殊行为类型加以证明之后,才能有可能获得这种恩宠状态,由此才能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使之有条理性地监督自身行为所达到的恩宠状态,从而使禁欲主义渗透到行为之中。这种禁欲主义再也不是一种不堪重负的义务,而是每一个确信能够得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与自然生活不同,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远离尘世的隐修主义共同体的生活,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制度中的生活,这种置身今世之中但又是为了来世而完成的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天职观带来的结果。【读】 宗教改革完成了粉碎教会神职人员的神性,把与上帝的沟通交流(所谓天职)拉到了个人身上(更甚者加尔文宗连与上帝的交流都彻底否定了),并把禁欲主义精神拉到了每个信徒身上。
五、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对劳动的认知:中世纪劳动仅仅是维持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的必要的自然理性——新教认为劳动能够特别有效地抵制一切诱惑,其作用对于清教徒来说绝非无足轻重,因为那些诱惑被清教统统称之为不洁的生活。这种禁欲主义只是在竭尽全力地反对一样东西——自发性的生活享乐以及它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在私人财富的生产方面,禁欲主义谴责欺诈和冲动性贪婪。它所谴责的贪婪、拜金主义等等,指的是为财富而追求财富的行为。【读】 我认为对劳动认知的改变是宗教改革产生的最大的后果之一,它通过宗教的形式,从人的内心最深处开始改变人对劳动的认知,把劳动从以满足需求为主,改变为宗教需要,劳动能够抵制诱惑,是禁欲的手段,这就使得劳动变成一项应持续终身且可以上升为天职的行为。 至此,勤勉的劳动、工作彻底地被合理化且崇高化了。
如果没有一项天职,人就会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我们已经看到,入世禁欲主文所要求的正是这种系统性和条理性。人在履行天职中生活,就是在践行禁欲主义美德,就是因虔诚而进入恩宠状态的证据,这体现在他履行天时的细心和方法中。上帝要求的并非劳动本身,而是履行一项天职的理性劳动。清教天职观所强调的重点始终在于入世禁欲主义的这种条理化性质,而不是像路德那样接受上帝指定给人的不可更改的命运。一项天职是否有益,也就是能否博得上帝的青睐,主要是根据到的尺度进行衡量,因而就是根据为共同体提供的财富重要性来衡量。另一条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标准,则是私人的有利可图,在清教徒的心目中,一切生活现象都是由于上帝之手的,如果上帝赐予他的某个选民以获利的机会,那必定是因为抱有某种目的。“若上帝为你指明了一条路,循此可以正当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又无损于你自己或其他任何人的灵魂,如果你拒绝它并选择不那么容易获利的途径,你就会背离你的天职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你是在拒绝成为上帝的仆人,拒绝接受他的恩赐并遵照他的要求利用它们,而上帝的要求是:你须为上帝劳动致富,但不可为肉体和罪孽。如果为了履行天职而尽义务,那么追逐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许可的,而且是必须的。【读】 底线是无损于自身和他人,途径是勤勉的工作,目的是执行天职、避免诱惑,结果是宗教造就了勤俭,造就了为了最大化履行天职即最大化获利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进而造就了巨大的财富,而财富的增长又会腐蚀和诱惑人的意志。 最终是什么呢,在合理化和宗教理论支持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终身统治所有人生活的庞大体系,以至于到今天,它已经强大到根本不需要宗教理论和伦理涵义,而成为新的宗教存在。 那些贩卖人口、杀人越货的人,他们的宗教又在哪里,他们宗教里的底线又在哪里?
在一项世俗天职中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系统劳动,将会得到这样的宗教评价——它是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同时也是再生与真诚信仰的最可靠、最显著的证明。这种评价对于我们这里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生活态度的扩张必定发挥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修道院制度的全部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财富的世俗化影响不断斗争的历史。清教的入世禁欲主义则是更大规模地进行了同样的斗争。宗教必产生勤俭,而勤俭必带来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傲慢、愤怒和对尘世的眷恋也会四处蔓延。【读】 而我们这些从没经历过宗教改革,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要那么多钱呢,为什么每个人都深陷资本主义而无法脱离呢?
那些伟大的宗教运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的禁欲主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而它们的纯经济效果,一般来说只有在纯粹的宗教狂热过去之后才会显现出来。这时,寻找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美德;宗教的根茎会慢慢枯死,让位于功利主义的名利心。当“今世与来世俱应尽欢”的原则后来终于取得支配地位时,问心无愧只不过成了享受舒适的资产阶级生活的手段之一。【读】 上面这段话写的太到位了。
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终于水到渠成。资产阶级商人意识到自已正在充分领受上帝的恩宽,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赐福。他们觉得,只要他们注意外表上正确得体,只要他们的道德行为没有污点,只要对财产的利用无可非议,他们就可以尽其所能谋取经济益,同时还会感到这是在履行一项义务。此外,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还给他们提供了沉静、自觉、异常勤勉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会像待上帝指定给他的毕生目标那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最后,禁欲主义还给资产阶级带来了一种令人鼓舞的自信心:现世财富的分配不均乃是神圣天命的特殊安排;在这些差异中,如同在具体的恩宠中一样,神圣天命所要达到的神秘目的,凡人不得而知。把雇主的商业活动也解释成一种天职。唯有通过屡行天职义务去专心致志地寻求天国,加之教会戒律自然要把严格的禁欲主义强加于人一一特别是强加给无财产的阶层,这显而易见势必会对尘世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成了现代工人的特征一如对获利的相应态度成了商人的特征。清教徒是为了履行天职而劳动;我们的劳动却是追不得已。因为,当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里被带入日常生活,并开始支配世俗道德观时,它在庞大的现代经济秩序体系的构造过程中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经济秩序如今已经深为机器生产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所制约,而这些条件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在这个机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而且不仅仅是那些直接参与经济获利的人的生活。自从禁欲主义开始重塑尘世并在尘世贯彻它的理想起,物质财富对人类的生存就开始获得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控制力量,这力量不断增长,最终变得不可动摇。今天,大获全胜的资本主义已不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了,因为资本主义有了机器这个基础。如果履行天职已不再与最崇高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发生直接联系,或者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它仅仅变成了经济强制力而不必被感知,那么一般来说,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在它获得最高度发展的地方一一美国,对财富的追求已被除去了原有的宗教和伦理涵义,变得越来与纯世俗的感情息息相关,这实际上往往就给了它一种体育运动的性质。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