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非洲手记》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2-12-22 07:40:46  热度: 257℃ 

点击全文阅读

《非洲手记》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手记》精选点评:

●写非洲的生活与三毛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即使离殖民统治过去那么多年,国家的劣根性依然可怕得体现在国民身上,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都发人深省。自由平等民主到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梦想,严歌苓的随笔和她的小说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2017】书名太浮夸,其实写的是暂住尼日利亚首都的某美国外交官夫人的生活札记,很有趣,也很残酷,贫与富的差异是那样的赤裸裸。严歌苓是一位很棒的女作家女编剧,可惜太“正确”,反而不受文青追捧。

●非洲故事 贫富差距 阶级关系

●世界就是这样的

●极好的一本札记 , 观察了尼日利亚的生活。

●严歌苓远比三毛客观冷漠得多。她对在非洲的生活,是不试图融入当地人的,完全旁观性质的描述。一方面和两个人丈夫的阶层地位有关,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性格差异。三毛天真烂漫像个小孩子,而严歌苓永远是冷眼旁观的记录者,写得都很有趣。要是作者能放更多有关文章中提到的物件的照片而不是中老年标配照片就更好了。

●怎么讲呢,风格平实,读起来很轻松。但就是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我自知我是优越,但我就不优越给你看”的优越感。

●生动有趣幽默,带有作者对于非洲人权 自然 社会等等的思考,看得出浓厚的非洲风土人情味儿。

●来自骨子里的民族平等。神秘的孩童般想象的非洲文化。

《非洲手记》读后感(一):从散文看严歌苓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这是我第一次看严歌苓的纸质书,读电子书总是有些敷衍,纸质书更郑重。

这本书是我于18年12月18日从浙传图书馆四楼的新书架上拿下来,坐在楼尽头的沙发里连着两个多三小时读完的,伴着从门后冲到脚下的冷气。

我习惯从散文里看作者,看作者的生活习性深至去揣测作者的性格和心理。于是散文除了他人序以外每一处都不略过,包括作者照片。严歌苓有一双极美的臂膀。白嫩丰腴骨架细长,与丈夫的非洲合影里神色像极了一位艺人,后想起是林忆莲,尤其嘴唇部分,像极了。严歌苓十三年军旅,作文艺兵,按说专业舞蹈的人,肢体灵巧美丽,严歌苓的照片里没感受到灵巧,她一定保养得年轻,不过神色不生动,是冷还是僵或是跟外界的隔绝,难讲。

《非洲手记》读后感(二):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非洲西部的国家,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物资匮乏,娱乐生活贫瘠,连朝鲜都比不上,

非洲的宗教信仰和朝鲜的政治信仰,谁优谁劣呢?宗教信仰有时在生活常识上是反科学的,政治信仰只是在权力统治上愚民。

中国制造也冲击着尼日利亚的传统手工业。严歌苓欣赏尼日利亚宗教精神上的自足,也欣赏农业社会的淳朴,这只是一个旅行者浅薄的感知。

尼日利亚人都很瘦,像中国解放前的人民,食不果腹。食物,不应该过于充沛或缺乏,要么营养不良要么高血脂高胆固醇,中庸真是伟大之道。

严歌苓是善良的,平等的,尊重别人的。

下跪。在神前跪,是虔诚谦卑,在人前跪,是有失尊严。人是需要下跪的跪的对象决定跪的质量。

尊严,这个词离我太遥远了。我不知道真正的尊严为何物,我的爸爸妈妈并没有教导我,寻寻觅觅,在外这么多年,我也没看到一份真正的尊严为何样。或许它就一直在我身上,而我且不自知。

苏东坡不可居无竹,严歌苓的花可以拯救她淤滞的环境,而我又有什么去对抗这令人窒息的环境呢?

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了新的流行语,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或者更古老一点叫因果循环。

作为中国人,感谢毛泽东,不用过尼日利亚的生活,感谢邓小平,不用过朝鲜的生活,感谢***,向发达国家靠拢。

《非洲手记》读后感(三):严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嘚瑟了

如果不是当初借书时忘了带手机,导致无法通过豆瓣APP刷码看评分,我是不会借这本书的。只怪这本书是严歌苓老师的作品,只怪这本随笔有关非洲,只怪封面设计得简单干练直观鲜艳。于是,我兴冲冲接回家,回家一看评分只有6.8。而且最要命的是,我先看了村上春树的《假如真有时光机》。 套用一句烂大街的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管是和村上大师的那几本旅行随笔比较,还是和严老师自己的几本那小说比较,这本书都算不上一本好书。 书名,夸大的不要不要的,只涉及了尼日利亚一个国家,甚至都没出阿布贾,最多是出了城外,却冠名为《非洲手记》,让我想起了从古至今买大力丸的小商小贩,和逃离至美国的巨骗假药停们。所以,封面为非洲版图自然也成了笑话。

再来谈内容,也是一般般,缺少对我这种平民读者的吸引力,或许上流社会的妇人们、外交官的家属们、跨国公司高管的配偶们读起来会更有共鸣吧。 坦率讲,接连看了严老师好几本小说,她骨子里的优越感,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方式让我渐渐觉得厌烦,家里还有她的两本书,其中一本是被冯裤子搬上大荧幕的《芳华》,我特别讨厌冯裤子,现在想想,严老师愿意为冯裤子改编《芳华》,是否也说明了臭味相投、人以群分呢?

从她挂名改编,其实是他父亲作品的《铁梨花》,到这本有虚假广告嫌疑的《非洲手记》,我看到了具有良好的经济头脑的严老师,这是作家的厉害,还是读者的悲哀呢?

My vote = 6

《非洲手记》读后感(四):《非洲手记》小感

收到好友赠的严歌苓的新书《非洲手记》时,特别惊喜,因为之前从未告诉她我这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但她感觉出来我一定会喜欢——还有比这更棒的事吗? 想起几年前在书店偶然与她的小说相逢时,她的文字一下吸引了我,像剧本一样富有画面感,每次看完脑袋里就如同过了遍电影。最爱《扶桑》,看过无数遍,再看那些文字还是能一下攥住我的心。记得第一次看时正好得了重感冒,但是因为实在舍不下书,只好一边涕泗横流一边看,时不时还要因为剧情双目模糊,最后看完面巾纸少说也用了五六包,现在回想那个场面都觉得有些滑稽。 严歌苓的人生像她的故事一样传奇。她跳舞,12岁进文工团,去往全国各地演出,后来因为与大她几岁的男人相恋,而那个男人背叛了她,她也因此被赶出文工团,开始了写作之路。30岁出国,英语单词从零开始学起,打工时都要在手臂上写着单词,外交官对她的身份质疑,一直明里暗里地调查她,没想到却被她深深吸引,不顾上级反对与她结了婚,外交部将其“下放”到了非洲,她随丈夫也一起来到了非洲,将所见所闻写下,就有了这本手记。 她曾说过,自己也搞不明白哪里来这么多想写的东西,一本小说,几十万字,三个月就写完了。她的编辑都不敢相信,弄得她很不好意思,后来再有小说写完,她就将稿件搁上几个月再拿给编辑看(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好羡慕!)。我想这本《非洲手记》也是如此诞生、被搁置,然后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吧。 《非洲手记》是她出的第一本散文集,但鉴于她之前的小说一直有自传体的意味,我丝毫不觉得有何不同,还是那种感觉,一打开书就像去往了她笔下的世界。

《非洲手记》读后感(五):云淡风轻中的一丝不苟

《非洲手记》虽然是严歌苓的第一本散文,但如同她的小说一样从不让人失望。严歌苓的散文语言比她的小说语言略轻松些,但俏皮中依然保持着端庄的架势。

这本书是严歌苓在作为美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夫人时居住在西非尼日利亚期间所写的札记随笔一类的散文。简短、随意、生活气息很浓厚,又很清新,但看似简练如行云流水般的云淡风轻的叙述中却将西非尼日利亚地区奇诡又坚实的民风民俗、百姓的生存百态一丝不苟的全面展现了出来,更关键的是透过生存百态的呈现,严歌苓能深入挖掘出一些跨越时空,在历史长河中洗淘后沉淀下来的数千年的悲哀在当代的表现形态,并对之进行反思和感喟。例如,城市结构中两极对立的怪诞、城市建筑过程的荒诞、古老殖民形态顽强生命力的当代欢愉、政府的荒谬与百姓愚昧又坚定永恒的两极共构、原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当代冲抵又相生的无奈、自然中动植物生命的乐趣和平凡、人权尊严在源代码血液中流动的悲哀与不自知。唯一令人遗憾的,或许是严歌苓在这本散文集中对这种不自知的悲悯表现的远不如她小说中表现的显著动人,网友说的不是没道理——“有一种我知道比你优越,但我偏不表现这种优越的感觉”。

与三毛不同,三毛的类似作品中叙述空间广阔,情感炽烈,内容由心而生,因而夸张奇诡,横截面很大,也因此打动了数代读者的心,从而成为一种情怀;而严歌苓的这本书则是叙述空间相比较狭窄,情感温和自持,内容由实际而生,平凡沉静却又生发出稳重和深刻,是纵剖面很深,所以面对当代许多生命视野局限且因感情匮乏而急需情感充沛的作品来填补能量的读者而言,自是不讨好。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