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1000字

时间: 2020-06-30 11:29:42  热度: 205℃ 

点击全文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是一本由[英] 约翰·克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精选点评:

●有一搭没一搭的翻译作品,可读性较差

●备查资料

●要等全部读完阿婆的作品后,再看一遍这本书才会有更准确的评价

●很多作品都不熟悉……但这种开源创作文本很有意思。

●她可以在订约会的同时设计谋杀案,可以在汇编书单的同时思考杀人武器,还可以在誊抄旅行目的地的同时考虑动机。

●并非AC迷,有点看不下去。

●我们都爱莎奶奶。。。

●虽然是阿婆迷,但这本笔记也够无聊的了,没什么有趣的观点,只是让我又想把阿婆的书再读一遍了。

●Er。。。。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对盘

●很是沉闷的书,作者的语言缺乏吸引力,唯一的看点应该是最后所附的阿婆未发表的两个短篇故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一):中文编辑原可以再体贴一点

人文出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当然是采用了人文对阿加莎作品的译名。可是市面上阿加莎部分作品的译名出入很大。给阅读笔记带来不便。如果这本书的编辑体贴一点,在后面附一个阿加莎作品英文名参照表该多么好啊。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二):这种书一般是后人扯淡

类似的有托马斯阿奎那的日记啦,建筑工人在墙缝里发现的艾米丽迪金森日记,普希金用密码写的秘密日记等等,好称原本神奇被自己发现又离奇遗失再也找不到的基本都造假附会滴。

当然,如果是比较幼稚的早期作品则可能是真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三):豆瓣购书单果然不能全信

现在豆瓣购书单显示该书价格99书城最低,是13元,实际上99书城改成了23元,那就没有任何价格优势了。

又仔细一看豆瓣书籍价格比较下一行小字:“豆瓣提供的价格可能有数小时至数日的延迟”。

嫌我评论短不让发,那我要写多少字啊??!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四):未读完阿婆小说,请慎重选择

这次只能粗粗浏览完这本书,因为我还没有把所有阿婆的书看完,书中有很多阿婆笔记和她的思路,感叹阿婆原稿的笔记真难以辨认。此书没有多少故事和阅读性。但对于想了解阿婆怎样构思写小说的人还是值得看看的。

书中有很多关于阿婆书的泄底,幸好在每一章前有提示。

这书适合反复读,一遍看不懂她的思路啊。哈哈。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读后感(五):阿加莎的微博指南

写给杂志用的,贴在这里备案。

对于常年在家反复玩味阿加莎·克里斯蒂那八十来本书的骨灰粉丝来说,近来最重要的一桩新闻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的问世。这部由阿加莎的外孙马修·普理查德授权,英国资深阿加莎迷档案学家约翰·克伦整理的手稿,收录了“阿婆”生前整整73本笔记。其中有她在巴黎期间的法语学习笔记(想想赫克里·波洛挂在嘴边的“Oh,monDieu!”),还有好几页化学方程式(那些我们在她书中才学会的马钱子碱,士的宁和天仙子)。“最迷人也最令人困惑的地方,是这些笔记的无序性”,73本笔记里只有77条记录了日期,而其中只有6条记录完全了年月日的所有信息。为此,约翰·克伦俨然波洛上身,从笔迹学角度来鉴定整理归档。在他的努力下,现在随便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便是:“第26号和第42号笔记本全都是关于《第三个女郎》的内容,第68号则是关于《悬崖山庄奇案》。”“ABC谋杀案1936年1月6日一系列信件让波洛卷入一场可怕的游戏。”这样激动人心的字句,配上几帧“阿婆”手迹原貌。这就好比每天早晨打开微博,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即时更新片场里的拍摄花絮一样令人血脉贲张。加上几十年的时差,在如今,还有什么能比穿越和微博,更吸引眼球的呢?

不过,马修和约翰·科伦还嫌场面不够热闹,除了这些零碎的微博,全书的重中之重是末尾从笔记里整理出来的两则新故事:阿加莎还有新故事!

然而这两则所谓的新故事,对于阿加莎的老读者来说,却不值什么。首先《小狗的玩具球事件》毫无吸引力可言。故事的开篇似极了《花园疑案》,小狗鲍勃和女伴劳森小姐,也早就在《哑证人》里亮过相了。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这个故事更大的功能似乎是为了衬托排在它前面的那一出压轴之戏──“赫克里·波洛的第十二件功绩”──而存在。赫克里·波洛的十二件功绩是由赫克里·波洛名字背后的希腊典故引发出来的十二个案件,1939年在《海滨》杂志连载的时候,最后一案迟了足足七年才刊出。也正是这个后门,让今天这个原版的重新发掘有了一些尚能立足的理由:其一是内容涉及纳粹,其二小说为希特勒安排了一个黑色幽默的荒诞结局。毕竟“阿婆”自己也说过,如果你写小说是为了发表,就不得不考虑读者和市场的需要。这一搁便是七十年。

可是别忘了我们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手培养出来的读者,就像约翰·克伦一样,我们的阅读神经也会时时刻刻波洛上身。第一个案子,京吧狗作为涅墨亚狮的象征成为破案关键,第二个案子里谣言就像勒尔那九头蛇,第三个故事里波洛也确实找到了一只角受伤的阿尔狄亚金色牝鹿,凡此种种。唯独在这个新发掘的第十二个故事里,克尔柏洛斯犬没有承担任何隐喻意义上的功能,仅仅作为群众演员出场了两次──倒还不如1947年的那个替身来得贴切,整体风格也与之前十一则颇不和谐。如此看来,那些使得这个故事不能发表的理由之存在的前提都值得怀疑:这个从故纸堆里拼凑出来的故事就算是真的,又有什么非要示人的必要?

但是怀疑也就到此为止,偶像的亲外孙执笔作序,我们也只能跟着戏假情真。对于普通读者,这本比砖头还要厚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新著”,最好的阅读建议就是,站在书店直接翻到最后两个故事,读完了事,反正约翰·科伦苦心孤诣设置的章节标题,在不明真相的群众心里也唤不起什么共鸣。而对于那些已经和波洛还有马普尔小姐一起生活了多年的读者,这两个故事无惊无喜,倒是前面的笔记,可以以每天一节的正常微博速度跟进下去──有点无聊有点剧透,也有一些会心一笑 ──毕竟好奇心已经令我们无法忍住不看,而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每一张纸片的占有欲也早就扼杀了我们想要不买的冲动。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女儿罗莎琳德2004年去世,2005年,马修就邀请档案学家约翰·科伦来外婆的旧宅整理73本笔记,迎着2010年阿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热潮隆重登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生仔不如近身财,是寰球同此凉热的跨文化语境。不过,这在一生练达人情世故,经常拿版税当礼物送人的“阿婆” 看来,或许也不是什么意外:“这让我想起我们圣玛丽米德村的一个故事了。”马普尔小姐不总是这么说吗。而我们,也就权当作为她送给外孙的最后一个礼物略尽绵力好了,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