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读后感100字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760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手记》精选点评:
●经典
●主要是为了《永远的丈夫》而买下了这一大本,其它的集子一般都未收这一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好тяжёлые... 看得好压抑
●绝对自由即绝对虚无
●"地下室手记"和"永远的丈夫"很棒。
●只看过电子版,还是《存在主义》的附录。一直念念不忘,想买纸书,但是哪哪都找不到。
●很喜欢第一部分对于非理性的分析.还有雨雪霏霏里他对丽莎袒露真言的那段,倒数第三章,真是剜心.下次去买书重读.
●有反思的玩意。开了一个维度,了解了一点潜意识的共性。
●天蝎啊。。
●人是这样的啊。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一些记录
《地下室手记》
“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我想,我的肝脏有病。但是,我丝毫不懂得我的病情,我确实不知道我有病。我不去治病,也从未去治过病,虽说我是尊重医学和医生的。再说,我还极其迷信,当然,我还没有迷信到不尊重医学的地步。不,我是因赌气而不愿去治病的。你们也许不愿意了解这一点,我却是明白的。自然,我无法向你们解释清楚,我这是在和谁赌气”
“我经常地、甚至在最为愤怒的时刻,也会可耻地意识到,我不仅不恶毒,甚至还是一个凶不起来的人,我不过是在吓唬吓唬麻雀并以此自慰罢了。”
“过多的意识,就是一种病。”
“对于你们来说,我如今已不再是从前曾想充当的英雄,而只是一个卑鄙的人,一个坏蛋。”
“人需要的只是一种独立的意愿。”
“人的最主要的缺点,就是那始终一贯的品行不端,这种恶劣品行始终一贯。”
“你们会对我叫嚷,说并没有任何人来剥夺我的意志,说人们不过是设法使我的意志能够自愿地与我的正常利益、自然规律和算术相吻合。”
海涅认为真实的自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肯定会撒谎。如卢梭的《忏悔录》
“我在看自己的时候常常有发狂般的不满,这不满发展为厌恶,由此,我便在想象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每一个人。”
我想我本可以幸福,但是我从来都是错过,或者抓不住。就像这本书里的男主一样,在自己的壳子里,以为自己感性又勇敢,实际自卑懦弱理性地要死,我们厌恶的理智,却是我们本质的无法被突破的护城河。
《一件糟糕的事》
大人物的“仁爱”却给小人物带来了多大的麻烦,伊万所想只有精神的仁爱,且还要有等级的仁爱,既不现实,也坚持不下去。
《鳄鱼》
现实魔幻主义,人的性命被金钱物化,完全不被重视。
被吞下的人却仍然活着,与鳄鱼共生。
他们怜悯那只鳄鱼,却无人怜悯那个人。
《赌徒》
千金赢来还是会输掉。不要妄想从赌博上捞到好处,除非是赌场的开办者。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读《地下室手记》所得
我给大家推荐这本书陀氏的《地下室手记》,之前所长也提起过,昨天我读完了,感觉酣畅淋漓,也许是我代入感太强,我觉得陀氏这树立描写的或多或少都在我的意识里出现过。 “我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我就会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淖以致完全不能自拔。”陀氏在书里的这句话也是《白痴》的主题,即“美和崇高”能拯救世界,这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审美观,但是能够说出这句话的人未必是高高在上的道德领袖,反而更可能是有各种缺陷的人,比如本书主角,比如“白痴”梅诗金,在生活中这些人容易被人视为废物,末流,与环境格格不入。 为什么反而是这些几乎被社会抛弃、鄙夷的人反而能够探清楚拯救世界的奥秘?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是我知道这些人虽在社会认可之外,却没有停止探索自己的内心,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喊出“美与崇高”能拯救世界,也没有忘记自己灵性的外表下是蝇蛆。“一个人甚至都敢在自己受屈辱的感情中寻找乐趣,难道这人能够,难道这人能够哪怕或多或少地尊重他自己吗?现在我说这话并不是出于一种令人作呕的忏悔。”一个敢于挖掘自己内心的人,把自己的丑恶翻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人,在灵性上已经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 《地下室手记》的高潮出现在,主角与妓女丽萨鱼水之欢后心理的变化,他用自己的眼光为丽萨“开法门,见诸因果”,丽萨被他愣住了、想从良了。当丽萨再次来到他家里时,并不是一个“先知式”的英雄在等着她,而是一个肮脏凌乱的虚伪的人在等着她。虚伪的人向她恶言“忏悔”,还给她5卢布当路费,哭泣的丽萨把钱放在桌上走了,而他看到5卢布才发现自己伤害了一个纯洁的心灵。故事到这就基本结束了,“我的所谓爱就意味着虐待和精神上的优势。我一辈子都无法想像还能有与此不同的爱,甚至有时候我想,所谓爱就是被爱的人自觉自愿地把虐待他的权利拱手赠予爱他的人。我在自己地下室的幻想中想像的所谓爱,也无非是一种搏斗,由恨开始,以精神上的征服结束,至于以后拿被征服的对象怎么办,我就无法想像了。再说这有什么不可能呢,我已经道德败坏到这样的地步,我已经不习惯见到“活的生活”了”。 没有殒命的拯救只能是虚伪,本书主角他太明白自己也太明白时代,他看得清拯救的道路但行不出拯救的义,“美和崇高”是难的。读完这本书,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能说出“美和崇高”拯救世界吗?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假如穷人没有自尊是否会幸福?——《地下室手记》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先后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还有《庄园风波》(又译伪君子及其崇拜者)。
如果说《庄园风波》让我看着感觉极度枯燥,《穷人》《白夜》让我感觉些许枯燥的话。那么这部《地下室手记》作为陀翁的代表作品就让我感觉到了了内心深处那强烈的共鸣和直击灵魂的震撼。
地下室是谁?
之所以没有给地下室打引号的一大原因就是,我认为不需要。它只是个代称,它完全可以是一种我们内心身处最阴暗的角落的真实写照。(我相信看过这部著作的人都会跟书中地下室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甚至是感同身受。哪怕这种感受是最最屌丝的情怀是我们现实中不愿意承认甚至矢口否认的。)
《地下室手记》的诞生,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大师前的“毕业作品”。在之前不论是《穷人》还是《白夜》其实都是牛刀小试,那时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没有具备成为大师的素质和积累。对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适当的保持宽容态度。因此如果你两部作品都看过,就会发现同样是女性角色,《白夜》里的娜斯津卡作为女主角在读者心中的份量远远不如《地下室手记》最后几章才出场的妓女丽莎有角色感,更能引出读者内心深处那不忍、怜惜和疼爱的情绪。(妓女在俄国文学里一向是苦难民众的代言,因此再俄国文学里会常见这类角色)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所做的这一切只会损害自己一个人,而不会伤及任何人。”
可他为了维护自己那廉价的自尊侮辱了、羞辱了爱他的女人。他不想这样,可就如同他在书中评价丽莎的一般———“她故意用嘲讽来掩饰自己,而这是那些羞羞怯怯、心地纯洁的人惯用的一招”。
他(地下室)“自己身上有许许多多与凶狠截然相反的成分。”
可他却能用刺刀刺伤周围的一切人,哪怕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那他本人视若珍宝但他人却毫不在意甚至注意都不曾注意到的自尊。
“一个无耻之徒,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确是个无耻之徒时,这对他来说反倒是一种安慰”。
而他的悲剧往往却又源于此,他不是卑鄙之徒,更不愿意伤害别人,他伤害了任何人他都会内心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可他无可奈何,因为“报复的情绪一旦掌控了他们,那时他们身上除了这种感情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引号内都是书中地下室人的自白,以后不在标注。)
生活中的“墙”如何越过?
“我们这类思前想后因而一事无成的人大不一样;墙并非走回头路的借口……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借口,但又总是极其乐于去找那种借口。”
他不是没有勇敢过,可他更害怕受伤。他总是如他自白的那样时而半途而废。他怯懦,但自强。“正是他自己承认自己是一只老鼠;任何人都没有要求他这样做;而这是问题的关键。”他知道自己是一只老鼠,也知道别人这么看他。可他总是对周遭的人伸出利爪证明自己是一只老虎。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地下室手记》是老陀的作品中我读得最轻松快乐的一本
《地下室手记》是老陀的作品中我读得最轻松快乐的一本。小说是以主人公与人对话的口吻展开的,于是谈话中回想起某些事情的情绪,对自身行为的辩驳都轻易地说了出来,用现在的词儿来形容可以说是傲娇,会觉得大家都看穿了你,可你却死不承认。
《手记》的前半段主要论诉了主人公的一些观点,空想社会主意者认为有一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便不会再有犯罪行为,大家会为了幸福快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各行其是,社会会井然有序。但主人公辩驳说,人的行为,社会的秩序,是否真的犹如2+2=4那样容易判断,人除了理智,除了为了幸福努力的方向,还拥有强烈的个人意志,还有可能受情感的支配,还有可能会不去追求幸福而去寻找苦难,人有时候会故意把自己推向不好的境地。事实上,这是你我都会做的事情,理智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可是情感却把你指向别的方向。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个世界 才如此让人期待,才会有万般可能性吧。
《手记》的主人公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人会从不德的行为中获得喜悦,这种不德的行为起初的让人胆怯又痛苦的,可是这个行为也会给人带来隐秘的愉快。大多数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而意识到这一点后还故意为之,这就不符合自己所接受教育的道德准则,因此这种愉悦又带着煎熬。
《手记》主人公是一个带着书生气质的人,他身上有所有读书人的特点,他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为这些思想深感自豪。《手记》的前半段叙述了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说手记是他的自传,但就像他所说的,一个人是没法写自传的,尽管巴塔耶说,至少在文字上,我们尽量做到诚实,但也正是因为在文字上,在这种可能留下证据的形式下,人是很难做到诚实的,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去粉饰,让它显得逻辑上合理,或者为自己的恶辩解。于是作为一部书生的自传体小说,《手记》也是这样,一面告诉自己尽可能诚实,一面又不停为自己开脱。
《手记》的后半段主要讲主人公的生活,他总说自己追求高尚与纯粹,可强烈的虚荣心与自尊心又让他做着最恶劣的行为。在伤害了妓女丽莎以后,却又为自己辩驳说是为了不给她造成更大的伤害,为了她好。
人说教育与学识给人带来的不是理性与良善,而是让人学会怎么去伤害别人。对自己来说,则是折磨,你明知你的行为是恶劣的,却偏要为之。《手记》的主人公是书生的代表,只是老陀将书生的特质在他身上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病态的矛盾的痛苦的地下室人。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绝望的快感与病态的人物 ——读《地下室手记》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刻画了一位在地下室生活了四十年的小人物,他无疑具有着病态的性格,性格懦弱、神经质,他的这种病态性格与所生活的场所、生活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室
地下室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物品,那里通常没有阳光,黑暗、潮湿。对普通人而言,在那样的条件下生活是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下室。在这个地方,可以畅所欲言,思想信马由缰,而不受世俗的影响。在地下室中,“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感情的流露,将喜怒哀乐都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着内心的冲动,明明怒火心中烧,却面戴微笑的面具。“我那时在心灵里就已有一个地下室。”
地下室,成为了“我”逃离现实生活的一个避难所。小说中的“我”却一反常态地在地下室中生活了四十年之久,他看上去特别享受这样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无疑是失败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遭受着生活的种种考验。但在地下室中,就是另一种处境,在这个普通人敬而远之的地方,他可以无所顾忌地按自己的喜好而生活。当身处地下室这种场所时,“我”也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大,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很多时候需要去做各种不情愿的事情,需要去面对各种不想见的人,需要去处理各种棘手的事。因此,当无形的烦恼与悲伤袭上心头,困扰我们时,又找不到其他人倾诉时,我们进入那属于自己的“地下室”,发泄一番,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百态。
绝望的快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语言具有哲理性,对人生具有引导作用。他对于“绝望的快感”的论述有着深刻的体认。“就是在绝望之中,常常会有最强烈的快感,尤其在你非常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毫无出路的时候。”
把病痛当成了快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医学专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严重的癫痫。这种疾病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把这种痛苦的体验不可避免地写到了小说当中。因此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病态的。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身材矮小、虚弱,性格懦弱,内心纠结,孤独、怨恨、神经质。“我的牙疼了整整一个月;我知道,这里有快感。”主人公这种病态的性格,一方面源于自身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所生活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人生充满了希望与绝望,二者是互为依存的客体。没有绝望,也就无所谓希望。鲁迅曾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因为经历过了绝望,才能深刻地体验到希望的可贵之处。绝望可以历练一个人的意志。绝望固然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它体现为一种心理上的煎熬感。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对整个人的身心都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小说中的“我”始终处于一种精神困顿的状态,内心承受着折磨与煎熬,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对病痛的体验式的反思与感悟,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思想的深刻性。
小人物的命运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中,这个世界一直就在生病:“我们这个社会骨子里就有病,存在着病态。要是谁能发现并指出来,大家便群起而共之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西欧大动荡时期。他很尖锐地描绘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苦难和挣扎。
“有时去办公室上班我也感到讨厌:结果到了这样的地步,许多次下班回家,我竟像个病人。但是突然之间,无缘无故地,又会袭来一阵怀疑和冷漠的情绪(我什么都是一阵一阵地),于是,我自己也会嘲笑自己的过于偏执和喜爱挑剔的毛病,也会指责自己的浪漫主义。”
作为一个办公室里的小人物,“我”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他坦言自己是个“凶狠的小官吏”,他以刁难前来办事的人为乐趣,“每当有人走近我的办公桌请我开证明时,我就会对他们龇牙咧嘴而当发现有人感到难受时,我便会获得一阵难以抑制的快感。”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前来办事的人,在他的面前无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失去了话语权,因为有求于人,在态度恶劣的办事员面前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从这个方面来说,他的精神是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中。一方面逆来顺受,在办公室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凶悍的一面,在前来办事的人面前趾高气扬。
小说中的人物无疑是病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