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0-07-27 08:29:20  热度: 239℃ 

点击全文阅读

《看戏节目单》是一本由杭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戏节目单》精选点评:

●我看的戏剧太少,泥巴可以看一下。这本是专业向大众化普及之作,只能是外行看热闹

●挺多八卦!

●共图借 电脑前看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13192/

●第一次去北京住在人艺对面,我妈带我去小剧场看戏,演的是《女仆》,我就记住了“椴花茶”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向往着。觉得杭程写的真实【其实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判别真实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了……

●田沁鑫是少数几个能够自己写本子的导演,她的心其实挺重的,几个戏一出手指向特别明确,都是生和死的主题。一个女导演上来就碰生死,内心没有足够的思想沉淀,没有足够的个人力量,是不可能把舞台变得那么丰厚的。老田的舞台风格感很强,视觉的浓重,表演的章法,调度的讲究,节奏的独树一帜,包括一些戏曲范儿,她有一套自己的戏剧语言。……之后,老田的戏依旧跟自己跟社会跟历史较着劲,但是当商业戏剧大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她的个人表达也少了,风格感依旧。……田沁鑫和制作人李东从这部戏(《生死场》)开始合作,后来一直成为令人注目的戏剧组合。(P95)

●以前是看杭程报道的戏剧演出,觉得有这样懂戏爱戏的记者,真是戏剧的幸运。书里三分之一的戏我也看过,也有记录,有节目单有戏票存根,有一切跟戏有关的记忆。可能,当时我们曾经同在现场。近几年很少去看戏了,票价太贵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什么能够再让你感动的,哪怕是被触动,不是我远离了戏剧,应该还是现在的所谓戏剧正在离我们而去。

●长见识。

●果然里面有肖雄主演过的话剧哦!可惜,介绍的这些都木有看过,有好多的遗憾。

●尽管我是个对戏剧一窍不通的人,都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詹宏志说他爱书到了一个有什么不懂就去翻书的地步,在我看来是有这个好处,原本一窍不通的东西算是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何况这本书其实相当简单直接,又有作者本来的一点怀想的感慨,所以十分亲近好读。

●憋着*把它读完。看戏读剧本背台词的路还很长很长。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一):谁也动不了你的节目单

今天看完了,但是说实话,开篇语相反要比每一个戏每个节目单感觉更贴心,真诚的单纯的要命,就像坐在你身边的哥们儿正跟你聊天,嘿,什么是演职人员?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快管丫要票。

事实上觉得这并不是本很痛快的书,相对于很多想了解过去的人,这里面的戏并不是那么的具有标志性,阶段性,这点上相信李普雷和史航都会优于作者。

可再把话说回来,这只是杭程一个人的节目单,我想这至少是了却多少戏剧人对自己的一个心愿,回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目单,在那些能用尽形容词的与戏剧有关的过往里,沉浸在自己的节目单里。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二):望尘莫及

作者从我没出生就开始看戏,看到我大学快毕业,二十多年的光景,看了上千部了,像这样的牛人,整个中国戏剧界,估计也不超过十个吧,我想。大学曾有一年,看了五十多场戏,事后想想真吓人,平均每周都去剧场一次,这个频率真是仅次于打飞机啊……

话说自己之前也有收集节目单的习惯,只是最近突然嫌占地方,于是都处理掉了,只保留演出的票根。当我在一张单页上看到娄艺潇的照片时,我才感叹原来世界是如此奇妙。戏看多了,很多演员你就会有印象,若干年后在荧屏屏幕上看到他们时,都会为他们高兴。

书里提到的戏,严格意义来说自己只看过三部。《商鞅》看的是青春版,东艺学生票,貌似只花了四十也不知道五十,至今都觉得超值。《恋爱的犀牛》看的也是新版,学生票只花了五十,好像是跟昂恩一起看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看了两遍,我看时陈明昊已不演,有机会我还想再看第三遍……

戏剧跟电影不一样,每一轮演出的演员都可能不一样,同一轮的不同场次都可能会有不同,所以如果错过了,就真是错过了,一辈子……

111214晚外公家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三):一段私人版戏剧史

“很少看戏了,因为简陋。”

这是作者杭程在序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于我,也是这样。这些年,去剧场的次数越来越少。票价太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很少能看到让人感动的好戏了,哪怕只是触动。商业戏剧的泛滥,在降低了戏剧门槛的同时,也大大消减了戏剧本身应有的魅力和光彩,除了为它换上艳俗的时尚外衣。

所以,才格外珍惜那些曾经的看戏时光,以及与之有关的点点滴滴。

就像这本《看戏节目单》中收录的,其中近半的剧目也在我自己的看戏笔记中留下了印迹。比如书中记录了1998年9月的一天,日本新宿梁山泊剧团在中戏操场上演出的帐篷戏剧《人鱼传说》,寥寥数语,现场感十足。回想当时排队等候入场的情景,帐篷掀开,一艘大船由远及近,还有被溅了一身的水滴……呵,原来你也在这里,倍感亲切,淡淡的喜悦随之弥漫于整个阅读过程。

《死无葬身之地》的震撼,《生死场》的犀利,《茶馆》的经典,《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戏谑……一页页翻下去,竟好比翻开了自己的观剧笔记,连带着也想起了那些骑着单车四处“蹭戏”的好时光。

那时候,剧场就是神圣的殿堂,是青春与理想交汇、激情迸发的理想国;去剧场看戏,在我,几近于庄重的仪式。首都剧场的沿途,从美术馆开始,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再到拐过弯去的中国书店,还有藏在胡同里的空政话剧团,这条线路是当年最熟悉的,常常独自一人踯躅而行,表情淡定而内心澎湃。这种久违的情绪,在杭程的这本书中又捡回来了。如今,已是“文艺女中年”的我,诸多牵绊,鲜有过去那种赴约般隆重的看戏机会,不过,那种朝圣般的状态仍然心向往之。

以前读过杭程当记者时写的戏剧报道,因为他的懂行而替戏剧庆幸。后来听闻他也开始了编戏导戏,真的将爱好转化成了职业,个中的甘苦一定不少。好在,有他这份对戏剧的热爱与尊重,其作品应该不至于太“简陋”吧。

比照当下异常热闹的剧坛,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只是一段私人版的戏剧史,文字简洁却内涵丰富。又想起了那些过往的美好时光,当场灯渐暗,大幕拉开,置身剧场中的我们,感动着,幸福着。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四):剧场界的圣经

我熟悉北京所有剧场周边的地形,哪里停车不要钱,哪里的饭馆好吃,哪里可以碰到小憩的演员和导演,哪里有可以小逛一下的书店,哪里可以晒太阳,哪里可以乘凉,提谁的名字可以进北京人艺的大院,提谁的名字可以把车停到青艺大庙,实在没票了你可以去找谁,各个剧场的经理都叫什么……演出前的两个小时我基本上会把自己扔在剧场的周边。不知有过多少这样的傍晚,或者桑榆暮影或者西风斜阳或者薄暮氤氲或者灯红酒绿,工作、会友、神游闲逛,直到演出铃声响起……

那些演出们的“护照”

节目单是话剧和演出们的“护照”,是这些现场艺术的身份证明和活动内容记录。只要你拿过它看过上面记录的那个戏,它就一定还残留着当年演出现场的气息。好多节目单都被握成了卷儿,里面大都还夹着票根,记录着你在某个剧场准确的座位,如果是两张票根你甚至可以回忆起同去看戏的伙伴;显眼的位置有可能有导演或者演员的签名,有的角落甚至会有某个朋友留给你的呼机号码、手指印或者唇膏;那个大褶皱你想了半天之后会突然哈哈大笑,那是在小剧场里将它垫在屁股下坐在地上看演出的结果……

那些很小的细节会把你带到多年前那一个个生动的现场。你可能都快忘了那场戏的内容了,但是你会记得舞台上的水溅了你一身,一个女演员走下舞台坐在你的腿上搞互动,一个戏剧爱好者一晚上在你的耳边喋喋不休,你看了旁边新女友一晚上而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模样,有个演员从台上掉下来,你比看任何一个喜剧都笑得欢。你偶尔会无意间闯进演员的化装间,看到他们卸妆后的狼狈,看见导演还不如你有修养地光着膀子吃着大西瓜……在节目单里你还会有更吃惊的发现,原来你见过那么多的大明星,他们没出名时在舞台上也是配角,曾经鼻子对鼻子给你演过戏,你可能拿眼夹都没夹过人家,你甚至想不起来你曾经离刘烨、徐静蕾、姜文、宋丹丹、陈建斌、郭涛、胡军、邓超……只有咫尺之遥。你还会发现孟京辉曾经给牟森当过演员,郭冬临曾经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撒贝宁和辛柏青同过台并且互为AB角演过一条蛇……

慢慢地你终于想起舞台了,那个泛着光辉的舞台,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一束束光亮,那个你曾经为之心动为之澎湃为之激荡的梦一样的舞台。

经常片段

当时极度迷恋周星驰的邓超,男扮女装一出场,那真是令人爆笑。演着演着一只乳房还掉下来了,几个女孩笑到出溜到座位下面去了。邓超一边不断提拉乳房一边自己也快忍不住笑场了,底下观众更是笑疯了。

——《翠花,上酸菜!》

我们都知道那将是于是之最后的演出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于是之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台词,他在另一位老演员朱琳的搀扶下完成了两个过场戏,共计两分钟,仍然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冰糖葫芦》

陈建斌真是演疯了,钻铁圈、拍板转、跳窗户、砸椅子,装疯卖傻不仅搞慢动作还玩回放,张嘴是天津快书闭嘴就是哑剧,最后的一个画面,众警察问,无政府主义者到底是谁杀的?陈建斌一个字一个字地声嘶力竭地大喊:都——是——别——人!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在希腊看戏真是一种享受,神山神水神殿,午后的阳光洒在圆形剧场的大理石座位上,神思神想神来到,到处都有神的印记。忽然想起,戏剧不就是与神沟通的方式吗。当神来到的时刻,戏就开始了,或者说,当戏开始的时候,神就来到了。

——《忒拜城》

那天演出中,当何冰演的埃迪愤怒至极摔门而去时,后景窗上整块玻璃轰然坠落。任鸣后来跟我说当时心里也轰了一下:这下可砸了!结果大多数观众不仅没看出演出事故来,而且还以为是“有震撼力”的导演处理呢,可见那时候观众是多么希望有“意外”的戏剧呀。

——《情痴》

《看戏节目单》读后感(五):小小节目单上的戏剧文化

小小节目单上的戏剧文化

——读《看戏节目单》

范典/文

戏剧的概念很大,所有在舞台上演的都可以称之为戏剧,杭程的这册小书《看戏节目单》却将这种单一的概念扩展至我们预料不到的,他说:“多大多小的空间被艺术家占领以后就都是剧场了”。以前常听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广告语,或许,发展至今的戏剧已不可用“舞台”或“空间”来限制了,它更是人心反照的产物——换句话说,对于不喜戏剧的人而言,它的存在仅限于舞台。

杭程写的基本上都以北京上演的一些戏剧为主,包括北京人艺、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东方歌舞团等专业性院团创作的剧目,这其中有原创、实验、先锋、儿童、歌舞、音乐类型等,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横跨20年,他以看戏时发放或购买的节目单和票证作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他对曾经观赏过的戏剧也并非一板一眼的复述剧情,而是以隔着年代、散存的一些印象和观点去作评判的,因此篇幅短小,没有赘语,甚至语言也不经修饰,有时不经意的一口京片子便跑出来了。我感知到的杭程不单是一名以身试戏(既是铁杆戏迷又自己投身创作)的热血青年,且有很大的抱负和责任心。

从他所评判的这些戏目而言,可以得出他心目当中好的戏剧的标准,那就是戏要好玩,且有震撼力(或可称为戏剧氛围),要与观众有台上台下的交流,如果没有技术和舞美的衬托,那就一定要有一个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诉求中心。说实话,他讲到的很多商业或先锋性质的戏剧,通过一些音像市场仍能传播到其它地域。我所呆的城市杭州,近几年戏剧潮才大行其道,反响空前热烈。以前,像我这样的文艺青年不是跑远路到上海就是买碟一饱眼福,实在没有作者那样的幸运,可以在戏剧演出蓬勃发展的北京城走马观花。孟京辉来了以后,赖声川来了,之后,林奕华也来了,都是打着明星的效应,年轻人蜂涌至剧场,这是好现象,至少说明现代戏剧家们培养起来一批年轻的观众群,但仅仅满足于票房而不提升戏剧本身或招呼不来一批更高层次的观众,仍然是值得忧虑的。

杭程显然不是一般的观众,他有见解,有一个戏剧人的良知和感念,那些老艺人和新演员宛若他的老友故知,他们的人生在舞台也许昙花一现也许万年常青,无论是谢幕演出时于是之那留恋的一瞥,还是胡军邓超们的搞笑表演,都使那一刻永远的凝聚起来,成为他戏剧道路上的一抹颜色,而那些颜色越积越多,拥挤出一个复杂的戏剧人的模样,既对中国戏剧界抱有梦想,又有担忧,且有背负重任的决心。

在文中他也谈到西方音乐剧在中国发展不是没有土壤,而是需要本土化,而不是一味的从西方搬到中国,其中就举到日本四季剧团的浅庆利太,他曾放言要征服中国音乐剧市场,但因为没有考虑中国观众的口味,没有结合本土化运行操作,演过几次便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对此,他更欣赏音乐剧之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一段话:剧本、音乐和人才的本土化将是我进入中国的前提——这就对戏剧人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除了搞艺术,也要懂商业操作,否则戏再好,没有它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作衬,它同样会失掉魅力。

戏剧真可谓是一个即兴的东西,不像影视剧可以挑最好的画面来呈现给观众,难怪当初林青霞登上赖声川为其打造的《暗恋桃花源》的舞台,仍觉得紧张和刺激。程杭书中也批露一些影视大腕登台演出的窘态,像姜文《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后便消声匿迹了,还有舞台幕后明星争风吃醋、打官司、被封杀、自杀等小道八卦,我相信这一切所言不虚,也满足了我这颗对戏剧极为偏爱而无从爱起的心。

作者还凭着自己戏剧人身份走访了一些英国爱丁堡戏剧节,还趁出差之便跑去伦敦西区看音乐剧,也见识了日本当地的一些戏剧演出,他在这些各国的戏剧中穿梭、马不停蹄,或褒或贬,直率又毫不留情。这种坦诚来自一介戏剧人的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有比较有反问,才会提出质疑、作出行动。中国戏剧现在的状态真如作者所言,处于一个商业状态下、粗糙而缺少艺术形态的阶段,如果不加以学习和改进,这个阶段不会成为前进中的一段阶梯,而是一个末路。

此书虽然按时间顺序一路记录了作者所观所想所藏,但我认为这只是程杭个人的戏剧史,他一定有所遗漏,也一定有所偏差,比如他对戏曲的评点极少,比如他对北京以外的戏剧市场摸索不多,因此,这只能称得上一本小书,充满了程杭个人观戏的片段式印象和随想,它不是戏剧理论也不是戏剧史,但它塑造了作者本身:一个有责任心有担负的年轻戏剧人。这本书也将成为正史的一些补充和借鉴——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极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